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相”字在上古的词汇意义和语法作用怎样?它在现代口语里的应用情况”相关问题
  • 第1题:

    王力《汉语史稿》以语法的演变为主要依据,参照语音和词汇的变化,将汉语的发展分为()几个时期

    • A、上古
    • B、中古
    • C、近代
    • D、现代

    正确答案:A,B,C,D

  • 第2题:

    理论上说,虚词是既有词汇意义又有语法作用的词。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上古“莫”字在用法上和在意义上有什么特点?它在后来的发展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 (1)“莫”字在上古本来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在意义上类似现代汉语“没有人、没有谁、谁也不”又类似“没有什么、什么也不”。如:“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2)在发展过程中,“莫”渐渐与“毋、勿”合流,甚至在口语中将之取代。“莫”字一直沿用至今。

  • 第4题:

    现代汉语里所有动词都可以重叠吗?重叠动词的语法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不是。
    (2)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归纳有:表短暂、表尝试、表增量、表不定量、强化能动性和可控性。表示程度减轻、短时态。

  • 第5题:

    现代汉语课三个基本内容是()

    • A、语音、词汇和语法
    • B、语音、文字和语法
    • C、词汇、语法和修辞
    • D、文字、词汇和语法

    正确答案:A

  • 第6题:

    问答题
    上古序数的表示法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第”字是在什么时代怎样演变为表示序数的词头的?

    正确答案: (1)在上古时代,序数和基数是没有分别的,“三月不违仁”的“三月”(基数)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七月、九月”(序数)形式上是相同的。关于月份前不加“第”字,这种说法沿用到了今天,此外,我们还说“二等、三等、二楼、三楼”不说“第二等、第三等、第二楼、第三楼”等,这是保存了上古语法,这种以简单的数词作为序数的用途已经渐渐缩小了。
    (2)“第”的发展:
    ①“第”本作“弟”,是次第的意思,有了次第就有了顺序,有了顺序就有了高低。“子夏,门人之高第也。”“高第”就是排在前几名。“第一”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排在一位,“第”字用为动词,是排位次的意思。“于是孝文帝乃及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
    ②但是,“第”字在汉代已经作为序数的词头了,“作为周本纪第四。”在“第”字用为词头的初期,虽有“第一、第二”等,但是后面还不带名词,代名词是汉末以后的事。“公第一人,何下坐?”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演变,因为有了名字在后头,序数的性质就更加确定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判断题
    王力《汉语史稿》以语音的演变为主要依据,参照语法和词汇的变化,将汉语的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跟“何”的意义相同的“底”首先见于什么时代?它在后代的应用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 从南北朝起,史料中出现了一个“底”字,它的意义和“何”字相同。如:单身如萤火,持底报郎恩?
    到了唐代,“底”字用得更加普遍了,如:花飞有底急?老去顾春迟。
    在唐代其他诗文和宋代诗文中,“底”字也是常见的,特别是“底事”。如:风流真底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所以”在上古是个凝固的仂语形式?它在句子的仂语化中起了什么作用?它是在什么时代和怎样发展成为连词的?

    正确答案: (1)“所以”这个仂语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所”字带有代词性,“五谷,所以养人也”;“五谷是拿来养育人民的东西”;“拿来”是译“以”字;“……的东西”是译“所”字
    (2)在上古,“所以”有使谓语结构和句子结构变为仂语结构的功能:
    ①谓语形式转变为仂语结构:“五谷,所以养人也”,“所以”在这里把谓语形式“养人”转成了名词性仂语“所以养人”,其后还可以加上“者”字,“养之者”。
    ②句子结构转换成仂语结构:“吾所以说吾君者”,将“所以”去掉,剩下的是句子形式,但是加上“所以”是仂语结构。当“所以”插入句子时,还可以加上“之”字,“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
    ③“所以”的意义:
    A.表示凭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
    B.表示原因:“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也”,“所以然”就是“它成为这样的原因”
    C.“所以”不是现代汉语的“因此”,正相反,它有时候被用来因其下文,用来追究原因,”“所以”所构成的名词性仂语成为说明和解释的对象: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3)发展成连词:
    ①上古汉语的“所以”既然能表示原因,就有可能转变为“故(因此)”的意思,“所以”能变为因果连词,是由于它有可能放在句首,“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
    ②到中古时期,“所以”逐渐过渡到因果连词,过渡的特征有两个:
    A.“所以”放在句首:“所以忍悲挥戈,收泪告绝。”
    B.句末没有“也”字:“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③到了唐代,“所以”就完全变为连词,它的特征是“所以”后面可以有主语。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在上古汉语里,“所以”本来应该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现在既然被主语间隔,它就不再具有原来的职能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说明句中“相”字的词性、在句中的意义和语法作用。

    正确答案: 相:副词,有指代动作行为对象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上古“莫”字在用法上和在意义上有什么特点?它在后来的发展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 (1)“莫”字在上古本来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在意义上类似现代汉语“没有人、没有谁、谁也不”又类似“没有什么、什么也不”。如:“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2)在发展过程中,“莫”渐渐与“毋、勿”合流,甚至在口语中将之取代。“莫”字一直沿用至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现代汉语课三个基本内容是()
    A

    语音、词汇和语法

    B

    语音、文字和语法

    C

    词汇、语法和修辞

    D

    文字、词汇和语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王力《汉语史稿》以语音的演变为主要依据,参照语法和词汇的变化,将汉语的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上古否定副词“弗”和“勿”的语法特点怎样?它们和“不”“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弗、勿”的用法:在谓语的中心词是外动词的时候,“弗”和“勿”所修饰的外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而“不”和“毋”后面的外动词是经常带着宾语的。最富有启示性的例子是“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直到汉代,还保留着上古“弗、勿”的用法。但是“不”和“毋”的区别,是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的分别;“弗”和“勿”的分别也是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的分别,这四个字是有明确的对应规律的。

  • 第15题:

    为什么说“所以”在上古是个凝固的仂语形式?它在句子的仂语化中起了什么作用?它是在什么时代和怎样发展成为连词的?


    正确答案: (1)“所以”这个仂语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所”字带有代词性,“五谷,所以养人也”;“五谷是拿来养育人民的东西”;“拿来”是译“以”字;“……的东西”是译“所”字
    (2)在上古,“所以”有使谓语结构和句子结构变为仂语结构的功能:
    ①谓语形式转变为仂语结构:“五谷,所以养人也”,“所以”在这里把谓语形式“养人”转成了名词性仂语“所以养人”,其后还可以加上“者”字,“养之者”。
    ②句子结构转换成仂语结构:“吾所以说吾君者”,将“所以”去掉,剩下的是句子形式,但是加上“所以”是仂语结构。当“所以”插入句子时,还可以加上“之”字,“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
    ③“所以”的意义:
    A.表示凭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
    B.表示原因:“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也”,“所以然”就是“它成为这样的原因”
    C.“所以”不是现代汉语的“因此”,正相反,它有时候被用来因其下文,用来追究原因,”“所以”所构成的名词性仂语成为说明和解释的对象: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3)发展成连词:
    ①上古汉语的“所以”既然能表示原因,就有可能转变为“故(因此)”的意思,“所以”能变为因果连词,是由于它有可能放在句首,“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
    ②到中古时期,“所以”逐渐过渡到因果连词,过渡的特征有两个:
    A.“所以”放在句首:“所以忍悲挥戈,收泪告绝。”
    B.句末没有“也”字:“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③到了唐代,“所以”就完全变为连词,它的特征是“所以”后面可以有主语。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在上古汉语里,“所以”本来应该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现在既然被主语间隔,它就不再具有原来的职能了。

  • 第16题:

    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各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语音方面,现代汉语元音占优势,没有复辅音,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词汇方面,现代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双音节词占优势。
    语法方面,以词序、虚词为重要的语法手段,量词丰富,语气词多,词法与句法结构基本一致,词语多功能。

  • 第17题:

    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问答题
    跟“何”的意义相同的“底”字首先见于什么时代?它在后代的应用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 从南北朝起,史料中出现了一个“底”字,它的意义和“何”字相同:“单身如萤火,持底报郎恩。”到了唐代,“底”字用得更普遍了,在杜甫诗句中,有下面一些例子,“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在唐代其他诗文和宋代诗文中,“底”字也是常见的,特别是“底事”:“风流真底事,常欲傍清羸(lei)”。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理论上说,()是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作用的词。

    正确答案: 虚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相”字在上古的词汇意义和语法作用怎样?它在现代口语里的应用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 (1)先秦时代,相的基本意义是交互,指施事者同时成为同一种行为的受事者;就语法作用来说,它所修饰的必须是外动词,而且不能带宾语。“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2)从词汇意义上来说的特殊情况:
    ①有时候,“相”字只表示递相的意思,不表示交互,“有无相生”
    ②有时候,“相”字只表示单方面的行为,它本身失去了交互的意义,但是它的指示性仍然存在。它在意义上接近倒装的“我”、倒装的“尔”等。“易世矣,宜勿复相怨”(应该不再怨恨我了)
    (3)从语法作用上来说的特殊情况:有时候“相”字所修饰的动词可以是内动词。这样,“相”字失去了交互的意义,只是近似大家的意义。“上下相喜而庆之。”
    (4)现代汉语里“相”字不能成为自由组合的副词,但是我们可以用种种方法替代“相”,如“你爱我,我爱你”代替“相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现代汉语里所有动词都可以重叠吗?重叠动词的语法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不是。
    (2)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归纳有:表短暂、表尝试、表增量、表不定量、强化能动性和可控性。表示程度减轻、短时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王力《汉语史稿》以语法的演变为主要依据,参照语音和词汇的变化,将汉语的发展分为()几个时期
    A

    上古

    B

    中古

    C

    近代

    D

    现代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