相传,蔡锷曾写下对联“不信美人多薄命,从来侠女出风尘”赠送给一女子,她是北京八大胡同云吉班的普通性工作者,却成就了蔡锷反袁运动的历史功绩。她是()。
第1题:
全面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修辞手段。
《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首先,对偶是本文运用最频的修辞手段。就对偶文字所处地位而论,包括句子成分的对偶、对偶句两个类型。就对仗程度而言,可分为“工对”、“宽对”两类。就相对的前、后文意之联系,分为“正对”、“串对”、“反对”。其次,采用多种比喻手法,是本文修辞的成功之处。文中或采用明喻手法,用比喻词将本体与喻体关联起来;或采用引喻手法,省略比喻词,直接将喻体引于前,本体续于后;采用借喻手法,既不使用关联词,也干脆不出现本体,而直接于句中代之以喻体。再次,采用释语的修辞格:紧扣意境,对词语引申、发挥,做出非词汇义的解释、说明。在形式上似乎是对词语下定义、作界说、究根源、探由来;究其实质,或则望文生义、故作曲说,或则强调一点、不及其余。在主观上赋予词语临时修辞义,以求给人深刻启发和强烈感受乃至震撼。最后,本文采用的其他修辞格还有精警,巧用典故、古人名言或历史经验的总结,锤炼为言简意赅、富于哲理、耐人寻味的警句,置于全文的关键位置,以揭示所论的事理。
略
第2题:
阐述《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的程式结构和正文层次。
《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的程式结构:本文由收文者、正文、署名、日期四个结构部分组成。编选时,将日期置于所拟标题下,作为题注。
正文层次:正文部分包括七段,大致分为三层:
(1)缘由。第一段概括护国讨袁的起因;第二段揭明宗旨。
(2)主文。第三段为偏,略释自身不愿国家生变的初衷,及为民族前途不得不举义的认识。第四、五、六段(也可以合并成一段)为正,责以大义、痛陈利害,预示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号召“凡食民国之禄、事民国之事者”“同申义愤,相应鼓桴”。
(3)结尾。第七段,敦促收文者考虑其立场及对民族前途之影响。
略
第3题:
1915年底,蔡锷潜回云南,不久便和唐继尧和李烈钧于护国寺盟誓讨袁,当时蔡锷麾下有一虎将,时任团长,后来加入共产党,声名鹊起,他是()。
第4题:
相传,武则天写过一首《如意娘》的诗。请问她是写给哪位皇帝的?
第5题:
曾先后参与领导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是()
第6题:
昆明重九起义的代表人物是()
第7题:
对
错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李根源,蔡锷
唐继尧,李根源
唐继尧,蔡锷
卢汉,蔡锷
第11题:
孙中山
李烈钧
蔡锷
唐继尧
第12题:
第13题:
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语言风格和总体表达效果。
名正词切.为《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基本的语言风格。开头以“突起”手法,一语中的,石破天惊。“天祸中国,元首谋逆”,点出袁氏一手导演的闹剧之实质,收振聋发聩之效。继而指出逆顺之名既定,守正之词自切。大义凛然,掷地有声。正气凌云,足可使袁氏追随者内疚神明,自愧其行。意高词悲,是本文重要的语言风格。作者为达到分化、瓦解敌对阵营之战略目的,并激发和利用北洋派系中部分要员对袁氏帝制自身的潜在不满情绪。通电之文,非但没有盛气凌人、峻词伤人,反而以曲词容人,以悲词感人,以危词撼人。念定词约,是本文的又一语言风格。作为正义之师,作者对护国讨袁的最终胜利充满信心。但为了服从本文分化瓦解敌方阵营之既定目的,故此对胜利信念的表述要言不烦。表达了义无反顾的立场,强调了自立于不败之地的事实,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本文的言简意赅还表现在:“凡百官守,皆民国之官守也!”一言划开了袁氏与各地方要员(收文者)之间的界限。“何图彼昏,曾不悔祸,狡拒忠告,益煽逆谋。”寥寥数语,驳尽了袁氏的反面宣传。“同申义愤,相应鼓桴。”颇为传神地道出对收文者的期望。好的文章,应能打动人、感动人、吸引人。好的公文,应能围绕主旨,利于既定目的之实现。本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折之以义,形之以利害,论词为华章,论意为雄文。在瓦解敌对阵营和涣散敌军斗志方面所起作用,不啻一支雄师。护国军誓师北上,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各地纷纷独立。连袁世凯的心腹死党陈宦、陈树藩、汤芗铭,也迫于大势而宣布独立。能令袁世凯饮下苦涩的“二陈汤”,此电功不可没。
略
第14题:
他是落魄皇室后裔,她是白富美;他曾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他后来加入叛军与政府军对抗,而作为白富美的她最终嫁给了他,并且成了皇后。他和她是()。
第15题: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舍己为家的爱国志士。曾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著名楹联的是谁?()
第16题:
1915年帮助反帝将领蔡锷逃离北京的女人是谁?
第17题:
领导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是()。
第18题:
1913年夏,在湖口誓师讨袁、宣布独立的是()。
第19题:
孙中山
唐继尧
蔡锷
黄兴
第20题:
梁启超
林则徐
蔡锷
谭嗣同
第21题:
黄兴
段祺瑞
蔡锷
孙中山
第22题:
第23题:
朱德
蔡锷
龙云
叶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