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相关问题
  • 第1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中哪些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角度来考察?
    1、知识价值
    2、金钱价值
    3、生命价值
    4、爱情价值
    5、政治价值
    6、道德价值

  • 第2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在快速、复杂、深刻变化当中,这种变化的实质不包括()。

    • A、经济变化
    • B、国家性质的变化
    • C、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 D、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

    正确答案:B

  • 第3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出现哪些新变化?


    正确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出现新变化。
    (一)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化
    (1)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大批传统农民进入现代企业中工作,成为没有工人身份的现代企业工人。
    (2)在上述同一过程中由过去的乡村政治领导人和乡村能人转化而来的乡镇企业管理者和乡村私营企业主阶段。
    (3)出现了一批农村个体户和个体工商业者。
    (4)出现了以乡村医生、民办教师和农业技术人员为职业的乡村知识分子阶层。
    (5)受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吸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进城民工”。
    (二)城市社会分层的变化。
    (1)一是“新富阶层”发育速度很快,这个阶层正在进行着激烈地新老交替和优胜劣汰,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各种低素质者和非法致富者也不在少数。
    (2)二是“新贫困阶层”,使中国的贫困问题发生了从过去的区域性贫困向阶层性贫困的转变。
    (3)三是“边缘人阶层”,由于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采取了一种“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政策,使进城农民逐步变成一种世界少有的特殊的身份集团。

  • 第4题:

    如何判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


    正确答案: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分但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初期,对这个分配政策的贯彻不是十分有力。
    居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内收入或称正常收入,主要是工资、奖金、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二是制度外收入,即所谓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是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形式,比重有多大,情况是若明若暗。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需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改革伊始以至于以后多年来对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的调整缺乏有序性,存在过急过度的弊病,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造成资金分散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严重矛盾。
    因此,从1993年开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整顿市场秩序、调整分配格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当时深化改革中应有的课题

  • 第5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营市场的变化和演进情况?


    正确答案: (1)1978年至80年代时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 第6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 A、阶级
    • B、国情
    • C、政体
    • D、社会阶层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发生的总体变化。

    正确答案: 回归新闻本位,更重视遵循新闻自身的规律,转变固有的“阶级斗争工具”的概念,多元化的功能得到认可“舆论工具”而非仅仅“宣传工具”。
    冲破“两个凡是”宣传的束缚,在对《苦恋》事件的处理上也张合适度;展开对新闻属性的大讨论,增加新闻的信息量成为改革的方向;舆论监督的功能得到恢复,一系列以“渤海二号”为始的调查性报道和批评报道陆续展开;以《人民日报》为代表推进读者互动讨论,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媒体有更大的自主性,开始自办发行,一系列经济型报刊异军突起,周末班大战与扩版热;对新闻传媒管理上,基本*系统化和完善化,进入专业化归口管理时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就是财政支出规模。各国有所不同,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等条件的变化,这一比重也有所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具有必然性。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政府扮演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在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比重较小,同时许多生活必需用品由政府低价乃至无偿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甚至更新政策改造投资均由国家拨付。在这种体制下,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必然高。改革后,为了调动积极性,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应地,削减或取消了许多支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下滑。
    (2)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速度过快,下降幅度过大,1979-1985年17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影响了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正确答案: 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股分制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也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资本主义性质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股份制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但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因此,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制用得好,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营市场的变化和演进情况。

    正确答案: (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正确答案: (1)社会分层标准的多元化。首先,长期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政治至上的社会分层理念发生了改变,财富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社会分层地位的重要因素。其次,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户籍身份、城乡身份在人们社会分层上所具有的重要性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所造成的城市失业现象和加剧,改变着城市的乃至全社会的分层结构。
    (2)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原来的以政治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同时在较大范围内经济分层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二,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原来的阶层内部发生了变化,这种分化甚至十分剧烈。第三,新的社会阶层出现,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3)现代化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首先,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分工体系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着原有职业结构的不断改变;其次,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社会经济综合地位构成社会分层的基本指标;第三,职业结构的改变,会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进而促进社会稳定;第四,职业体系日趋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扩大,从而能够依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4)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首先,我国的经济转轨是由国家主导的、渐进的的改良过程。其次,哄堂大笑上而下的市场化意味着市场并不是由经济关系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创造出来的。第三,“混合体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来的“再分配体制”中的主要成分如所有制形式、产权关系、户籍制等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下来,仍然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制度性要素。第四,市场化导致“体制外”经济成分逐渐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展。
    (5)当前我们社会分层的两个问题。第一,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即谁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第二,弱势群体和两极分化的问题。妥善处理弱势群体和两极分化问题,对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出现哪些新变化?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出现新变化。
    (一)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化
    (1)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大批传统农民进入现代企业中工作,成为没有工人身份的现代企业工人。
    (2)在上述同一过程中由过去的乡村政治领导人和乡村能人转化而来的乡镇企业管理者和乡村私营企业主阶段。
    (3)出现了一批农村个体户和个体工商业者。
    (4)出现了以乡村医生、民办教师和农业技术人员为职业的乡村知识分子阶层。
    (5)受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吸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进城民工”。
    (二)城市社会分层的变化。
    (1)一是“新富阶层”发育速度很快,这个阶层正在进行着激烈地新老交替和优胜劣汰,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各种低素质者和非法致富者也不在少数。
    (2)二是“新贫困阶层”,使中国的贫困问题发生了从过去的区域性贫困向阶层性贫困的转变。
    (3)三是“边缘人阶层”,由于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采取了一种“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政策,使进城农民逐步变成一种世界少有的特殊的身份集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发生的总体变化。
    回归新闻本位,更重视遵循新闻自身的规律,转变固有的“阶级斗争工具”的概念,多元化的功能得到认可“舆论工具”而非仅仅“宣传工具”。
    冲破“两个凡是”宣传的束缚,在对《苦恋》事件的处理上也张合适度;展开对新闻属性的大讨论,增加新闻的信息量成为改革的方向;舆论监督的功能得到恢复,一系列以“渤海二号”为始的调查性报道和批评报道陆续展开;以《人民日报》为代表推进读者互动讨论,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媒体有更大的自主性,开始自办发行,一系列经济型报刊异军突起,周末班大战与扩版热;对新闻传媒管理上,基本*系统化和完善化,进入专业化归口管理时代。

  • 第14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评论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原因何在?


    正确答案: (1)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评论发生的变化主要有:
    ①今日新闻媒体之评论园地,可谓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活跃,观点之新颖,论述之深刻,形式之多样,文风之活泼,作者之广泛,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它所关注的问题,就是全党工作的重点,社会发展的热点,群众关心的焦点。“党和人民都满意”的原则,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新闻评论中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②近些年各种媒体的新闻评论受到普遍重视,在紧扣时代脉搏,引领主流舆论,强化评论特别是党报评论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方面;在提高思想格调,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加强调查研究,沟通社情民意,反映公众诉求,实施舆论监督方面;在吸引公众参与,搭建社会公共话语平台,注意发挥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的作用方面,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出现了不少既能正确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同群众心连心,站在群众中间引导群众前进的评论。
    ③各种媒体上评论专栏越来越多,一种主要由一线群众作者撰写的微型评论、网络评论、手机话语,以及公众积极参与的广播、电视评论和谈话类节目,异军突起,大放异彩,受到普遍欢迎。
    ④随着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有些报纸如《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已经出现了社论版的雏形,《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嘉兴日报》等也相继开设了评论专版。新闻评论队伍在公众广泛参与的同时,专业化和学者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显。
    总之,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和作用愈益凸现,在现实生活和公众中的影响日益增长,新闻媒体的传播质量不断提高,党报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
    (2)新闻评论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清除极“左”路线。中央明确提出报纸和其他新闻工具加强理论宣传,最重要的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回答重心转移和四化建设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正确地解释、阐明党的现行政策,针对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进行理论的阐明。
    ②党中央在有关决定中又强调指出,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应当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持久不懈地进行生动有力的宣传。宣传四项基本原则,要从群众的实际思想情况出发,尽最大努力使这种宣传真正具有说服力。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推进,特别是近几年取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一切为新闻传播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新闻评论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 第15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
    (1)第一次跨越,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减少。
    (2)第二次跨越,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国3/4城乡居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 第16题:

    试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正确答案: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发生的通货膨胀中,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是最主要的,而引起总需求膨胀的具体原因又有四个:
    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

  • 第17题:

    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就是财政支出规模。各国有所不同,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等条件的变化,这一比重也有所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具有必然性。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政府扮演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在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比重较小,同时许多生活必需用品由政府低价乃至无偿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甚至更新政策改造投资均由国家拨付。在这种体制下,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必然高。改革后,为了调动积极性,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应地,削减或取消了许多支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下滑。
    (2)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速度过快,下降幅度过大,1979-1985年17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影响了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 第18题:

    问答题
    如何判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

    正确答案: 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分但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初期,对这个分配政策的贯彻不是十分有力。
    居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内收入或称正常收入,主要是工资、奖金、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二是制度外收入,即所谓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是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形式,比重有多大,情况是若明若暗。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需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改革伊始以至于以后多年来对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的调整缺乏有序性,存在过急过度的弊病,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造成资金分散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严重矛盾。
    因此,从1993年开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整顿市场秩序、调整分配格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当时深化改革中应有的课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目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一格局将持续向现代化的方向推进。具体构成是: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和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呈现“大一统”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成为我国唯一的银行,垄断了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
    ②1979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进入了逐步恢复、发展和完善的阶段,陆续恢复了几个主要的商业银行。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转变为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办理中国人民银行原来办理的全部工商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形成现代“双层”银行体系框架。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目前,处于我国金融体系主体地位的是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它们的前身分别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改善垄断经营局面,提高效率,2003年末,又开始对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获得外汇储备注资,交通银行也得到国家政策支持。之后,几家银行按照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在境内外进行IPO的路径进行改革。经过改革,四家银行在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不断缩小。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
    自1986年国家决定重新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了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在筹建之初以国有资本为主,而且大多没有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近些年则先后实行了股份制改造。1998年我国开始出现了以城市名命名的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建,到2007年末,全国共有124家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其他未上市商业银行也都在积极创造上市条件,以期加速向现代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
    1994年以前,国家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由当时的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承担。1994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及遵循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原则,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2007年初,按“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对政策性银行进行改革,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国家开发银行将最先被打造成商业银行。
    1999年3-10月,我国先后建立了四家由国家投资的特定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截止2001年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了1.4万亿不良资产,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到2006年3月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目前,随着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对接收的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工作接近尾声,它们将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对业务范围和经营方法进行调整。比如,开始向商业化转型,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快多元化步伐,同时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企业债券和股票初露头角,并开始柜台交易。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开始飞速发展,各类证券公司、基金组织随之发展起来。截至2008年4月底,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总资产约1.8万亿元,净资本约3100亿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国泰证券等。但我国证券公司与国外投资银行存在明显差距,不能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职能,而且规模小、竞争力低。近年来,部分证券公司向投资银行的过度已在酝酿中。我国的投资基金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较为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产生于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后,首先推出的是封闭式基金,2000年开始推出开放式基金,近几年,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在我国也有发展。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各类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机构迅速发展起来。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1988年以前,保险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后来,保险市场主体逐步增加。1988年3月和1991年4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建立。1998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撤销,业务由其三家子公司管理。近年又成立了政策性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等。许多外国保险公司也纷纷来华设立分公司及代表处。
    ⑤此外,我国金融体系范围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种类不断增加,例如,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改革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06年末新增的三类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等,近几年也有非常迅速的发展。
    为对迅速发展和日益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进行有效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开始发展并不断完善。1992年10月,中国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3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证券业、保险业和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相继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中分离出来。
    (2)综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呈现出多样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金融机构的多样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金融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显著,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日益要求开通越来越多样化的渠道为之服务。不同金融中介根据其自身特点提供给社会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了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要求,高效率地发挥其带动整个经济的能动作用。
    ②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是我国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推进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也不断向市场化、商业化过渡。无论是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分离、政策性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及股份制改造、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还是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都体现了政策性与商业性分离、不断提高效率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目标,不但增强了专业性、提高了自身竞争力,而且有效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③金融机构的现代化和逐步向国际接轨的趋势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做出的不断努力。国外的金融机构体系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无论在制度还是管理方面都已经成熟,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只有在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才能少走弯路,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尽快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资金平台。
    ④在未来,我国的金融体系将继续向着多样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并且根据实际经济状况不断自我调整、完善。同时,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也使我国商业银行不断突破分业经营界限,逐步向综合经营的方向推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正确答案: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发生的通货膨胀中,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是最主要的,而引起总需求膨胀的具体原因又有四个:
    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普通话词汇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正确答案:
    (1)词汇发展的原因
    词汇演变是语言演变的重要部分,和语言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社会原因
    词汇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词语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变化
    社会生活的急剧改变、社会观念的改变都会引发语言出现相当数量的词语的替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了很多反映人们需求的新词汇,如“美容美发”、“足疗”等词。
    b.政策和社会局势的影响
    改革开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自由发展,政局轻松,为词汇的快速和丰富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化环境。
    c.词语随着社会现象的消亡而消失
    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有朝廷发的“俸禄”,包括“俸米”和“俸银”,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
    d.词语随着新的社会现象的产生而产生
    例如,改革开放后,科技飞速发展,出现的“卫星”“克隆”“丁克”等一系列反映科学现象的新词。
    ②不同语言间交流融合给词语带来的影响
    词语演变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这就是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局面相对开放,各族人民以及外国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词汇的演变进程加快。如汉语词汇中吸收了很多外来词、少数民族词和方言词。
    ③语言发展的规律的作用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语言其他系统的演变也会一定程度的带动词汇的发展,词汇的发展也是满足语言交际功能的需要。
    (2)改革开放后词汇发展的特点
    对改革开放后的词汇发展变化作出全局性的观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特点:
    ①趋时性
    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迅速,词汇也在当代的社会中得到最新的发展。词汇和当前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并且正在经历着共时的变化,一般共时性变化比历时变化更具主观性和灵活性。
    ②快速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作为汉语主体的中国大陆的新词和新词义正以以前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涌现。
    ③趋同性
    这首先表现在两岸三地的相互融合和吸收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两岸三地之间的交流剧增,使得三地不同的区域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彼此发生碰撞并逐步相互吸收。作为主体的大陆普通话也从港台吸收了不少有用的部分,其次,普通话也从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有用的特色词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在快速、复杂、深刻变化当中,这种变化的实质不包括()。
    A

    经济变化

    B

    国家性质的变化

    C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D

    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正确答案: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划分阶层是从生产关系角度出发,社会阶层按职业划分为工农兵学商。那时的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出现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新的雇佣关系和被雇佣关系产生。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度提高,社会收入的差异开始拉开,收入上的分层逐渐出现,随之而来的收入差别也带来了机会和社会地位的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个人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进一步明显,社会不同阶层流动加大,开始形成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