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做法是否相违?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题目

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做法是否相违?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这与世间的做法也不相违。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无论是修行还是作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
更多“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供养衣服有什么功德?请以其他公案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以清净心供养衣服,生生世世可获得特别庄严的身相。
    如《百业经》中的金色比丘尼,她前世是一下劣种姓的人家生下一个具十八丑相的女孩,被驱出家门流浪街头四处行乞,每日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又染上严重的麻风病。后来,给孤独长者见她无衣蔽体,就给她一件衣服。她见到佛陀后,生起极大信心,把身上脏血垢染的衣服脱下来,以清净心供养佛陀,且于佛前无比欢喜地合掌祈祷,在对佛生起欢喜心中去世。她死后转生为当地一商主之女,诞生时端庄异常,身色金黄,故取名“金色”。七岁时对佛生起信心,恳求父母同意她在释迦教法下出家。她出家后昼夜精进,很快灭尽烦恼,获得罗汉果位,具大神通。

  • 第2题:

    非天要感受什么样的痛苦?请引用公案详细说明。


    正确答案: 非天要感受就像人中的富翁一样,尽管有钱有势,但内心被嗔心之火燃烧着、被嫉妒心之水冲击着、被烦恼之风吹动着,在各种痛苦中不能自拔,根本无有快乐可言。非天嫉妒心极为粗重,就是在自己的范围内,区域与区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也总是争斗不息,格格不入,始终在战火纷飞中过日子。
    在很多经论中都提到,阿修罗看见居于上方的天人财富受用尽善尽美,一切所需都是从如意树而生,于是嫉妒得不得了。更令他们怒火中烧的是,如意树的树根竟然长在自己境内...在这种嫉妒心的驱使下,阿修罗忍无可忍,身披盔甲、手持兵刃,全副武装前去与天人决一死战...

  • 第3题:

    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正确答案: 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佛经中也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
    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

  • 第4题:

    我们应当怎么样对道友观清净心?这是基于什么理论?请引用教证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应视道友为佛菩萨。
    闻法道友表面上虽有贪嗔痴等各种过失,但每一个人无不具足如来藏。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云:“一切诸众生,皆具如来藏。”弥勒菩萨通过三个理证成成立“故说诸众生,具有如来世藏”。同时,他们获得了珍宝人身,又幸运地遇到了具法相的善知识,承蒙善知识以方便摄受,拥有听受佛法的机缘,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未来佛。未来佛和现在佛本体上也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是时间尽早而已。
    《喜金刚·二观察续》亦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本是相好圆满的佛陀,然而犹如天空被乌云遮盖一样,众生的佛性被无明烦恼障蔽了,所以在轮回中显得愚笨、迷茫、有烦恼,实际上若能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马上就可以现前佛的一切功德。因此,我们不要将道友看成是坏人,理当互相观清净心。

  • 第5题:

    什么时候身体才可以布施给众生?请以教证、公案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一般而言,从一地菩萨以后,已现见诸法实相,大悲心才得以清净,可以将身体布施给众生。
    印度的布布达论师说:“未证得自他等性——亲怨平等之前,大悲心还没有清净。乃至证得了初地以上,大悲心方算清净。”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登地以后,纵然身肉一块一块地割下来,也没有丝毫的痛苦感受。弥勒菩萨在有关论典里也说:“获得圣地以后,远离生老病死的一切痛苦。”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很多公案讲道:佛陀因地时布施身体,别人不相信他没有后悔心,他就说:“若我布施身体时未生后悔,一瞬间让我的身体恢复如前。”话音刚落,身体果然恢复如初。这就是一地以上菩萨的境界。

  • 第6题:

    观清净心应避免何种错误观念?这是否唯一是密宗的修法?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应避免将本来不清净的东西强行观为清净。
    这并非唯一是密宗的修法,实际上一切万法本来清净,显宗了义经典中也提到了这方面的道理。例如,显示《维摩诘经》就有一个具髻梵在的公案,在《大幻化网》中曾引用过:
    一次,佛陀给大众开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当时舍利子听后,心生怀疑:“如果说心净则佛土净,那世尊因地时心岂非不清净,要不然他的娑婆世界怎会如是杂乱秽恶?”佛陀知道他的心念,问:“盲人看不见天上的日月,是日月的过咎吗?”舍利子回答:“不!是盲人自己的问题,非日月之过。”佛陀说:“同样,我的佛土非常清净,只是众生见不到而已,并非如来的过咎。”
    此时,螺髻梵王(具髻梵天)对舍利子说:“你不要认为娑婆世界不清净,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无垢,宛如自在天宫。”舍利子不相信,说自己所见的全是泥石瓦砾、丘陵坑坎等。
    于是佛陀以脚趾压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呈现出无量的功德。舍利子见后叹为稀有。佛陀说:“我此佛土恒常清净,只不过你没有见到罢了。譬如天人享用同一食物,由于各自福德不同,所感受的味道千差万别,同样,众生因为业力各异,有些人见不到此土功德庄严。心清净的人,才能见到诸法清净。”佛在《华严经》中也说:“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因此,《华严经》、《维摩诘经》、《入楞伽经》等显宗经典的观点,跟密宗所提倡的观清净心完全一致。

  • 第7题:

    问答题
    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做法是否相违?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这与世间的做法也不相违。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无论是修行还是作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有钱人的身上会发生无常吗?这对你有哪些启示?请引用教证、公案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从有钱人身上,我们轻易即可观察到无常。以前亚洲女首富叫龚如心,她与丈夫白手起家,共同建立一个地产王国。后来她丈夫不幸死了,为争夺巨额遗产,她和公公打了九年的官司,并最终获胜。1997年7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世界超级富豪榜中,龚如心以70亿美元个资产,名列世界华人女首富,比英女王还要富有7倍。据香港市场人士估计,龚如心的身份可能超过400亿港元,稳居亚洲女富豪榜第一位。但没有想到,争取到遗产一年半后,她就因患癌症而离世了。江苏有个富翁叫包存林,几年前公司产值已达6至8亿人民币,然而2008年11月他突然身亡。关于他的死因,有人说是自杀,有人则说不是。但不管怎样,他辛辛苦苦地积累了一辈子,死后全部都留在人间,可见财富并不值得追求。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云:“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身体犹如水中泡,财富宛若秋云飘。”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说得好:“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观清净心应避免何种错误观念?这是否唯一是密宗的修法?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应避免将本来不清净的东西强行观为清净。
    这并非唯一是密宗的修法,实际上一切万法本来清净,显宗了义经典中也提到了这方面的道理。例如,显示《维摩诘经》就有一个具髻梵在的公案,在《大幻化网》中曾引用过:
    一次,佛陀给大众开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当时舍利子听后,心生怀疑:“如果说心净则佛土净,那世尊因地时心岂非不清净,要不然他的娑婆世界怎会如是杂乱秽恶?”佛陀知道他的心念,问:“盲人看不见天上的日月,是日月的过咎吗?”舍利子回答:“不!是盲人自己的问题,非日月之过。”佛陀说:“同样,我的佛土非常清净,只是众生见不到而已,并非如来的过咎。”
    此时,螺髻梵王(具髻梵天)对舍利子说:“你不要认为娑婆世界不清净,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无垢,宛如自在天宫。”舍利子不相信,说自己所见的全是泥石瓦砾、丘陵坑坎等。
    于是佛陀以脚趾压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呈现出无量的功德。舍利子见后叹为稀有。佛陀说:“我此佛土恒常清净,只不过你没有见到罢了。譬如天人享用同一食物,由于各自福德不同,所感受的味道千差万别,同样,众生因为业力各异,有些人见不到此土功德庄严。心清净的人,才能见到诸法清净。”佛在《华严经》中也说:“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因此,《华严经》、《维摩诘经》、《入楞伽经》等显宗经典的观点,跟密宗所提倡的观清净心完全一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引用教证说明:皈依的利益非常大。

    正确答案: 《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无垢经》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我们应当怎么样对道友观清净心?这是基于什么理论?请引用教证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应视道友为佛菩萨。
    闻法道友表面上虽有贪嗔痴等各种过失,但每一个人无不具足如来藏。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云:“一切诸众生,皆具如来藏。”弥勒菩萨通过三个理证成成立“故说诸众生,具有如来世藏”。同时,他们获得了珍宝人身,又幸运地遇到了具法相的善知识,承蒙善知识以方便摄受,拥有听受佛法的机缘,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未来佛。未来佛和现在佛本体上也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是时间尽早而已。
    《喜金刚·二观察续》亦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本是相好圆满的佛陀,然而犹如天空被乌云遮盖一样,众生的佛性被无明烦恼障蔽了,所以在轮回中显得愚笨、迷茫、有烦恼,实际上若能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马上就可以现前佛的一切功德。因此,我们不要将道友看成是坏人,理当互相观清净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具备正念有什么功德?请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宝髻经》中说:“正念能阻止一切烦恼,正念能制止一切魔业,正念可使我们不入歧途和恶道,正念犹如一扇门,能隔绝心和心所的所有烦恼不让其进来。”佛陀在《华严经》中也说:“又若燃法灯,正念坚固器,慈爱无垢光,净除三毒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我们为什么要精进?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摄集经》中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无著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
    2)公案: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

  • 第14题:

    请引用教证说明:皈依的利益非常大。


    正确答案: 《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无垢经》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

  • 第15题: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倘若上师是大成就者,但他有些行为无法让人接受,这时候你该如何对待?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就大多数上师而言,是通过宣讲显密正法令弟子的相续得以调伏。当然也有极个别上师,像那诺巴、米拉日巴的传记中所说,以不同的方便方法来摄持弟子,此时弟子要以清净心来依止。华智仁波切讲过:“倘若以清净心把上师观作佛陀,一心一意地依止承侍,那么,成就和解脱轻而易举即可获得。
    依止过程中,凡夫人的分别念各种各样,但如果上师是了不起的大成就才、大菩萨,即使有些行为表面上无法让人接受,只要弟子听话,把上师说的话当作教言,也绝对可以成办一切所欲。

  • 第16题:

    为什么说嗔心及其引发的罪业,都是因缘而生?请用教证、理证、公案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俱舍论》中说,不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自然而然会生嗔恨心。如果因缘不具足,怎么挤也挤不出来。
    2)理证:不悦意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这三种因缘具足(有法),一定会引发嗔恨心(立宗),因为因缘具足,果定会无障碍产生(因),如同水、肥、阳光聚合时种子必定发芽(比喻)。
    举个例子,我们看见一个人而生气,这个事件中先有生气的对境存在;然后以眼耳色根见闻感受到;再产生分别心念,由不满而生嗔恨等。这个嗔恨心到底由谁主动生起呢?外境、眼耳诸根自然是无法生起嗔恨,那么是不是意根呢?也不是,如果意根能独立自主地生嗔,那在外境、色根不具时,为何不生嗔恨呢?那是不是三个因缘聚在一起,经过一场会议商量去制造嗔恨心呢?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如冷热空气不均而产生风,这根本不是哪一个因缘主动、有意去制造。所以嗔心是依缘而起,并没有一个有意的操纵者。
    3)公案:安士高法师的三世经历(略)。

  • 第17题:

    在闻法和修行时,应当如何断除三世分别念?如果实在无法断除,如何才能转为道用?请引用无著菩萨的教证进行说明。你今后会怎么做?


    正确答案: 关于如何断除分别念,无著菩萨给我们一些很好的窍诀:
    一、断除分别过去。尊者说:“昔日感受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无迹、无踪无影了,没有必要再去回忆。如果你非要追忆过去,就应该思维盛衰与离合。所以,修法的时候,没有必要一直耽著过去。过去的事情最好谈也不要谈,因为谈了也没有用。如果非要谈,则应与无常观结合起来,这对修法有一定的意义,此时你会感受到,除了佛法,整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信得过的。
    二、断除分别未来。尊者说“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对未来的百般筹划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想捕鱼一样,是不现实的黄粱美梦。如果你非要忆念未来,则应思维死期不定。每个众生必定会死,但死亡往往不期而至,因此一想到无常,你便有种强烈的紧迫感,进而精进地积资净障,没有空闲行持非法,不会随随便便散乱放逸。
    三、断除分别现在。尊者说:“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作无义嘛尼瓦!”对于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要把它看作如梦如幻、现而不实,任自己如何精勤,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从而应当舍弃一切贪执。如果你非要想现在不可,那么无论做任何事情,吃饭、走路、说话、睡觉,都不要特别去执著,否则就会产生烦恼。若能以无贪、无执著、空性、如幻如梦的见解印持,就会知道世俗中的所作所为皆无实义,唯一行持佛法才有意义,此外对来世不利的非法恶业更要抛弃。
    我们今后所要做的,就如尊者说:“后得调伏三毒(三世)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后得(出定)时一定要调伏三世分别念。平时听法或者修行,不要忆念过去的种种,想这些也没有什么用;不要随念现在,以种种分别念扰乱自己;不要妄想未来,应舍弃一切虚幻的梦想。你得地以后,一切分别念和外境全是法身的游舞显现,但没有达到如此境界之前,最好不要想过去、现在、未来。若是非想不可,就要依靠正知正念将这些念头转为道用,对治方法始终不可缺少,不要随妄念而奔驰,否则,听法和修法肯定无法成功。

  • 第18题:

    有钱人的身上会发生无常吗?这对你有哪些启示?请引用教证、公案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从有钱人身上,我们轻易即可观察到无常。以前亚洲女首富叫龚如心,她与丈夫白手起家,共同建立一个地产王国。后来她丈夫不幸死了,为争夺巨额遗产,她和公公打了九年的官司,并最终获胜。1997年7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世界超级富豪榜中,龚如心以70亿美元个资产,名列世界华人女首富,比英女王还要富有7倍。据香港市场人士估计,龚如心的身份可能超过400亿港元,稳居亚洲女富豪榜第一位。但没有想到,争取到遗产一年半后,她就因患癌症而离世了。江苏有个富翁叫包存林,几年前公司产值已达6至8亿人民币,然而2008年11月他突然身亡。关于他的死因,有人说是自杀,有人则说不是。但不管怎样,他辛辛苦苦地积累了一辈子,死后全部都留在人间,可见财富并不值得追求。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云:“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身体犹如水中泡,财富宛若秋云飘。”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说得好:“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 第19题:

    问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精进?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摄集经》中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无著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
    2)公案: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在闻法和修行时,应当如何断除三世分别念?如果实在无法断除,如何才能转为道用?请引用无著菩萨的教证进行说明。你今后会怎么做?

    正确答案: 关于如何断除分别念,无著菩萨给我们一些很好的窍诀:
    一、断除分别过去。尊者说:“昔日感受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无迹、无踪无影了,没有必要再去回忆。如果你非要追忆过去,就应该思维盛衰与离合。所以,修法的时候,没有必要一直耽著过去。过去的事情最好谈也不要谈,因为谈了也没有用。如果非要谈,则应与无常观结合起来,这对修法有一定的意义,此时你会感受到,除了佛法,整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信得过的。
    二、断除分别未来。尊者说“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对未来的百般筹划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想捕鱼一样,是不现实的黄粱美梦。如果你非要忆念未来,则应思维死期不定。每个众生必定会死,但死亡往往不期而至,因此一想到无常,你便有种强烈的紧迫感,进而精进地积资净障,没有空闲行持非法,不会随随便便散乱放逸。
    三、断除分别现在。尊者说:“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作无义嘛尼瓦!”对于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要把它看作如梦如幻、现而不实,任自己如何精勤,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从而应当舍弃一切贪执。如果你非要想现在不可,那么无论做任何事情,吃饭、走路、说话、睡觉,都不要特别去执著,否则就会产生烦恼。若能以无贪、无执著、空性、如幻如梦的见解印持,就会知道世俗中的所作所为皆无实义,唯一行持佛法才有意义,此外对来世不利的非法恶业更要抛弃。
    我们今后所要做的,就如尊者说:“后得调伏三毒(三世)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后得(出定)时一定要调伏三世分别念。平时听法或者修行,不要忆念过去的种种,想这些也没有什么用;不要随念现在,以种种分别念扰乱自己;不要妄想未来,应舍弃一切虚幻的梦想。你得地以后,一切分别念和外境全是法身的游舞显现,但没有达到如此境界之前,最好不要想过去、现在、未来。若是非想不可,就要依靠正知正念将这些念头转为道用,对治方法始终不可缺少,不要随妄念而奔驰,否则,听法和修法肯定无法成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正确答案: 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佛经中也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
    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请引用教证和公案说明:获得菩提心之后,就不会堕入恶趣。

    正确答案: 教证:法王如意宝说:“什么时候自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你绝对不会堕入三恶趣。”
    公案:世尊曾经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在拉火马车时,看到同伴嘎玛热巴拉不动马车,狱卒气急败坏地用火锤击打它,于是对其生起菩提心。当它准备代替同伴拉车时,狱卒边用铁锤殴打它边说“众生感受各自业力谁有办法”。刹那间,嘉瓦谢达转生到三十三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嗔心及其引发的罪业,都是因缘而生?请用教证、理证、公案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俱舍论》中说,不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自然而然会生嗔恨心。如果因缘不具足,怎么挤也挤不出来。
    2)理证:不悦意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这三种因缘具足(有法),一定会引发嗔恨心(立宗),因为因缘具足,果定会无障碍产生(因),如同水、肥、阳光聚合时种子必定发芽(比喻)。
    举个例子,我们看见一个人而生气,这个事件中先有生气的对境存在;然后以眼耳色根见闻感受到;再产生分别心念,由不满而生嗔恨等。这个嗔恨心到底由谁主动生起呢?外境、眼耳诸根自然是无法生起嗔恨,那么是不是意根呢?也不是,如果意根能独立自主地生嗔,那在外境、色根不具时,为何不生嗔恨呢?那是不是三个因缘聚在一起,经过一场会议商量去制造嗔恨心呢?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如冷热空气不均而产生风,这根本不是哪一个因缘主动、有意去制造。所以嗔心是依缘而起,并没有一个有意的操纵者。
    3)公案:安士高法师的三世经历(略)。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