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症状:局部侵染性,部分黑穗病,麦粒的一部分被侵染,小穗顶端麦粒黑斑,颖片张开,主要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发生规律:
冬孢子萌发的适温15~22 ℃,扬花期先菌丝产生的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产生次生担孢子,上生芽管,从颖片、外稃和内稃开张的气孔侵入。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病流行与湿度正相关,与温度反相关。因此,扬花期遇多云、寡日照、细雨多雾的高湿天气适宜发病。
检验方法:
直接检查:根据病粒的特有症状鉴定。
洗涤检验
发病轻的麦粒可用0.2%NaOH浸24h(18~25 ℃),吸去多余液体,实体显微镜下观察。乌黑发亮的种子有病,淡褐色无病。
P.CR技术:
扩增引物为5’-CGTGTGAGCCATGCTACGACT-3’和5’-AACTTCCAAGGCGACCGTTT-3’,在743bp处有一特异性扩增带,其他近似种或相关种均未出现该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1、严格检疫
2、高温灭菌: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采用高温灭菌法,85℃,相对湿度80%,处理3min可以杀死孢子,处理5min可以杀死菌瘿。
3、农业措施:小麦与鹰嘴豆间作,适时早播,病轻。
4、化学防治:三唑类和苯并吡咯类拌种,喷洒药剂(萎锈灵)等。
更多“试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害发生规律、检验方法及检疫和防治。”相关问题
  • 第1题:

    检疫和防治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1.严格检疫,尤其需要严密注意由疫区引进的小麦种子。
    2.病田实行3-4年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菌。适期早播,使小麦扬花期避免孢子萌发盛期。
    4.用化学药剂(如福美双)拌种有一定的效果,但因有土壤和气传菌源,不易彻底防除。抽穗始期喷布萎锈灵,可防止侵染。

  • 第2题:

    以下哪个病害是全国植物检疫对象()?

    • A、小麦光腥黑穗病
    • B、小麦矮腥黑穗病
    • C、小麦网腥黑穗病
    • D、小麦散腥黑穗病

    正确答案:B

  • 第3题: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检验与检测有哪些方法?


    正确答案:直接检查:发病轻的病粒,病疱不破裂,从外观上不易识别,用0.2%NaOH溶液浸渍24h(20℃)。病粒发病部位乌黑发亮,健康部位灰黄色。
    洗涤检验: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
    冬孢子形态鉴定:P115
    PCR技术检验:利用特异性引物
    5’-CGTGTGAGCCATGCTACGACT-3’5’-AACTTCCAAGGCGACCGTTT-3’在743bp处有一特异性扩增带,而其他近似种无此带。

  • 第4题:

    论述马铃薯癌肿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症状特点:主要为害块茎,地上部分症状多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休眠孢子囊近球形,褐色,厚壁,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原孢堆游动孢子侵入芽组织细胞内,使寄主细胞受刺激而膨大,菌体先发育形成的经细胞多次分裂,转而形成含有3-9隔夏孢子囊的夏孢子堆;
    夏孢子囊壁薄淡色,多角形或卵形;
    游动孢子卵圆形,鞭毛单生;
    合子(游动孢子形成配子,并结合形成合子)两根鞭毛,游动;侵入寄主细胞形成休眠孢子囊。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1.气象因素-土壤水分饱和,温度12-24℃,pH4.5-7,最有利于发病。
    2.海拔高度-3600—1680m,2500m以上发明面积大。
    3.坡向和地势-阴坡病重,阳坡病轻。
    4.轮作-连作地病重,轮作年限长的病轻。
    5.自生马铃薯数量-自生马铃薯是土壤中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山区和潮湿地带对此病最为有利,这些地区气候凉爽、雨日频繁、雾多、日照少、土壤湿度大及酸性土壤。如在云、贵、川高原区有发生。
    检疫检验方法:1.土壤检验-漂浮法提取休眠孢子囊。
    2.直接检查有无肿瘤物。
    3.病原菌形态观察-夏孢子囊堆和休眠孢子囊。
    4.染色检验-单鞭毛的游动孢子和双鞭毛的合子。

  • 第5题:

    问答题
    述烟草霜霉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特点:幼苗:叶尖黄—叶片淡黄色小病斑—水渍状—蓝灰色霉层—整株死亡。
    成株局部受侵染:
    叶片黄色病斑—褐色坏死斑—蓝灰色霉层
    芽、花及蒴果中也有病斑。
    成株系统侵染:叶片脱落—茎和根部维管束褐色条斑—矮化、萎蔫—整株死亡。
    病原菌形态特点:菌丝无隔膜,孢囊梗二叉状分支(基部锐角,上部直角);
    孢子囊柠檬形,无色透明,直接产生芽管;
    卵孢子黄褐色—红褐色,周围有光滑或粗糙的外膜,干燥时收缩成棱角状皱纹。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烟草霜霉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该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如下:
    ①越冬期特别是1月份的平均温度高于常年;
    ②雨日多,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
    ③叶面结露时间长;
    ④日均温15—25℃;
    ⑤育苗期和移植大田后有菌源。
    烟草生长期温度高,日照充足,湿度低不利于病害流行。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我国大部份烟草种植区
    检疫检验方法:症状检查、洗涤检验孢子囊、组织透明法检验卵孢子、种苗检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检验与检测有哪些方法?

    正确答案: 直接检查:发病轻的病粒,病疱不破裂,从外观上不易识别,用0.2%NaOH溶液浸渍24h(20℃)。病粒发病部位乌黑发亮,健康部位灰黄色。
    洗涤检验: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
    冬孢子形态鉴定:P115
    PCR技术检验:利用特异性引物
    5’-CGTGTGAGCCATGCTACGACT-3’5’-AACTTCCAAGGCGACCGTTT-3’在743bp处有一特异性扩增带,而其他近似种无此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以下哪个病害是全国植物检疫对象()?
    A

    小麦光腥黑穗病

    B

    小麦矮腥黑穗病

    C

    小麦网腥黑穗病

    D

    小麦散腥黑穗病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害发生规律、检验方法及检疫和防治。

    正确答案: 症状:局部侵染性,部分黑穗病,麦粒的一部分被侵染,小穗顶端麦粒黑斑,颖片张开,主要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发生规律:
    冬孢子萌发的适温15~22 ℃,扬花期先菌丝产生的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产生次生担孢子,上生芽管,从颖片、外稃和内稃开张的气孔侵入。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病流行与湿度正相关,与温度反相关。因此,扬花期遇多云、寡日照、细雨多雾的高湿天气适宜发病。
    检验方法:
    直接检查:根据病粒的特有症状鉴定。
    洗涤检验
    发病轻的麦粒可用0.2%NaOH浸24h(18~25 ℃),吸去多余液体,实体显微镜下观察。乌黑发亮的种子有病,淡褐色无病。
    P.CR技术:
    扩增引物为5’-CGTGTGAGCCATGCTACGACT-3’和5’-AACTTCCAAGGCGACCGTTT-3’,在743bp处有一特异性扩增带,其他近似种或相关种均未出现该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1、严格检疫
    2、高温灭菌: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采用高温灭菌法,85℃,相对湿度80%,处理3min可以杀死孢子,处理5min可以杀死菌瘿。
    3、农业措施:小麦与鹰嘴豆间作,适时早播,病轻。
    4、化学防治:三唑类和苯并吡咯类拌种,喷洒药剂(萎锈灵)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小麦矮化腥黑穗病检疫和防治。

    正确答案: 1.禁止带菌种子输入、调运是最有效的根治措施。
    2.高温灭菌-麦麸和下脚料需高温处理。麦麸皮干热处理温度不低于130℃,处理30min,湿热处理100℃,30min。
    3.化学防治
    拌种-用40%五氯硝基苯超量拌种(用药两为种子重量的1%),防治效果很好。
    熏蒸-环氧乙烷熏蒸,只用于原粮处理,
    甲醛熏蒸仅用于种用材料。
    4.农业防治
    重病地应轮作倒茬或改种春小麦。春小麦适期晚播可减轻发病。
    种植抗病品种-已发现10个Bt抗病基因,抵抗矮腥和网腥病菌诸小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与小麦印度腥黑穗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发生规律:小麦矮腥黑穗的冬孢子在适合的条件下会立即萌发,而印度腥黑穗的冬孢子一般要经过6-8个月的休眠期才会萌发;矮腥有幼苗侵入,而印度腥黑穗在抽穗时侵入;矮腥病菌的传播方式为种传和土传,而印度腥黑穗还有气传的特性。
    流行条件:小麦矮腥:冬孢子萌发温度最低不过2摄氏度,最高不过15摄氏度,在5摄氏度光照条件下萌发至少需要21天,盛期出现在56-72天。冬孢子萌发对温度要求不高。
    印度: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2-35摄氏度,最适温度15-22摄氏度,短期光照促进萌发,萌发适宜PH值6.0-9.5,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病流行与湿度正相关,与温度反相关。因此,扬花期遇多云,寡光照、细雨多雾的高温天气适宜发病。灌溉过渡,施肥过多利于发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检疫和防治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严格检疫,尤其需要严密注意由疫区引进的小麦种子。
    2.病田实行3-4年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菌。适期早播,使小麦扬花期避免孢子萌发盛期。
    4.用化学药剂(如福美双)拌种有一定的效果,但因有土壤和气传菌源,不易彻底防除。抽穗始期喷布萎锈灵,可防止侵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症状表现特点、检验方法及检疫和防治。

    正确答案: 症状:整个生育期都可危害,以开花期症状最明显。早期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萎蔫,雄穗退色早枯,叶片边缘产生波纹状不规则病斑,初期水浸状,黄色,与叶脉平行,贯穿全叶,宽1~10mm,严重时病叶萎蔫死亡。生长后期,叶片产生许多小病斑,结合成大块,火烧状干枯死亡。髓部有空腔,导管被黄色黏液阻塞,萎蔫植株的下部切口有黄色细菌溢脓。果穗的菌脓可通过内层包叶的气孔渗出,籽粒表面沾满细菌菌脓,病籽粒变形、皱缩和变色。
    检验方法:
    1、产地检验
    2、种植检验:种子长出的植株有明显的症状。
    3、分离培养基:采用伊凡诺夫选择培养基,将分离的细菌接种在玉米苗上,验证是否发病。
    4、噬菌体检验法:用转化性噬菌体,如ZP6、ZP82等检验。
    5 .血清学检验:用酶联免疫法等检验。
    检疫和防治
    1.禁止从国外疫区进口玉米种子。
    2.种子处理:
    (1)微波炉70℃处理10min,效果很好。
    (2)环氧乙烷熏蒸。
    (3)恒温处理:50℃下处理4d,消灭种子内部细菌效果显著,不影响发芽。
    (4)抗菌素温浸法。
    3.防治传播媒介昆虫。
    4.种植抗病品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特点:病株只部分穗子受害,病穗只部分籽粒受害。
    病粒通常局部受侵染,仍保留正常籽粒外形。
    病菌只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黑色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轻的籽粒形成疱斑,病重的大部或全部形成黑粉腔,外表只留下灰色果皮。
    该病的症状在籽粒发育完全时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新鲜的冬孢子不能萌发,需经过4个月以上的休眠期。
    冬孢子—先菌丝—顶端65-185个长镰刀形的双核初生担孢子—不配对结合—脱离先菌丝
    初生担孢子—有丝分裂—单核次生担孢子—侵染丝。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小麦扬花时,土壤温湿度适宜,冬孢子萌发,先菌丝伸出土面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传染。
    病菌主要以次生担孢子产生的芽管,通过颖片、外稃和内稃上开张的气孔入侵。
    侵染早期-颖片、内外稃上部有细胞间菌丝,
    后期-向小花基部生长,进入子房的果皮,仅分别侵染各个籽粒。
    小麦扬花期雨水多,灌溉失度,施肥过多,氮肥过多有利于发病。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我国大部份烟草种植区
    检疫检验方法:直接检查:发病轻的病粒,病疱不破裂,从外观上不易识别,用0.2%NaOH溶液浸渍24h(20℃)。病粒发病部位乌黑发亮,健康部位灰黄色。
    洗涤检验: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
    冬孢子形态鉴定:
    PCR技术检验:利用特异性引物

  • 第14题:

    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
    植株矮化;病穗肥大,小穗小花增多;菌瘿粗短,近球形,较坚硬,压碎后露出黑粉,有鱼腥臭味。
    病原菌
    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暗褐色,表面有多角状网纹。
    冬孢子萌发—无隔先菌丝——担孢子(8-66个)—异性结合成H形—双核侵染菌丝或镰刀形次生担孢子—侵染菌丝。
    发生规律
    越冬场所:以冬孢子活菌瘿在土壤中、种子表面或粪便中。
    土壤带菌是主要侵染病原,分散的病原冬孢子在病田土壤中存活1年,菌瘿可存活3-10年。
    冬季日均温0-10℃的日数40d以上,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适于发生。
    低温和积雪天数增多,积雪厚度增大,发病变重。土壤中的冬孢子→双核侵染丝→麦苗幼嫩的分蘖→细胞间隙蔓延,经50d到生长点→穗基原,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
    传播途径(流行条件):
    种子调运和被孢子污染的包装材料、容器和运输工具等远距离传播。
    病区土壤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在收获或储运期间,菌瘿或冬孢子常撒落田间和被风吹到附近田块。
    粪肥和秸秆也传病。
    我国适生区域
    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为高危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的冬麦区为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为可能区;春麦区不发病。
    检疫检验方法
    检测:直接检查、洗涤检验、冬孢子形态鉴定、冬孢子自发荧光显微检验、冬孢子萌发实验、PCR技术检验
    检疫:高温灭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

  • 第15题:

    简述小麦矮化腥黑穗病检疫和防治。


    正确答案:1.禁止带菌种子输入、调运是最有效的根治措施。
    2.高温灭菌-麦麸和下脚料需高温处理。麦麸皮干热处理温度不低于130℃,处理30min,湿热处理100℃,30min。
    3.化学防治
    拌种-用40%五氯硝基苯超量拌种(用药两为种子重量的1%),防治效果很好。
    熏蒸-环氧乙烷熏蒸,只用于原粮处理,
    甲醛熏蒸仅用于种用材料。
    4.农业防治
    重病地应轮作倒茬或改种春小麦。春小麦适期晚播可减轻发病。
    种植抗病品种-已发现10个Bt抗病基因,抵抗矮腥和网腥病菌诸小种。

  • 第16题:

    简述香蕉穿孔线虫的分布,症状特点,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检疫方法和检疫处理的措施。


    正确答案:分布:世界大多数香蕉商业产区,主要在澳大利亚及中美洲、南美洲、部分非洲和太平洋地区以及加勒比岛国
    症状特点:不同的寄主被害后所表现的症状不完全相同。
    香蕉地上部—表现为生长缓慢,叶片小,枯黄,坐果少,果实小。
    香蕉根—表面红褐色略凹陷的病斑,病根皮层红褐色条斑,根组织变黑腐烂。
    其他寄主植物—根部出现大量空腔,韧皮部和形成层可完全毁坏,出现充满线虫的间隙,使中柱的其余部分与皮层分开,根部坏死斑橘黄色、紫色或褐色,坏死斑外部形成裂缝,根腐烂。
    地上部一般表现为叶片缩小,变色,新枝生长弱等衰退症状。
    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1)、特性:迁移性内寄生线虫,寄生植物根部,2龄及其以上各虫态均有侵染能力。
    在寄主和土壤中都能完成生活史,在24—32℃条件下,完成1代需20—25天。
    香蕉穿孔线虫在休闲土壤中只能存活12周。
    (2)、传播:
    远距离传播—随着香蕉、观赏植物和其他寄主植物的地下部分以及所沾附的土壤进行传播。近距离传播—在田间,农事操作和流水可以传播;
    在发病的果园里,通过植物根系生长和相互接触以及线虫自身的移动进行传播
    检疫方法:幼苗检验—漏斗法和浅盘法分离线虫。
    鉴定方法—直接或利用漏斗法分离目标线虫,制片标本后观察,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
    检疫处理的措施:禁止入境

  • 第17题:

    问答题
    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流行因素;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系统侵染性,表现为:病株特矮(1/3~1/2),分孽特多(>1倍),病穗特密,病粒特硬,有鱼腥臭味。
    发病规律:侵染期长,12月~4月,1~2月是盛期,幼嫩分蘖处侵入,细胞间蔓延,50天到生长点,随寄主生长,菌丝进入穗原始体,到各个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长时间3~8 ℃低温利于侵染;冬麦区苗期日平均温度0~10 ℃达45d以上,即使没有雪覆盖也同样利于发病。
    流行因素:大面积感病品种、足够菌源、冬季日均温0~10 ℃的日数》40d、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
    国内适生区域: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极为适宜病害的发生,属高度危险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冬麦区基本适合病害发生,属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有时也具备病菌入侵条件,也可能受害;春麦区不发病。
    检验与检测:
    ① 直接检查:放大镜
    ② 洗涤检查:50g+100ml无菌水,振荡5min,10~15ml离心3min,定容,制片观察。
    ③ 冬孢子鉴定:孢子形态鉴定(网脊高度、胶鞘厚度、网目径、孢子大小、不育细胞等)。
    ④ 冬孢子自发荧光实验:TCK孢子于荧光显微镜下有自发荧光现象,而TCT孢子则无。
    ⑤ 冬孢子萌发试验:5 ℃、17 ℃下,光照。矮腥孢子5 ℃下21d开始萌发, 17 ℃不萌发。
    ⑥ PCR技术:引物5`-TGACAACGGATCTCTTGGTT-3`、5`- TCACCAACTCCAAGCAATCT-3 `,206bp处有特异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① 进口小麦和原粮必须进行检疫,病麦需除害处理
    ② 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采用高温灭菌法,130℃30min或120 ℃1h。
    ③ 病区用40%五氯硝基苯,种子重量0.5%的药量拌种,并在播种沟内施药处理。或单用1%的药量拌种
    ④ 重病地应轮作倒茬或改种春小麦。冬小麦晚播可减轻发病。 ⑤ 种植抗病品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有何特点?在检验检疫中如何与麦类的其他黑穗病进行区分?

    正确答案: 症状:系统侵染性,表现为:病株特矮(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分蘖特多(大于1倍),病穗特密,病粒特硬,有鱼腥臭味。菌瘿暗褐色。
    与其他黑穗病比较:
    矮腥:系统侵染,分蘖增多,植物明显矮化,穗较长,肥大,颖壳外张,菌瘿暗褐,粗短近球形,较坚硬。
    腥:分蘖增多,植株稍矮,穗短而直,肥大,颖壳向外张开,菌瘿外被一层薄膜,易破裂。
    印度:局部侵染,植株外形正常,仅部分麦穗发病;穗较短,小穗减少,病籽粒沿腹沟形成胞斑状孢子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用那些检疫方法把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区分开?

    正确答案: (1)冬孢子形态区别:小麦矮腥黑穗病冬孢子的网格比小麦网腥黑穗病冬孢子的大,前者的胶质鞘也较厚。
    (2)冬孢子萌发检查:将孢子悬液接种到3%水琼脂平板上,分别在5℃光照和17℃黑暗下培育。小麦矮腥冬孢子在17℃无光条件下不萌发,在5℃光照条件下至少3周才开始萌发,而网腥冬孢子在17℃无光及5℃光照条件下,1周左右便可萌发。
    (3)冬孢子自发荧光鉴定:小麦矮腥黑穗病冬孢子有自发荧光现象发出澄黄至黄绿色荧光,而网腥冬孢子的网纹无荧光或荧光率很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
    植株矮化;病穗肥大,小穗小花增多;菌瘿粗短,近球形,较坚硬,压碎后露出黑粉,有鱼腥臭味。
    病原菌
    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暗褐色,表面有多角状网纹。
    冬孢子萌发—无隔先菌丝——担孢子(8-66个)—异性结合成H形—双核侵染菌丝或镰刀形次生担孢子—侵染菌丝。
    发生规律
    越冬场所:以冬孢子活菌瘿在土壤中、种子表面或粪便中。
    土壤带菌是主要侵染病原,分散的病原冬孢子在病田土壤中存活1年,菌瘿可存活3-10年。
    冬季日均温0-10℃的日数40d以上,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适于发生。
    低温和积雪天数增多,积雪厚度增大,发病变重。土壤中的冬孢子→双核侵染丝→麦苗幼嫩的分蘖→细胞间隙蔓延,经50d到生长点→穗基原,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
    传播途径(流行条件):
    种子调运和被孢子污染的包装材料、容器和运输工具等远距离传播。
    病区土壤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在收获或储运期间,菌瘿或冬孢子常撒落田间和被风吹到附近田块。
    粪肥和秸秆也传病。
    我国适生区域
    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为高危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的冬麦区为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为可能区;春麦区不发病。
    检疫检验方法
    检测:直接检查、洗涤检验、冬孢子形态鉴定、冬孢子自发荧光显微检验、冬孢子萌发实验、PCR技术检验
    检疫:高温灭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香蕉穿孔线虫的分布,症状特点,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检疫方法和检疫处理的措施。

    正确答案: 分布:世界大多数香蕉商业产区,主要在澳大利亚及中美洲、南美洲、部分非洲和太平洋地区以及加勒比岛国
    症状特点:不同的寄主被害后所表现的症状不完全相同。
    香蕉地上部—表现为生长缓慢,叶片小,枯黄,坐果少,果实小。
    香蕉根—表面红褐色略凹陷的病斑,病根皮层红褐色条斑,根组织变黑腐烂。
    其他寄主植物—根部出现大量空腔,韧皮部和形成层可完全毁坏,出现充满线虫的间隙,使中柱的其余部分与皮层分开,根部坏死斑橘黄色、紫色或褐色,坏死斑外部形成裂缝,根腐烂。
    地上部一般表现为叶片缩小,变色,新枝生长弱等衰退症状。
    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1)、特性:迁移性内寄生线虫,寄生植物根部,2龄及其以上各虫态均有侵染能力。
    在寄主和土壤中都能完成生活史,在24—32℃条件下,完成1代需20—25天。
    香蕉穿孔线虫在休闲土壤中只能存活12周。
    (2)、传播:
    远距离传播—随着香蕉、观赏植物和其他寄主植物的地下部分以及所沾附的土壤进行传播。近距离传播—在田间,农事操作和流水可以传播;
    在发病的果园里,通过植物根系生长和相互接触以及线虫自身的移动进行传播
    检疫方法:幼苗检验—漏斗法和浅盘法分离线虫。
    鉴定方法—直接或利用漏斗法分离目标线虫,制片标本后观察,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
    检疫处理的措施:禁止入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特点:病株只部分穗子受害,病穗只部分籽粒受害。
    病粒通常局部受侵染,仍保留正常籽粒外形。
    病菌只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黑色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轻的籽粒形成疱斑,病重的大部或全部形成黑粉腔,外表只留下灰色果皮。
    该病的症状在籽粒发育完全时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新鲜的冬孢子不能萌发,需经过4个月以上的休眠期。
    冬孢子—先菌丝—顶端65-185个长镰刀形的双核初生担孢子—不配对结合—脱离先菌丝
    初生担孢子—有丝分裂—单核次生担孢子—侵染丝。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小麦扬花时,土壤温湿度适宜,冬孢子萌发,先菌丝伸出土面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传染。
    病菌主要以次生担孢子产生的芽管,通过颖片、外稃和内稃上开张的气孔入侵。
    侵染早期-颖片、内外稃上部有细胞间菌丝,
    后期-向小花基部生长,进入子房的果皮,仅分别侵染各个籽粒。
    小麦扬花期雨水多,灌溉失度,施肥过多,氮肥过多有利于发病。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我国大部份烟草种植区
    检疫检验方法:直接检查:发病轻的病粒,病疱不破裂,从外观上不易识别,用0.2%NaOH溶液浸渍24h(20℃)。病粒发病部位乌黑发亮,健康部位灰黄色。
    洗涤检验: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
    冬孢子形态鉴定:
    PCR技术检验:利用特异性引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松材萎蔫线虫在国内外的分布状况,症状特点,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检疫方法和检疫处理的措施。

    正确答案: 国内外的分布状况:日本(1905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韩国、朝鲜、葡萄牙、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
    症状特点:病树针叶红褐色,全株迅速死亡。
    病叶长时间不脱落。
    夏季适合于发病,从患病到死亡需30天左右。
    在外部显症前,木质部髓线薄壁组织被破坏,树脂分泌减少或停止,水分输导受阻。
    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移居性内寄生,主要在树体分生组织内向薄壁细胞取食。
    生育速度很快,繁殖力强。
    最适宜的发育温度为25℃。
    完成一个世代,15℃,12d;20℃,6d;25℃,6d;30℃,3d。
    高温、干旱最适宜发病、发展和病株率增高。
    传病墨天牛的繁殖量越多,病情蔓延范围越广,为害程度也越重。
    发生条件及发生范围:
    温度和土壤中水分含量与发病率有密切关系。
    高温(20-30℃)和干旱有利于该病的发病。
    山东、江苏、云南、辽宁东南部适合于发生于流行。
    检疫方法:产地检验:
    观察症状、查找天牛为害的虫孔、45天内全株枯死树等。
    病原线虫检验
    检测时,注意与拟松材线虫区别。
    检疫处理的措施:禁止入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