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十枣丸功效与作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枣参丸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补气。

  • 第2题:

    十补丸1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肾阳亏损,下焦虚寒,脐腹强急,腰脚疼痛,遗泄白浊,大便滑泻,小便频数;或三消渴疾,饮食倍常,肌肉消瘦,阳事不举。温阳补肾,益精髓,进饮食。

  • 第3题:

    十水丸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十种水气,四肢肿满,面目虚浮,以手按之,少时方起,喘急不得安卧,小便赤涩者。

  • 第4题:

    十枣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悬饮或支饮,停于胸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梗,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肿腹胀,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现用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攻逐水饮。

  • 第5题:

    问答题
    枣参丸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补气。
    解析: 枣参丸
    【来源】《本草纲目拾遗》卷七引《醒园录》。
    【组成】大南枣10枚(蒸软,去皮、核)人参3克
    【用法】上药用布包,饭锅内蒸烂,捣匀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温开水送下。
    【功用】补气。

  • 第6题:

    问答题
    愈疮枣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疮疖。
    解析: 愈疮枣
    【来源】《外科全生集》。
    【组成】红枣1.5千克猪板油500克陈酒1.5升
    【用法】共入砂锅内煮干,加水1.5升,煮至一半,不时取食,食完疮愈。如暑天分作五至六次煮食。
    【主治】疮疖。

  • 第7题:

    问答题
    十灰丸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崩中下血不止。
    解析: 十灰丸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锦灰黄绢灰马尾灰艾叶灰藕节灰莲蓬灰油发灰赤松皮灰棕榈灰蒲黄灰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醋煮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加至10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主治】崩中下血不止。

  • 第8题:

    问答题
    枣肉豆蔻丸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脾虚泄泻。补脾止泻。
    解析: 枣肉豆蔻丸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五。
    【组成】钟乳粉12克(旋入)丁香(不见火)人参(去芦)肉豆蔻(面襄煨)白茯苓(去皮)各60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沸汤送下,不拘时候。
    【功用】补脾止泻。
    【主治】脾虚泄泻。

  • 第9题:

    问答题
    十补丸3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肾虚遗精,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疲倦乏力。补肾固精,益气养血。
    解析: 十补丸3
    【来源】《医学心悟》卷四。
    【组成】大熟地120克当归60克白芍60克黄耆120克人参60克白术120克茯苓60克山药90克枣仁60克远志30克山萸肉90克杜仲90克续断60克北五味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石斛120克熬膏,再加炼蜜与药末共和为丸。每早服12克,开水送下。凡使煎剂,仿效丸方。
    【功用】补肾固精,益气养血。
    【主治】肾虚遗精,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疲倦乏力。

  • 第10题:

    多选题
    下列方剂中具有攻逐水饮作用的有()
    A

    十枣汤

    B

    禹功散

    C

    真武汤

    D

    舟车丸

    E

    导水丸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玄参莲枣饮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心阴不足,唾干津燥,口舌生疮,渴欲思饮,久则形容枯槁,心头汗出者。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 第12题:

    砒枣散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走马牙疳。

  • 第13题:

    枣肉豆蔻丸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脾虚泄泻。补脾止泻。

  • 第14题:

    问答题
    十枣丸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水气病,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
    解析: 十枣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组成】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清晨热汤送下。以利为度。
    【主治】水气病,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
    【禁忌】体虚者不可多服。

  • 第15题:

    问答题
    十全济阴丸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气血两虚,月经不调,久不怀孕。养血,益气,调经。
    解析: 十全济阴丸
    【来源】《济阴纲目》卷六。
    【组成】当归身(酒洗)熟地黄香附子(童便煮)各120克干山药白术各75克枸杞子人参各60克艾叶60克(去梗、筋,同香附用陈醋、老酒煮一时,捣烂焙干)川芎白芍药牡丹皮紫石英(火锻淬)各45克泽兰30克紫河车1具(在净水内洗去秽血,用银针挑去紫筋)
    【用法】上药咀片,同河车人砂锅内,用陈老酒750毫升、陈米醋250毫升、清白童便250毫升、米泔水750毫升和匀,倾人锅内,浮于药寸许,如尚少,再加泔米,盖密,用桑柴火慢煮,以河车溶化汁干为度。同取出,用石臼捣烂为饼,日晒夜露三昼夜,焙干为末,炼蜜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渐加至90丸,空腹时用淡盐汤送下。
    【功用】养血,益气,调经。
    【主治】气血两虚,月经不调,久不怀孕。
    【加减】月经过期而行,或少或不行,属血寒血少者,加桂心15克(夏月9克)、炙黄耆30克;先期而来属血热者,加炒黄芩60克,酒制生地黄45克;腹痛者,加白芍药30克;经将行而腹先痛者,加酒炒延胡索30克,陈皮24克,广木香、柴胡各15克;经水行后作痛者,加炒干姜9克,白茯苓30克,桂心夏月6克,余月15克;经行三五日后,腹中绵绵作痛,或淋漓不止者,加广木香15克,柴胡18克;经水紫色及黑色者,加黄芩30克,炒黄柏30克,酒浸生地黄45克;过期行经而色淡者,肥人则有湿痰,加白茯苓、陈皮、苍术(米泔浸一宿,盐水炒)各30克,白术15克,减熟地黄30克;瘦人则血虚少,加桂心15克。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萝卜。

  • 第16题:

    问答题
    砒枣散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走马牙疳。
    解析: 砒枣散
    【来源】《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组成】红枣3枚(每个去核,入红砒黄豆大1粒,扎好,炭火上煅尽白烟为度,出火气,共为细末)人中白(煅)1.5克冰片0.15克芦荟1克
    【用法】共为细末。掺患处。
    【主治】走马牙疳。

  • 第17题:

    问答题
    八珍益母十全丸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妇人气血两虚,月经不调,久不孕,或妊振胎动不安者。
    解析: 八珍益母十全丸
    【来源】《古今医统》卷八十四。
    【组成】益母草240克(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俱可采,阴干,折去下半截,用上半截连穗叶,石臼杵捣筛,为极细末)人参(饭上蒸)白术(饭上蒸)白茯苓(饭上蒸)各30克甘草(炙)15克当归身(酒浸)60克川芎15克熟地黄(酒浸)60克白芍药(醋炒)30克角沉香12克
    【用法】上药各为极细末,炼蜜和丸,如捂桐子大。空腹时用蜜汤送下90丸,食干果子压之;不善吞者化开服,尤效。冬月酒下。妇女经脉不调者,或有气血两虚而身体素弱,服此调养,当年而经不通者,服一料则通;经不调者,服一月则调;素不卒者,服一月即孕。
    【主治】妇人气血两虚,月经不调,久不孕,或妊振胎动不安者。

  • 第18题:

    问答题
    七枣汤1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脾胃虚弱,内受寒气,泄泻如注,水谷不分,腹胁胀满,脐腹疼痛,心下气逆,腹中虚鸣,呕吐恶心,胸膈痞闷,困倦少力,不思饮食。
    解析: 七枣汤1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组成】茴香(去土,炒)川乌(炮,去皮、脐)缩砂(取仁)各200克厚朴(去粗皮,姜制)500克益智(去皮)250克干姜(炮)120克甘草18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大枣7个,擘破,同煎至105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脾胃虚弱,内受寒气,泄泻如注,水谷不分,腹胁胀满,脐腹疼痛,心下气逆,腹中虚鸣,呕吐恶心,胸膈痞闷,困倦少力,不思饮食。

  • 第19题:

    问答题
    十枣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悬饮或支饮,停于胸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梗,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肿腹胀,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现用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攻逐水饮。
    解析: 十枣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用法】上药各别捣为散。强人每服1克,羸人0.5克。用水300毫升,先煮肥大枣10枚,取240毫升,去滓,纳人药末,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0.5克,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或支饮,停于胸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梗,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肿腹胀,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现用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禁忌】体虚及孕妇忌用。
    【方论】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俯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三药合用,逐水之力甚强。然三药皆有毒性,故又用大枣益气护胃,缓和诸药之毒,减少药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