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对“格物致知”的注释不包括()
第1题:
我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格物只需反省内求就可以。”下列选项中与这种观点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第2题:
对格物致知的“格”理解不正确的是()
第3题:
李翱从人心不被物干扰的层次来理解格物致知。
第4题:
关于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训诂,理解不正确的有()
第5题:
对待知(智),儒家和道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6题:
对待知(智),儒家和道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7题:
郑玄
司马光
章太炎
以上都是
第8题:
司马光的训诂否定了郑玄的训诂
他对物的态度是对立
定型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阐释方向
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第9题:
道家强调格物致知
道家强调离形去智
儒家强调格物致知
儒家强调离形去智
儒家强调科学实证
第10题:
认为“格”即“至”
把“至”递训为“穷”
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
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
第11题:
格物致知
心即理也
经世致用
存天理,灭人欲
第12题:
司马迁
王阳明
朱熹
董仲舒
第13题:
从道德论的层面理解“格物致知”的代表人物是()
第14题:
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
第15题:
下面哪些是“格物致知”的训诂大家?()
第16题:
“饥吃饭倦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该作者主张()
第17题: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与该诗的观点最相近的是()
第18题:
张载
郑玄
司马光
王阳明
第19题:
物指事
事是心在具体存在上的投射
致知是致良知
良知是心之本,是一切的根本价值
第20题:
本义是“来”
“格也”即“至也”
“格”和“至”是典型的施受同词
仅是“克服”的意思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格即来
格物即来物
致即智
物指事,类似于人事
第23题:
道家强调格物致知
道家强调离形去智
儒家强调格物致知
儒家强调离形去智
儒家强调严密的科学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