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2011年7月5日,某公司高经理与员工在饭店喝酒聚餐后表示:别开车了,“酒驾”已入刑,咱把车推回去。随后,高经理在车内掌控方向盘,其他人推车缓行。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如机动车未发动,只操纵方向盘,由人力或其他车辆牵引,不属于酒后驾车。但交警部门指出,路上推车既会造成后方车辆行驶障碍,也会构成对推车人的安全威胁,建议酒后将车置于安全地点,或找人代驾。鉴于我国对“酒后代驾”缺乏明确规定,高经理起草了一份《酒后代驾服务规则》,包括总则、代驾人、被代驾人、权利与义务、代为驾驶服务合同、法律责任等共六章二十一条邮

题目
2011年7月5日,某公司高经理与员工在饭店喝酒聚餐后表示:别开车了,“酒驾”已入刑,咱把车推回去。随后,高经理在车内掌控方向盘,其他人推车缓行。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如机动车未发动,只操纵方向盘,由人力或其他车辆牵引,不属于酒后驾车。但交警部门指出,路上推车既会造成后方车辆行驶障碍,也会构成对推车人的安全威胁,建议酒后将车置于安全地点,或找人代驾。鉴于我国对“酒后代驾”缺乏明确规定,高经理起草了一份《酒后代驾服务规则》,包括总则、代驾人、被代驾人、权利与义务、代为驾驶服务合同、法律责任等共六章二十一条邮寄给国家立法机关。关于高经理和公司员工拒绝“酒驾”所体现的法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法的指引作用
B.法的评价作用
C.法的预测作用
D.法的强制作用

相似考题
更多“2011年7月5日,某公司高经理与员工在饭店喝酒聚餐后表示:别开车了,“酒驾”已入刑,咱把车推回去。随后,高经理在车内掌控方向盘,其他人推车缓行。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如机动车未发动,只操纵方向盘,由人力或其他车辆牵引,不属于酒后驾车。但交警部门指出,路上推车既会造成后方车辆行驶障碍,也会构成对推车人的安全威胁,建议酒后将车置于安全地点,或找人代驾。鉴于我国对“酒后代驾”缺乏明确规定,高经理起草”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次同学聚会中,小李和同学们谈论到:“现在‘酒驾’,已入刑,咱们都喝了酒,回家的时候就别开车了,打车回去好了”。他们拒绝“酒驾”体现了法的()作用。

    A.指引

    B.强制

    C.调节

    D.评价


    正确答案:B

  • 第2题:

    2011年7月5日,某公司高经理与员工在饭店喝酒聚餐后表示:别开车了,“酒驾”已入刑,咱把车推回去。随后,高经理在车内掌控方向盘,其他人推车缓行。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如机动车未发动,只操纵方向盘,由人力或其他车辆牵引,不属于酒后驾车。但交警部门指出,路上推车既会造成后方车辆行驶障碍,也会构成对推车人的安全威胁,建议酒后将车置于安全地点,或找人代驾。鉴于我国对“酒后代驾”缺乏明确规定,高经理起草了一份《酒后代驾服务规则》,包括总则、代驾人、被代驾人、权利与义务、代为驾驶服务合同、法律责任等共六章二十一条邮寄给国家立法机关。关于高经理起草的《酒后代驾服务规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民法商法规则
    B.是立法议案
    C.是法的正式渊源
    D.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答案:A,B,C,D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酒后代驾服务规则》是由高经理起草的,并不是国家制定的,也没有得到国家认可,故不属于法律规则,更谈不上属于民商法规则了,故选项A说法错误,应选。立法议案,是指依法享有提案权的主体向立法机关提出的关于制定、修改、废止某项法律的正式提案。根据《立法法》第14、15、26、27条的规定,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体仅包括: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全国人大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主体仅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高经理作为一个公民,无权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法律案,故选项B说法错误,应选。
    法的正式渊源,是指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并且直接作为法律人作出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规范来源的资料。对于正式渊源,法律人必须予以考虑,或者说法律人有义务适用它们。《酒后代驾服务规则》是由高经理起草的,并不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授权的组织制定的,不具有法律效力,故不属于法的正式渊源。选项C说法错误,应选。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构成法律人的决定的大前提的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酒后代驾服务规则》不具有法律说服力,不能构成法律人的决定的大前提,故该《规则》也不是法的非正式渊源。
    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指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授权的组织依法制定并发布的,以条文的形式规定的行为准则,具有普遍约束力、能作为法律适用依据的可以反复适用的法律文件。《酒后代驾服务规则》是由高经理起草的,并不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授权的组织制定的,不具有普遍约束力,也不能作为法律适用依据,故选项D说法错误,应选。

  • 第3题:

    2015年2月18日,某公司老板刘某和其朋友在酒吧就餐后表示:“别开车,酒驾已入刑,咱还是请代驾把车开回去吧。”刘某找代驾的行为体现法的哪项作用( )

    A.法的指引
    B.法的评价
    C.法的预测
    D.法的强制

    答案:A
    解析:
    指引作用是指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指引作用,包括确定的指引、有选择的指引。确定的指引一般是规定义务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选择的指引一般是规定权利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评价作用,这是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预测作用是对当事人双方之间的行为的作用。强制作用是对违法犯罪者的行为的作用。教育作用是对一般人的行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题干中刘某和其朋友最终请代驾的行为体现了法的指引作用。因此选择A项。

  • 第4题:

    试驾开始前,销售顾问的做法错误的是()

    • A、根据试驾方案向顾客介绍车辆的相关操作
    • B、提醒顾客系好安全带
    • C、主动指导顾客调节座椅.方向盘.后视镜三项的位置
    • D、在试驾车内准备适当的茶点零食

    正确答案:D

  • 第5题:

    2010年3月以来,全国上下开展严打以“酒驾”为重点的危害交通安全行为。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今年5月1日起施行。 回答问题。 新法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同时,新法对酒驾和醉驾予以区别对待:酒驾属于一般违法行为,醉驾属于犯罪行为。司机王某酒后驾车被交警查获定为醉驾,若王某不服,他可以行使()。

    • A、批评权
    • B、申诉权
    • C、检举权
    • D、建议权

    正确答案:B

  • 第6题:

    为有效打击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切实降低因酒驾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延津县交警大队把2011年做为酒驾整治年,整治酒驾违法贯穿全年工作始终。回答下列各题。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某市交警部门对酒后驾驶一律按《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上限进行处罚。这表明行政机关()。

    • A、严格依法行政
    • B、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 C、重视合理行政
    • D、重视树立政府的权威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是现代道路交通常用的标语。为保障交通安全,我国《刑法》对“酒后驾车”的相关情形也做了规定。在不考虑驾驶人年龄、行为能力等前提下,下列情形与刑法罪名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在道路上,酒后驾驶机动车辆——危险驾驶罪
    • B、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危险驾驶罪
    • C、在道路上,酒后驾驶机动车辆——交通肇事罪
    • D、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辆——交通肇事罪

    正确答案:B

  • 第8题:

    自2011年5月1日开始酒驾入刑以来,酒驾醉驾数量确实在大幅度减少,但是与此同时,农村依然是酒驾的重灾区,据统计,2017年以来仅河北省因酒后醉酒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40余起,造成55人死亡,其中,涉及农村道路或临近农村道路的酒后或醉酒引发的交通事故有14起,死亡22人。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酒驾入刑以来,城市酒驾问题确实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这组数据却如此触目惊心,逝者已去,但是留给家庭的伤痛却是难以抚平的,农村不应该成为法外之地,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如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农村地区成为酒驾、醉驾违法的“重灾区”,折射出很多问题。
    首先,农村劝酒风气盛行。农村向来有劝酒的习惯,酒足饭饱才能彰显主人的热情,很多人感觉抹不开面子,在酒场上就越喝越多。与此同时很多农村群众对安全的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县乡道路车少,交警工作范围覆盖不到,所以喝点酒开车只要没喝醉就不会出事,确实存在“没有事”的侥幸心理。
    其次,在治理酒驾的密度与力度上,确实存在城乡差别。由于警力投入的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查处范围较窄也就是“没人管”的情况,这也是导致村民出现侥幸心理的原因。
    再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很多路段年久失修,有的甚至缺少路灯、安全警示牌等基本的安全保障措施。这也导致了农村交通事故的多发。
    我们要想减少农村悲剧,就要对症下药,既要让农村有人管,也要消除群众的侥幸心理。
    首先,政府要重视农村的交通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地区交通硬件设施,并对一些年久失修存在交通隐患的乡村道路进行维修改造,包括在重要路段配备红绿灯,完善乡村道路的交通安全提醒标志和防护设施等等。
    其次,加大警力投入,提高农村交通执法水平和实效。适当增加交通执法和管理的力量,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规模适度的交通执法管理队伍,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酒驾检查。
    再次,加强交通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让交通法规知识进农村,让农村的群众知法懂法并且能够守法。
    最后,要做好农村的移风易俗工作。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要将此工作长久做下去,在农村要积极发挥村干部和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将文明饮酒不劝酒,安全驾驶的理念深深植入百姓的意识中去。
    农村工作难度大,但是只要我们落实“常治理”与“长治理”,农村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

  • 第9题:

    2011年7月5日,某公司高经理与员工在饭店喝酒聚餐后表示:别开车了,“酒驾”已入刑,咱把车推回去。随后,高经理在车内掌控方向盘,其他人推车缓行。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如机动车未发动,只操纵方向盘,由人力或其他车辆牵引,不属于酒后驾车。但交警部门指出,路上推车既会造成后方车辆行驶障碍,也会构成对推车人的安全威胁,建议酒后将车置于安全地点,或找人代驾。鉴于我国对“酒后代驾”缺乏明确规定,高经理起草了一份《酒后代驾服务规则》,包括总则、代驾人、被代驾人、权利与义务、代为驾驶服务合同、法律责任等共六章二十一条邮寄给国家立法机关。请回答问题。 关于高经理起草的《酒后代驾服务规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011年卷一不定项第91题)

    • A、属于民法商法规则
    • B、是立法议案
    • C、是法的正式渊源
    • D、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正确答案:A,B,C,D

  • 第10题:

    问答题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请分别从道德和法律层面上分析酒驾、醉驾行为。

    正确答案: 从道德层面上看,此类酒驾、醉驾行为违背了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交通秩序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交通的必备前提。
    从法律层面上分析酒驾、醉驾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负刑事责任,受到刑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某公司经理甲与员工在聚餐中饮酒,饭后甲表示醉驾已列入刑不能开车,但由于公司离酒店不远,遂决定尤其在车内掌握方向盘,让员工将车推回公司。路遇交警乙,了解情况后,乙认为甲只操作了方向盘,机动车并未发动,不属于酒后驾车,责令其将车靠边停靠,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拒绝酒后驾车体现了法的指引作用

    B

    乙使用了归纳推理

    C

    乙使用了类比推理

    D

    乙对酒后推车不属于酒驾的解释属于行政解释


    正确答案: C
    解析: 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本案中甲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饭后表示不能开车,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体现法的指引作用。A正确。推理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划分,主要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演绎推理又称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大前提是一般原理(规律),即抽象得出一般性、统一性的成果;小前提是指个别对象,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从这个推理,然后得出结论。本题中交警乙对酒后驾驶的法条规定和本案“推车”的具体情况两个前提进行分析,得出甲并非酒后驾驶,属于演绎推理。故BC错误。行政解释,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贯彻的问题所作的说明。只有特定的行政机关才有权进行行政解释,本题中的乙无权作出行政解释。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

  • 第12题:

    问答题
    自2011年5月1日开始酒驾入刑以来,酒驾醉驾数量确实在大幅度减少,但是与此同时,农村依然是酒驾的重灾区,据统计,2017年以来仅河北省因酒后醉酒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40余起,造成55人死亡,其中,涉及农村道路或临近农村道路的酒后或醉酒引发的交通事故有14起,死亡22人。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酒驾入刑以来,城市酒驾问题确实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这组数据却如此触目惊心,逝者已去,但是留给家庭的伤痛却是难以抚平的,农村不应该成为法外之地,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如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农村地区成为酒驾、醉驾违法的“重灾区”,折射出很多问题。
    首先,农村劝酒风气盛行。农村向来有劝酒的习惯,酒足饭饱才能彰显主人的热情,很多人感觉抹不开面子,在酒场上就越喝越多。与此同时很多农村群众对安全的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县乡道路车少,交警工作范围覆盖不到,所以喝点酒开车只要没喝醉就不会出事,确实存在“没有事”的侥幸心理。
    其次,在治理酒驾的密度与力度上,确实存在城乡差别。由于警力投入的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查处范围较窄也就是“没人管”的情况,这也是导致村民出现侥幸心理的原因。
    再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很多路段年久失修,有的甚至缺少路灯、安全警示牌等基本的安全保障措施。这也导致了农村交通事故的多发。
    我们要想减少农村悲剧,就要对症下药,既要让农村有人管,也要消除群众的侥幸心理。
    首先,政府要重视农村的交通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地区交通硬件设施,并对一些年久失修存在交通隐患的乡村道路进行维修改造,包括在重要路段配备红绿灯,完善乡村道路的交通安全提醒标志和防护设施等等。
    其次,加大警力投入,提高农村交通执法水平和实效。适当增加交通执法和管理的力量,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规模适度的交通执法管理队伍,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酒驾检查。
    再次,加强交通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让交通法规知识进农村,让农村的群众知法懂法并且能够守法。
    最后,要做好农村的移风易俗工作。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要将此工作长久做下去,在农村要积极发挥村干部和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将文明饮酒不劝酒,安全驾驶的理念深深植入百姓的意识中去。
    农村工作难度大,但是只要我们落实“常治理”与“长治理”,农村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有数据表明,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因此,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以下信息如果为真,能够最有效反驳上述结论的是( )。

    A部分因“酒驾”被判刑的人员在获释后依然还有“酒驾”行为
    B大部分民众表示自己由于考虑到“酒驾”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而放弃了“酒驾”行为
    C自“酒驾”入刑以来,因“酒驾”而导致的严重交通事故并没有明显减少
    D自“酒驾”入刑以来,社会各界均加大了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削弱题型。

    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论据: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论点和论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需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强调酒驾判刑人员的个人行为,C项强调严重交通事故,均与整体交通事故率是否下降无关,属于无关选项;

    B项大部分民众因为刑罚的作用而放弃酒驾行为,直接加强了论点;

    D项酒驾入刑带动社会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这就说明刑罚并不比思想教育更有效,后者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直接削弱论点。

    故正确答案为D。

  • 第14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以“危险驾驶罪”入刑,可判处六个月以下拘役。那么,醉驾入刑的实施情况到底如何?据有关统计发现,2011年5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S区检察院共起诉1103宗1105人醉驾案件。醉驾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尽管后果很严重,但仍有少数驾驶员抱着“少喝一点没关系”“应该不会被查”的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这说明,醉驾入刑的查处力度不够,不足以对所有驾驶员产生震慑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醉驾入刑实施后,S区上路行驶的机动车数量有了大的增长
    B.严格实施醉驾入刑,将不可避免地提高S区交警执法成本
    C.醉驾入刑实施后,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有所增大
    D.醉驾入刑实施后,S区每天都有交警上路严查酒驾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不足以对所有驾驶员产生威慑力。
    论据:仍有少数驾驶员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醉驾入刑实施与机动车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与论点所述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醉驾入刑实施与执法成本之间的关系,这与论点所述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惩罚力度相较以前而言有所增大,与论点“查处力度”是否足够无关,论题不一致,不具有削弱作用。
    D项:增加反向论据。该项用具体的事例指出S区每天都严查酒驾,说明醉驾入刑查处力度大,具有削弱作用。

  • 第15题:

    按照辽河油田公司机动车准驾证扣分标准,持证人酒后驾车的扣多少分?


    正确答案:12分。

  • 第16题: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正确答案: 交通秩序是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的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发挥关键作用,一般来说,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是:道德和法律。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因此,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有许多人的交通法制观念、文明礼让意识与现代文明城市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行车、乘车、行走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极易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并随时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轻者对个人带来伤痛,重者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灾难。所以,维护好交通秩序是实现公共生活稳定的重要方面,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调节。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因为:
    第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同样,社会秩序的维持也要靠每个人的自觉遵守来实现。如何做到构建文明的社会公共秩序,需要每个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文明礼让和尊重他人。另一方面要自觉遵守社会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 第17题:

    酒驾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国家在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中,将酒驾和飙车纳入刑事处罚范围,加大处罚力度,但是治理酒驾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公民()。

    • A、践行监督权,检举各类饮酒行为
    • B、树立权利意识,拒绝饮酒行为
    • C、履行法定义务,自觉拒绝酒后驾车
    • D、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惩处酒驾行为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根据80-20原则分析,车祸的主要原因是()。

    • A、酒驾
    • B、酒驾+超速
    • C、酒驾+超速+未系安全带
    • D、酒驾+超速+未系安全带+光线不佳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2015年2月18日,某公司老板刘某和其朋友在酒吧就餐后表示:“别开车,酒驾已入刑,咱还是请代驾把车开回去吧。”刘某找代驾的行为体现法的哪项作用?()

    • A、法的指引
    • B、法的评价
    • C、法的预测
    • D、法的强制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2011年7月5日,某公司高经理与员工在饭店喝酒聚餐后表示:别开车了,“酒驾”已入刑,咱把车推回去。随后,高经理在车内掌控方向盘,其他人推车缓行。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如机动车未发动,只操纵方向盘,由人力或其他车辆牵引,不属于酒后驾车。但交警部门指出,路上推车既会造成后方车辆行驶障碍,也会构成对推车人的安全威胁,建议酒后将车置于安全地点,或找人代驾。鉴于我国对“酒后代驾”缺乏明确规定,高经理起草了一份《酒后代驾服务规则》,包括总则、代驾人、被代驾人、权利与义务、代为驾驶服务合同、法律责任等共六章二十一条邮寄给国家立法机关。请回答问题。 关于交警部门的推车前行不属于“酒驾”的解释,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2011年卷一不定项第90题)

    • A、属于司法解释
    • B、属于行政解释
    • C、直接运用了类比推理
    • D、运用了演绎推理

    正确答案:A,B,C

  • 第21题:

    单选题
    根据80-20原则分析,车祸的主要原因是()。
    A

    酒驾

    B

    酒驾+超速

    C

    酒驾+超速+未系安全带

    D

    酒驾+超速+未系安全带+光线不佳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减少类似酒驾、醉驾行为,避免造成交通事故。

    正确答案: 如何减少类似酒驾、醉驾行为,避免造成交通事故:
    其一,从道德层面上,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树立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意识,不断提高公民自身道德素养。
    其二,从法律层面看,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使其“不敢”。
    其三,从制度层面上,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监管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关于高经理起草的《酒后代驾服务规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011年真题]
    A

    属于民法商法规则

    B

    是立法议案

    C

    是法的正式渊源

    D

    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正确答案: A,D
    解析:
    A项,民商法规则是指《民法》和《商法》中规定的规则,具有法律效力。根据《立法法》规定,只有有权机关才可以根据职权或授权制定民商法法律文件。高经理作为自然人,无权作出民商法规则。
    B项,立法议案是指具有立法提案权的主体向立法机关提出的关于法律的创制、补充、修改、认可或废止的书面提议或建议。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我国拥有提案权的主体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的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的代表。一般公民提出的是立法建议
    C项,法的正式渊源是指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并且直接作为法律人的决定的大前提的规范来源的那些资料,如宪法、法律、法规等,主要为制定法,即不同国家机关根据具体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D项,规范性文件,是各级机关、团体、组织制发的各类文件中最主要的一类,因其内容具有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性质,故名称为规范性文件。高经理作为自然人无权拟定规范性文件,且其拟定的文件也不具有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性质。因此,该文件不属于规范性文件。

  • 第24题:

    问答题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正确答案: 交通秩序是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的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发挥关键作用,一般来说,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是:道德和法律。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因此,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有许多人的交通法制观念、文明礼让意识与现代文明城市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行车、乘车、行走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极易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并随时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轻者对个人带来伤痛,重者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灾难。所以,维护好交通秩序是实现公共生活稳定的重要方面,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调节。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因为:
    第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同样,社会秩序的维持也要靠每个人的自觉遵守来实现。如何做到构建文明的社会公共秩序,需要每个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文明礼让和尊重他人。另一方面要自觉遵守社会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