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题目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相似考题
更多“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相关问题
  • 第1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近代音乐家--聂耳》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近代音乐家--聂耳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过程与方法: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聂耳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聂耳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有内涵地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教学难点: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通过对聂耳几部同一时代的不同音乐作品风格的欣赏,使学生懂得其作品在近代史上的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用具教学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云南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云南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名人,请问,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名人?其中在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他凭借自身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在时代的洪流中脱颖而出,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出了多部评价极高的作品,其前后共创作了37首歌曲,为8部电影创作了20首电影歌曲,是无产阶级音乐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
    (二)新课教授:1.欣赏第一首歌曲《码头工人歌》分析:歌曲情绪蕴藏的愤怒和巨大的反抗力速度(取自民歌素材),主题旋律具有劳动号子的特征。体现一:作曲家丰富的生活经验。2.欣赏第二首作品《铁蹄下的歌女》(由教师范唱)分析:歌曲的旋律(抒情)、速度(前紧后松)、力度(呼号)、装饰音(女性特点)运用及歌曲的情绪。体现二:作曲家细腻的创作手法。3.欣赏第三首作品《毕业歌》思考:与《铁蹄下的歌女》对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进行曲)、力度、及歌曲的情绪(高昂),词曲结合紧密无间,情绪发展环环相扣。体现三:作曲家性格的号召力,具有青年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4.欣赏第四首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思考:前奏运用了什么乐器?作用?速度?三个“起来”的作用是什么?分析:节奏紧凑,旋律质朴流畅,多处使用属音到主音的跳进(体现民族崛起、进击),基调高昂、雄壮,号召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吹响了民族解放的号角,成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体现四:作者用深厚的创作功底将自己融入了时代中。5.简介人民音乐家聂耳(课件)聂耳,中国作曲家,自幼喜爱音乐,学习过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熟悉传统乐曲。他学生时代受进步思想影响,曾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自学了小提琴、钢琴,他还坚持自学各种音乐知识和作曲理论,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熟悉了大量我国民间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名作,这些都为聂耳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认识到“现在艺术运动的主要任务是要大众化”“创造出新鲜的艺术”。“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激发了聂耳的爱国热情,他积极参与当地的进步文艺活动,先后写了《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昭君出塞》等民间器乐合奏曲。1934年创作的两首歌曲《开路先锋》和《大路歌》,表现出聂耳创作技巧的成熟,是其成名之作。聂耳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他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6.音乐与历史的关系音乐在历史中的功能折射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历史之中。音乐在和平年代有安邦治世的功能;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时刻,它以号角式的呼唤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音乐作品是作曲家通过主观体验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但作曲家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其艺术观、人生观与作品风格是所处时代物质及精神文明的反映,与其自身的经历、学识、气质及艺术修养有关。我们能从这一时代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历史时代的风格,又能在作品中辨识其独特风格。音乐家聂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代中,用深厚的创作功底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成功作品,这些作品体裁丰富,涉及声乐、器乐、电影配乐,并能用多种乐器演奏。他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其作品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对于中国,他是近代史上无产阶级音乐先锋的代表;对于云南,他是云南人民骄傲的儿子;对于你们,也应是你们的自豪。他从云南走向了全中国、全世界。
    (三)巩固与提高师生互动环节:由老师指挥,大家齐唱国歌。激发学生情绪:从当年的抗日救亡、解放全中国,到祖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功的今天,我们应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演唱这首歌,向母亲六十五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四)本课小结①对聂耳的四部同一时代的不同音乐作品风格的赏析,体现了作曲家丰富的生活经验,细腻的表现手法,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创作功底及融入时代的无产阶级热情。②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通过音乐了解中国近代史,使学生懂得在音乐中明鉴历史、展望未来。人民音乐家聂耳及其作品在近代史上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 第2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与舞蹈《中国古典舞》。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中国古典舞一、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舞蹈发展背后浓厚的社会文化背景,体会中国舞蹈的感情色彩。②过程与方法了解不同种类的中国民间舞蹈和中国古典舞蹈,从而学会欣赏舞蹈作品、体会舞蹈情感的方法。③知识与技能欣赏和体验中国舞蹈的动作语言与风格特征。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身韵。【难点】感受肢体、造型、情感在舞蹈中的不同运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字识舞老师设置问题:这个甲骨文形象地表达一个什么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是甲骨文“舞”字,像一个手持树枝或羽毛翩跹起舞的人形。2.欣赏一组采集于我国各地山岩壁洞中的原始舞蹈遗存图案老师归纳总结:从亘古蛮荒的岁月到今天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舞蹈作为以人体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伴随着人类走过了不平凡的里程。灿烂的中华舞蹈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二)新课教授1.“风”--民俗舞风(中国民俗民间舞)老师总结:民间舞蹈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代表了民族文化中最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的部分,也折射出人类原始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智慧。(1)纳西族“东巴舞谱”的简单介绍从舞谱中能察觉出舞蹈与哪些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从舞谱中能反映当时原始舞蹈的发源和人们的生活、劳动、祭祀是息息相关的。(2)宗教、祭祀舞蹈(民俗舞蹈)视频欣赏:舞蹈《祭鼓》。一种古老的仪式跨越千载,一种东方的意蕴神秘莫测。老师设置问题:舞者通过鼓表达了怎样的内心情感?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舞者通过自己质朴至真的情感表演,通过人与鼓的对话、鼓与天的对话,把远古先民的希冀与果敢、寄托与祝愿,统统融进了凝练而深重的阵阵鼓声中,真实再现了古朴动人的原始民俗,也展现了人与鼓合二为一的至纯舞风。2.“雅”--国风舞韵(中国古典舞)(1)视频欣赏:影片《十面埋伏》中的古典舞片段老师设置问题:这个舞蹈片段带来的感受与之前欣赏的民间舞蹈有何不同?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古典舞是在本民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宗教舞蹈、宫廷舞蹈、祭祀舞蹈的基础上,吸收本民族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形成的一种舞蹈。(2)古典舞《踏歌》①电影《夜宴》舞蹈片段欣赏老师设置问题:这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舞蹈形式有何不同?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种形式叫乐舞。乐舞就是说边歌边舞,歌舞相间。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纵观古代乐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深入人心。②了解踏歌老师归纳总结: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手拉着手、肩搭着肩、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形式。(引用的诗句生动地描写了踏歌这种舞蹈形式在唐代广泛流行的情境)欣赏作品中的舞蹈造型图片。老师设置问题:最典型的基本体态是怎样的?学生观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他们的基本体态是敛肩含颌、掩臂摆背、拧腰倾胯、翘袖折腰。③观看《踏歌》视频,探究舞蹈语言的独特之处“三道弯”: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的婀娜多姿之态。“一顺边”的动律:“一顺边”的运动,顺手顺脚,却依然从“顺”中遵循“平圆、立圆、八字圆”的古典舞运动轨迹。重心下沉: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近大地”的势态。(3)古典舞精髓--身韵①引用清初画家石涛所说的“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师表演一段古典舞中的精髓--身韵,和学生一起探究、体验身韵之美。老师总结:“形、神、劲、律”等特点使得古典舞有种清新脱俗、大气典雅的气韵之美。②欣赏《扇舞丹青》老师总结:中国古典舞蹈的主要动作特征: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作讲究“精、气、神”。(4)探究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精神民族的运动时空观:以退为进,以起点为终点,空间上“以无为有”的观念。古典舞中:身体前俯后仰亦为阴阳配合,脚步有虚有实,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婉转回旋,其规律与老子《道德经》“反复其道”相吻合。(三)巩固提高“韵”--中华舞韵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舞蹈创造出的精神世界使我壮怀激越,每每看来就像参加一个精神的典仪!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给我们带来了经久不息的震撼和感动,这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盛宴。舞蹈《牵手》,演员们用他们残缺的身体,为我们在舞台上搭建了一个大大的人字。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牵手》。看完之后告诉我这个舞蹈给你们留下了哪些记忆。播放《牵手》舞蹈视频。学生交流体会。老师归纳总结:肢体上的牵手不太重要,精神上的牵手,情感上的牵手已经概括了所有的一切。(四)课堂小节总结:灵魂与舞蹈超凡脱俗的邂逅,用舞姿触摸生命的质感,生命如歌,岁月如河,《牵手》用舞蹈奏响了生命交响中的华彩!所以说这个舞蹈用它独特的力量和精神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信念,只要不放弃理想,那么我们的人生肯定会舞动得更加精彩!

  • 第3题:

    问答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近代音乐家--聂耳》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近代音乐家--聂耳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过程与方法: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聂耳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聂耳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有内涵地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教学难点: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通过对聂耳几部同一时代的不同音乐作品风格的欣赏,使学生懂得其作品在近代史上的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用具教学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云南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云南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名人,请问,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名人?其中在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他凭借自身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在时代的洪流中脱颖而出,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出了多部评价极高的作品,其前后共创作了37首歌曲,为8部电影创作了20首电影歌曲,是无产阶级音乐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
    (二)新课教授:1.欣赏第一首歌曲《码头工人歌》分析:歌曲情绪蕴藏的愤怒和巨大的反抗力速度(取自民歌素材),主题旋律具有劳动号子的特征。体现一:作曲家丰富的生活经验。2.欣赏第二首作品《铁蹄下的歌女》(由教师范唱)分析:歌曲的旋律(抒情)、速度(前紧后松)、力度(呼号)、装饰音(女性特点)运用及歌曲的情绪。体现二:作曲家细腻的创作手法。3.欣赏第三首作品《毕业歌》思考:与《铁蹄下的歌女》对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进行曲)、力度、及歌曲的情绪(高昂),词曲结合紧密无间,情绪发展环环相扣。体现三:作曲家性格的号召力,具有青年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4.欣赏第四首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思考:前奏运用了什么乐器?作用?速度?三个“起来”的作用是什么?分析:节奏紧凑,旋律质朴流畅,多处使用属音到主音的跳进(体现民族崛起、进击),基调高昂、雄壮,号召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吹响了民族解放的号角,成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体现四:作者用深厚的创作功底将自己融入了时代中。5.简介人民音乐家聂耳(课件)聂耳,中国作曲家,自幼喜爱音乐,学习过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熟悉传统乐曲。他学生时代受进步思想影响,曾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自学了小提琴、钢琴,他还坚持自学各种音乐知识和作曲理论,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熟悉了大量我国民间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名作,这些都为聂耳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认识到“现在艺术运动的主要任务是要大众化”“创造出新鲜的艺术”。“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激发了聂耳的爱国热情,他积极参与当地的进步文艺活动,先后写了《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昭君出塞》等民间器乐合奏曲。1934年创作的两首歌曲《开路先锋》和《大路歌》,表现出聂耳创作技巧的成熟,是其成名之作。聂耳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他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6.音乐与历史的关系音乐在历史中的功能折射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历史之中。音乐在和平年代有安邦治世的功能;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时刻,它以号角式的呼唤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音乐作品是作曲家通过主观体验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但作曲家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其艺术观、人生观与作品风格是所处时代物质及精神文明的反映,与其自身的经历、学识、气质及艺术修养有关。我们能从这一时代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历史时代的风格,又能在作品中辨识其独特风格。音乐家聂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代中,用深厚的创作功底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成功作品,这些作品体裁丰富,涉及声乐、器乐、电影配乐,并能用多种乐器演奏。他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其作品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对于中国,他是近代史上无产阶级音乐先锋的代表;对于云南,他是云南人民骄傲的儿子;对于你们,也应是你们的自豪。他从云南走向了全中国、全世界。
    (三)巩固与提高师生互动环节:由老师指挥,大家齐唱国歌。激发学生情绪:从当年的抗日救亡、解放全中国,到祖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功的今天,我们应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演唱这首歌,向母亲六十五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四)本课小结①对聂耳的四部同一时代的不同音乐作品风格的赏析,体现了作曲家丰富的生活经验,细腻的表现手法,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创作功底及融入时代的无产阶级热情。②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通过音乐了解中国近代史,使学生懂得在音乐中明鉴历史、展望未来。人民音乐家聂耳及其作品在近代史上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一、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大海》《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光》,初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鉴赏,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③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体会、探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共同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导入,使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欣赏德彪西主要印象派作品《大海》之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难点】结合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创作手法,即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感受色彩的变化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键盘、设计图片及相关音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上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坐下。1.提问:刚才大家从大屏幕上看到了,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绘画、美术……)2.教师点评概括:音乐和美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
    环节二:新课教授
    (一)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好的音乐就像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音中有画,画中有音,音乐家们在乐队这块巨大的调色板上,用每一种乐器提供的各种不相同的色彩,用指挥棒描绘出了一曲曲绚丽缤纷的乐章,而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比如我们听到这样的音乐:音乐片段1《春节序曲》--色彩?音乐片段2《野蜂飞舞》--旋律线条?(试着用手跟着音乐划)音乐片段3《拉德斯基进行曲》_-一节奏特点?音乐片段4《水中倒影》--节奏是否规则?试着记住其中的一至两句旋律。听完让学生回答各自的理解和想法。(音乐片段4:节奏模糊没规则,旋律感不强)
    (二)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1.问题:(1)这幅画给了你哪些直观的感觉?(2)如果让你选择一段和画面相配的音乐,刚才听的第几段音乐比较合适?2.简介《印象?日出》的作者莫奈和印象主义画派:1874年,法国画家莫奈在落选的美术沙龙中展出了一幅称为《印象?日出》的画作,当时的新闻界讥讽他的作品为印象派作品。这个在后来广为使用的名称成为了一群创薪画家集体的代名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这种画派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3.屏幕上出示几个名词:云、月光、大海、沉没的教堂。提问:看到这些标题,你会想到什么?这些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的名字。4.介绍德彪西(观看一段介绍作者的录像)。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其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5.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请用笔画出课本中5~6个最能说明印象主义音乐特征的关键词句。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化的意境、模糊的旋律线条、飘渺的音色、独特的和声…
    (三)屏幕上出示一幅简笔画(月牙、树枝、柳条低垂)教师提问:看到这个画面,大家会想到什么?月牙、月夜?听一听,辨一辨下列两首描写《月光》的钢琴曲:(1)哪首是印象派的音乐作品?说说理由。(2)两个作品的音乐风格有何不同?(3)试着哼一哼作品中的一段旋律。教师总结并简介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及两首作品的特色。
    (四)加深理解1.屏幕上出示名画《神奈川冲浪里》(日本浮世绘版画大师葛饰北斋所作)。2.德彪西受《神奈川冲浪里》的启发而创作了交响素描《大海》,他非常喜欢葛饰北斋的作品,并曾经将它作为《大海》的总谱封面。3.介绍交响音画《大海》。《大海》作于1905年3月,初演于1905年10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在这部交响素描中,德彪西用音符作颜色,用旋律作线条,描绘的是一幅只能用听觉来欣赏和感受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象征主义的手法、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等印象派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全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第二部分《波浪的游戏》;第三部分《风和海的对话》。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4.初听《大海》。请仔细聆听并关注:(1)乐曲主要运用哪些乐器音色来表现德彪西对大海的印象?(2)用几个关键词汇的连接或划线条、图形,记录下乐曲中大海从黎明到中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听后请学生回答,老师小结:这一部分描绘了:在大海的潮水声中,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成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在此之前,音乐的经典中,没有谁能把大海色彩的变化、波浪的涌动、清澈见底描写得如此生动。5.谈论《大海》。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边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这才是大海啊!”在交响音画《大海》问世之初,曾有评论家用“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来表示不满,但德彪西认为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对此,你有何看法?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6.边思考、边讨论、边复听《大海》。(1)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记下自己瞬间的感觉,边听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展示并介绍。(2)学生谈大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老师简单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环节三:拓展学习出示两幅绘画作品:《吉内薇拉?班琪》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幅在人物肖像线条的勾勒上有何不同?边欣赏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边阅读书本中的文字介绍。
    环节七:教师小结本课欣赏了三个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大海》用音乐表现绘画。《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用绘画表现音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作品,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感受贝多芬顽强的创作毅力以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实质,提高自己对古典音乐的鉴赏水平,激发更深层次的审美情趣,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宽广的襟怀。【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聆听、比较、朗诵等手法,感受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风格、意境与内涵。②通过谈话、感受、体验等手段,了解音乐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贝多芬交响曲的速度、节奏型,以及音高的不同组合给人带来听觉上的感受,初步了解奏鸣曲、奏鸣曲式、交响曲式等的不同特点。②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以及历史贡献,深入了解和认识其代表作。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作品进行赏析,初步掌握贝多芬的音乐风格。【难点】①掌握相关曲式的特点及用法。②体会与感受贝多芬作品里的思想及深刻内涵。三、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平台、贝多芬的相关音乐资料、钢琴等。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一)图片展示以法国文艺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写的:“他短小臃肿……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头上的乱蛇’……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引出图片展示。(二)播放《致爱丽丝》学生回答名字.教师板书:致爱丽丝。1.贝多芬的生平: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逝世于奥地利。父亲为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5岁随父亲学钢琴,8岁开始登台演出,10岁开始作曲。1789年,贝多芬到维也纳深造,先后向作曲家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技艺上进步很快。1800年左右,贝多芬的听觉显著恶化,但他坚持创作,相继完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1820年,贝多芬两耳失聪,此后,他仍创作了著名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庄严弥撒曲》以及最后的五部钢琴奏鸣曲,六部弦乐四重奏曲。贝多芬所作的九部交响曲被誉为不朽之作.他的音乐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贝多芬毕生竭力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2.耳聋后的贝多芬耳聋后的贝多芬仍然坚持努力创作,并写出其代表作品《英雄》《田园》《合唱》等交响曲,《悲怆》《月光》《克莱采》等奏鸣曲,《致爱丽丝》等钢琴小品。环节二:新课教学(一)走进自我心中的贝多芬教师提问:大家先自由地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贝多芬。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板书:阴影的童年-烦恼的少年-艰辛的维也纳-失聪之痛-重获新生-内心歌唱-最后岁月,最后被人尊称为“乐圣”“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二)聆听音乐《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并介绍贝多芬的几部重要作品1.教师第一次提问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旋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学生完整聆听,感受基本情绪,思考并回答。2.教师介绍作品,播放视频并第二次提问①作品介绍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②播放视频音乐片段。③活动:齐唱《欢乐颂》。问题:音乐的速度、力度有何特点?3.贝多芬其他几部著名作品的介绍①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有关此曲,贝多芬曾说:“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主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本曲的曲名《热情》虽然是出版商取的,但十分贴切,所以一直延用到今天。《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是从容的快板。在一小段引子之后,音乐出现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奔腾气势。右手快速流动的音型和左手短促果断的节奏,犹如烈马奔腾,风暴席卷。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到莫斯科,听到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年)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绝妙的、人间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②《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品介绍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本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环节三:拓展提高(一)作品体验:教师钢琴伴奏,同学们集体演唱《欢乐颂》(二)音乐知识拓展1.奏鸣曲是一种由三个或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所组成的器乐套曲。2.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有时加尾声)。3.交响曲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创作而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环节四:研究总结讨论贝多芬的伟大之处在哪里?(板书:艺术成就、思想高度)总结: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自由、平等、博爱”是他一生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与舞蹈《不拘一格的现代舞》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不拘一格的现代舞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现代舞的起源;感受现代舞不拘一格、创新的魅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初步了解现代舞的一些特点。通过舞蹈排练,尝试进行现代舞的创编活动。【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排练、编创现代舞,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现代舞的起源与现代舞的一些特点。【难点】通过欣赏、排练和创编舞蹈动作,感受现代舞与音乐的关系。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感受现代舞与芭蕾舞之间关系。老师设置问题:现代舞与芭蕾舞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现代舞是继芭蕾舞蹈之后一个新兴的舞蹈流派,芭蕾舞是“神”的舞蹈,在动作上追求一种飘飘欲仙,追求违反人体的自然极限,在内容上面追求一种虚幻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情节,所以,这样看来芭蕾舞在内容和形式上离现实生活是非常遥远的,似乎已经不是人类的舞蹈,而是专门表现给神看的;现代舞是地上人的舞蹈,指现代舞的动作语汇变得自然,变得切近生活,变得多元和自由,同时现代舞的表现内容更加关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每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同时我们也发现现代舞的人性化和人文关怀。(二)逐步探知,新课教学1.了解现代舞(1)介绍伊莎多拉?邓肯老师讲解:伊莎多拉?邓肯是一个非常叛逆的舞者,同时她也是非常伟大的舞者,是现代舞的开创者,被誉为“现代舞之母”。她非常勇敢地向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芭蕾舞进行挑战,并且为自己的艺术实践开创了一条和芭蕾舞完全不同的舞蹈流派,这就是现代舞。邓肯那种开创性,那种创新意识,还有那种不拘一格的现代舞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因为只有不断地创造,我们才能避免局限在某种定式里,才能实现自我不断地超越。(2)现代舞与音乐的关系欣赏视频,感受现代舞与古典音乐的结合。老师设置问题:后来发现古典芭蕾和民族民间舞这两种舞蹈与音乐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性,现代舞有这样的对应性吗?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对应性或者说是局限性不存在于现代舞身上,现代舞可以使用更多类型的音乐,古典音乐可以用来诠释,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也可以为其所用。现代舞可以简单直接地去表达音乐的形象,当音乐呈现跳跃的时候,舞蹈动作的设计也是跳跃的;当音乐流畅的时候,舞蹈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所以现代舞对舞者有一个很高的要求,诠释音乐的时候一定要对音乐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才能进行准确地表达。2.体验现代舞(1)欣赏、分析歌曲我们现在不妨再来看看这首歌的乐谱,乐谱上显示这首歌音与音之间的跨度是很小的,这就说明这首歌的起伏并不大,它是相对平等的。再来看一下它的伴奏,很简单,以分解式和弦为主,没有和声和弦的那种厚重感,说明了这首歌是轻柔的、柔和的、平稳的,并且不是节奏感强烈的那种。下面带着这种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大家来聆听一下《我们都是好孩子》这首歌。在听音乐的时候,大家在头脑中为自己设计符合这首歌的舞蹈动作。(2)教授舞蹈动作①教授歌曲的第一部分舞蹈老师分解式示范舞蹈动作一到四的四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老师引导: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冲最前方。老师整体示范舞蹈动作的四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学生跟着四个八拍的节奏随着老师练习舞蹈动作。老师分解式示范舞蹈动作五到六的两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老师引导:注意方向,收的时候紧一点,右腿蹬出然后踩地板起,注意舞蹈动作要轻。老师整体示范舞蹈动作两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学生跟着两个八拍的节奏跟着老师练习舞蹈动作。老师分解式示范舞蹈动作七到八的两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老师引导:要把自己的信心尽快地用到舞蹈中去,这个绕圈不能自己转圈,我们要有一个形象的思维,感受到中间好像有一个同学在你身边,要围绕着同学绕圈。老师整体示范舞蹈动作两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学生跟着两个八拍的节奏随着老师练习舞蹈动作。学生跟随音乐跳八个八拍的舞蹈动作。老师引导:做第一个动作的时候请大家不要局限于镜子,可以自己选择一个方向去做动作,你们选择任何一个方向都没有问题。(学生跟着音乐跳舞)老师评价:在舞蹈中不能忽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有太多的情况我们很着急去做动作,而放弃了去听音乐,把音乐的节奏抛到九霄云外,这首歌的节奏比较舒缓,我们的动作要完全与之对应。②教授歌曲的第二部分舞蹈老师分解式示范舞蹈动作的一到二的两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老师引导:注意看我的左腿,小腿勾起来向后转,左手放在旁边。老师整体示范舞蹈动作的两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学生跟着两个八拍的节奏随着老师练习舞蹈动作。(三)巩固提高,主题升华1.即兴创编出场的两个八拍老师引导:现代舞的不拘一格要求同学们要有自己出场的舞蹈造型,你们可以选择在前面或钢琴后面等各个地方,音乐一响有两个八拍的时间给你出场,不要等着一个八拍,我们跟着音乐的旋律做律动、找感觉,要用舞姿表达音乐给人们的感受。学生创编动作。2.即兴创编结尾(1)每人创编一个舞蹈动作每一个同学创编出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跟音乐创编舞蹈动作。老师评价:很多同学的动作太过机械,没有和音乐贴合。音乐连绵不断,我们的动作和表演状态也不能断开,不能脱离音乐的感觉。(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①老师引导:我选中每小组中的一位同学做舞蹈动作,其他同学在她身边,做出和她相匹配、呼应的舞姿,摆一个集体的造型。学生讨论并做动作,老师指导。②每个小组进行表演。老师引导:结尾处一、三、五排留下来摆造型,二、四排同学就像出场一样,跟着音乐的感觉慢慢地退场,舞姿跟随音乐慢慢地、轻轻地消失在舞台上。大家在摆造型时要有自己的创意。③学生跟着音乐舞蹈,结尾处一、三、五排摆造型,二、四排退场。老师评价:有些同学直接走下场,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渐收的感觉,舞姿还要存在,舞蹈和音乐还要有一种配合感。④学生跟随音乐舞蹈,结尾处二、四排摆造型,一、三、五排退场。老师评价:不管是下场的同学还是留在场中的同学表现得都非常好,动作和音乐节奏贴合得很完美。(四)课堂小节我相信大家在这节课里不但学会了现代舞的某些动作,更感受到了现代舞与音乐之间的完美交融,我更希望同学们能把现代舞这种创新的、不拘一格的精神运用到你们其他的领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超越、不断地进步。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 第7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一、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大海》《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光》,初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鉴赏,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③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体会、探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共同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导入,使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欣赏德彪西主要印象派作品《大海》之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难点】结合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创作手法,即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感受色彩的变化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键盘、设计图片及相关音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上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坐下。1.提问:刚才大家从大屏幕上看到了,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绘画、美术……)2.教师点评概括:音乐和美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
    环节二:新课教授
    (一)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好的音乐就像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音中有画,画中有音,音乐家们在乐队这块巨大的调色板上,用每一种乐器提供的各种不相同的色彩,用指挥棒描绘出了一曲曲绚丽缤纷的乐章,而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比如我们听到这样的音乐:音乐片段1《春节序曲》--色彩?音乐片段2《野蜂飞舞》--旋律线条?(试着用手跟着音乐划)音乐片段3《拉德斯基进行曲》_-一节奏特点?音乐片段4《水中倒影》--节奏是否规则?试着记住其中的一至两句旋律。听完让学生回答各自的理解和想法。(音乐片段4:节奏模糊没规则,旋律感不强)
    (二)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1.问题:(1)这幅画给了你哪些直观的感觉?(2)如果让你选择一段和画面相配的音乐,刚才听的第几段音乐比较合适?2.简介《印象?日出》的作者莫奈和印象主义画派:1874年,法国画家莫奈在落选的美术沙龙中展出了一幅称为《印象?日出》的画作,当时的新闻界讥讽他的作品为印象派作品。这个在后来广为使用的名称成为了一群创薪画家集体的代名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这种画派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3.屏幕上出示几个名词:云、月光、大海、沉没的教堂。提问:看到这些标题,你会想到什么?这些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的名字。4.介绍德彪西(观看一段介绍作者的录像)。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其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5.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请用笔画出课本中5~6个最能说明印象主义音乐特征的关键词句。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化的意境、模糊的旋律线条、飘渺的音色、独特的和声…
    (三)屏幕上出示一幅简笔画(月牙、树枝、柳条低垂)教师提问:看到这个画面,大家会想到什么?月牙、月夜?听一听,辨一辨下列两首描写《月光》的钢琴曲:(1)哪首是印象派的音乐作品?说说理由。(2)两个作品的音乐风格有何不同?(3)试着哼一哼作品中的一段旋律。教师总结并简介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及两首作品的特色。
    (四)加深理解1.屏幕上出示名画《神奈川冲浪里》(日本浮世绘版画大师葛饰北斋所作)。2.德彪西受《神奈川冲浪里》的启发而创作了交响素描《大海》,他非常喜欢葛饰北斋的作品,并曾经将它作为《大海》的总谱封面。3.介绍交响音画《大海》。《大海》作于1905年3月,初演于1905年10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在这部交响素描中,德彪西用音符作颜色,用旋律作线条,描绘的是一幅只能用听觉来欣赏和感受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象征主义的手法、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等印象派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全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第二部分《波浪的游戏》;第三部分《风和海的对话》。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4.初听《大海》。请仔细聆听并关注:(1)乐曲主要运用哪些乐器音色来表现德彪西对大海的印象?(2)用几个关键词汇的连接或划线条、图形,记录下乐曲中大海从黎明到中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听后请学生回答,老师小结:这一部分描绘了:在大海的潮水声中,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成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在此之前,音乐的经典中,没有谁能把大海色彩的变化、波浪的涌动、清澈见底描写得如此生动。5.谈论《大海》。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边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这才是大海啊!”在交响音画《大海》问世之初,曾有评论家用“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来表示不满,但德彪西认为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对此,你有何看法?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6.边思考、边讨论、边复听《大海》。(1)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记下自己瞬间的感觉,边听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展示并介绍。(2)学生谈大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老师简单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环节三:拓展学习出示两幅绘画作品:《吉内薇拉?班琪》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幅在人物肖像线条的勾勒上有何不同?边欣赏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边阅读书本中的文字介绍。
    环节七:教师小结本课欣赏了三个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大海》用音乐表现绘画。《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用绘画表现音乐。)

  • 第8题:

    问答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中国古代歌曲》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歌曲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歌曲的特点,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过程与方法】体验歌曲的演唱特点,了解级进进行和跨度进行表现的不同音乐情绪。【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古代歌曲的演唱形式及演唱特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代歌曲的风格特征。【难点】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体会中国古代歌曲的韵味。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播放古琴曲《流水》,感受古代音乐的博大精深。老师设置问题:这首古琴曲《流水》意在高山,意在流水,通过对高山流水的描绘来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除了器乐曲,你们知道哪一种体裁形式更能通俗直白地抒发人们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种体裁形式就是歌曲。歌曲我们非常熟悉,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大家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哼唱几句。这一体裁的产生和情感抒发的需要也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穿越千年,欣赏一下古代歌曲,也来体会一下古人是怎样用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二)逐步探知,新课教学1.简单了解《楚辞》老师设置问题:你们知道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题材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中国文学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所以《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浪漫就是强调个人的情感抒发,强调个人主义色彩,《楚辞》多为庶民百姓的音乐,所以它听起来会有一种琉璃婉转的感觉,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美与朴实美。《越人歌》就是其中一首。2.欣赏《越人歌》(1)了解歌词大意《越人歌》讲述的是一位渔家女暗恋王子的故事情节。渔家女的身份与王子的身份悬殊太大,心存暗恋,不能表白,也就是这首歌所表达的是渔家女孤独痛楚的心境。歌词意境:今天是什么日子啊,我驾着小舟在长江上漂。承蒙王子看得起呀,不因为我是舟子身份而嫌弃我,甚至责骂我。我的心里呀如此的紧张而停止不住,因为我居然知道他是王子。山上有树木,树上有树枝,可是我的心里更喜欢王子啊,王子却不知道。(2)欣赏歌曲《越人歌》老师设置问题:歌曲中有哪三种艺术形式?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歌曲中包含着三大艺术形式:第一个形式是《越人歌》所独有的凄然呜咽的歌声,第二大形式是古琴伴奏,非常的深沉;第三大形式就是越人舞,它起源于奴隶社会。(3)欣赏现代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老师设置问题:古代歌曲和现代歌曲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从它的歌词、音乐旋律、音乐的节奏还有唱法上分析。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现代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现代音乐可以先有音乐旋律后有歌词,也可以先有歌词后有音乐旋律,而古代歌曲的歌词委婉含蓄,都是以诗词为主,是先有歌词后有音乐;现代歌曲多以大小调式为主的旋律,而古代歌曲多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的旋律,旋律的动向与诗歌的语调倾向是一致的,旋律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和感情的抒发,古代音乐相对于歌曲的内容和抒发情感方面来讲不占主要地位,是服务于歌词来的;现代歌曲的节奏类型有很多种,而古代歌曲多以诗歌节律(节奏韵律)为主,歌曲的节奏和吟诗的节奏是一致的;现代歌曲的唱法多以通俗唱法为主,而古代歌曲由于节奏受诗词节律的影响,所以唱起来像吟诗一样。它通常是伴琴而唱,在音色上要模仿古琴的音色,强调每一句都有一点点的拖腔,有收的感觉,所以我们要带着这种唱法演唱古代歌曲。(三)巩固提高,主题升华1.了解古代歌曲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四个阶段老师讲解:(1)诗经楚辞阶段,它主要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歌曲主要用瑟和琴来伴奏,我们称之为“琴歌”。(2)乐府阶段,乐府阶段主要是指汉代时期,出现了用丝竹乐队伴奏的“相和歌”,有用鼓、角、铙以及横笛等乐器伴奏的“铙歌”和“横吹曲”,也有用一两种管、弦乐器伴奏的抒情独唱歌曲,称为“倚歌”。(3)绝律诗阶段,绝律诗时代指的是唐朝,这一时期出现了在五言、七言律诗的基础上加入琴伴奏的琴歌或以舞蹈结合的歌舞大曲。(4)词曲阶段,词曲阶段主要指的是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长短句为主的歌曲并创下了用多个曲调连续演唱的套曲形式,出现了说唱和戏曲艺术。2.欣赏《阳关三叠》(1)了解琴歌老师设置问题:琴歌包括哪些艺术形式?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琴歌主要是由人的歌声和琴(萧、瑟等乐器)组合,是中国古代备受文人雅士青睐的一种自弹自唱的艺术歌曲。它以简约的音乐语言寄托了深远的意趣,迎合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琴歌旋律与吟诗吟诵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琴歌的节奏受诗歌节律的制约。古琴的器乐性特征影响了琴歌的声乐特色.限定了琴歌演唱的行腔风格和润色特征。琴歌演唱注重二度创作,在追求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体现了个人的演唱特色的独创性。(2)简单了解《阳关三叠》老师讲解:《阳关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歌曲。其歌词原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有“阳关”与“渭城”这两个地名,所以得名《阳关曲》或《渭城曲》。老师设置问题: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请从调式、结构等方面分析。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阳关三叠》是古代文人有感于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而写的歌曲,它含蓄地反映了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戍徭役制度压迫下的哀怨情绪。全曲分三大段,每段共分为上下两阕,上阕是由王维四句诗的旋律组成,以五声音阶的商调式为基础,四句曲调的关系是起承转合。下阕是后人在王维诗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长短句的旋律。以商调式为核心,同时又与羽调式结合,形成主调和属调的交替,加强了调式上的对比作用。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因此曲式有“三叠”的结构。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特别是后三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跃,以及“历辛苦”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3)欣赏《阳关三叠》①欣赏《阳关三叠》的上阕老师设置问题:音乐情绪怎么样?旋律走向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音乐情绪柔和深情,表达送别者真挚含蓄的情感,多采用级进进行,每一句结尾都是同音进行。②欣赏《阳关三叠》的下阕老师设置问题:音乐情绪怎么样?旋律走向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旋律的跌宕起伏,错乱多样,使用了很多的八度大跳,情绪上趋向激动,表达了离别的痛苦之情。③整体欣赏歌曲《阳关三叠》,整体感受音乐情绪的别恨离愁。(4)学唱《阳关三叠》的上阕①按诗歌节律朗读前四句。②老师弹旋律,学生填词演唱。老师评价:想象着我们就是古人,演唱时要有吟诗的感觉,旋律的动向与诗歌的语调倾向是一致的,旋律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和感情的抒发。按照诗歌节律来演唱,声音要尽量模仿古琴的音色。③学生跟琴有韵味地演唱。(四)课堂小节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歌曲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在课后也多接触这方面的内容,多听一些古代歌曲,来感受我国古代音乐的博大精深。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现代版的古代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这节课就结束在王菲的歌声里,下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聆听《魔王》《鳟鱼》,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过程与方法】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本知识。【知识与技能】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熟悉对艺术歌曲演唱的基本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聆听歌曲、探究艺术歌曲的艺术性如何体现。教学难点:体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感受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首歌,(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什么歌曲?(摇篮曲)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梦幻、甜美)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学生回答(贝多芬?莫扎特?海顿?),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我在课前引导)。上一节课的作业让学生分组搜集舒伯特的相关资料,在这里请学生们讨论、分享一下舒伯特的生平、艺术作品及艺术成就,我来归纳。小结: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就显示出他音乐创作的特殊才能。他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及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等大量的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二)新课教授1.欣赏(1)《魔王》①提问与思考A.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B.反映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C.用什么乐器伴奏?(钢琴)②聆听《魔王》听前提问:舒伯特是怎样把歌德诗中的氛围和人物融入音乐中的?讨论小结(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不同的角色,钢琴伴奏的三连音表现逼人的气氛,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父亲筋疲力尽、悲痛欲绝的痛苦心情)(2)《鳟鱼》①聆听中文版《鳟鱼》A.表达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音乐开始,鳟鱼欢快游着,后来音乐紧张表现鳟鱼遇到危险--绝望)B.同学们说说作品包含了哪些寓意呢?(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词作者舒巴尔特写了很多抒情诗,由于政治原因被关进监狱,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的心情,浑水摸鱼渔夫--统治者,受骗的小鱼--群众,舒伯特看到后深有感触便写成了这首歌)②聆听《鳟鱼》,边听唱边打拍子(明亮的小河里面,有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像箭儿一样)。③请学生试唱第一段歌谱;来感受、体会这一段音乐(教唱两遍),多媒体播放图片,这就是鳟鱼,我来弹奏,大家用“啦”唱出来,接下来我们一起唱歌词……我们怎样才能唱出鳟鱼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呢?(速度稍快、跳跃性)再一起演唱一遍。教师小节:舒伯特以内容为中心,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三)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歌词: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曲。伴奏: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演唱水平: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目的: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而作的。(四)扩展环节: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中国艺术歌曲?《摇篮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长江之歌》《草原之夜》《北京颂歌》《江河万古流》《送别》(李叔同)等。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再一一地听了。(五)小结舒伯特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将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但他的作品并不是盲目地屈从于诗歌,而是赋予了诗歌新的内涵,使诗歌具有新的生命力,下课后我们可以再去欣赏一些国外的艺术歌曲。(六)作业:课后收集中外艺术歌曲。(七)教学反思(略)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