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世界各国货币政策或采用“单目标”,或采用“多目标”,考虑的依据是什么?根据近几年的实践,你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做怎样的表述?”相关问题
  • 第1题:

    货币当局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或手段是 ( ) 。

    A. 货币政策工具
    B.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C.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D. 货币政策方法


    答案:A
    解析:

  • 第2题:

    近年我国宏观金融调控及货币政策的特点有( )。


    A.我国逐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金融调控模式

    B.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以防通胀为主的多目标制

    C.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防通胀的单目标制

    D.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启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E.存款准备金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日常的流动性对冲管理的重要工具

    答案:A,B,D,E
    解析:
    本题考察金融调控及货币政策知识点。
    近年我国宏观金融调控及货币政策的特点:
    (1)我国逐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金融调控模式。
    (2)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以防通胀为主的多目标制。
    (3)存款准备金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日常的流动性对冲管理的重要工具。
    (4)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启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 第3题:

    我国法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一表述?


    正确答案:(1)《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2)这一表述一方面强调了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是稳定币值,另一方面也没有将这一目标绝对化,体现了货币政策依靠稳定物价,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环境,并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宗旨。

  • 第4题:

    简答: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传导机制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1)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2)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
    (3)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
    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 第5题:

    通货膨胀目标制核心是以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或一个目标区间,当预测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或目标区间时就采取()。

    • A、紧缩性货币政策
    • B、宽松货币政策
    • C、非调节型货币政策
    • D、中性货币政策

    正确答案:A

  • 第6题:

    世界各国货币政策或采用“单目标”,或采用“多目标”,考虑的依据是什么?根据近几年的实践,你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作怎样的表述?


    正确答案: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各国多有不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把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核心是就业和稳定两项;日本银行在1998年新银行法实施前,是把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对资本设备的适当需求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充分就业、实际收入的合理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则是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德国,货币当局更注重对币值和物价稳定的保护。
    从实践来看,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有所不同。20世纪30年代以前,虽然还没有后来的宏观政策概念,但也可以讲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和汇率。到了4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盛行以后,英、美等国相继以法律形式宣称,谋求充分就业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这样,货币政策目标就由原来的单一目标转化为稳定币值和实现充分就业。自50年代起,由于普遍的、持续的通货膨胀,在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中,稳定的分量又加重了。但针对新的情况,提法有些变化,如把稳定解释为将物价上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等等。到了5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中经济增长理论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从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难。随后在70年代,伴随着两次美元危机,一些国家又将平衡国际收支作为一项货币政策目标。70年代中期之后,“滞胀”促使一些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先后转为以稳定货币为主。有的国家还提出了“低通货膨胀增长”或“无通货膨胀增长”的方向。另有少数国家一直以稳定为目标,德国是其中的代表。日本在实践中也一直重视稳定货币。
    由此可见,有几项货币政策目标得到了较广泛的承认,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就各国央银行在不同时期的目标选择来说,有的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有的则明确追求几个目标。对于前者,称之为单目标;对于后者,称之为多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稳定币值。其实,在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国家,在各国家的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可变的。但从现代货币政策实践的几十年也可看出,任何国家,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无论是如何规定的,稳定币值——无论是否有明文的规定——都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如果回溯历史,从古代直至现代货币政策推行之前,围绕货币所制定的政策,也没有不涉及稳定币值的。虽都不能不涉及币值,但对币值却有不同的方针:力求保持币值的稳定;维持低通货膨胀率;对高通货膨胀率无可奈何之下把增长与就业摆在首位,等等。在非常时期,政策意向甚至就是货币贬值。所以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论证不应过分机械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规范表述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 第7题:

    问答题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正确答案: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些?我国现行的目标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通货膨胀目标制核心是以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或一个目标区间,当预测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或目标区间时就采取()。
    A

    紧缩性货币政策

    B

    宽松货币政策

    C

    非调节型货币政策

    D

    中性货币政策


    正确答案: A
    解析: 通货膨胀目标制核心是以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或一个目标区间,当预测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或目标区间时就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 第10题:

    问答题
    货币政策包括哪些内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世界各国货币政策或采用“单目标”,或采用“多目标”,考虑的依据是什么?根据近几年的实践,你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做怎样的表述?

    正确答案: (1)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各国多有不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把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核心是就业和物价稳定;日本银行在1998年新银行法实施前,是把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对资本设备的适当需求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充分就业、实际收入的合理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是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德国,货币当局更注重对币值和物价稳定的保护。
    从实践来看,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有所不同。20世纪30年代以前,虽然还没有后来的宏观政策概念,但也可以讲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和汇率。到了4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盛行以后,英、美等国相继以法律形式宣称谋求充分就业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这样,货币政策目标就由原来的单一目标转化为稳定币值和实现充分就业。自50年代起,由于普遍的、持续的通货膨胀,在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中,稳定的分量又加重了。但针对新的情况,提法有些变化,如把稳定解释为将物价上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等等。到了5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中经济增长理论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从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难。随后在70年代,伴随着两次美元危机,一些国家又将平衡国际收支作为一项货币政策目标。70年代中期以后,“滞胀”促使一些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先后转为以稳定货币为主。有的国家还提出了“低通货膨胀增长”或“无通货膨胀增长”的方向。另有少数国家一直以稳定为目标,如德国、日本在实践中也一直重视稳定货币。
    由此可见,有几项货币政策目标得到了较广泛的承认,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就各国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的目标选择来说,有的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有的则明确追求几个目标。对于前者,称之为单目标;对于后者,称之为多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稳定币值。
    其实,在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国家,在各国家的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可变的。但从现代货币政策实践的几十年也可看出,任何国家,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无论是如何规定的,稳定币值都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规范表述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但是,我国理论界对于中国货币政策应有什么样的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单一目标观点,这又可分成两种相当对立的意见。一种是从稳定物价乃是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强调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另一种是从货币作为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出发,主张以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稳定物价。
    双重目标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同时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两方面的要求。强调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就稳定货币而言,应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稳定,即在经济发展中求稳定;就经济增长而言,应是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即在稳定中求发展。不兼顾,则两者的要求均不能实现。
    多重目标观点,鉴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加快,就业和国际收支问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有人提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诸方面,即目标应是多重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种观点似乎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更为符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从我国多年来的金融宏观调控实践和2010年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  )。
    A

    以防通货膨胀为主的单一目标制

    B

    以促经济增长为主的单一目标制

    C

    以防通货膨胀为主的多目标制

    D

    以促经济增长为主的多目标制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3题: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分为数量型目标和价格型目标两种。有人认为目前的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指标的有效性在降低,应放弃数量型选用利率型目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
    解析:
    当前,我国已历经了30多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转轨。要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通过价格信号调节增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当成为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点。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烈的转轨是必然趋势,然而以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本察所其备的条件来看,要实现这样的跨燃就需要有过渡缓神。现阶段货而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却不能因此简单放弃货而供应量目标,面应根据我国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的程设烟经资品供放最的统计内面。并深化汇率制度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程度紧进地满整中间目标。过政期内中类银行在考察货市供应量中间目标时,应逐步将中间目标由数量烈过渡到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指标。 (1)货币供应量作为数量型中间目标的有效性 ①相关性依旧存在 我满好市成演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种长,这要求货而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从后年实际情况着,我国国民经济特续、快速、但康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横高。在这一过程中,货而政策发严发展的需要,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发挥了较好的作了重要作用,总体后,货而线应量的增长责应经清发聚的高委上点可做产前路易一品至少存在一个受量用。从实证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金融危机前还你始长来对CGOP增长率室的朝激作用基著。因面货币供给量在当前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显德具有合理性。 ②可控性相对较高 圣现代资而银行制度下,货市供应量决定于基础货市和货市乘数之积,货而供应量是通过基础货币和货而集要两方面共网决定的。中类银行可以能用各种资而政章工具来影响这调个方面,从而达到调控货而根地雅的目的。简单的金融结构使得目标变量与货而总量之间容易有一个稳定的函数关系,中央银行控制目标货币供给量的难度相对较小。 ③可测性也相对较好 我国的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工具比较单一,可供投资的金联品种不多,周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仍以锦需为主。这种简单的金融市场结构对于测量货币供给量是有好处的。尽管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货币供应量仍可以相对准确统计。 (2)货币供应量作为数量型中间目标的局限性 地危机想发后,总体上资而供应量M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刺激作用显著下降,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出现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加强,可控性下降民经济运行,中央银行除了能够在较大 我国的货而供应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内生于国民经济运行,然器的程度上轻制再贷款、政策性货款外,与对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货币供应量以及其变动已经不能完全为中央银行所控制,而是取决于经济增长状况、进出口情况和资本流动。 ②货币供应量的关联性不稳定 除了金融危机遇发后货币供应量出增长率对cDP增长率的刺激作用显养下降,货而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有爱性正在微备,细过对190”2观5年的C0P实际增长举进行计量分析,发现货面供应最中间目器号经济增长和物价之间有显著的相关,但是由于货而流通速度有较大的波动,以及货币乘数不稳定等原高等教货市供应量可整性和可测程度不高,因此M2作为中间目标的效率处于递减阶段。 ③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降低日益发展的金融创新使各个层次之间的货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货币的统计口径也越来越难以确定。 经济货币化、经济周期波动、利率、居民预防需求增加、信贷主体的日趋理性化、预期通货膨胀等因素也使货币流转速度不稳定。再者,随着我国大力发展信用制度以及货币电子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持有并使用信用卡。由于其透支额度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几乎等同于现金,所以信用卡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人们对现金的需求,由此引发M0向Ml、M2的流动性增强。 (3)利率作为价格型中间目标的展望 ①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国际经验 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利率调控模式的成功实践和日本从数量型(以货币量即日本银行活期存款量为中间目标)模式向价格型(以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为中间目标)模式的转轨,对我国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状态下的货币政策不同,但是各国在货币中间目标选择上具有相似性: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等数量调控,或汇率、利率等价格指标,这取决于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和一国最终目标的选择。一般而言,当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机制不成熟,利率市场化程度低时,中央银行可采用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通过对货币数量控制政策目标;而当市场体系成熟,金融市场成熟,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健全,货币增长较稳定时,货币当局可选择利率作为中间目标。 ②我国将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条件尚不成熟 虽然利率是一个较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但对于我国来说,尚不具备将其作为中间目标的条件。我国的利率改革在经历了将近20年的循序渐进的改革深化后,基本已经放开了对利率的控制。我国的利率指标在1994年以前是作为准市场手段,此后人民银行才将其列为政策工具。尽管我国在利率控制的框架下曾多次调整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但中央银行的利率宏观调控在政策层面上尚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及传导机制。 ③我国正在向价格型中间目标迈进 在利率市场化尚未彻底完成、利率形成机制尚不灵活、利率变动与经济景气变化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尚未建立之前,不宜速然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而改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但考虑到银行间市场利率对于市场信号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日常可观测性,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后,利率形成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利率变动与经济景气之间的互动增强,利率在调节经济景气变化方面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可以考虑使用银行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总之,现阶段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的克服不应该是简单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而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的程度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内涵,同时深化利率制度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随着金融开放度的加深,货币供给越来越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反映经济动态的敏感性方面更具有优势,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程度渐进地调整中间目标。过渡期内中央银行考察货币供应量中间目标时,逐步将中间目标由数量型过渡到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指标,同时将汇率、金融资产价格作为辅助指标纳入中间目标体系。

  • 第14题:

    试述货币政策目标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看法。


    正确答案:货币政策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几大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但他们也存在许多不一致,同时实现几个目标是困难的。我们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选择了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 第15题:

    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介目标确定的根据是什么?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调节措施要经过传导,一定时期后才能发现政策最终的目标能否实现。例如提高存款准备率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不一定能及时做出相应反应,也就是说往往不能凭其及时预测货币政策的效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就要求设置一个中间目标,通过它对运用货币政策调节手段的及时反映和变动,从而预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达到及其实现程度。显然,选择这样的中间目标要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中央银行能够加以控制。
    第二,中央银行能够及时取得有关中介指标的准确数据,据以分析和监测。
    第三,它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关系紧密,它的变动一般能引起最终目标做相应的变化。由于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背景以及所依据理论上的差异,各国或一国在不同时期往往选择不同指标作为中介目标。

  • 第16题: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些?我国现行的目标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 第17题: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正确答案: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 第18题:

    货币政策包括哪些内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正确答案:货币政策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货币政策目标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看法。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几大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但他们也存在许多不一致,同时实现几个目标是困难的。我们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选择了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答: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传导机制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1)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2)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
    (3)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
    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我国法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一表述?

    正确答案: (1)《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2)这一表述一方面强调了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是稳定币值,另一方面也没有将这一目标绝对化,体现了货币政策依靠稳定物价,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环境,并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宗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世界各国货币政策或采用“单目标”,或采用“多目标”,考虑的依据是什么?根据近几年的实践,你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作怎样的表述?

    正确答案: 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各国多有不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把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核心是就业和稳定两项;日本银行在1998年新银行法实施前,是把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对资本设备的适当需求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充分就业、实际收入的合理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则是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德国,货币当局更注重对币值和物价稳定的保护。
    从实践来看,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有所不同。20世纪30年代以前,虽然还没有后来的宏观政策概念,但也可以讲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和汇率。到了4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盛行以后,英、美等国相继以法律形式宣称,谋求充分就业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这样,货币政策目标就由原来的单一目标转化为稳定币值和实现充分就业。自50年代起,由于普遍的、持续的通货膨胀,在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中,稳定的分量又加重了。但针对新的情况,提法有些变化,如把稳定解释为将物价上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等等。到了5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中经济增长理论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从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难。随后在70年代,伴随着两次美元危机,一些国家又将平衡国际收支作为一项货币政策目标。70年代中期之后,“滞胀”促使一些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先后转为以稳定货币为主。有的国家还提出了“低通货膨胀增长”或“无通货膨胀增长”的方向。另有少数国家一直以稳定为目标,德国是其中的代表。日本在实践中也一直重视稳定货币。
    由此可见,有几项货币政策目标得到了较广泛的承认,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就各国央银行在不同时期的目标选择来说,有的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有的则明确追求几个目标。对于前者,称之为单目标;对于后者,称之为多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稳定币值。其实,在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国家,在各国家的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可变的。但从现代货币政策实践的几十年也可看出,任何国家,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无论是如何规定的,稳定币值——无论是否有明文的规定——都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如果回溯历史,从古代直至现代货币政策推行之前,围绕货币所制定的政策,也没有不涉及稳定币值的。虽都不能不涉及币值,但对币值却有不同的方针:力求保持币值的稳定;维持低通货膨胀率;对高通货膨胀率无可奈何之下把增长与就业摆在首位,等等。在非常时期,政策意向甚至就是货币贬值。所以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论证不应过分机械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规范表述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在货币政策实践中,奉行“多目标论”的典型国家是 ( )
    A

    德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正确答案: 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