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导”、“送”两字是五代南唐后主李煜首先提出来的。他在《书述》中说:“所谓法者,擫、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前面六字是说笔的执法,其实也就是五指执笔法的意思,至于“导”、“送”,他的理解是:“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可见,“导”、“送”两字是说笔的运法,与前面的六字内涵不同。说得明白点,就是小指引导无名指向右叫“导”,多用于写横画或捺笔,小指推送无名指向左叫“送”,多用于写撇笔。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潘伯鹰《书法杂论》中的一段话来,现在引述如下,参考:我不以为笔管必须垂直了才能写得出“中锋”。我自己的用笔就是很多像垂直的。但运用之际,笔管必然会左右倾动,不可能垂直。这是一试即明的。所以写时笔管倾动,而使笔管全部得力,能在点画中畅行,才能叫中锋。因此,谈到用笔有“导”和“送”之说。如若以管向左倾为“导”,则右侧为“送”,如以右侧为“导”,则左侧为“送”。总之是说明用笔时的笔管倾动状况,而其目的则在使笔锋能够在点画中畅行。笔锋能畅行,点画才有意态。
更多“前说沈氏论书,重视五指执笔法的运用,但前人又有“导”、“送”之说,不知是怎么回事?”相关问题
  • 第1题:

    “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瘟黄,杀人最急”出自

    A.《诸病源候论》
    B.《伤寒微旨论》
    C.《卫生宝鉴》
    D.《沈氏尊生书》

    答案:D
    解析:

  • 第2题:

    “五指齐力”,是通常采用的“五指执笔法”的执笔要领,即执笔的五指要各司其职,一齐着力,送至毫端。清代包世臣:“子尝自题《执笔图》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齐力难。’”“五指齐力”中,大拇指起的作用被前人归结为()

    • A、押
    • B、钩
    • C、擫(按)
    • D、抵

    正确答案:C

  • 第3题:

    “五指执笔法”是指哪五指?


    正确答案: 执笔法的一种,相传由唐代陆希声传下来,用“厌、押、钩、格、抵”五指表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发挥的不同作用。

  • 第4题:

    在伤寒学派中,持错维护旧论之说的医家是()

    • A、俞昌
    • B、陈修园
    • C、方有执
    • D、尤怡

    正确答案:B

  • 第5题:

    孟子在()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正确答案:《万章下》

  • 第6题:

    沈璟论曲重视格律,甚至认为“()”。


    正确答案:宁可协律而词不工

  • 第7题:

    最早提出黄疸病名的书是()

    • A、《金匮要略》
    • B、《景岳全书》
    • C、《诸病源候论》
    • D、《沈氏尊生书》
    • E、《内经》

    正确答案:E

  • 第8题:

    单选题
    在《报刘一丈书》中,作者描绘干谒者、权者、门者等人的言行举止时,运用的笔法是()
    A

    略带夸张的漫画笔法

    B

    客观求真的写实笔法

    C

    剑拔弩张的抨击笔法

    D

    意在言外的暗示笔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康氏论书,果然识见不凡,但不知他是如何赞述北碑好处的?

    正确答案: 北碑在清代的大力提倡发展,其中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三人的贡献为最大。其中阮元标志着北碑提倡的开头作俑,包世臣标志着北碑提倡的大力发展,而康有为所标志着的则是北碑提倡的最高峰。在《广艺舟双楫》中,康氏对北碑的称美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北碑处于“今古相际”的历史阶段,正如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动乱,诸子百家迭出一样,故而他说:“北碑当魏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着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为宗。当汉末至此百年,今古相际,文质斑璘,当为今隶(指楷书)之极盛矣。”
    ②魏碑包罗万象,兼有众美,所以他在《备魏第十》中说道:“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虽南碑之绵丽,齐碑之逋峭,隋碑之洞达,皆涵盖停蓄,蕴于其中。故言魏碑,虽无南碑及齐、周、隋碑,亦无不可。”
    ③自唐为界,进行前后书法的比较,从而得出了以北碑为代表的六朝笔法“过绝后世”的结论,我们且看他在《余论第十九》中所发的一段高论:“六朝笔法,所以过绝后世者,结体之密,用笔之厚,最其显著者。而其笔画意势舒长,虽极小字,严整之中,无不纵笔势之宕往。自唐以后,局促褊急,若有不终日之势,此真古今人之不相及也。约而论之,自唐为界:唐以前之书密,唐以后之书疏;唐以前之书茂,唐以后之书凋;唐以前之书舒,唐以后之书迫;唐以前之书厚,唐以后之书薄;唐以前之书和,唐以后之书争;唐以前之书涩,唐以后之书滑;唐以前之书曲,唐以后之书直;唐以前之书纵,唐以后之书敛。学者熟观北碑,当自得之。”平心而论,康氏在这里所发的一通言论是偏执过激的。
    ④由于以上三点,康氏把魏碑的美归结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十美,真可说是极推崇之能事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最早提出黄疸病名的书是()
    A

    《金匮要略》

    B

    《景岳全书》

    C

    《诸病源候论》

    D

    《沈氏尊生书》

    E

    《内经》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在伤寒学派中,持错维护旧论之说的医家是()
    A

    俞昌

    B

    陈修园

    C

    方有执

    D

    尤怡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沈璟论曲重视格律,甚至认为“()”。

    正确答案: 宁可协律而词不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报刘一丈书》中,作者描绘干谒者、权者、门者等人的言行举止时,运用的笔法是()

    • A、略带夸张的漫画笔法
    • B、客观求真的写实笔法
    • C、剑拔弩张的抨击笔法
    • D、意在言外的暗示笔法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在《书法论》中,沈氏对于“笔法”、“笔势”、“笔意”是怎样阐述的?


    正确答案: 在《书法论》中,沈氏认为,“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要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方法”。也就是说,笔法是书法中一种用笔的根本大法。笔势则不这样,它是一种单行的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这里沈氏的精神是说,笔势就是对每一不同形态的具体点画的不同写法。笔法和笔势的关系和区别是:“笔势是在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因时代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不像笔法那样不可变易。”因此沈氏认为,“必须把‘法’和‘势’二者区别开来理会,然后对于前人论书的言论,才能弄清他们讲的是什么,不致于迷惑而无所适从”。至于说到笔意,他在文中是这样述说的:“我们知道,要离开笔法和笔势去讲究笔意,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从结字整体上看来,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的;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互相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之中,才能称之为书法。”
    其实,说得简明些的话,那就是:笔法是书法用笔的基本法则,是不因人而异的;笔势是每一不同的具体点画的不同形态的不同写法及往来之势,是因人而异的;笔意则是用笔点画所产生出来的意趣,也是因人而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笔法→笔势→笔意。

  • 第15题:

    康氏论书,果然识见不凡,但不知他是如何赞述北碑好处的?


    正确答案: 北碑在清代的大力提倡发展,其中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三人的贡献为最大。其中阮元标志着北碑提倡的开头作俑,包世臣标志着北碑提倡的大力发展,而康有为所标志着的则是北碑提倡的最高峰。在《广艺舟双楫》中,康氏对北碑的称美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北碑处于“今古相际”的历史阶段,正如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动乱,诸子百家迭出一样,故而他说:“北碑当魏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着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为宗。当汉末至此百年,今古相际,文质斑璘,当为今隶(指楷书)之极盛矣。”
    ②魏碑包罗万象,兼有众美,所以他在《备魏第十》中说道:“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虽南碑之绵丽,齐碑之逋峭,隋碑之洞达,皆涵盖停蓄,蕴于其中。故言魏碑,虽无南碑及齐、周、隋碑,亦无不可。”
    ③自唐为界,进行前后书法的比较,从而得出了以北碑为代表的六朝笔法“过绝后世”的结论,我们且看他在《余论第十九》中所发的一段高论:“六朝笔法,所以过绝后世者,结体之密,用笔之厚,最其显著者。而其笔画意势舒长,虽极小字,严整之中,无不纵笔势之宕往。自唐以后,局促褊急,若有不终日之势,此真古今人之不相及也。约而论之,自唐为界:唐以前之书密,唐以后之书疏;唐以前之书茂,唐以后之书凋;唐以前之书舒,唐以后之书迫;唐以前之书厚,唐以后之书薄;唐以前之书和,唐以后之书争;唐以前之书涩,唐以后之书滑;唐以前之书曲,唐以后之书直;唐以前之书纵,唐以后之书敛。学者熟观北碑,当自得之。”平心而论,康氏在这里所发的一通言论是偏执过激的。
    ④由于以上三点,康氏把魏碑的美归结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十美,真可说是极推崇之能事了。

  • 第16题:

    米芾论书,说他的字是“集古字”,不知何解?


    正确答案: 米芾说自己的字是“集古字”,见《海岳名言》,原文是这样说的:“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可见“集古字”是米芾善于学习古人长处的心得之谈,也是集古能变的关键所在。否则死守一家,终成“奴书”,是成不了自己面目的。所以清王文治《论书绝句》称他道: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一扫二王”非妄语,只应酿蜜不留花。从诗中所说情况来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艺术,自东晋以来,风靡天下,但到了北宋时期,已觉得不甚新鲜,需要有新的才人来“管领风骚”了。《志林》中记载米芾说:“徽宗命元章(米芾)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其实,这并不是他的妄语。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不变则死,变则通的。这是几千年来历史告诉我们的客观规律。但是,如果没有继承,也便没有创新。
    诗中说他“集古终能自立家”,就是从《海岳名言》中总括而来的说话,然后,复又形象地用蜜蜂酿蜜来作比喻;蜜蜂酿蜜,必须经过大量的辛勤劳动,采百花而后成蜜。蜜出于花而又不着花的痕迹,这里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哲理。我们也由此可以推想到学习的其他方面,正如唐太宗论书所说的那样:“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 第17题:

    最早认识到黄疸有传染性的是哪本书:

    • A、《圣济总录》 
    • B、《金匮要略》 
    • C、《沈氏尊生书》 
    • D、《卫生宝鉴》 
    • E、《诸病源候论》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最早指出黄疸有传染性的中医文献是()

    • A、《黄帝内经》
    • B、《伤寒论》
    • C、《金匮要略》
    • D、《丹溪心法》
    • E、《沈氏尊生书》

    正确答案:E

  • 第19题:

    单选题
    “五指齐力”,是通常采用的“五指执笔法”的执笔要领,即执笔的五指要各司其职,一齐着力,送至毫端。清代包世臣:“子尝自题《执笔图》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齐力难。’”“五指齐力”中,大拇指起的作用被前人归结为()
    A

    B

    C

    擫(按)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在《书法论》中,沈氏对于“笔法”、“笔势”、“笔意”是怎样阐述的?

    正确答案: 在《书法论》中,沈氏认为,“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要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方法”。也就是说,笔法是书法中一种用笔的根本大法。笔势则不这样,它是一种单行的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这里沈氏的精神是说,笔势就是对每一不同形态的具体点画的不同写法。笔法和笔势的关系和区别是:“笔势是在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因时代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不像笔法那样不可变易。”因此沈氏认为,“必须把‘法’和‘势’二者区别开来理会,然后对于前人论书的言论,才能弄清他们讲的是什么,不致于迷惑而无所适从”。至于说到笔意,他在文中是这样述说的:“我们知道,要离开笔法和笔势去讲究笔意,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从结字整体上看来,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的;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互相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之中,才能称之为书法。”
    其实,说得简明些的话,那就是:笔法是书法用笔的基本法则,是不因人而异的;笔势是每一不同的具体点画的不同形态的不同写法及往来之势,是因人而异的;笔意则是用笔点画所产生出来的意趣,也是因人而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笔法→笔势→笔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米芾论书,说他的字是“集古字”,不知何解?

    正确答案: 米芾说自己的字是“集古字”,见《海岳名言》,原文是这样说的:“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可见“集古字”是米芾善于学习古人长处的心得之谈,也是集古能变的关键所在。否则死守一家,终成“奴书”,是成不了自己面目的。所以清王文治《论书绝句》称他道: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一扫二王”非妄语,只应酿蜜不留花。从诗中所说情况来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艺术,自东晋以来,风靡天下,但到了北宋时期,已觉得不甚新鲜,需要有新的才人来“管领风骚”了。《志林》中记载米芾说:“徽宗命元章(米芾)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其实,这并不是他的妄语。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不变则死,变则通的。这是几千年来历史告诉我们的客观规律。但是,如果没有继承,也便没有创新。
    诗中说他“集古终能自立家”,就是从《海岳名言》中总括而来的说话,然后,复又形象地用蜜蜂酿蜜来作比喻;蜜蜂酿蜜,必须经过大量的辛勤劳动,采百花而后成蜜。蜜出于花而又不着花的痕迹,这里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哲理。我们也由此可以推想到学习的其他方面,正如唐太宗论书所说的那样:“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前说沈氏论书,重视五指执笔法的运用,但前人又有“导”、“送”之说,不知是怎么回事?

    正确答案: “导”、“送”两字是五代南唐后主李煜首先提出来的。他在《书述》中说:“所谓法者,擫、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前面六字是说笔的执法,其实也就是五指执笔法的意思,至于“导”、“送”,他的理解是:“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可见,“导”、“送”两字是说笔的运法,与前面的六字内涵不同。说得明白点,就是小指引导无名指向右叫“导”,多用于写横画或捺笔,小指推送无名指向左叫“送”,多用于写撇笔。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潘伯鹰《书法杂论》中的一段话来,现在引述如下,参考:我不以为笔管必须垂直了才能写得出“中锋”。我自己的用笔就是很多像垂直的。但运用之际,笔管必然会左右倾动,不可能垂直。这是一试即明的。所以写时笔管倾动,而使笔管全部得力,能在点画中畅行,才能叫中锋。因此,谈到用笔有“导”和“送”之说。如若以管向左倾为“导”,则右侧为“送”,如以右侧为“导”,则左侧为“送”。总之是说明用笔时的笔管倾动状况,而其目的则在使笔锋能够在点画中畅行。笔锋能畅行,点画才有意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五指执笔法”是指哪五指?

    正确答案: 执笔法的一种,相传由唐代陆希声传下来,用“厌、押、钩、格、抵”五指表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发挥的不同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