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新闻业务的发展。”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新时期的新闻改革?


    正确答案: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闻改革从酝酿步入实践阶段;
    (2)在报道内容上,经济新闻成为媒体的主要内容,各种经济报刊和节目不断涌现;
    (3)对政治新闻的报道,尤其是对重要会议的突破,新闻报道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4)深度报道的崛起是改革的一大成果;
    (5)新闻单位对自身内容经营管理机制也进行了探索和改革;
    (6)新闻教育、新闻研究和受众调查取得显著成就;
    (7)新闻采访编辑编播手段和通讯技术的革新。

  • 第2题:

    试述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宣传的特点和业务改进。


    正确答案: (一)报刊宣传的特点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
    1、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报刊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政府作用更大,表现为:(1)揭露了帝国主义;(2)批评了清王朝和保皇派;(3)宣传了革命思想。
    3、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4、以革命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增多。
    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不很重视,其报刊上有时出现侮报道,有时还出现暴露内部分歧的言论。
    (二)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
    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报纸的主角。新闻报道体裁也日益增多。
    (2)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报纸评论的形式逐渐多起来,有“社论”、“时论”、“时评”、“编者按”等。
    (3)有些报纸分庄、谐两部分,促进了报纸文艺副进的发展。
    (4)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

  • 第3题:

    我国是什么时候采用公历的?()

    • A、鸦片战争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建国前夕

    正确答案:C

  • 第4题:

    简述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 中国的雕塑同书法、绘画一样,都要求表现对象物的神韵。可以说中国的雕塑就是立体的人物画,它的最高美学要求就是传神,就是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神情仪态。但因为它是一种立体的造型艺术,出了动人的神态美以外,还应当有适度的形体美。因此,人们在欣赏雕塑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注意它是否形神兼备。艺术家们在创作雕塑作品的时候,也总是以形写神,刻意追求神采飞扬和形神兼备的最佳艺术效果。
    我国的雕塑艺术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1986年在辽西文化遗址的牛梁河出土了五千年前“性崇拜”的实物,——陶塑裸体女神像及无头裸体女神坐像,这些雕像注意外形轮廓健美柔和,又追求内蕴神态的感情流露,造型准确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显示出我国原始雕塑已经具有惊人的艺术水平。接下来是在河南省安阳市商墓中出土的商代石雕,其中虎首人身石雕用大理石雕成,曲膝跪坐,张口呲牙,显出咆哮、吞噬的神态,也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数量很多、阵容最大的雕塑作品,乃是发掘于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皇兵马俑。它是迄今为止在世界文化史上空前巨大的彩色陶塑群体,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雕塑家们在创作其中的人物、车马雕塑的时候,注意从多方面去刻画它们的形象,揭示他们的特征,所以形象生动逼真,多姿多彩。这么巨大的彩陶秦俑,不但在政治上显示了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的那种气势,而且在艺术上表明了我国古代雕塑的高度成熟。
    汉代雕塑是秦代雕塑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是运用寓意手法,造成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代表作是陕西省兴平市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另一方面是采取现实主义,展现以人与人为主要关系的现实生活,代表作是先后在陕西省咸阳市、江苏省徐州市、河南省洛阳市等地发现的汉代兵马俑和杂技人俑。特别是徐州楚王墓汉代兵马俑,是继秦兵马俑之后的第二大兵马俑军阵。汉俑比秦俑小很多,最大的尚不及秦俑的1/3。这可能反映了秦汉间艺术观念的变化,即秦代重“写真”,汉代已趋向“写意”。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佛教的流行,我国的雕塑艺术深受佛教的影响,以表现佛教内容为题材的雕塑作品大量出现,敦煌、云冈、龙门和麦积山四大石窟中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造像。这一时期人物形象的主流仍然是体态修长、面貌清瘦、直鼻大眼、耳廓长垂的印度佛模样,在塑工上注意圆润,讲究“行云流水”;在形象上注意浓丽淳厚的色调和朴实的装饰美;在思想上,由于南北战乱,社会动荡,人们饱尝苦难,寻求理想,因而在塑像中寄托愿望,使塑像充满宁静、飘逸、洒脱的智慧和神态,表现出人的脱俗情感。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雕塑艺术呈现另一番辉煌气象。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大多色彩明快,趋于华丽;人物造型比例适度,凝练健康;人物神情温和慈祥,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和亲切感。特别是女性菩萨像,更是体态秀美,气度娴雅,眼含柔情,嘴带微笑,极少神的气味。而龙门石窟唐代奉先寺的户舍那大佛面庞丰腴,神情柔美,与两旁的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上下呼应,显示出一种秩序井然、气氛和谐的景象,就像武则天与她的臣僚们正在协商对话。至于唐代帝王陵墓前的石雕作品,也都姿态生动有力,造型略显夸张,注意刻画对象物的性格特征。像唐太宗“昭陵六骏”和武则天母亲杨氏顺陵前的走狮、天禄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宋代雕塑虽然没有那种恢宏的气象,但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方面却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时的神佛造像已经更加世俗化,在人物造型上注意在人物的日常生活和言行举止中展示人物的心灵境界,注意从面部、眼神、姿态,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去刻画人物的风采和神情。如山西太原市晋祠圣母殿中的44个宫女塑像,重庆市大足石刻中的宋代作品在佛教造像中大量展示社会生活场景,山东省济南市灵岩寺千佛殿的40尊罗汉彩塑更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元明以后,雕塑艺术没有更多的长进,造像的世俗化越来越明显,有一些精品尚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总的看来,元代雕塑比较粗犷,明代雕塑则过于繁琐,清代雕塑不免庸俗,这都同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有关。
    总之,中国的雕塑艺术既有各自的时代个性,又有整体的民族共性,即通过一定的形体,充分的表现神韵;依据一定的现实,尽力的表现理想,只要能突出对象物的崇高、神圣、可亲、可敬,不用过多的考虑肌肉和骨骼的透视关系。这正是与西方雕塑的不同之处。

  • 第5题: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正确答案: 1)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3)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
    4)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侵润法和煽动法。

  • 第6题:

    “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业务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1)开创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新旧思潮的激战;三次著名的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是一大创造。《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时评,又称杂文,后来发展成常用文体之一。
    (3)新文风的出现。《新青年》提倡白话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4)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专栏增多。重视直接采访报道。

  • 第7题:

    简述我国无产阶级新闻摄影事业的诞生及发展。


    正确答案:中国的无产阶级新闻摄影事业诞生于五四运动之后,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比较重视新闻摄影的宣传作用。
    1920年5月,李大钊先生把《新青年》杂志第7卷6号编成了“劳动节纪念”专号。这一期中刊登了大量的有关南京、唐山、上海、北平、江苏、天津、浙江等地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其中《上海劳动状况》一文详细记载了上海工人的劳动与生活情形,配有29幅照片作插图,这些照片都是现场拍照,真实感人。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准备阶段,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刊物,其中有的刊物在文字报道中附有大量照片,生动形象地披露了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1922年至1923年的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中,产生了第一批反映工人运动的摄影图片,如《第一个工习学校》、《工人消费合作社》等。1923年2月7日发生“二七”惨案后,湖北省工团联合会与京汉铁路总工会出版的《“二七”工仇》用大量照片记录了封建军阀镇压工人运动的暴行,如林祥谦、施洋的遗体照片等。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7年1月20日汉口《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幅照片,署名为“本报摄影部摄”,这被看成是我国无产阶级报刊史上的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诞生的标志。
    红军长征途中,用缴获来的器材胶卷,记录了红军艰难的长征及革命活动。还请照相馆拍摄了《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永平》(1935.9),《王震同志和欢迎红军的贵州苗族群众合影》(1936.2)等珍贵历史照片。
    延安时期,斯诺访问陕北苏区,拍了30卷胶片。美国的《生活》画报和《时代》周刊,以1000美元买了他拍的最好的75幅照片。1937年至1938年《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美国出版,其中有大量的插图照片。
    新中国的新闻摄影工作被称为是“在抗日战争中成立起来的”。
    中国人民革命摄影事业和新闻摄影事业的开创者沙飞(1912~1950年),以摄影记者身份参加了八路军。沙飞提倡摄影应帮助人理解自己,改造社会,揭露现实。他因拍摄鲁迅先生逝世前10天的活动及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的悼念活动而闻名。1939年2月,中国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建立新闻摄影科,沙飞任科长;1942年5月创办《晋察冀画报》,也由沙飞负责。
    1943年《晋察热辽画报》出版,接着又有《山东画报》、《战场画报》、《渤海画报》等先后在各抗日根据地诞生。与此同时,部队里普遍建立了摄影网。
    抗日战争时期,摄影事业大发展。不少摄影工作者深入战场,提出了“只要人活着,就不让底片遗失”的口号。战争中有的摄影工作人员牺牲前,还不忘把照相机和所拍的底片托人交给组织。一些中国人民革命摄影史上的杰作如《战斗在古长城上》、《白洋淀的雁领队》、《黎明的钟声》、《晓行》等都诞生于抗日战争中。抗日战争中造就了罗光达、石少华、沙飞、吴印咸、徐肖冰等一批中国革命新闻摄影事业史上的著名新闻摄影工作者。
    解放战争时期,摄影工作者通过图片,有力地揭露了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的阴谋,忠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创造的种种英雄业绩。当时,许多部队都号召指战员们为人民立功,争取“上镜头”。
    这一时期合并或新出版了《东北画报》、《华北画报》、《华东画报》等。团以上部队都有了摄影工作者。

  • 第8题:

    问答题
    “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业务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开创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新旧思潮的激战;三次著名的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是一大创造。《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时评,又称杂文,后来发展成常用文体之一。
    (3)新文风的出现。《新青年》提倡白话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4)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专栏增多。重视直接采访报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正确答案: 1.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3.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
    4.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侵润法和煽动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的新闻思想并简评。

    正确答案: (一)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进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迅速地发生分化,逐步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度。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后,他们极力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逐渐由维新派、改良派堕落成保皇派。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满清政府。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两股力量创办了大量报刊,宣扬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二)各派代表刊物列举:
    改良派:国外:《清议报》、《新民丛报》;
    国内:《时报》、《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
    革命派:国外:《民报》
    国内:《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
    (三)改良派:(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各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了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
    (1)在报刊任务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2)在报纸的功能方面,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3)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认为报馆是最能体现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5)在宣传方面,指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评价: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等,提法新颖洗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b、局限性:上述主张总体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四)革命派:他们对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基本一致。他们的办报主报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开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5)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评价: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的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b、局限性: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上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对西方新闻学的吸性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刊在新闻业务上有哪些重要改革?

    正确答案: (一)内容方面
    1、新闻成为报纸的主角,新闻报道数量大大增加,开始划分为不同门类,体裁也日益增多,通讯出现,新闻摄影被广泛应用。
    2、评论形式丰富。
    3、副刊:诞生了《申报·自由谈》、《新闻报·快活林》等著名栏目。
    4、广告占据重要地位。
    (二)形式方面
    由近代形态发展为现代形态,结束了以往"报"、"刊"不分的时代。报纸已经完全摆脱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新闻业务的发展。

    正确答案: 新闻、评论、副刊与广告全面出现与报纸上;
    新闻:标题、分类、摄影图片、号外;
    评论:短评、按语出现
    副刊:《中国日报》的《鼓吹录》;《申报》的《自由谈》等
    版面设计更现代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的新闻思想并简评。


    正确答案: (一)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进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迅速地发生分化,逐步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度。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后,他们极力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逐渐由维新派、改良派堕落成保皇派。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满清政府。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两股力量创办了大量报刊,宣扬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二)各派代表刊物列举:
    改良派:国外:《清议报》、《新民丛报》;
    国内:《时报》、《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
    革命派:国外:《民报》
    国内:《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
    (三)改良派:(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各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了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
    (1)在报刊任务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2)在报纸的功能方面,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3)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认为报馆是最能体现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5)在宣传方面,指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评价: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等,提法新颖洗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b、局限性:上述主张总体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四)革命派:他们对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基本一致。他们的办报主报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开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5)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评价: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的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b、局限性: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上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对西方新闻学的吸性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

  • 第14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 第15题:

    简述明清时期我国招牌广告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招牌广告从北宋时期就比较流行,发展到明清时期,招牌已不再是单调的姓氏或街坊的名字作为内容。而是赋予招牌文字以特定内涵。
    2.在招牌含义上有的选用吉祥如意为主题。
    3.在招牌内容上还采用与商店商品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主题。

  • 第16题: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刊在新闻业务上有哪些重要改革?


    正确答案: (一)内容方面
    1、新闻成为报纸的主角,新闻报道数量大大增加,开始划分为不同门类,体裁也日益增多,通讯出现,新闻摄影被广泛应用。
    2、评论形式丰富。
    3、副刊:诞生了《申报·自由谈》、《新闻报·快活林》等著名栏目。
    4、广告占据重要地位。
    (二)形式方面
    由近代形态发展为现代形态,结束了以往"报"、"刊"不分的时代。报纸已经完全摆脱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

  • 第17题:

    五四时期新闻报刊业务有哪些新发展?


    正确答案: (1)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得到广泛运用
    (2)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
    (3)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
    (4)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

  • 第18题:

    我国审计的确立阶段是()。

    • A、秦汉时期
    • B、隋唐及宋
    • C、元明时期
    • D、辛亥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辛亥革命时期、邹容剪辫子成为我国发式革命的先驱。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宣传的特点和业务改进。

    正确答案: (一)报刊宣传的特点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
    1、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报刊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政府作用更大,表现为:(1)揭露了帝国主义;(2)批评了清王朝和保皇派;(3)宣传了革命思想。
    3、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4、以革命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增多。
    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不很重视,其报刊上有时出现侮报道,有时还出现暴露内部分歧的言论。
    (二)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
    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报纸的主角。新闻报道体裁也日益增多。
    (2)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报纸评论的形式逐渐多起来,有“社论”、“时论”、“时评”、“编者按”等。
    (3)有些报纸分庄、谐两部分,促进了报纸文艺副进的发展。
    (4)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五四时期新闻报刊业务有哪些新发展?

    正确答案: (1)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得到广泛运用
    (2)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
    (3)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
    (4)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维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正确答案: 他们的报业的人员,思想影响都是一步一步的发展维新派揭开了新闻事业的开端,国人也纷纷的投入了办报的活动中,发展是他们用鲜血和泪水洒下的的崎岖之道。让中国的世界新闻发展史告诉我们,改革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改革运动往往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催化剂,而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又往往成为改革运动的一种推动和促进力量。这是因为,当社会处于转型期时,各种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急需获得信息;而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变动,也调整了新闻事业的体制与结构,使其获得突破性发展。反过来,新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能够使社会成员深入认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从而深刻影响社会改革与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形成和发展

    正确答案: (1)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摆脱了“资本的奴役”的自由,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自由,新闻媒体归全体人民所有。
    (2)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自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3)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自由。
    (4)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处在发展过程的自由,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工作的重大改革活动。

    正确答案: (1)开创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新旧思潮的激战;三次著名的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是一大创造。《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时评,又称杂文,后来发展成常用文体之一。
    (3)新文风的出现。《新青年》提倡白话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4)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专栏增多。重视直接采访报道。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