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程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题目

程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相似考题
更多“程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相关问题
  • 第1题:

    清代碑学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怎样?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在篆、隶、楷、行、草诸方面均有建树,其中以篆、隶的成就最为辉煌。在此以前,甲骨、大小篆、汉隶、魏碑这一类的文字,其用途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但是到了清代,它们就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被写成中堂、条幅、匾额、横披、屏条、扇面等形式,赋以了新的内涵,成为观赏性为主的文字;楷书方面,因过去习唐碑已久,令人生厌,清代中晚期书法风尚转为习魏碑,因而出现新的境界;由于碑学的兴起,也给面临衰微之际的行草书,带来了生机,碑与帖相结合,使行草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历时二百六十载的清代,应是中国书法史上中兴的一代。
    在此期间,名家倍出,有成就的书家极多,他们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无不属于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并在笔法创新和改造书写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成功的探索,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些书家中,以个人风格突出、艺术造诣又高的当推郑簠、金农、郑板桥、邓石如、刘墉、伊秉绶、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翁同龢、杨守敬、沈曾植、曾熙、李瑞清、吴昌硕、康有为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个性强烈,自成一家,争奇斗艳,仪态万千,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整个清代书法艺术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清代那样,把艺术领域开拓得如此辽阔、深远。在各种书体方面都有它探索的足迹,都有他们卓越的建树。如果说,魏晋书法艺术是书学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书法艺术是第二个高峰,那么,第三个书法艺术的高峰就是清代碑学。三个时代的书风表现出的艺术美固然不同,但其伟大成就是尚可比肩的。过去,曾有人贱近贵远,认为“整个清代可以说是书法衰微的一代”。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 第2题:

    张旭草书在中国书法史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在张旭以前,从中国汉字产生直到唐朝统一中国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中国汉字由开始的纯工具性语言符号,慢慢发展成为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用笔法则和结构形式的书法艺术。
    特别是自东汉末年,人们开始自觉地以各自独特的审美意识创造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用以渲泄各自独特的审美情趣,传达各自对世界的认识。但是这种渲泄和传达却始终没有脱离逐渐形成的中国特有的文字结构的基本法则。就是说,张旭以前的书法,始终没有脱离中国汉字基本的工具性语言符号的作用,始终没有进入纯形式艺术领域,而成为人们感情的升华和结晶。但张旭的狂草书法的出现,迈出了这关键性的一步。他打散了中国汉字的基本构成。把大部分人难以辨认,甚至连自己有时也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超绝今古”的心画,以崭新的书法艺术形式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历史,奉献给了人类世界。把中国书法推到了纯艺术的高峰。这种连鬼神也不可端睨的“雄逸天纵”的书法,却成了人们为之倾倒的书法艺术。张旭的书法作品不仅确立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草圣”的地位,而且也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的基础。他师法自然、大胆创新的精神和狂放不羁、独往独来的创作方法,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广裹无垠的空间,为后世书法家的学习和创作,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他“观天地事物之变”,“有动于心,一寓于书”的书法创作原则,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原则。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凝聚于流动多变的书法线条的组合形式,升华到了最高境界——“心迹”、“心画”。如果说这种狂草“奇怪百出”的线条运动规迹和组合形式有什么源流和规矩的话,那么这源流和规矩指的就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心理积淀形式和感情渲泄渠道,而不是文字的线条形状及其组合方式。

  • 第3题:

    为什么张彦远在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名声?其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张彦远之所以在中国书法史上名声很高,是因为他是辑唐代以前书论之大成于《书法要录》的作者。同时,他又是一个书法家和颇有独到见解的书法鉴赏家。张彦远,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宪宗、唐僖宗年间。河东蒲州(今山西蒲州市)人。字爱宾,官至大理寺卿。高祖、曾祖、祖父三人曾做唐朝宰相,家学深厚,张彦远身处其中,博览群书,时有文名传,而且还精通文字学和书法,善写隶书和八分书。张彦远在其《书法要录》一书中,专门为自己立了传,并自负地声称:“彦远既世其家,乃富有典刑,而落笔不愧作者”;“尝以八分录前人诗什数章,至其傲古出奇,亦非凡子可到”。另外他还有《历代名画记》刊行,在中国美术史上,亦有很重要的地位,他还曾说过:“有好事者得余之书,书画之事毕矣。”其话虽有夸张之嫌,但这两本书确实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重要典籍。曾有《三祖大师碑阴记》、《维山庙诗》、八分书《李将军征回诗》、《宿僧院记》、《山行诗》和草书临王羲之的《还问帖》、《思想帖》、《丹阳帖》、《清和帖》、《别张帖》、《书问帖》等传世。

  • 第4题:

    简牍近代出土的情况及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汉代、西晋、南北朝、宋代都有简牍出土,但均未能保存下来。古代简牍墨迹的大量发现,并得以保存和研究,则是近代的事。简牍发现的地点,可分西北和中原两大区域。西北有甘肃的敦煌、酒泉、居延(今内蒙额济纳旗)、武威,新疆的塔里木河、楼兰、和阗、青海的大通等处。中原有湖南的长沙,湖北的江陵、云梦,河南的信阳,河北的定县,山东的临沂等处。西北地区发现的简牍多为木简,中原地区多为竹简,这和就地取材和得以保存的气候条件有关。
    建国前,在西北地区多次发现简牍。发现简牍较多的是匈牙利人史坦因,他在1901年率领印度考古调查团来到我国西北地区,在1906年——1916年又来了两次,先后在新疆于阗、甘肃敦煌、酒泉得简牍约千余件,大至为西汉、东汉、西晋间的遗物。另外,发现得最多的是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斯文·赫定和贝格曼,1930年他们在居延地区多处发现简牍,总数达一万余件,大至是西汉和东汉的遗物。可惜这两批实物已流落海外了。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文物考古工作十分重视,对古代简牍作了大量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古代简牍在全国各地新出土并见于书刊发表的就有三十余次,从数量和内容方面都远超过去。在西北地区,甘肃武威四次发掘出汉简;居延地区在1972年——1974年竟出土二万余枚汉简;1979年敦煌又有新汉简出土,获一千二百余枚,字迹清晰,是继《流沙坠简》之后又一次新发现。在中原地区,湖北江陵前后四次出土简牍共二千六百余枚,除其中三十七枚楚简外,其余都是西汉竹简;湖北云梦1975年出土秦代竹简一千一百余枚;湖南长沙1951年——1954年先后出土战国简一百五十三枚,1973年出土汉简六百余枚;山东临沂1972年出土汉简四百九十余枚;河南信阳1957年出土战国简二百二十九枚;在河北定县、安徽阜阳、江西南昌、四川青川等地均有简牍出土。另外,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帛书老子两卷、及帛书战国策,经考定是西汉时的遗物。
    中国文字的字体,在秦到两汉是重大变革时期。过去由于仅凭碑刻文字来说明这段时期的概状,明显地留下了不少历史的空白,不足以解释这段时期的文字演变过程。现在有了战国、秦、西汉、东汉、西晋这些简牍、帛书墨迹,可作为真实反映这时期文字演变的实物佐证。通过这些简牍文字,可以认识到这样一些情况:一,隶书的出现早于小篆,它不是由小篆演变而来,主要是由大篆演变而来的;二、从云梦秦简的出土,使人们见到了秦隶的真貌,纠正了过去把“秦诏版”当做秦隶的误解;三、隶书的成熟期应是在西汉时,而不是过去认为的东汉时期;四、在这些简牍中,篆、隶、真、行、草(章草)俱有,可以看到那时用笔的原貌,并能证明西汉时期就是真、行、草的孕育时期;五、填补了书法史上西汉文字流传极少和产生章草的不足。因此,简牍书法可以同秦汉刻石并驾齐驱,成为并列的两大系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第5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 第6题:

    问答题
    北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美学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正确答案: 南北朝时期,是书法艺术史上蓬勃发展的阶段。北方中原地区的碑版书法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别开生面,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书法艺术形式,它表现出了北方雄强矫健的时代特色,与南方飘逸秀美的法帖对峙,书法史上称之为“北碑南帖”。从书体方面来讲,北碑和唐碑又成为书法史上楷书的两大体系。因此,北碑是我国书法中的一座艺术宝库,是我们研究和学习书法艺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北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北魏碑版。平时,由于习惯,我们把所有的北朝碑版(甚至还有极少数风格相近的南碑)都称之为魏碑。北碑主要有四大类,即造像记,如《龙门二十品》;碑碣,如《张猛龙碑》;摩崖石刻,如《郑文公碑》;墓志铭,如《张玄墓志》。这些北碑书法绝大多数都出自无名书家之手,由于北朝社会长期倡导尚武精神,人们质朴豪放的性格,威武强健的体魄,山泽的深峻,原野的广阔,石作的艰辛,佛像的庄严,这些对他们在艺术追求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北碑中就表现出了雄峻坚实的艺术风格。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概括其特点有十大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总的来讲北朝碑版,尤以其代表魏碑,表现了属于壮美范畴的美学特征。
    北碑书法的出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唐的欧、虞、褚、薛四大书家,他们的楷书作品无不带有北碑的痕迹,其中尤以欧体最为显著。盛唐的大书家颜真卿,他的楷书也明显地吸收了《文殊般若经》、《经石峪金刚经》等北碑的风格。自唐碑出现后,就长期占据书坛,宋、元、明、清四朝均推崇唐碑,视唐人楷书为正规风范,北碑反被湮没无闻了。但是,到了清代中晚期,由于明清科举制度推崇馆阁体书法的结果,使书法艺术面临衰亡的厄运。这时,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奋起著书立说,大声疾呼提倡北碑,天下学书者纷纷景从,出现了“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的碑学中兴,使书法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北碑书法在书法史上的艺术地位,才重新被肯定和得到巩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张旭草书在中国书法史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在张旭以前,从中国汉字产生直到唐朝统一中国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中国汉字由开始的纯工具性语言符号,慢慢发展成为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用笔法则和结构形式的书法艺术。
    特别是自东汉末年,人们开始自觉地以各自独特的审美意识创造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用以渲泄各自独特的审美情趣,传达各自对世界的认识。但是这种渲泄和传达却始终没有脱离逐渐形成的中国特有的文字结构的基本法则。就是说,张旭以前的书法,始终没有脱离中国汉字基本的工具性语言符号的作用,始终没有进入纯形式艺术领域,而成为人们感情的升华和结晶。但张旭的狂草书法的出现,迈出了这关键性的一步。他打散了中国汉字的基本构成。把大部分人难以辨认,甚至连自己有时也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超绝今古”的心画,以崭新的书法艺术形式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历史,奉献给了人类世界。把中国书法推到了纯艺术的高峰。这种连鬼神也不可端睨的“雄逸天纵”的书法,却成了人们为之倾倒的书法艺术。张旭的书法作品不仅确立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草圣”的地位,而且也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的基础。他师法自然、大胆创新的精神和狂放不羁、独往独来的创作方法,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广裹无垠的空间,为后世书法家的学习和创作,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他“观天地事物之变”,“有动于心,一寓于书”的书法创作原则,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原则。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凝聚于流动多变的书法线条的组合形式,升华到了最高境界——“心迹”、“心画”。如果说这种狂草“奇怪百出”的线条运动规迹和组合形式有什么源流和规矩的话,那么这源流和规矩指的就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心理积淀形式和感情渲泄渠道,而不是文字的线条形状及其组合方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魏碑”的书艺特点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是由隶书向楷书衍变、楷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三国魏的钟繇的楷书还带波磔笔意。楷书入碑早期见于东吴《九真太守谷朗碑》,碑字笔画已变波磔而为横平竖直,是不成熟的楷书形式。东晋楷书有方笔圆笔之分,王羲之以篆书入楷,形成圆转流美的风格特点,这种楷字曾风靡南朝。同时也有方笔楷书存在,如王、谢墓志等民间书家的铭刻等。晋《爨宝子碑》和南朝宋《爨龙颜碑》就是延续方笔传统出现的二块名碑。《爨宝子碑》书风凝重平满,“端朴若古佛之容”(康有为),笔意在隶、楷之间,结字随字形变异,聚散有奇趣。与北方的《中岳嵩高灵庙碑》近似。晚于《爨宝子碑》半个世纪的《爨龙颜碑》,书风‘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康有为),气象庄严清肃,雄穆而灿烂。楷体而存隶意,又有行草气息,书体较《爨宝子碑》已演进了一大步,但又保持了雄强峻厚,雍容洞达,神奕舒长的碑刻雄风。公元五世纪前后,我国中原和北方出现了继承方笔传统,以出锋露角悍劲峻拔见长的楷书新字体,与南方圆笔楷书以及以后的唐楷大异其趣。属于这种字体的碑刻以北魏碑刻最典型,最集中,数量也最多。康有为说:“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故称碑者,必称魏也。”习惯上把这类北碑叫“魏碑”。北碑字体流行近一个世纪,到北周以后就被别的字体代替了。
    魏碑书风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个过程的,北魏早期《魏太武帝东巡碑》、《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三名碑,保存隶书笔意较多,可称魏碑字体的先导。魏孝文帝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后,极力推行汉化政策,与南朝通使联络,文化受南朝影响,书法亦不例外。如北魏的《张猛龙碑》与南朝梁的《始兴王碑》的书风相近,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的必然结果。再加之北魏风行立碑,佛教寺庙碑刻、石窟造像题记、经幢等的大量出现,为书法发展提供广泛用场。北魏书艺在迁都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太和之后,碑版尤盛,佳书妙制,率在其时”(康有为),逐渐形成典型的碑风。以方笔为主的《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创造了新的书法形象,可视为魏碑书风确立的典型样式。后来又参入圆笔。康有为认为:“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锋石刻》,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中同一体者。《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锋》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
    总体来看,魏碑字体用笔提按幅度大,大起大落,又结合石刻的技巧和特点,形成出锋露角,内圆外方,点线悍劲峻拔的特点。结字中敛旁肆,奇险放纵,崇自然而尚天趣。如包世臣说:“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然,故多变态”。魏碑书风一致,特点突出,但个性和情致表达较为充分而灵活,因而形成不同的艺术境界。“《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杨大眼》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广川王造像》如白门伎乐,装束美丽”,“《云锋石刻》如阿房宫楼阁绵密”,“《张黑女碑》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广艺舟双楫》)魏碑字体是由蔡邕、钟繇分隶为代表的中原古法直接发展演化而成的,是北方文化形态的产物,它体现了北方人的尚武精神,粗犷彪悍的气质和豪放纯朴的性格特征以及北人的审美情趣。康有为谈北碑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划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的十美,魏碑足以当之而无愧。魏碑在总体上给人以雄强浑劲、质朴厚重而又豪放泼辣的壮美感受,与当时南朝简札楷书的典雅秀逸之美有很大区别,构成南北朝时期的两大艺术流派,它是我国书艺的两大支柱,对宋元明清有巨大影响的唐代楷书,就是在这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唐代开始,由于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所决定,大力提倡南朝风行的圆转流美的二王书风,北碑书风受到压抑。直至清中叶,随着书艺的衍变和大量北碑的出上,北碑那种雄强的气质和富于生命力的书艺特征,成了书家们校正和改革帖学末路以及台阁体馆阁体死气沉沉局面的灵丹妙药,在阮元、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等书家理论家的大力提倡和嘉美北碑的情况之下,当时北碑名品如《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石门铭》、《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等,风行书坛,对当时的书家形成个人书风起了很大的作用。北碑书风对清代中叶后的书艺变革和新的书法境界的开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直影响至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它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回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元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其书法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正确答案: 元代书法由于其社会的特殊性,特别是赵孟頫的出现,使书法在元代发展成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呈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风格态势,形成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折。
    元代的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是元代书坛的总体特征。由于赵孟頫的提倡复古,这一时期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2)奎章阁的设立为元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代表书家有赵世延、虞集、揭溪斯、柯九思、勃术鲁翀,康里巎巎等。
    (3)少数民族书家的大量涌现是元代书坛的独特现象。
    (4)隐士书家群成为元代书法重要一脉。
    (5)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在元代成为一种风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牍近代出土的情况及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汉代、西晋、南北朝、宋代都有简牍出土,但均未能保存下来。古代简牍墨迹的大量发现,并得以保存和研究,则是近代的事。简牍发现的地点,可分西北和中原两大区域。西北有甘肃的敦煌、酒泉、居延(今内蒙额济纳旗)、武威,新疆的塔里木河、楼兰、和阗、青海的大通等处。中原有湖南的长沙,湖北的江陵、云梦,河南的信阳,河北的定县,山东的临沂等处。西北地区发现的简牍多为木简,中原地区多为竹简,这和就地取材和得以保存的气候条件有关。
    建国前,在西北地区多次发现简牍。发现简牍较多的是匈牙利人史坦因,他在1901年率领印度考古调查团来到我国西北地区,在1906年——1916年又来了两次,先后在新疆于阗、甘肃敦煌、酒泉得简牍约千余件,大至为西汉、东汉、西晋间的遗物。另外,发现得最多的是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斯文·赫定和贝格曼,1930年他们在居延地区多处发现简牍,总数达一万余件,大至是西汉和东汉的遗物。可惜这两批实物已流落海外了。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文物考古工作十分重视,对古代简牍作了大量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古代简牍在全国各地新出土并见于书刊发表的就有三十余次,从数量和内容方面都远超过去。在西北地区,甘肃武威四次发掘出汉简;居延地区在1972年——1974年竟出土二万余枚汉简;1979年敦煌又有新汉简出土,获一千二百余枚,字迹清晰,是继《流沙坠简》之后又一次新发现。在中原地区,湖北江陵前后四次出土简牍共二千六百余枚,除其中三十七枚楚简外,其余都是西汉竹简;湖北云梦1975年出土秦代竹简一千一百余枚;湖南长沙1951年——1954年先后出土战国简一百五十三枚,1973年出土汉简六百余枚;山东临沂1972年出土汉简四百九十余枚;河南信阳1957年出土战国简二百二十九枚;在河北定县、安徽阜阳、江西南昌、四川青川等地均有简牍出土。另外,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帛书老子两卷、及帛书战国策,经考定是西汉时的遗物。
    中国文字的字体,在秦到两汉是重大变革时期。过去由于仅凭碑刻文字来说明这段时期的概状,明显地留下了不少历史的空白,不足以解释这段时期的文字演变过程。现在有了战国、秦、西汉、东汉、西晋这些简牍、帛书墨迹,可作为真实反映这时期文字演变的实物佐证。通过这些简牍文字,可以认识到这样一些情况:一,隶书的出现早于小篆,它不是由小篆演变而来,主要是由大篆演变而来的;二、从云梦秦简的出土,使人们见到了秦隶的真貌,纠正了过去把“秦诏版”当做秦隶的误解;三、隶书的成熟期应是在西汉时,而不是过去认为的东汉时期;四、在这些简牍中,篆、隶、真、行、草(章草)俱有,可以看到那时用笔的原貌,并能证明西汉时期就是真、行、草的孕育时期;五、填补了书法史上西汉文字流传极少和产生章草的不足。因此,简牍书法可以同秦汉刻石并驾齐驱,成为并列的两大系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陶宗仪的书论《书史会要》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陶宗仪不以书法名世,但对于古学无所不窥,尤致力于字学、书学。著书论《书史会要》九卷,对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元代的书法家及其书迹,进行了翔实的考证,精到的评析,用词简捷、准确、扼要,探源辟流,类比明晰,令人一目了然。《中国文艺辞典》(孙良工编纂)称此书“为书史中最重要的著作”。陶宗仪,浙江黄宕人。生卒年不详。元朝举进士不中,即开学馆,以教学自给。明朝洪武初年,官府屡次征荐其为官不应。闭门著书,著作甚多。

  • 第14题:

    北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美学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正确答案: 南北朝时期,是书法艺术史上蓬勃发展的阶段。北方中原地区的碑版书法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别开生面,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书法艺术形式,它表现出了北方雄强矫健的时代特色,与南方飘逸秀美的法帖对峙,书法史上称之为“北碑南帖”。从书体方面来讲,北碑和唐碑又成为书法史上楷书的两大体系。因此,北碑是我国书法中的一座艺术宝库,是我们研究和学习书法艺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北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北魏碑版。平时,由于习惯,我们把所有的北朝碑版(甚至还有极少数风格相近的南碑)都称之为魏碑。北碑主要有四大类,即造像记,如《龙门二十品》;碑碣,如《张猛龙碑》;摩崖石刻,如《郑文公碑》;墓志铭,如《张玄墓志》。这些北碑书法绝大多数都出自无名书家之手,由于北朝社会长期倡导尚武精神,人们质朴豪放的性格,威武强健的体魄,山泽的深峻,原野的广阔,石作的艰辛,佛像的庄严,这些对他们在艺术追求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北碑中就表现出了雄峻坚实的艺术风格。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概括其特点有十大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总的来讲北朝碑版,尤以其代表魏碑,表现了属于壮美范畴的美学特征。
    北碑书法的出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唐的欧、虞、褚、薛四大书家,他们的楷书作品无不带有北碑的痕迹,其中尤以欧体最为显著。盛唐的大书家颜真卿,他的楷书也明显地吸收了《文殊般若经》、《经石峪金刚经》等北碑的风格。自唐碑出现后,就长期占据书坛,宋、元、明、清四朝均推崇唐碑,视唐人楷书为正规风范,北碑反被湮没无闻了。但是,到了清代中晚期,由于明清科举制度推崇馆阁体书法的结果,使书法艺术面临衰亡的厄运。这时,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奋起著书立说,大声疾呼提倡北碑,天下学书者纷纷景从,出现了“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的碑学中兴,使书法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北碑书法在书法史上的艺术地位,才重新被肯定和得到巩固。

  • 第15题:

    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用笔之道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作品和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用笔之道的书法家是萧何、张良等。刘宋羊欣《笔阵图》曾说:“(萧何)深善笔理,尝与张子房(张良)、陈隐等论用笔之道。”其书论有《论书势》载于宋朝陈思《书苑菁华·卷一·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中。关于张良谈论书道的记载,可见于元朝郑杓《衍极·书要篇》中,云:“张侯谈笔道”。张良的书法作品,不见传世记载。而萧何的书法,在当时是名重一时的。唐朝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列其署书、草书、隶书为上品之中。宋朝僧適之《金壶记》亦认为:“(萧)何用退笔书裳尤工。”传说萧何为书其前殿扁额,精思熟虑三个月才写。写的扁额挂出后,人们争相观看,如流水一般络绎不绝。
    萧何、张良都是汉朝刘邦的开国功臣。萧何今江苏沛县人。生年不详,卒于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一九三年)。他在其扶佐刘邦起兵反秦和与项羽争霸的过程中,刻意求访贤士良将,搜集制定律典,并保障战争的后勤供应,有杰出的功绩,被刘邦封为酂侯,拜国相。死后谥“文终”。张良,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城父集)人,字子房。生年不详,卒于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其祖上代为韩国公候,秦灭韩后,张良曾募得刺客,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未成,匿名而逃。后佐汉高祖刘邦起兵,出谋划策,以其功高而得封留侯。

  • 第16题:

    首集中国文字书法大成的《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他的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首集中国文字书法大成的《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许慎,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县东)人,字叔重,生卒年无确切记载。后人考证,认为他生于东汉明帝时,卒于桓帝时(约公元五八——约公元一四七年)。曾任太尉南阁祭酒、洨长等职。许慎幼年即喜好古文学,研究古文字的正误,为其以后编著《说文解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很爱好书法,学习李斯的小篆,深得其妙道。唐张怀瓘《书断·卷下》将其小篆列为能品。他的《说文解字》,也是以小篆为正字。为后人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及书法提供了较为翔实可靠的资料和工具。许慎不愧是一个为中国的语言、文字、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 第17题:

    元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其书法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正确答案: 元代书法由于其社会的特殊性,特别是赵孟頫的出现,使书法在元代发展成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呈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风格态势,形成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折。
    元代的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是元代书坛的总体特征。由于赵孟頫的提倡复古,这一时期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2)奎章阁的设立为元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代表书家有赵世延、虞集、揭溪斯、柯九思、勃术鲁翀,康里巎巎等。
    (3)少数民族书家的大量涌现是元代书坛的独特现象。
    (4)隐士书家群成为元代书法重要一脉。
    (5)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在元代成为一种风尚。

  • 第18题:

    问答题
    程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程邈是秦始皇时下杜(或称下邽)人,字元岑,原为衙县狱吏。相传,在他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监狱之后,他搜集当时的大篆并对其进行增损整理,删繁就简,制创新体。因这种新书体简单易学,主要在当时的下层官吏中流传使用,故被称之谓隶书。后来,秦始皇知道了此事,就把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并提升他为御史。因此,历史上一般都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
    从中国文字书法的发展史来看,中国文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革是一次质的飞跃。自隶字始,中国文字才完全脱离了象形指事的初级状态,进入了成熟的、基本定型的、有系统的符号化文字时代。它的出现,大大加快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因此,作为隶字的创始者,程邈的功绩,可说是巨大的。难怪唐张怀瓘在其《书断·隶书》中赞道:“隶合文质,程君是先,乃备风雅,如聆管弦。长毫秋劲,素体霜妍,推峰剑折,落点星悬,乍发红焰,旋凝紫烟。金芝琼草,万世芳传。”当然,似这样巨大的变革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很多人为其做出了贡献,并非全是程邈一人功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陶宗仪的书论《书史会要》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陶宗仪不以书法名世,但对于古学无所不窥,尤致力于字学、书学。著书论《书史会要》九卷,对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元代的书法家及其书迹,进行了翔实的考证,精到的评析,用词简捷、准确、扼要,探源辟流,类比明晰,令人一目了然。《中国文艺辞典》(孙良工编纂)称此书“为书史中最重要的著作”。陶宗仪,浙江黄宕人。生卒年不详。元朝举进士不中,即开学馆,以教学自给。明朝洪武初年,官府屡次征荐其为官不应。闭门著书,著作甚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为什么张彦远在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名声?其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 张彦远之所以在中国书法史上名声很高,是因为他是辑唐代以前书论之大成于《书法要录》的作者。同时,他又是一个书法家和颇有独到见解的书法鉴赏家。张彦远,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宪宗、唐僖宗年间。河东蒲州(今山西蒲州市)人。字爱宾,官至大理寺卿。高祖、曾祖、祖父三人曾做唐朝宰相,家学深厚,张彦远身处其中,博览群书,时有文名传,而且还精通文字学和书法,善写隶书和八分书。张彦远在其《书法要录》一书中,专门为自己立了传,并自负地声称:“彦远既世其家,乃富有典刑,而落笔不愧作者”;“尝以八分录前人诗什数章,至其傲古出奇,亦非凡子可到”。另外他还有《历代名画记》刊行,在中国美术史上,亦有很重要的地位,他还曾说过:“有好事者得余之书,书画之事毕矣。”其话虽有夸张之嫌,但这两本书确实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重要典籍。曾有《三祖大师碑阴记》、《维山庙诗》、八分书《李将军征回诗》、《宿僧院记》、《山行诗》和草书临王羲之的《还问帖》、《思想帖》、《丹阳帖》、《清和帖》、《别张帖》、《书问帖》等传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清代碑学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怎样?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在篆、隶、楷、行、草诸方面均有建树,其中以篆、隶的成就最为辉煌。在此以前,甲骨、大小篆、汉隶、魏碑这一类的文字,其用途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但是到了清代,它们就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被写成中堂、条幅、匾额、横披、屏条、扇面等形式,赋以了新的内涵,成为观赏性为主的文字;楷书方面,因过去习唐碑已久,令人生厌,清代中晚期书法风尚转为习魏碑,因而出现新的境界;由于碑学的兴起,也给面临衰微之际的行草书,带来了生机,碑与帖相结合,使行草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历时二百六十载的清代,应是中国书法史上中兴的一代。
    在此期间,名家倍出,有成就的书家极多,他们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无不属于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并在笔法创新和改造书写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成功的探索,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些书家中,以个人风格突出、艺术造诣又高的当推郑簠、金农、郑板桥、邓石如、刘墉、伊秉绶、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翁同龢、杨守敬、沈曾植、曾熙、李瑞清、吴昌硕、康有为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个性强烈,自成一家,争奇斗艳,仪态万千,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整个清代书法艺术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清代那样,把艺术领域开拓得如此辽阔、深远。在各种书体方面都有它探索的足迹,都有他们卓越的建树。如果说,魏晋书法艺术是书学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书法艺术是第二个高峰,那么,第三个书法艺术的高峰就是清代碑学。三个时代的书风表现出的艺术美固然不同,但其伟大成就是尚可比肩的。过去,曾有人贱近贵远,认为“整个清代可以说是书法衰微的一代”。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正确答案: 张彦远以前,有关书法艺术的论著,繁富零散,且瑕瑜互见,真伪参杂。因张彦远世家高官,于各类典籍、法书、名画收藏甚富,加之他自幼爱好书画,又多见名迹真宝,因此,精于鉴赏甄别。他充分地利用、发挥了自己的这些优势,并苦思冥搜,审慎选裁,扬优去伪,终于编著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书法艺术资料总集,为研究自唐朝以前的书法艺术和书学历史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当然,张彦远的这部著作,也有存在着现在看来很明显的缺点,如恭维帝王将相,未作详尽评注。还漏掉了一部分重要的书论著作,如孙过庭的《书谱》、卫恒的《四体书势》等。但作为书法理论家,张彦远还是当之无愧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