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简述老子、庄子的人性论观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老子、庄子的人性论观点。
    (1)老子主张人性是超善恶的。老子认为人性来自于“道”,在未加雕琢之前是至善至美的。他认为初生婴儿的人性才是人之本性,是至美的,是无所谓善恶的,是超乎世俗的,随着婴儿的长大,现实的人性即有了善恶,因此主张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
    (2)庄子认为人性来自于天道,是命定的,其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质朴自然,他特别强调人的自由本性。“生之谓性,率性而为”,这才是人生的最佳状态。

  • 第2题:

    简述荀子的人性论观点。
    (1)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2)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 第3题:

    提出“大音希声”的音乐观点的是()

    • A、孔子
    • B、墨子
    • C、庄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D

  • 第4题:

    简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正确答案: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最早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
    1)道是世界的本原,又具有超越性——物物者非物。产生万物的是与物相对的“道”,在庄子的思想里,道是产生万物的精神实体。庄子认为,天没有道不高,地没有道不广,日月没有道不能运行,万物没有道不能繁荣昌盛,所有的东西都依靠着道,由道来决定。
    2)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他无所不在。在道和物的关系上,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但庄子对“道”与“物”的关系做了一些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但又无所不在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3)道是自本自根,道以自己为本原。

  • 第5题:

    道家哲学的代表是()。

    • A、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
    • B、老子、庄子、孔子、韩非子
    • C、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原始道家包括那些人()?

    • A、黄帝、老子和庄子
    • B、黄帝、杨朱和老子
    • C、杨朱、老子和庄子
    • D、黄帝、杨朱和庄子

    正确答案:C

  • 第7题:

    简述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孟子用来论证“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抽象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说。”“善”即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孟子认为“善”是人生而俱来的本性。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古代帝王所以有“仁”政,那就是因为他有“不忍之心”。除此之外,人还有其他的天赋本性,即“四端”。
    (1)“四端”
    “四端”即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甚至认为,人跟禽兽的差别极其微小,仅仅在于人是有这些“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因此,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能算作人。
    (2)“大体”与“小体”
    “大体”指心,即先验的“善性”,“小体”指耳目之欲,即人欲。“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意思是说,“大人”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不使它丧失,并且用“心”来主导耳目之欲,所以是“大人”;而“小人”则不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使它失掉了,而听任耳目之欲无限发展,所以就是“小人。”但在实践中,孟子严格区分“君子(大人)”和“小人”,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善行,只有“君子”能保存、能恢复,而“小人”是不会保存,也不可能恢复的。

  • 第8题:

    亚里斯多德关于物质组成的观点与我国古代哪个哲学家的观点是相近的()

    • A、孔子
    • B、老子
    • C、道子
    • D、庄子

    正确答案:D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人性论代表性观点。

    正确答案: 古代人性论代表性观点:
    性善论孟子,“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性恶论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人性之无分善恶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认为人性有善与恶两方面矛盾;
    性善恶混杂论杨雄,“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性三品论董仲舒分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和韩愈分上、中、下品人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老子与庄子的联系与差别

    正确答案: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并且把老子的思想发展成虚无主义,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
    1、庄子和老子一样,注重对宇宙本原和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的探讨,庄子得出“物物者非物”的结论,老子直接把道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2、庄子继承老子道的学说并有所阐发,老子的道是无可名状,虚无缥缈的,庄子的道比天地更古老,超越时空,凌驾于万物之上。
    3、老子指出道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变化中,庄子在探索变化时,触及了时空的有限及无限。
    4、老子在说明矛盾统一时,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庄子进一步发展成完整的相对主义,庄子提出“齐万物而为一”,最后从齐万物齐是非走向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怀疑,直到后来对自己的存在也产生了怀疑,总之庄子的认识论也是相对主义的认识论,老子的认识论是虚,静,玄,鉴的认识论。
    5、老子否认实践认识,轻视文化,反对技术进步,采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而庄子对一切都抱着无任何是非的态度,一方面屈从于命运安排,另一方面又幻想超脱现实,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老子、庄子社会思想对比。

    正确答案: ㈠不同点:
    ①庄子思想有出世的倾向,老子没有。庄子理想中的神人是不是人间烟火、吸风饮露、游于四海之外的神仙,而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则绝无出世之想,只是要在人群中做一个“被褐怀玉”、权谋术数混兮若浊的世俗中人。
    ②对后世的影响不同。老子之学与法家、兵家的权谋数术颇有渊源关系,而庄子的思想则赋予艺术情味,中国后世的文学艺术常作山林的出世之想,似乎可以追溯到庄子。
    ㈡相同点:
    ①二者的社会整合方案的核心都是任其自然之道,无为而治。
    ②庄子的社会理想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朝自然主义的方向更推进一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正确答案: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最早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
    1)道是世界的本原,又具有超越性——物物者非物。产生万物的是与物相对的“道”,在庄子的思想里,道是产生万物的精神实体。庄子认为,天没有道不高,地没有道不广,日月没有道不能运行,万物没有道不能繁荣昌盛,所有的东西都依靠着道,由道来决定。
    2)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他无所不在。在道和物的关系上,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但庄子对“道”与“物”的关系做了一些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但又无所不在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3)道是自本自根,道以自己为本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古代人性论代表性观点。
    古代人性论代表性观点:
    性善论孟子,“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性恶论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人性之无分善恶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认为人性有善与恶两方面矛盾;
    性善恶混杂论杨雄,“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性三品论董仲舒分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和韩愈分上、中、下品人性。

  • 第14题:

    简述老子、庄子社会思想对比。


    正确答案: ㈠不同点:
    ①庄子思想有出世的倾向,老子没有。庄子理想中的神人是不是人间烟火、吸风饮露、游于四海之外的神仙,而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则绝无出世之想,只是要在人群中做一个“被褐怀玉”、权谋术数混兮若浊的世俗中人。
    ②对后世的影响不同。老子之学与法家、兵家的权谋数术颇有渊源关系,而庄子的思想则赋予艺术情味,中国后世的文学艺术常作山林的出世之想,似乎可以追溯到庄子。
    ㈡相同点:
    ①二者的社会整合方案的核心都是任其自然之道,无为而治。
    ②庄子的社会理想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朝自然主义的方向更推进一步。

  • 第15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的观点?() 

    • A、孔子
    • B、老子
    • C、韩非子
    • D、庄子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简述老子与庄子的联系与差别


    正确答案: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并且把老子的思想发展成虚无主义,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
    1、庄子和老子一样,注重对宇宙本原和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的探讨,庄子得出“物物者非物”的结论,老子直接把道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2、庄子继承老子道的学说并有所阐发,老子的道是无可名状,虚无缥缈的,庄子的道比天地更古老,超越时空,凌驾于万物之上。
    3、老子指出道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变化中,庄子在探索变化时,触及了时空的有限及无限。
    4、老子在说明矛盾统一时,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庄子进一步发展成完整的相对主义,庄子提出“齐万物而为一”,最后从齐万物齐是非走向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怀疑,直到后来对自己的存在也产生了怀疑,总之庄子的认识论也是相对主义的认识论,老子的认识论是虚,静,玄,鉴的认识论。
    5、老子否认实践认识,轻视文化,反对技术进步,采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而庄子对一切都抱着无任何是非的态度,一方面屈从于命运安排,另一方面又幻想超脱现实,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 第17题:

    简述老子的“绝学”观点。


    正确答案: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来源,而“道”是自然无为的,“人为”即背道。他主张“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提出“为道日损”的命题。他认为“绝学无忧”,(不学习知识,可免除忧患)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智多”。
    老子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否认学习知识的作用,实际上是对一般教育作用的否定。

  • 第18题: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

    • A、孔子
    • B、孟子
    • C、老子
    • D、庄子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知人论世”是()的观点。

    • A、孔子
    • B、老子
    • C、庄子
    • D、孟子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单选题
    “乐”可以使人心气平和,这是()的观点
    A

    荀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荀子的人性论观点。

    正确答案: (1)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2)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孟子用来论证“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抽象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说。”“善”即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孟子认为“善”是人生而俱来的本性。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古代帝王所以有“仁”政,那就是因为他有“不忍之心”。除此之外,人还有其他的天赋本性,即“四端”。
    (1)“四端”
    “四端”即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甚至认为,人跟禽兽的差别极其微小,仅仅在于人是有这些“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因此,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能算作人。
    (2)“大体”与“小体”
    “大体”指心,即先验的“善性”,“小体”指耳目之欲,即人欲。“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意思是说,“大人”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不使它丧失,并且用“心”来主导耳目之欲,所以是“大人”;而“小人”则不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使它失掉了,而听任耳目之欲无限发展,所以就是“小人。”但在实践中,孟子严格区分“君子(大人)”和“小人”,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善行,只有“君子”能保存、能恢复,而“小人”是不会保存,也不可能恢复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老子、庄子的人性论观点。

    正确答案: (1)老子主张人性是超善恶的。老子认为人性来自于“道”,在未加雕琢之前是至善至美的。他认为初生婴儿的人性才是人之本性,是至美的,是无所谓善恶的,是超乎世俗的,随着婴儿的长大,现实的人性即有了善恶,因此主张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
    (2)庄子认为人性来自于天道,是命定的,其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质朴自然,他特别强调人的自由本性。“生之谓性,率性而为”,这才是人生的最佳状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道法自然”是谁的观点()
    A

    老子

    B

    孔子

    C

    庄子

    D

    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