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题:
问答题
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
正确答案:
参考范文1:
我喜欢对联。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然后把两块桃木板悬挂在左右门上,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五代末年,我国才出现最早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于是就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一般说来比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参考范文2: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死神也望而却步,生命之花处处开遍……”你听过这首歌吗?它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爱的奉献》。
记得第一次唱这首歌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全校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我们班全体同学,在一个明媚的星期天到离校很远的张大叔家里,献上我们一片爱心。大家可积极啦,帮他砍柴、担水、扫地,还哼着歌哩!和我一起扫院子的是活泼爱动的李小燕同学,她嘴里一直哼着一支我不知名的歌。出于好奇,在休息的时候,我就缠着问她。渐渐地,我学会了并且第一次唱了这首《爱的奉献》。从那以后,我就迷恋起这首歌来。查字典理解歌曲中不懂的词语,还买了一本日记本,用红笔记谱,蓝笔记词,规规矩矩地抄下来了呢!进入中学,这首歌已在我脑中深深扎根。每次见到一些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人或听到一些被社会所赞扬传颂的事,心里就有一种冲动,好想高歌一曲,用我心中的这首歌,去颂扬和赞美一大群新时期的“活雷锋”。当我自己亲自体验到这种感觉,并高唱这首歌时,你可以想象,我的心情是何等激动!那是在大地回春的三月,我们全体师生敲锣打鼓,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敬老院看望那些曾经为社会辛劳一生、鞠躬尽瘁的老人们。当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献上全校师生美好的祝愿和一点小小的心意时,老人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在这种气氛中,不知是哪一个班的同学首先唱起了我最熟悉的这一首歌,歌声嘹亮,令人振奋。动人的旋律,自然从心里溢出,源源不断地流淌。会唱的,不会唱的,都显得那么神往。我的心弦被深深地拨动了。在我们的国家里,哪里没有回荡这样的一首歌呢?“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歌声,将在世界的每个城市、乡村生根开花,传遍每个角落。这首歌,永远是我一生最爱听,也是我最爱唱的歌。
参考范文3:
《花季·雨季》是把一群在特区深圳生长的高中生展现给观众以塑造改革开放里成长的新一代活泼向上富有青春活力的人物的好电视剧。剧中的主角欣然是一个有自己见解及独特个性的女高中生。
最令我佩服不已的是影片中有关绿文的一节,也许影片的重点并不是在此,但从中透视出当今社会的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父辈与子辈的代沟。
欣然曾为深圳绿文而一度疏远父亲,认为他无用。但后来欣然的觉悟进了一步。当他以宽容、理解的态度体会父辈的苦衷时,他理解了爸爸,爸爸也是最好的爸爸。
放眼当今的青年,血气方刚的他们思想上没有束缚,热情,愿办事,对父辈甘于平凡很看不惯。而认为父辈饱经沧桑的,对人生的世事看得透彻。也许出于爱护而不得不约束青年,也许是采取的方式不恰当,使得青年一代对老一代产生反感和不解,欣然也正是从与爸爸送礼而产生误解。
代沟产生的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想让其发展壮大,那么就架起一座心灵之桥跨越它吧!欣然与爸爸进行一翻推心置腹的交谈,心里产生共鸣,代沟自然而然地就消除了。正如欣然所认为的,父母是伟大无私的。而我们呢,当尽情享受欢乐时,何曾想到平时父母为儿女所做的事,都渗透有父母心血和呵护。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