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大足石刻创于什么时候又盛于什么时候?”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时候重庆大足石刻申遗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正确答案: 2000年12月1日

  • 第2题:

    草书创于什么时候?“章草”与“今草”有什么不同?张芝对书法艺术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草书是怎么出现的,东汉赵壹《非草书》说:“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这篇批评当时草书的文章,揭示了人们为事急所迫,在“临事从宜”追求汉字简易写法的基础上出现草书的事实。篆书的草写就成了草篆(即古隶),化圆转为平直,后来发展成汉隶,再增加波磔起伏就成了八分书。由古隶向汉隶衍化时的西汉前期的简书,如《天汉三年简》、《始元二年简》,已有篆、隶、草相杂的现象。西汉宣帝时的《神爵三年简》和成帝时的《阳朔元年简》已出现比较成熟的草字,有人认为这就是纯然的章草字(见侯镜昶《论西汉书艺》)。此时正是汉隶向八分书衍化,八分书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由此可见八分书形成的同时,草书也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这时的草书,单体字的笔法有简易而疾速之势,这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所形成的新书体,已有钩连曲折的特征。东汉简书里已有章草书体的,如光武帝《建初十一年简》,明帝《永平十一年简》等。这说明新兴的章草书是汉代下层书人在长期实用过程中形成创造出来的,它是时代的产物,并非是圣人和少数几位书家所为,正如卫恒所说:“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根据史书,汉代善写章草的书家有杜度、崔瑗、崔寔等,历史上有章草创于史游说、杜度说、章帝说等等说法,虽然与实际不符,但是像杜、崔这些书家在当时以草书著称则是事实,他们在草书发展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草书应用之初,虽有章草之实而无章草之名,定“章草”称,如张怀瓘《书断》说:“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可能有一定根据。但历来说法不止于此。汉晋之际写章草的名家有杜度、崔瑗、崔寔、张芝、罗晖、赵袭、卫凯、皇象、索靖等。杜度、崔瑗、崔寔等的章草书,目前没有原迹留传。张芝《秋凉帖》,吴皇象《急就章》,晋王羲之《豹奴帖》,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大约皆出自唐人摹写,不足为据。根据与他们同时代的有章草书的简书来看,那时的章草书圆笔多于方笔,有明显的波磔笔势,字与字不连缀,成为“字字区别”的独立状态。章草书的书写要“章务检而便”,不像今草那样放纵而多回旋。因章草带波磔,所以书写时重在“运其指”(索靖《草书势》),与今草在书写上也有很大区别。
    草书发展到张芝,也是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时期。张芝对草书下过很大功夫,“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书断》)这是作为艺术家沉浸于书法艺术的生动写照,因此成为书学史上的美谈。按赵壹说草书的本意是“临事从宜”,但到张芝时,他书写草书的经验之谈却是“匆匆不暇草书”,作为艺术的创造,张芝的经验是合乎艺术创作规律的。但在当时却受到非难。东汉辞赋家赵壹《非草书》认为“草本易而速”,到杜度、崔瑗和张芝之时,草书“反难而迟”了。而且社会上兴起了“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的现象。赵壹非草书,反映了草书由单纯的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社会现实。

  • 第3题:

    《中图法》第五版于什么时候出版的?()


    正确答案:2010年9月

  • 第4题:

    《指南》颁布于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 2012年5月

  • 第5题:

    大足石刻


    正确答案: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是中国著名的古代艺术。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

  • 第6题:

    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于明.清.民国,经六个朝代,约1300年。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问答题
    大足石刻创于什么时候又盛于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 晚唐;两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四川大足石刻始创于()。
    A

    唐代

    B

    五代

    C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道教什么时候传入黑龙江地区,兴盛于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 唐朝时期;金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大足石刻始建于哪一年?鼎盛于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 初唐永微元年(公元655年);鼎盛于宋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以唐代壁画、唐代石造像、宋代石造像和敷彩泥塑著称于世的石窟寺分别是(  )。
    A

    克孜尔千佛洞、大足石刻、龙门石窟、云岗石窟

    B

    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龙门石窟、云岗石窟

    C

    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麦积山石窟

    D

    敦煌石窟、云岗石窟、克孜尔千佛洞、麦积山石窟


    正确答案: B,D
    解析:
    ①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而着称,其中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②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以唐朝为最盛期,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③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④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且绝大部分泥塑彩妆,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⑤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⑥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洞内塑像和壁画风格独特,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时候重庆大足石刻申遗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正确答案: 2000年12月1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大足石刻始建于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 公元650年,即唐永徽元年。

  • 第14题:

    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后,就不断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可以说,大足石刻是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从这一角度出发,请问,大足石刻有别于其他早期石窟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更加中国化、世俗化、地方化

  • 第15题:

    2009年下半年,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将启动“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重庆大足石刻世界巡回展”,让大足石刻实现周游世界之旅。运用相关知识,回答问题:大足石刻始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于宋代,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B、是一种精神力量
    • C、内容极为丰富一
    • D、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赋役全书》成熟于什么时候()

    • A、顺治
    • B、康熙
    • C、雍正
    • D、乾隆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汉字学萌芽于什么时候?创立于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汉字学萌芽于先秦,创立于东汉。

  • 第18题:

    问答题
    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始于什么时候?中央文明委于什么时候正式公布“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标准,决定什么时候开展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表彰活动?

    正确答案: 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始于1995年。2004年9月,中央文明委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标准,决定2005年开展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表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后,就不断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可以说,大足石刻是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从这一角度出发,请问,大足石刻有别于其他早期石窟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更加中国化、世俗化、地方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大足石刻始建于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 公元650年,即唐永徽元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汉字学萌芽于什么时候?创立于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 汉字学萌芽于先秦,创立于东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草书创于什么时候?“章草”与“今草”有什么不同?张芝对书法艺术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草书是怎么出现的,东汉赵壹《非草书》说:“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这篇批评当时草书的文章,揭示了人们为事急所迫,在“临事从宜”追求汉字简易写法的基础上出现草书的事实。篆书的草写就成了草篆(即古隶),化圆转为平直,后来发展成汉隶,再增加波磔起伏就成了八分书。由古隶向汉隶衍化时的西汉前期的简书,如《天汉三年简》、《始元二年简》,已有篆、隶、草相杂的现象。西汉宣帝时的《神爵三年简》和成帝时的《阳朔元年简》已出现比较成熟的草字,有人认为这就是纯然的章草字(见侯镜昶《论西汉书艺》)。此时正是汉隶向八分书衍化,八分书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由此可见八分书形成的同时,草书也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这时的草书,单体字的笔法有简易而疾速之势,这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所形成的新书体,已有钩连曲折的特征。东汉简书里已有章草书体的,如光武帝《建初十一年简》,明帝《永平十一年简》等。这说明新兴的章草书是汉代下层书人在长期实用过程中形成创造出来的,它是时代的产物,并非是圣人和少数几位书家所为,正如卫恒所说:“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根据史书,汉代善写章草的书家有杜度、崔瑗、崔寔等,历史上有章草创于史游说、杜度说、章帝说等等说法,虽然与实际不符,但是像杜、崔这些书家在当时以草书著称则是事实,他们在草书发展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草书应用之初,虽有章草之实而无章草之名,定“章草”称,如张怀瓘《书断》说:“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可能有一定根据。但历来说法不止于此。汉晋之际写章草的名家有杜度、崔瑗、崔寔、张芝、罗晖、赵袭、卫凯、皇象、索靖等。杜度、崔瑗、崔寔等的章草书,目前没有原迹留传。张芝《秋凉帖》,吴皇象《急就章》,晋王羲之《豹奴帖》,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大约皆出自唐人摹写,不足为据。根据与他们同时代的有章草书的简书来看,那时的章草书圆笔多于方笔,有明显的波磔笔势,字与字不连缀,成为“字字区别”的独立状态。章草书的书写要“章务检而便”,不像今草那样放纵而多回旋。因章草带波磔,所以书写时重在“运其指”(索靖《草书势》),与今草在书写上也有很大区别。
    草书发展到张芝,也是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时期。张芝对草书下过很大功夫,“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书断》)这是作为艺术家沉浸于书法艺术的生动写照,因此成为书学史上的美谈。按赵壹说草书的本意是“临事从宜”,但到张芝时,他书写草书的经验之谈却是“匆匆不暇草书”,作为艺术的创造,张芝的经验是合乎艺术创作规律的。但在当时却受到非难。东汉辞赋家赵壹《非草书》认为“草本易而速”,到杜度、崔瑗和张芝之时,草书“反难而迟”了。而且社会上兴起了“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的现象。赵壹非草书,反映了草书由单纯的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社会现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指南》颁布于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 2012年5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