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兼葭》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它怎样体现了《诗经》在句式、手法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上的特点的?

题目

《兼葭》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它怎样体现了《诗经》在句式、手法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上的特点的?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兼葭》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首诗是当时秦国的民歌,有人认为《兼葭》是用来讽刺秦襄公的。说秦襄公不采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制定的礼法去治理国家,所以秦国不能兴旺起来,于是诗人去寻找他理想的贤人,但诗人又感叹得不到。有人认为,《兼葭》是写游客对秋天的感想。也有人认为《兼葭》是一首招隐之诗等等。但这些说法都缺乏充足理由,使人难以信服。那么,这首诗是实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吗?其中有那么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在苇边河畔彷徨踯躅,神魂颠倒,去追求一个幻影吗?那么,是写一个梦境吗?也许是一个青年追求意中人,朝思慕想,“悠哉游哉,辗转反侧”之后进入梦境,醒后以诗记之。也许是人们对生活、事业的追求的一种寄托,包含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我想,《兼葭》的主旨已超出了爱情之外,它具有对一切美好事物追求的象征性。
2.《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3.《兼葭》一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的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陈子展说它“颇似象征主义”,钱钟书说它是“西洋浪漫主义”,都是这个意思。这整体意境的象征性,得力于事实虚化之格局的涵容功能,大大增强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实行特征。
4.在表达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上是模糊的,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体轮廓也看不到。其高洁、美丽、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炽热的情感、执着的信念中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的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也只是一个想象中朦胧的地方。正是诗的这种主题的模糊性,增强了诗的美感,引导人们去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内涵。模糊朦胧的美更是为诗歌增添了一种奇异的色彩。清代诗人郑板桥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更多“《兼葭》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它怎样体现了《诗经》在句式、手法以及情”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个观念》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怎样表达的?


    正确答案: 该诗表达的是爱国主义的主题,它是通过抒写对祖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的深情与热爱来表现的。

  • 第2题:

    《诗经.秦风.蒹葭》一诗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正确答案:表达出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又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 第3题:

    《饮酒诗》体现了陶渊明怎样的风格?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以及分层?


    正确答案: 平淡自然;作者归隐后的宁静生活和淡泊心境;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未“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中四句写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深入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

  • 第4题:

    小说《苦恼》中所表现的“苦恼”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正确答案: 本文通过姚纳有苦无处诉,只能对马说的故事,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劳苦大众的精神病苦和社会的无比黑暗,揭示了沙皇专制的罪恶,反映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及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无可奈何的态度。

  • 第5题:

    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正确答案: 张飞听说督邮逼勒县吏,要害刘备,便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就揪住他的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刘备得知张飞鞭打督邮,督邮求救,便急喝张飞住手后又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分别表现张飞嫉恶如仇、勇猛粗暴和刘备忠厚善良、宽厚仁慈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使两个人物互为映衬,形象丰满。

  • 第6题:

    《淘金记》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正确答案: 《淘金记》是沙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上,展现出一幅农村中鬼蜮横行阴森可怕的图画,典型地反映了旧社会恃强凌弱、欺骗诡诈的社会本质;同时也深刻地表现了广大农民在上层吸血鬼的压榨下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农民贫困的原因和反动政权的本质,暴露了国统区农村的黑暗与腐败。

  • 第7题:

    问答题
    《纪念傅雷》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正确答案: 本文写出了傅雷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个性特征。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深情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对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小说《苦恼》中所表现的“苦恼”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正确答案: 本文通过姚纳有苦无处诉,只能对马说的故事,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劳苦大众的精神病苦和社会的无比黑暗,揭示了沙皇专制的罪恶,反映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及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无可奈何的态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淘金记》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正确答案: 《淘金记》是沙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上,展现出一幅农村中鬼蜮横行阴森可怕的图画,典型地反映了旧社会恃强凌弱、欺骗诡诈的社会本质;同时也深刻地表现了广大农民在上层吸血鬼的压榨下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农民贫困的原因和反动政权的本质,暴露了国统区农村的黑暗与腐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行行重行行》的主题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在表现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1.《行行重行行》主要表现两大主题.一是“感时伤志”,另一是“相思离别”;而其中《行行重行行》就是主要表达的“相思离别”的情怀。
    2.本诗出自东汉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叙写了闺中思妇的离别之苦,相思之痛,思念之切,无端猜疑及岁月催老、空负佳期的悲怆,情调哀婉凄绝。还写了欲说还休、欲罢不能、强自宽解的可怜。逼真地刻画了思妇在游子久别不归的情势下思绪万端的心态,表现了人间共有的复杂思想情感。
    3.这首了诗语言平常朴实,具有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在诗的内容描写手法上,是虚实相生,托物比兴;回环往复,转换变化,层层深入;时而写实,使人如见其景其人,时而虚写,使人想象联翩,时而满怀希望,时而忧心欲绝,时而忧怨逼人,时而又宽勉自励使人又希冀顿生。这就是所谓比、兴的表现手法。读之使人感情随之起伏变化,且读后也使人意味横生,回味无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正确答案: 张飞听说督邮逼勒县吏,要害刘备,便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就揪住他的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刘备得知张飞鞭打督邮,督邮求救,便急喝张飞住手后又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分别表现张飞嫉恶如仇、勇猛粗暴和刘备忠厚善良、宽厚仁慈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使两个人物互为映衬,形象丰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毛诗序》阐述了怎样的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

    正确答案: 《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是根据《周礼•春官》的旧说而来,但对六义的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义”中的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只是诗的表现手法。《毛》对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别和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诗经》战争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内容?


    正确答案: 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诗经》战争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包括:
    (1)主体民族的自豪感, 如《小难•六月》等;
    (2)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如《秦风•无衣》;
    (3)怨恨战争、思念家乡的心情,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
    其思想价值表现为:反映了周代战争的历史和周人对战争的态度,表现了周人爱国爱家、明辨善恶的可贵品格。

  • 第14题:

    《诗经》《秦风•蒹葭》伊人形象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一个颇具有象征意义和朦胧美的伊人形象。

  • 第15题:

    《纪念傅雷》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正确答案: 傅雷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个性特征。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通过这种交往,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深情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

  • 第16题:

    高适的《燕歌行》是怎样利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的?


    正确答案: 高适的《燕歌行》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来表现的:①天子与军队②统帅与士卒③胡骑与唐军④征人与思妇⑤历史与现实

  • 第17题:

    《牡丹亭》的主题有何积极意义?这部作品是怎样突出“情”与“理”的斗争的?它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这个光辉形象,传达了在明代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广大青年要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呼声,暴露了封建礼教虚伪和腐朽,以及它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这一进步的、积极的主题,对当时和后来都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它鼓舞着人们的斗争意志,引起被压迫的青年妇女的强烈共鸣。如传说娄江女子俞二娘因读此书,断肠而死;杭州女演员商小玲因演此剧,伤心而亡等。可见影响之大。
    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到了明代,发展到了极限,成为当时的官方哲学,严重地窒息人们的思想,扼杀着人们正常的欲望与感情。汤显祖在当时进步思想家的影响下,不仅成为一名伟大的古典戏曲作家,而且在明代中叶以来,他还是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思想家。他勇敢地提出来一个与“理”直接对立的“情”字。他挥动“情”的宝剑,砍伐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及其官方哲学。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理想爱情的执著追求。作者是用“情”的哲理来解释的。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什么叫“情之至“?它表现在封建礼教不能规范它,不能约束它。杜丽娘那种“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像狂风一样,可以冲破封建专制主义的一切樊笼。《题词》又云:“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汤显祖通过杜丽娘同杜宝、甄夫人、陈最良等封建正统势力的冲突,用杜丽娘形象所包涵的全部艺术魅力,表达了“情”与“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历来有口皆碑。其主要特色表现在:
    (1)它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辉煌巨著。明代戏曲评论家吕天成《曲品》评《牡丹亭》时说:“杜丽娘事甚奇。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牡丹亭》的情节,既有现实的生活基础,又有作家的理想成分。现实与理想交融,使情节本身即包含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色彩。
    (2)作者怀着饱满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塑造了一群人物形象,首先是杜丽娘,她性格的美,最重要的是她蕴藏在内心的火一样的热情和梦想,不倦不休地追求着美好的理想生活。除杜丽娘外,作者还以鲜明的爱憎,创造了很多真实优美的艺术形象。明代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对《牡丹亭》的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有一段有趣的论述。他说:
    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其欸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挥其七情生动之微也。
    (3)语言真切自然而又含蓄雅致。他继承了元杂剧语言的富有本色的传统,又溶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的绮丽风格。这就构成了汤剧语言的独特风采。明代戏曲评论家王骥德《曲律•杂论》对其语言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其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技出天纵,匪由人造。”《惊梦》、《玩真》诸出,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特点。

  • 第18题:

    问答题
    臧克家的诗《村夜》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正确答案: 表现的是旧中国反动统治下农村的动荡不安的生活。
    揭露军阀混战、土匪抢劫造成农民生活动荡不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诗经.秦风.蒹葭》一诗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正确答案: 表达出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又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兼葭》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它怎样体现了《诗经》在句式、手法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上的特点的?

    正确答案: 1.《兼葭》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首诗是当时秦国的民歌,有人认为《兼葭》是用来讽刺秦襄公的。说秦襄公不采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制定的礼法去治理国家,所以秦国不能兴旺起来,于是诗人去寻找他理想的贤人,但诗人又感叹得不到。有人认为,《兼葭》是写游客对秋天的感想。也有人认为《兼葭》是一首招隐之诗等等。但这些说法都缺乏充足理由,使人难以信服。那么,这首诗是实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吗?其中有那么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在苇边河畔彷徨踯躅,神魂颠倒,去追求一个幻影吗?那么,是写一个梦境吗?也许是一个青年追求意中人,朝思慕想,“悠哉游哉,辗转反侧”之后进入梦境,醒后以诗记之。也许是人们对生活、事业的追求的一种寄托,包含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我想,《兼葭》的主旨已超出了爱情之外,它具有对一切美好事物追求的象征性。
    2.《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3.《兼葭》一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的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陈子展说它“颇似象征主义”,钱钟书说它是“西洋浪漫主义”,都是这个意思。这整体意境的象征性,得力于事实虚化之格局的涵容功能,大大增强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实行特征。
    4.在表达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上是模糊的,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体轮廓也看不到。其高洁、美丽、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炽热的情感、执着的信念中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的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也只是一个想象中朦胧的地方。正是诗的这种主题的模糊性,增强了诗的美感,引导人们去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内涵。模糊朦胧的美更是为诗歌增添了一种奇异的色彩。清代诗人郑板桥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一个观念》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怎样表达的?

    正确答案: 该诗表达的是爱国主义的主题,它是通过抒写对祖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的深情与热爱来表现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诗经》战争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内容?

    正确答案: 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诗经》战争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包括:
    (1)主体民族的自豪感, 如《小难•六月》等;
    (2)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如《秦风•无衣》;
    (3)怨恨战争、思念家乡的心情,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
    其思想价值表现为:反映了周代战争的历史和周人对战争的态度,表现了周人爱国爱家、明辨善恶的可贵品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诗经》《秦风•蒹葭》伊人形象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一个颇具有象征意义和朦胧美的伊人形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