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试举例说明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证据及其理论意义。

题目

试举例说明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证据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考题
更多“试举例说明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证据及其理论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举例说明无应答偏倚及其处理方法?


    正确答案: 无应答偏倚是指研究对象未按要求回答调查内容,而无应答者的患病咸因素的暴露情况与应答者又不同,从而造成的偏倚。
    例如,有学者在瑞士弃展的一项预防冠心病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那些不愿意参加该项研究的人中,各种慢性病的现患率、嗜酒以及其他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暴露率均比参加者高。

  • 第2题:

    试评述王夫之情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姜斋诗话》中这样的论述很多,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 第3题:

    请简述色谱踏板理论及其对色谱实验的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将色谱柱看作一个分馏塔,待分离组分在分馏塔的塔板间移动,在每一个塔板内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形成平衡,随着流动相的流动,组分分子不断从一个塔板移动到下一个塔板,并不断形成新的平衡。一个色谱柱的塔板数越多,其分离效果就越好。四个假设:
    ①在柱内1个理论塔板高度内组分分配瞬间达到平衡
    ②流动相进入色谱柱是脉动式,每次进流动相为一塔板体积
    ③样品和流动相均加在0号塔板上,忽略样品沿柱向的扩散
    ④分配系数在各塔板上是常数。
    指导意义:
    1.从热力学角度解释了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和浓度极大点的位置,提出了评价柱效高低的n和H的计算式。
    2.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n越大,被测组分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效能则越高,所得色谱峰越窄。即使分配系数微小差别,仍可得好的分离效果。
    3.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为衡量柱效能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

  • 第4题:

    药理科研实验常分为那些组别?试举例说明之。


    正确答案:对照组、给药组。如对照组有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又有高、中、低剂量组。

  • 第5题:

    试举例说明直观性原则在体操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有利于建立最初的正确动作概念;直观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判断能力及思维能力等等。

  • 第6题:

    研究过渡过程有什么实际意义?试举例说明之。


    正确答案: 为了满足启动,制动,反转和调速的要求,必须研究过渡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系统各参数对时间的变化规律,如转速,转矩,电流等对时间的变化规律,才能正确的选择机电传动装置,为电机传动自动控制系统提供控制原则。设计出完善的启动,制动等自动控制线路,以求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和减轻劳动强度。这就是研究过渡过程的目的和实际意义。如造纸机要求衡转矩。

  • 第7题:

    实验动物为何需要标记?如何标记?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大鼠和小鼠的编号一般都用不同颜料涂染皮毛的方法来标记,常用的涂染化学品如下
    ①涂染黄色用3~5%苦味酸溶液;
    ②涂红色用0.5%品红溶液等。前者最常用。在动物固定的不同部位涂上苦味酸斑点表示不同号码。一般习惯在左前腿上为1,腰部为2,在左后腿上为3,在头部为4,在正中为5,在尾基部位6,在右前腿为7,在右侧腰部为8,在右后腿上为9,不涂染鼠为10。如果试验时动物编号超过10,可在动物同一部位上再涂染另一种涂染剂。

  • 第8题:

    问答题
    试举例说明直观性原则在体操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有利于建立最初的正确动作概念;直观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判断能力及思维能力等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举例说明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证据及其理论意义。

    正确答案: Neisser(1963)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所谓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结果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特雷德曼和索瑟(Treisman&Souther,1985)的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在实验中呈现两种图形,要求被试完成两种不同的搜索:A、或者从若干个圆形中搜索带小尾巴的圆;B、从若干个带小尾巴的圆中搜索圆。结果表明:A搜索要比B搜索快得多。而且,A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不显著影响被试的反应时,而B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解释:A搜索是自动加工的,产生的是相对简单的特征地图,被试只能拿看到圆上的小尾巴就能做成肯定的反应;B搜索应该是控制加工的,产生的是位置地图,被试必须将圆和竖线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将目标刺激和分心刺激逐一比较,才能做成正确的反应。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的理论意义:1、支持了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1977,1980)在注意研究的背景中提出了特征整合论。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理论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的。她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2、提供了特征觉察器存在的依据。在视神经研究中,研究者把有效的视觉搜索作为某种基本视觉特征觉察器存在的依据。搜索具有前注意基本特征的靶子比搜索缺失那种特征的靶子要容易,因此,视觉搜索不对称现象在辨别作为基本特征的刺激维度时具有重要作用。视觉搜索的非对称还表明:干扰项的特点对某些靶子的搜索速率有影响。这提示搜索的实质不是简单的寻找靶子,而是在加工靶子与干扰项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注意理论及其实验证据。

    正确答案: 注意的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模型(一)过滤器理论模型由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认为注意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它按照“全”或“无”的法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一些信息通过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其他通道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迅速衰退。对选择性注意的系统研究开始于ECCherry(l953)对鸡尾酒会效应的兴趣。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人们被各种谈话的声音包围着;人们只听到某些谈话,而听不到另一些谈话。如果别人议论到你,提到了你的名字,你就会异常敏感地听到它。1.Cherry(1953)的实验研究2.BroadbentD.E.(1954,英国)的实验研究。过滤器模型较好地解释了Cherry和Broadbent的实验结果。
    (1)在Cherry的追随实验中;被试只接受了来自追随耳的信息,由于过滤器的作用,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几乎完全消失。
    (2)在Broadbent的分听实验中,大多数被试倾向于先报告从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后报告从另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而不是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这种现象是由于,当被试先报告来自一耳的信息,后报告来自另一耳的信息时,他们只在两个通道间进行了一次转换,因而成绩较好。相反,当被试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时,他们必须在两个通道间来回行多次的转换,因而成绩就差了。
    模型的评价(局限性)
    (1)首先,模型是根据听觉实验的结果提出的,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通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它只是一个单通道模型。
    (2)其次,模型只解释了刺激的物理性质对信息选择的作用,而无法解释材料的语义联系在信息选择中的作用。事实上,当实验是用有语义联系的材料来做时,被试者对不注意的材料是能够加工的。
    (3)第三,由于人们可能对语义进行加工,因此,假定注意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是没有根据的。
    (二)衰减理论模型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于1960年提出,认为不被注意或未被追随的信息也可通过过滤装置,但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过而得到高级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Treisman实验结果的解释,不被注意的通道也能通过某些信息。衰减作用模型不仅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机制,而且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因而在认知心理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衰减作用模型改进和发展了过滤器模型,它能解释更广泛的实验结果,并对人的行为作出更好的预测。
    两个模型的共同之处:
    (1)两个模型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
    (2)两个模型都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或在初级物理分析与高级意义分析之间,耳不是反应选择阶段。
    两个模型的不同之处:
    (1)假设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注意选择的基础是对刺激物理属性的分析;衰减模型认为,注意分析更为复杂,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加工性质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是“全或无”的方式;衰减模型认为,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是关小或抑制。
    (三)反应选择理论模型由多依奇(Deutsch)提出,后经诺曼(D.A.Norman)加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早期的信息加工是没有选择性的,信息都可得到识别,信息是否被注意,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做出的反应选择。
    (四)多阶段选择理论模型约翰斯顿与汉斯等(Johnstone&Heinz)提出,认为选择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且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需要。
    二、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模型心理学家卡内曼(D.Kahneman)于1973年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模型,他认为,当人同时做几样活动时,如果活动不超过资源总量,这些活动就可同时进行,如超过,那么在进行第2、3项活动时,就会使第1项活动的反应退步。相关实验:Lewis(1970)的研究发现,被试者能识别几乎所有情况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现给非追随耳也是如此。
    早期(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1)差别:瓶颈的位置不同。位置由作业性质决定,早期(知觉)选择模型是再认前选择,反应选择模型是语义分析。
    (2)相同:两个模型中都存在瓶颈;两个模型都承认注意的分配,几个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时受到注意。
    (3)在研究方法上应加以改进:知觉选择模型应多利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技术,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反应选择模型应多用不附加追随程序的双耳作业,使注意分配到双耳。也应看到不同感觉道的特点,比较不同通道的差异。
    三、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1982.1992)提出,她对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大小和特定朝向的线条)和物体本身进行了区分,并根据这一区分构建理论。这个理论着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很有特色。
    该模型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两个阶段:
    (1)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
    (2)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评述王夫之情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姜斋诗话》中这样的论述很多,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学说和非共生起源学说的主要论点及其实验证据。

    正确答案: 1)内共生起源学说论点:
    叶绿体起源于细胞内共生的蓝藻,其祖先是原核生物的蓝细菌(Cyanobacteria),即蓝藻;线粒体的祖先-原线粒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
    主要论据:
    ⑴基因组在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细菌相似;
    ⑵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能独立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合成机制有很多类似细菌而不同于真核生物。
    ⑶两层被膜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外膜与细胞的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质膜相似。
    ⑷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与细菌的繁殖方式相同。
    ⑸能在异源细胞内长期生存,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的自主性与共生性的特征。
    ⑹线粒体的祖先很可能来自反硝化副球菌或紫色非硫光合细菌。
    ⑺发现介于胞内共生蓝藻与叶绿体之间的结构--蓝小体,其特征在很多方面可作为原始蓝藻向叶绿体演化的佐证。
    2)非共生起源学说论点:
    真核细胞的前身是一个进化上比较高等的好氧细菌。解释了真核细胞核被膜的形成与演化的渐进过程。
    ⑴实验证据不多
    ⑵无法解释为何线粒体、叶绿体与细菌在DNA分子结构和蛋白质合成性能上有那么多相似之处
    ⑶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酶、RNA酶和核糖体的来源也很难解释。
    ⑷真核细胞的细胞核能否起源于细菌的核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强度—应力干涉理论中“强度”和“应力”的含义,试举例说明之。


    正确答案:强度一应力干涉理论中“强度”和“应力”具有广义的含义:“应力”表示导致失效的任何因素;而“强度”表示阻止失效发生的任何因素。“强度”和“应力”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具有相同的量纲;例如,在解决杆、梁或轴的尺寸的可靠性设计中,“强度”就是指材料的强度,“应力”就是指零件危险断面上的应力,但在解决压杆稳定性的可靠性设计中,“强度”则指的是判断压杆是否失稳的“临界压力”,而“应力”则指压杆所受的工作压力。

  • 第14题:

    什么是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及其分类的意义?


    正确答案: 原始证据是指从直接来源或最初来源获得的第一手证明材料。传来证据是指并非直接来自原始出处,而是经过了转手、传抄的第二手或第二手以上的证明材料。根据证据的来源不同,把各种证据划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对于判断每个证据的可靠程度,以及正确运用传来证据,具有重要意义。传来证据是由原始证据所派生出来的证据。一般来说,传来证据的可靠性和证明力显然不及原始证据,但传来证据可以成为保存原始证据的手段,在司法实践中,传来证据通常成为发现原始证据的媒介或桥梁。

  • 第15题:

    试谈谈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操作性定义的涵义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操作性定义的含义是用可以感知、度量的事物或行为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2)其意义包括:
    1、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2、有助于假设的检验。
    3、有利于提高教育心理研究标准的统一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与可重复验证性。

  • 第16题:

    微生物的“生长旺、繁殖快”特性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何意义?试举例说明之。


    正确答案: 有利于使科研周期大大缩短、经费节约、效率提高。
    例:用大肠杆菌或脉孢菌代替果蝇或豌豆进行遗传学研究,大大推进了遗传学研究的进度和深度。

  • 第17题:

    试举例说明舞蹈灯光不同色调运用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正确答案: (1)《无声的歌》,蓝光、绿光和红光来表现张志新的不同心境变化。(2)《海浪》,通过不同照射角度来加强舞蹈造型的质感,如逆侧光。(3)《草原儿女》,"急寻兄妹"一场运用天幕的跑灯来代替马队。(4)《祥林嫂》,运用移动的追光来代替祥林嫂幻觉中的"阿毛"。

  • 第18题:

    试述注意理论及其实验证据。


    正确答案: 注意的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模型(一)过滤器理论模型由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认为注意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它按照“全”或“无”的法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一些信息通过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其他通道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迅速衰退。对选择性注意的系统研究开始于ECCherry(l953)对鸡尾酒会效应的兴趣。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人们被各种谈话的声音包围着;人们只听到某些谈话,而听不到另一些谈话。如果别人议论到你,提到了你的名字,你就会异常敏感地听到它。1.Cherry(1953)的实验研究2.BroadbentD.E.(1954,英国)的实验研究。过滤器模型较好地解释了Cherry和Broadbent的实验结果。
    (1)在Cherry的追随实验中;被试只接受了来自追随耳的信息,由于过滤器的作用,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几乎完全消失。
    (2)在Broadbent的分听实验中,大多数被试倾向于先报告从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后报告从另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而不是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这种现象是由于,当被试先报告来自一耳的信息,后报告来自另一耳的信息时,他们只在两个通道间进行了一次转换,因而成绩较好。相反,当被试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时,他们必须在两个通道间来回行多次的转换,因而成绩就差了。
    模型的评价(局限性)
    (1)首先,模型是根据听觉实验的结果提出的,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通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它只是一个单通道模型。
    (2)其次,模型只解释了刺激的物理性质对信息选择的作用,而无法解释材料的语义联系在信息选择中的作用。事实上,当实验是用有语义联系的材料来做时,被试者对不注意的材料是能够加工的。
    (3)第三,由于人们可能对语义进行加工,因此,假定注意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是没有根据的。
    (二)衰减理论模型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于1960年提出,认为不被注意或未被追随的信息也可通过过滤装置,但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过而得到高级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Treisman实验结果的解释,不被注意的通道也能通过某些信息。衰减作用模型不仅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机制,而且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因而在认知心理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衰减作用模型改进和发展了过滤器模型,它能解释更广泛的实验结果,并对人的行为作出更好的预测。
    两个模型的共同之处:
    (1)两个模型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
    (2)两个模型都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或在初级物理分析与高级意义分析之间,耳不是反应选择阶段。
    两个模型的不同之处:
    (1)假设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注意选择的基础是对刺激物理属性的分析;衰减模型认为,注意分析更为复杂,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加工性质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是“全或无”的方式;衰减模型认为,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是关小或抑制。
    (三)反应选择理论模型由多依奇(Deutsch)提出,后经诺曼(D.A.Norman)加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早期的信息加工是没有选择性的,信息都可得到识别,信息是否被注意,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做出的反应选择。
    (四)多阶段选择理论模型约翰斯顿与汉斯等(Johnstone&Heinz)提出,认为选择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且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需要。
    二、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模型心理学家卡内曼(D.Kahneman)于1973年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模型,他认为,当人同时做几样活动时,如果活动不超过资源总量,这些活动就可同时进行,如超过,那么在进行第2、3项活动时,就会使第1项活动的反应退步。相关实验:Lewis(1970)的研究发现,被试者能识别几乎所有情况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现给非追随耳也是如此。
    早期(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1)差别:瓶颈的位置不同。位置由作业性质决定,早期(知觉)选择模型是再认前选择,反应选择模型是语义分析。
    (2)相同:两个模型中都存在瓶颈;两个模型都承认注意的分配,几个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时受到注意。
    (3)在研究方法上应加以改进:知觉选择模型应多利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技术,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反应选择模型应多用不附加追随程序的双耳作业,使注意分配到双耳。也应看到不同感觉道的特点,比较不同通道的差异。
    三、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1982.1992)提出,她对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大小和特定朝向的线条)和物体本身进行了区分,并根据这一区分构建理论。这个理论着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很有特色。
    该模型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两个阶段:
    (1)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
    (2)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谈谈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操作性定义的涵义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操作性定义的含义是用可以感知、度量的事物或行为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2)其意义包括:
    1、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2、有助于假设的检验。
    3、有利于提高教育心理研究标准的统一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与可重复验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何谓负反馈?试举例说明。负反馈具有什么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负反馈是反馈的一种形式,其结果是使原有效应减弱,称负反馈。动物体内大多数反馈调节均属负反馈。负反馈控制系统的作用是使系统保持稳定。例如血糖增高时,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可降低血糖水平,而血糖的降低又引起胰岛素减少分泌,血糖就不再下降,反而又逐渐升高,一旦升高,又引起胰岛素分泌,使血糖保持一定的水平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微生物的“生长旺、繁殖快”特性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何意义?试举例说明之。

    正确答案: 有利于使科研周期大大缩短、经费节约、效率提高。
    例:用大肠杆菌或脉孢菌代替果蝇或豌豆进行遗传学研究,大大推进了遗传学研究的进度和深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举例说明无应答偏倚及其处理方法?

    正确答案: 无应答偏倚是指研究对象未按要求回答调查内容,而无应答者的患病咸因素的暴露情况与应答者又不同,从而造成的偏倚。
    例如,有学者在瑞士弃展的一项预防冠心病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那些不愿意参加该项研究的人中,各种慢性病的现患率、嗜酒以及其他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暴露率均比参加者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民族整合的意义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一)印第安人的文化整合(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印第安人的文化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济生活:种植玉米的活动→传统的制陶和工艺手饰生产 食物方面:玉米→面包 家庭结构方面:大家庭→核心家庭 语言方面:英语开始普及。
    (二)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在社会关系上,通婚。
    在文化方面,西班牙人把西班牙语言和文字带到拉美,因为当时印第安人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字,在西班牙统治时,西班牙语和文字不仅存在于官方或上层社会,而且普遍流行于大部分地区。
    在宗教方面,西班牙的天主教取代了当地的原始宗教。
    在其它方面,如城市建筑、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服装的式样都受西班牙的影响,西班牙的斗牛也传到了墨西哥。
    (三)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
    美国是多民族来源形成的一个具有多样化新文化的国家,来源于各不相同的民族,其语言、宗教以及生活习惯上存在差异,迁移到美国后,混杂在一起,通过交流、汇合、融合,形成一个某种程度上的共同文化,如语言方面,英语逐渐成为共同的语言,于是以欧洲各国移民为主体的一个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形成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