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河蟹聚缩虫病是由于池水过肥,或长期不换水,使聚缩虫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病蟹的关节、步足、背部、额部、附肢及鳃上都附着聚缩虫,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严重者常在黎明前死亡。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注、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②每立方米用虾蟹保护剂15克,放塑料桶内,用1%的盐水浸溶,2小时后,全当泼洒(注意:虾蟹保护剂的毒性与盐度有关,如养蟹池有一定盐度,则每立方米用虾蟹保护剂10克即可)。③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25克~0.6克兑水全池泼洒。④每立方米水中加入新洁尔灭0.5克~l克和高锰酸钾5克~10克配成混合液,充分溶解后浸洗病蟹10分钟~15分钟。
更多“河蟹聚缩虫病如何防治?”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寄生虫钻入寄主血液中。

    • A、车轮虫
    • B、小瓜虫
    • C、拟阿脑虫
    • D、聚缩虫

    正确答案:C

  • 第2题:

    河蟹肝坏死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外观病蟹体表污物较多,体色变暗,壳薄壳软;内观肠内无物.肠壁较薄、鳃丝变黑或水肿,肝脏病变,早期呈黄、白点状相间,如散黄鸡蛋,镜检有油滴状分散物,中期颤色变白、呈臭豆腐状,后期腐烂化水,呈透明胶水状。病蟹食欲不振,上岸,严重时绝食,中午都上岸。河蟹肝坏死是新发病,目前尚未有特效药,广大渔民普遍采用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二氧化氯、三氯乙氰尿酸盐类消毒杀菌药外泼。内服环丙沙星、甲砜霉素等,据养殖户普遍认为,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发病早期的池及蟹确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 第3题:

    如何区分河蟹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


    正确答案: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容易感染的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在症状上很相似,即当把河蟹取出水面以后,蟹体表面很不干净,有一层泥浆,粘粘的。因此容易混淆,以致用错药。其实它们在症状、病因和用药上都有区别。
    症状上的区别:病蟹经冲冼后放在清水中即可鉴别,纤毛虫为棕色的或黄绿色的绒毛;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菌丝的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块;着毛病是较长的绿色丝状、弯曲目无规律的绒毛。
    病因和病原的不同:纤毛虫病属河蟹的寄生虫病,由纤毛虫体寄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放养密度大、水质不清新、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及有纤毛虫蟹种有关;水霉病属河蟹的霉菌病,是由水霉菌的侵入而发病,它的发生与水质过肥、水质不清新、注水量少、蟹体受到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敌害的破坏有密切关系;着毛病是藻类在蟹体附着增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水质过肥、水的pH值小于7.5、池中长有青苔等藻类微
    生物有关。
    用药不同:纤毛虫应用杀虫的药,水霉病应用灭真菌的药,着毛病应用灭藻类的药,三者之间不可通用。治纤毛虫应用硫酸锌,治水霉病应用亚甲基兰,治着毛病可用石灰提高水的pH值或用硫酸铜全池泼洒。在治疗以上三种疾病时,首先必须换水,改变其生态环境。以上药品毒性很强,在使用上要特别小心,要根据池塘中的实际水量用药,药的浓度:硫酸锌为0.3克/米3,亚甲基兰为2~3克/米3,石灰为20。

  • 第4题:

    试论述河蟹颤抖病的成因、症状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原因:清塘消毒不彻底,水质恶化,饲料中添加激素,苗种质量差,脱壳素投喂不足,导致河蟹抗病力下降而发病。发病季节:扣蟹8-10月,成蟹7-8月
    主要症状:不吃食,爬到池边水浅处或伏在水草上,肢体颤抖不停,不能爬行继而开始死亡,一般先死大蟹后死小蟹,从发病到大量死亡的时间约3-7天左右。病蟹鳃丝苍白水肿,肝脏发白豆渣状坏死胃内没有食物肠穿孔。
    防治方法:
    ①做好池塘的清整消毒工作,冬季要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曝晒池底。
    ②发病时,外消与内服相结合,采用水产双季胺碘消毒剂,用量为0.5克/立方米;同时每100千克饲料拌20克恩诺沙星和150克板蓝根,5-7天为一个疗程。
    ③在水体中发现有颤抖病的河蟹要及时捞出深埋,以免交叉感染。

  • 第5题:

    如何贯彻对寄生虫病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寄生虫病的防治,必须在了解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和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从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预防感染)三方面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普查普治带虫者和患者,查治或处理储蓄宿主,对流动人口进行监测,控制流行区的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控制或消灭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
    保护易感者: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集体和个人防护工作;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以防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改进生产方式、方法和生产条件;采用躯避剂涂抹皮肤,以防吸血节肢动物媒介叮刺;对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可采取预防服药。

  • 第6题:

    如何对寄生虫病采取综合防治原则?


    正确答案: 寄生虫病的防治,必须在了解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和寄生虫的流行病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地区,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从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预防感染)三个方面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传染源,普查普治带虫者和患者,查治或处理储蓄宿主,对流动人口进行检测,控制流行区的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控制或消灭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
    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卫生宣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集体和个人保护工作,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以防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改进生产方式,方法和生产条件,采用趋避剂涂抹皮肤,以防吸血节肢动物媒介叮刺,对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可采取预防服药。

  • 第7题:

    问答题
    试论述河蟹颤抖病的成因、症状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原因:清塘消毒不彻底,水质恶化,饲料中添加激素,苗种质量差,脱壳素投喂不足,导致河蟹抗病力下降而发病。发病季节:扣蟹8-10月,成蟹7-8月
    主要症状:不吃食,爬到池边水浅处或伏在水草上,肢体颤抖不停,不能爬行继而开始死亡,一般先死大蟹后死小蟹,从发病到大量死亡的时间约3-7天左右。病蟹鳃丝苍白水肿,肝脏发白豆渣状坏死胃内没有食物肠穿孔。
    防治方法:
    ①做好池塘的清整消毒工作,冬季要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曝晒池底。
    ②发病时,外消与内服相结合,采用水产双季胺碘消毒剂,用量为0.5克/立方米;同时每100千克饲料拌20克恩诺沙星和150克板蓝根,5-7天为一个疗程。
    ③在水体中发现有颤抖病的河蟹要及时捞出深埋,以免交叉感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河蟹上岸不下水症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在我们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经常发现仔蟹、幼蟹会爬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不愿下水的现象,称为"上岸不下水症",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其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一般不外乎四方面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1)由水质差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剩余饲料、动植物尸体、死亡藻类、高密度仔蟹、幼蟹的生理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水中不断积累,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当其超过标准时,抑制蟹的呼吸,从而引起仔蟹、幼蟹不适,不愿下水。改善方法有:适当稀释放养密度,经常适量换水或定期使用改善调节水质的生物制剂如PSB、EM原液和净水剂等。
    (2)由营养不均衡缺乏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长期营养不均衡,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致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造成生理性病变。防治方法有:应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经常性添加适量脱壳素、多种B族维生素、Vc、叶酸、烟酸、肌醇、氯化胆碱和脂溶性A、D、E、K3等。
    (3)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如杆菌类、弧菌类、假单胞菌类,防治方法有: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内服红霉素、土霉素等抗菌类药物。
    (4)原生动物与寄生虫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引起的。如吸管虫、聚缩虫、累枝虫,病蟹体表、鳃部多伴有细绒毛状物(轻微的镜检才可发现),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且摄食减少,螫足无力,体表与附肢有滑腻感,防治方法有:加强投饵管理,合理放养,保持良好的水质是关键。可择时选用市面上反映较好的甲壳净、纤虫净等药剂连续治疗l~2次,隔日再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可明显减少由这种缘故引起的上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贯彻对寄生虫病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寄生虫病的防治,必须在了解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和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从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预防感染)三方面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普查普治带虫者和患者,查治或处理储蓄宿主,对流动人口进行监测,控制流行区的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控制或消灭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
    保护易感者: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集体和个人防护工作;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以防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改进生产方式、方法和生产条件;采用躯避剂涂抹皮肤,以防吸血节肢动物媒介叮刺;对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可采取预防服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区分河蟹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

    正确答案: 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容易感染的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在症状上很相似,即当把河蟹取出水面以后,蟹体表面很不干净,有一层泥浆,粘粘的。因此容易混淆,以致用错药。其实它们在症状、病因和用药上都有区别。
    症状上的区别:病蟹经冲冼后放在清水中即可鉴别,纤毛虫为棕色的或黄绿色的绒毛;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菌丝的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块;着毛病是较长的绿色丝状、弯曲目无规律的绒毛。
    病因和病原的不同:纤毛虫病属河蟹的寄生虫病,由纤毛虫体寄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放养密度大、水质不清新、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及有纤毛虫蟹种有关;水霉病属河蟹的霉菌病,是由水霉菌的侵入而发病,它的发生与水质过肥、水质不清新、注水量少、蟹体受到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敌害的破坏有密切关系;着毛病是藻类在蟹体附着增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水质过肥、水的pH值小于7.5、池中长有青苔等藻类微
    生物有关。
    用药不同:纤毛虫应用杀虫的药,水霉病应用灭真菌的药,着毛病应用灭藻类的药,三者之间不可通用。治纤毛虫应用硫酸锌,治水霉病应用亚甲基兰,治着毛病可用石灰提高水的pH值或用硫酸铜全池泼洒。在治疗以上三种疾病时,首先必须换水,改变其生态环境。以上药品毒性很强,在使用上要特别小心,要根据池塘中的实际水量用药,药的浓度:硫酸锌为0.3克/米3,亚甲基兰为2~3克/米3,石灰为20。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河蟹聚缩虫病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河蟹聚缩虫病是由于池水过肥,或长期不换水,使聚缩虫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病蟹的关节、步足、背部、额部、附肢及鳃上都附着聚缩虫,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严重者常在黎明前死亡。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注、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②每立方米用虾蟹保护剂15克,放塑料桶内,用1%的盐水浸溶,2小时后,全当泼洒(注意:虾蟹保护剂的毒性与盐度有关,如养蟹池有一定盐度,则每立方米用虾蟹保护剂10克即可)。③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25克~0.6克兑水全池泼洒。④每立方米水中加入新洁尔灭0.5克~l克和高锰酸钾5克~10克配成混合液,充分溶解后浸洗病蟹10分钟~15分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河蟹肝坏死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外观病蟹体表污物较多,体色变暗,壳薄壳软;内观肠内无物.肠壁较薄、鳃丝变黑或水肿,肝脏病变,早期呈黄、白点状相间,如散黄鸡蛋,镜检有油滴状分散物,中期颤色变白、呈臭豆腐状,后期腐烂化水,呈透明胶水状。病蟹食欲不振,上岸,严重时绝食,中午都上岸。河蟹肝坏死是新发病,目前尚未有特效药,广大渔民普遍采用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二氧化氯、三氯乙氰尿酸盐类消毒杀菌药外泼。内服环丙沙星、甲砜霉素等,据养殖户普遍认为,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发病早期的池及蟹确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河蟹水肿病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该病是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匍匐在池边,停止摄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防治方法:
    ①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的惊扰,不使其受伤。②每立方米水体用土霉素0.5克~l克对水全池泼洒。③每公斤河蟹用土霉素或红霉素0.1克~0.2克拌饵投喂,连喂7天。

  • 第14题:

    河蟹上岸不下水症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在我们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经常发现仔蟹、幼蟹会爬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不愿下水的现象,称为"上岸不下水症",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其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一般不外乎四方面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1)由水质差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剩余饲料、动植物尸体、死亡藻类、高密度仔蟹、幼蟹的生理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水中不断积累,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当其超过标准时,抑制蟹的呼吸,从而引起仔蟹、幼蟹不适,不愿下水。改善方法有:适当稀释放养密度,经常适量换水或定期使用改善调节水质的生物制剂如PSB、EM原液和净水剂等。
    (2)由营养不均衡缺乏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长期营养不均衡,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致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造成生理性病变。防治方法有:应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经常性添加适量脱壳素、多种B族维生素、Vc、叶酸、烟酸、肌醇、氯化胆碱和脂溶性A、D、E、K3等。
    (3)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如杆菌类、弧菌类、假单胞菌类,防治方法有: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内服红霉素、土霉素等抗菌类药物。
    (4)原生动物与寄生虫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引起的。如吸管虫、聚缩虫、累枝虫,病蟹体表、鳃部多伴有细绒毛状物(轻微的镜检才可发现),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且摄食减少,螫足无力,体表与附肢有滑腻感,防治方法有:加强投饵管理,合理放养,保持良好的水质是关键。可择时选用市面上反映较好的甲壳净、纤虫净等药剂连续治疗l~2次,隔日再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可明显减少由这种缘故引起的上岸。

  • 第15题:

    克氏原螯虾在河蟹养殖中有什么危害?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1)克氏原螯虾对河蟹养殖的危害
    ①带入大量的病原菌,引起河蟹疾病的发生克氏原螯虾的适应能力强,生存范围很广,经常出入于水质极差,甚至污染严重的水体中,势必会给河蟹池带入大量的病原菌。克氏原螯虾与河蟹同是甲壳动物,极易使河蟹造成很多病的交叉感染。
    ②与河蟹竞争栖息地每年的4~5月,此时河蟹苗刚放养不久,而克氏原螯虾却已长的较大,占据了有利的栖息地打洞掘穴,给同样具有掘穴生活习性的河蟹苗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据实地观察,该河蟹养殖基地在4~9月份,在河蟹池堤边每平方米有克氏原螯虾的洞穴6~8个,而且所有克氏原螯虾的洞穴位置较河蟹苗的有利得多。这样,河蟹苗遭受鸟类、老鼠袭击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也不利于河蟹苗在水温较低时的防寒保暖,造成河蟹集体上岸外逃。河蟹与河蟹之间为了争夺位置较好的洞穴也相互残杀,降低河蟹的成活率。
    ③与河蟹竞争食物,加大养殖成本克氏原螯虾与河蟹的食性相同,都是杂食性动物,以各种鲜嫩的水草,水体中的鱼、虾、螺、蚬、蠕虫等都是它们喜爱的饵料,对腐臭的动物尸体尤感兴趣。如果池塘中克氏原螯虾的数量过大,势必会对河蟹形成激烈的饵料竞争,既争食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又争夺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造成河蟹因饵料不足,蜕壳不一致、规格大小悬殊。以每667米2年产克氏原螯虾16千克,克氏原螯虾的饲料系数最低为2.0计算,每667米2需要消耗河蟹饲料32千克,从而大大增加河蟹的养殖成本。
    ④残食蟹苗,降低蟹苗的成活率河蟹的生长是跳跃式的,通过不断蜕壳来增大个体大小与体重。刚蜕壳与正在蜕壳的河蟹,失去抵抗能力,极易成为克氏原螯虾的口中之食。而且河蟹蜕壳时,一般不在自己原来的洞穴中进行,而是选择其它洞穴或隐蔽场所,因而易误入克氏原螯虾的洞穴中,克氏原螯虾见有外敌侵入,会不顾一切与之拼杀,造成河蟹的断肢,增加蜕壳难度,甚至引起河蟹死亡,从而降低河蟹养殖的成活率。我们在河蟹养殖池的浅水处屡屡发现大量被克氏原螯虾残杀后残留下的软壳蟹尸体。
    ⑤威胁河蟹养殖池堤岸的安全经过实际测量200多例克氏原螯虾的洞穴,发现克氏原螯虾的洞穴深度一般在40~60厘米,约5%的洞穴深度超过1米,有两处2米宽的池堤完全被克氏原螯虾打通,出现漏水。这类情况在刚建成的养殖池中就如此严重,如果是进行了多年河蟹养殖后对堤岸的威胁就更大。因而,克氏原螯虾的大量出现会严重影响河蟹池的正常蓄水、防洪,容易使河蟹外逃。
    (2)克氏原螯虾的防治措施
    ①池塘彻底清塘消毒河蟹养殖池应每年干塘清整,一般用生石灰100~150千克/667米2清塘消毒,以清除池塘中的克氏原螯虾、敌害生物、野杂鱼及病原体,尤其是在池堤四周不能留死角。池塘中的淤泥也要翻动,曝晒。
    ②杜绝外来克氏原螯虾苗的进入在放河蟹苗时,要严格检疫去杂,防治蟹苗带进克氏原螯虾苗。认真清除移栽水草中藏匿的克氏原螯虾苗。并要在河蟹池的进出水口设置50目的过滤筛绢,防止排灌水时虾苗的进入。
    ③人工捕捉克氏原螯虾在克氏原螯虾泛滥的河蟹池中应加大人工捕捉力度。在闷热、少风的晚上21~24时是克氏原螯虾上岸的高峰,人工极易捕捉到。或用地笼进行诱捕,一般一个地笼每晚可捕捉克氏原螯虾l~2千克。

  • 第16题:

    河蟹烂爪(肢)病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烂爪(肢)病的症状:从河蟹步足的爪部开始腐烂,一直烂至步足基部,肢节中无肉,最后断肢,直到死亡。在放养初期发病严重,以后在捕捞中也常见到。
    镜检结果:腐烂部位有大量弧菌、真菌。经查证,我们认为,烂爪的病因是由能分解几丁质(甲壳)的弧菌从河蟹伤口侵入造成,真菌在其后感染。
    预防方法:①扣蟹在运输时,先要扎紧网袋口,后在运输车上垫上水草或泡沫等物,最后要将网袋等装蟹工具稍稍固定;捕捞过程中操作要轻,受伤的蟹要及时妥善处理。②放养前要用菌毒清浸泡5~10分钟,然后放养。③在饲养过程中,高温季节(8月)前后要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防病。④根据饲料投喂状况,决定是否需要拌服脱壳素及蟹用多维,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 第17题:

    什么是猪弓形虫病?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猪弓形虫病,又称弓浆虫病或弓状体病,是由龚地弓形虫的原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以高热为特征(成年猪发病症状不明显),常见于3~4月龄仔猪,尤以断奶仔猪最易发病。病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达41℃~42℃,高热不退,可持续1~2周,食欲减退或不食,便秘或下痢,呼吸困难,次数增加,呈腹式呼吸,时有咳嗽或呕吐,结膜充血,有眼屎,鼻镜干燥,流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鼻液。常常发抖,步态不稳,有时全身肌肉僵直,耳或躯体下部有出血点,严重时极度衰竭,卧地不起,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或死胎。
    防治:(1)禁止猪场附近养猫和狗,并注意灭鼠,防止它们传染此病。(2)注意保持猪舍、运动场所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定期消毒。(3)常发病区可用磺胺-6-甲氧嘧啶和乙胺嘧啶,每公斤饲料分别添加500毫克和25毫克,可以预防卵囊感染。(4)磺胺-6-甲氧嘧啶,每公斤体重60~80毫克,每日分2次肌肉注射,连注3~5日。(5)磺胺-6-甲氧嘧啶与敌菌净以5:1比例混合,每公斤体重口服混合物60毫克。

  • 第18题:

    如何防治寄生虫病?


    正确答案: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应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和造成寄生虫病传播与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制订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这包括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 第19题:

    问答题
    河蟹黑鳃病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该病主要由水环境恶化而诱发,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病蟹鳃受感染变为黑色,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池底有淤泥5厘米~10厘米,移栽水草及投放漂浮性水生植物。
    ②勤加注新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5克~20克化水全池泼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如何防治寄生虫病?

    正确答案: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应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和造成寄生虫病传播与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制订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这包括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固着柄分枝成树枝状,且柄内没有肌丝的缘毛目常见属为()。
    A

    钟虫

    B

    聚缩虫

    C

    单缩虫

    D

    累枝虫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克氏原螯虾在河蟹养殖中有什么危害?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1)克氏原螯虾对河蟹养殖的危害
    ①带入大量的病原菌,引起河蟹疾病的发生克氏原螯虾的适应能力强,生存范围很广,经常出入于水质极差,甚至污染严重的水体中,势必会给河蟹池带入大量的病原菌。克氏原螯虾与河蟹同是甲壳动物,极易使河蟹造成很多病的交叉感染。
    ②与河蟹竞争栖息地每年的4~5月,此时河蟹苗刚放养不久,而克氏原螯虾却已长的较大,占据了有利的栖息地打洞掘穴,给同样具有掘穴生活习性的河蟹苗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据实地观察,该河蟹养殖基地在4~9月份,在河蟹池堤边每平方米有克氏原螯虾的洞穴6~8个,而且所有克氏原螯虾的洞穴位置较河蟹苗的有利得多。这样,河蟹苗遭受鸟类、老鼠袭击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也不利于河蟹苗在水温较低时的防寒保暖,造成河蟹集体上岸外逃。河蟹与河蟹之间为了争夺位置较好的洞穴也相互残杀,降低河蟹的成活率。
    ③与河蟹竞争食物,加大养殖成本克氏原螯虾与河蟹的食性相同,都是杂食性动物,以各种鲜嫩的水草,水体中的鱼、虾、螺、蚬、蠕虫等都是它们喜爱的饵料,对腐臭的动物尸体尤感兴趣。如果池塘中克氏原螯虾的数量过大,势必会对河蟹形成激烈的饵料竞争,既争食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又争夺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造成河蟹因饵料不足,蜕壳不一致、规格大小悬殊。以每667米2年产克氏原螯虾16千克,克氏原螯虾的饲料系数最低为2.0计算,每667米2需要消耗河蟹饲料32千克,从而大大增加河蟹的养殖成本。
    ④残食蟹苗,降低蟹苗的成活率河蟹的生长是跳跃式的,通过不断蜕壳来增大个体大小与体重。刚蜕壳与正在蜕壳的河蟹,失去抵抗能力,极易成为克氏原螯虾的口中之食。而且河蟹蜕壳时,一般不在自己原来的洞穴中进行,而是选择其它洞穴或隐蔽场所,因而易误入克氏原螯虾的洞穴中,克氏原螯虾见有外敌侵入,会不顾一切与之拼杀,造成河蟹的断肢,增加蜕壳难度,甚至引起河蟹死亡,从而降低河蟹养殖的成活率。我们在河蟹养殖池的浅水处屡屡发现大量被克氏原螯虾残杀后残留下的软壳蟹尸体。
    ⑤威胁河蟹养殖池堤岸的安全经过实际测量200多例克氏原螯虾的洞穴,发现克氏原螯虾的洞穴深度一般在40~60厘米,约5%的洞穴深度超过1米,有两处2米宽的池堤完全被克氏原螯虾打通,出现漏水。这类情况在刚建成的养殖池中就如此严重,如果是进行了多年河蟹养殖后对堤岸的威胁就更大。因而,克氏原螯虾的大量出现会严重影响河蟹池的正常蓄水、防洪,容易使河蟹外逃。
    (2)克氏原螯虾的防治措施
    ①池塘彻底清塘消毒河蟹养殖池应每年干塘清整,一般用生石灰100~150千克/667米2清塘消毒,以清除池塘中的克氏原螯虾、敌害生物、野杂鱼及病原体,尤其是在池堤四周不能留死角。池塘中的淤泥也要翻动,曝晒。
    ②杜绝外来克氏原螯虾苗的进入在放河蟹苗时,要严格检疫去杂,防治蟹苗带进克氏原螯虾苗。认真清除移栽水草中藏匿的克氏原螯虾苗。并要在河蟹池的进出水口设置50目的过滤筛绢,防止排灌水时虾苗的进入。
    ③人工捕捉克氏原螯虾在克氏原螯虾泛滥的河蟹池中应加大人工捕捉力度。在闷热、少风的晚上21~24时是克氏原螯虾上岸的高峰,人工极易捕捉到。或用地笼进行诱捕,一般一个地笼每晚可捕捉克氏原螯虾l~2千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河蟹烂爪(肢)病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烂爪(肢)病的症状:从河蟹步足的爪部开始腐烂,一直烂至步足基部,肢节中无肉,最后断肢,直到死亡。在放养初期发病严重,以后在捕捞中也常见到。
    镜检结果:腐烂部位有大量弧菌、真菌。经查证,我们认为,烂爪的病因是由能分解几丁质(甲壳)的弧菌从河蟹伤口侵入造成,真菌在其后感染。
    预防方法:①扣蟹在运输时,先要扎紧网袋口,后在运输车上垫上水草或泡沫等物,最后要将网袋等装蟹工具稍稍固定;捕捞过程中操作要轻,受伤的蟹要及时妥善处理。②放养前要用菌毒清浸泡5~10分钟,然后放养。③在饲养过程中,高温季节(8月)前后要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防病。④根据饲料投喂状况,决定是否需要拌服脱壳素及蟹用多维,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