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可以从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1)从性质内容上看,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可分为先期性心理和临访性心理。
①先期性心理
先期性心理即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这一观念是构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活动的基础。先期性心理通常由采访对象对新闻记者的信任、尊重、爱戴和对记者职业的神秘感、好奇心等所具体组成。
②临访性心理
临访性心理即指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通常也称作采访对象临访期间的原始心理。这一心理一般主要由采访对象对自己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新闻位置”(即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内人物、局外人物、新闻素材提供人物、新闻素材佐证人物等)和临访心境组成。
(2)从表现形式上看,采访对象的访问心理可分为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和蓄意应付型。
①积极配合型,即采访对象积极按照记者的要求提供素材,显得十分主动热情。
②一般协作型,即采访对象公事公办,不冷不热,采访活动平静无高潮。
③蓄意应付型,即采访对象根本不愿意接待记者,态度冷漠生硬,拒不回答或故意讲错,甚至与记者唇枪舌剑,挖苦嘲讽记者。
更多“在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采访对象各有哪些访前心理?”相关问题
  • 第1题:

    记者在采访时,其心理活动的主线是()

    A记者自身的表现为主导

    B采访对象的表现为主导

    C双方的表现为互动刺激

    D双方的表现互不相干


    B

  • 第2题:

    采访从形式、性质上各有哪些具体方式?


    正确答案: 新闻采访因为具有特殊性,因此,其活动实施方式也具有侧重点和独特性。
    (1)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具体有以下十种:
    ①个别访问
    这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该形式的好处是: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
    ②开座谈会
    也称开调查会,是指记者就某个调查专题,邀请有关人员座谈。这种采访方式一般用于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
    ③现场观察
    俗称“用眼睛采访”,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
    ④参加会议
    会议都是集中总结、筹划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包括成效、经验、教训及问题等。所有这一切,往往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新闻信息或线索。会议新闻采访主要通过参加会议这种形式采写的。
    ⑤蹲点
    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这种方式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
    ⑥查阅资料
    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这些资料包含不少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线索。
    ⑦改写
    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由于新闻报道的需要,改写工作不仅能辅助采访的不足,甚至常常代替采访,记者一般通过电话获取新鲜材料,然后改写新闻。
    ⑧问卷
    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在街头或挨家挨户发送到有关受众手中,外地的受众可将问卷邮寄其手中。这种形式有成本低廉,具有匿名性及便于受访者思考等优点。
    ⑨电话采访
    这种采访形式,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补其他采访之不足,使新闻得以真实、迅速地报道出来。特别是很多重大的新闻,更是用电话新闻的形式报道出来的。
    ⑩网络采访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既是大众传播工具又是人际交流工具,既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用于采集新闻、查阅资料及收集新闻的背景材料等。
    (2)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具体有以下六种:
    ①常驻采访
    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这种采访时间长,题材面宽,要求记者具有全局观念,从驻地的实际出发,注意采写既能反映当地实际又对全局有普遍意义的新闻;要有较强的独立社交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掌握采写各种新闻体裁的技能;同时,要尊重所在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遵守所在国家、地区的政策法令。
    ②突击采访
    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任务紧迫,事先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
    ③交叉采访
    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与单打一的采访形式相比,交叉采访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途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
    ④巡回采访
    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
    ⑤隐性采访
    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⑥易地采访
    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有利于克服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等弊病,也是加强地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

  • 第3题:

    采访前怎样搜集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有关材料?


    正确答案: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采访对象的简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职务、家庭情况、主要社会关系、基本的政治态度等等。
    二是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等。
    三是采访对象的特点,包括性格好、爱好、目前的心理状态、是否健谈、对接受采访是否习惯、有何忌讳等等。此外,还要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是否愿意回答问题,会不会隐瞒事实真相等。
    *采访前尽力熟悉采访的对象,这是取得采访成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但是,这项准备工作条目那样多,怎样才能做得好呢?主要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既要考虑不同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某项采访的实际需要,还要考虑做这项准备工作的客观可能性。比如我们的采访仅是为了弄清某个人的某个问题,那么着重环绕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方面做准备就可以了。如果我们的采访是为了弄清某个人的全貌,自然就应尽可能搜集和研究这个人的各方面的材料。

  • 第4题:

    新闻采访活动从形式上分有哪些常用方式?请列举并适当解释。


    正确答案:(1)个别访问:(2)集体访问:A.开座谈会。B.记者招待会。
    (3)现场观察:(4)参加会议:
    (5)蹲点:通常用来采访解释性、调查性新闻。重大事件性新闻如果正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做连续报道,也需要蹲点采访。
    (6)查阅资料:A.查阅资料写作综合新闻。B.查阅资料补充新材料。
    (7)改写:(新闻写作、编辑中详细讲)A.缩节:B.改写:
    (8)问卷:注重分析。
    (9)电话采访:比较方便,但是应该与采访对象事先沟通好。参看《金正昆讲礼仪》视频。
    (10)网络采访:注重真实性。

  • 第5题:

    炉渣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有哪些?


    正确答案: 炉渣的化学性质主要指:炉渣碱度和炉渣氧化性。
    炉渣的物理性质主要有:密度、熔化温度、粘度等。

  • 第6题:

    对被采访对象实施“心理控制”,是求同存异,心理共鸣的采访方法。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在采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 A、记者
    • B、谈话氛围
    • C、谈话内容
    • D、被采访对象

    正确答案:A

  • 第8题:

    试述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互动?


    正确答案: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中是会发生心理碰撞的,这种心理碰撞是以记者心理为主导,以采访对象的反应为基础,相互影响、相互感应的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
    (1)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①当记者访问采访对象时,他的身份、打扮、仪表、言谈、举止等等以“第一印象”的方式反映在采访对象那里,采访对象也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反应记者的“刺激”,双方的心理就形成了互相感应的局面。②在记者访问中,言语是交往是主要的手段,记者提问对方应答,也是一种互动过程。在采访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首先,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其次,双方要会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再次,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③访问中的非语言互动也是双方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非语言符号主要是由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语言和服饰语言四个方面组成。它们传递出来的无声的信息是语言或文字所不能取代的,而且对有声语言起着强化或削弱的作用。
    (2)简述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①采访对象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而社会行为要受到社会规范制约与社会舆论监督。②记者只要意识到自己是代表公众,代表社会舆论机构去采访的,对方的角色马上就会与记者互动起来。
    (3)对记者来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条件去推动这种互动向积极方面发展。①利用人际间的吸引规律。第一,利用“一致吸引律”。第二,利用“互补吸引律”。第三,利用“第一印象”产生好感。②时空上的接近。第一,利用家乡上的接近性。第二,利用居住、工作等地理上的接近性。第三,利用活动中时空的接近性。

  • 第9题:

    问答题
    采访前怎样搜集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有关材料?

    正确答案: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采访对象的简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职务、家庭情况、主要社会关系、基本的政治态度等等。
    二是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等。
    三是采访对象的特点,包括性格好、爱好、目前的心理状态、是否健谈、对接受采访是否习惯、有何忌讳等等。此外,还要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是否愿意回答问题,会不会隐瞒事实真相等。
    *采访前尽力熟悉采访的对象,这是取得采访成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但是,这项准备工作条目那样多,怎样才能做得好呢?主要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既要考虑不同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某项采访的实际需要,还要考虑做这项准备工作的客观可能性。比如我们的采访仅是为了弄清某个人的某个问题,那么着重环绕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方面做准备就可以了。如果我们的采访是为了弄清某个人的全貌,自然就应尽可能搜集和研究这个人的各方面的材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与被访对象进行交流的声音被称为()
    A

    环境声

    B

    同期声

    C

    背景声

    D

    效果声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记者在采访时,其心理活动的主线是()
    A

    记者自身的表现为主导

    B

    采访对象的表现为主导

    C

    双方的表现为互动刺激

    D

    双方的表现互不相干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在灾难新闻的现场采访中,新闻记者的正确做法有哪些?()
    A

    采访前与采访对象沟通,说明采访意图,征得同意

    B

    采用联合采访方式,减少对遇难者家属的重复情感刺激

    C

    当采访对象处于惊恐状态时,放弃直接接触的采访方式(如提问、摄影、摄像),或放弃采访

    D

    面对刚失去亲人的采访对象,提问不涉及失去亲人的感受、对亲人的思念等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定性。

    • A、在范围和对象上
    • B、在基本内容上
    • C、在表现形式上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记者如何迅速接近采访对象有()。

    • A、让采访对象了解采访内容
    • B、尊重对方,以礼相待
    • C、守信,说到做到
    • D、记者要表现应有的素养

    正确答案:A,B,C,D

  • 第15题:

    在采访中,记者应尽可能让受访对象()

    • A、与记者正面相对
    • B、逆光而座
    • C、与记者比较接近
    • D、处于安静的环境中

    正确答案:A,C,D

  • 第16题:

    在纪录片创作时,进行主要人物采访前的准备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在纪录片创作时,进行主要人物采访前的准备包括如下内容: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 第17题:

    在灾难新闻的现场采访中,新闻记者的正确做法有哪些?()

    • A、采访前与采访对象沟通,说明采访意图,征得同意
    • B、采用联合采访方式,减少对遇难者家属的重复情感刺激
    • C、当采访对象处于惊恐状态时,放弃直接接触的采访方式(如提问、摄影、摄像),或放弃采访
    • D、面对刚失去亲人的采访对象,提问不涉及失去亲人的感受,对亲人的想念等

    正确答案:A,B,C,D

  • 第18题:

    对被采访对象实施“心理控制”,少听多讲,广采博纳是采访方法。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下列情况中可以使用书面采访方式的有()

    • A、采访对象没有时间接受记者面访
    • B、采访对象在外地
    • C、记者无法接近采访对象
    • D、在同一时间内采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许多人
    • E、面访获得资料不足

    正确答案:A,B,C,D,E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互动?

    正确答案: 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中是会发生心理碰撞的,这种心理碰撞是以记者心理为主导,以采访对象的反应为基础,相互影响、相互感应的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
    (1)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①当记者访问采访对象时,他的身份、打扮、仪表、言谈、举止等等以“第一印象”的方式反映在采访对象那里,采访对象也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反应记者的“刺激”,双方的心理就形成了互相感应的局面。②在记者访问中,言语是交往是主要的手段,记者提问对方应答,也是一种互动过程。在采访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首先,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其次,双方要会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再次,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③访问中的非语言互动也是双方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非语言符号主要是由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语言和服饰语言四个方面组成。它们传递出来的无声的信息是语言或文字所不能取代的,而且对有声语言起着强化或削弱的作用。
    (2)简述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①采访对象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而社会行为要受到社会规范制约与社会舆论监督。②记者只要意识到自己是代表公众,代表社会舆论机构去采访的,对方的角色马上就会与记者互动起来。
    (3)对记者来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条件去推动这种互动向积极方面发展。①利用人际间的吸引规律。第一,利用“一致吸引律”。第二,利用“互补吸引律”。第三,利用“第一印象”产生好感。②时空上的接近。第一,利用家乡上的接近性。第二,利用居住、工作等地理上的接近性。第三,利用活动中时空的接近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在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采访对象各有哪些访前心理?

    正确答案: 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可以从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1)从性质内容上看,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可分为先期性心理和临访性心理。
    ①先期性心理
    先期性心理即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这一观念是构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活动的基础。先期性心理通常由采访对象对新闻记者的信任、尊重、爱戴和对记者职业的神秘感、好奇心等所具体组成。
    ②临访性心理
    临访性心理即指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通常也称作采访对象临访期间的原始心理。这一心理一般主要由采访对象对自己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新闻位置”(即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内人物、局外人物、新闻素材提供人物、新闻素材佐证人物等)和临访心境组成。
    (2)从表现形式上看,采访对象的访问心理可分为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和蓄意应付型。
    ①积极配合型,即采访对象积极按照记者的要求提供素材,显得十分主动热情。
    ②一般协作型,即采访对象公事公办,不冷不热,采访活动平静无高潮。
    ③蓄意应付型,即采访对象根本不愿意接待记者,态度冷漠生硬,拒不回答或故意讲错,甚至与记者唇枪舌剑,挖苦嘲讽记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下列情况中可以使用书面采访方式的有()
    A

    采访对象没有时间接受记者面访

    B

    采访对象在外地

    C

    记者无法接近采访对象

    D

    在同一时间内采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许多人

    E

    面访获得资料不足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采访从形式、性质上各有哪些具体方式?

    正确答案: 新闻采访因为具有特殊性,因此,其活动实施方式也具有侧重点和独特性。
    (1)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具体有以下十种:
    ①个别访问
    这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该形式的好处是: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
    ②开座谈会
    也称开调查会,是指记者就某个调查专题,邀请有关人员座谈。这种采访方式一般用于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
    ③现场观察
    俗称“用眼睛采访”,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
    ④参加会议
    会议都是集中总结、筹划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包括成效、经验、教训及问题等。所有这一切,往往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新闻信息或线索。会议新闻采访主要通过参加会议这种形式采写的。
    ⑤蹲点
    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这种方式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
    ⑥查阅资料
    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这些资料包含不少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线索。
    ⑦改写
    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由于新闻报道的需要,改写工作不仅能辅助采访的不足,甚至常常代替采访,记者一般通过电话获取新鲜材料,然后改写新闻。
    ⑧问卷
    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在街头或挨家挨户发送到有关受众手中,外地的受众可将问卷邮寄其手中。这种形式有成本低廉,具有匿名性及便于受访者思考等优点。
    ⑨电话采访
    这种采访形式,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补其他采访之不足,使新闻得以真实、迅速地报道出来。特别是很多重大的新闻,更是用电话新闻的形式报道出来的。
    ⑩网络采访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既是大众传播工具又是人际交流工具,既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用于采集新闻、查阅资料及收集新闻的背景材料等。
    (2)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具体有以下六种:
    ①常驻采访
    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这种采访时间长,题材面宽,要求记者具有全局观念,从驻地的实际出发,注意采写既能反映当地实际又对全局有普遍意义的新闻;要有较强的独立社交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掌握采写各种新闻体裁的技能;同时,要尊重所在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遵守所在国家、地区的政策法令。
    ②突击采访
    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任务紧迫,事先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
    ③交叉采访
    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与单打一的采访形式相比,交叉采访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途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
    ④巡回采访
    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
    ⑤隐性采访
    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⑥易地采访
    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有利于克服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等弊病,也是加强地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