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即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顺应就是主体改变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由于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当顺应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时,主体就会重复范型(人或物)的动作,这时就会产生模仿;另一种是当同化作用大于顺应作用时,主体自身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因而较少考虑外部事物的要求,这时就会出现游戏。游戏在前幼儿期就已经诞生,但由于前幼儿期儿童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所以他们的游戏是模仿性游戏。并且,前幼儿期儿童正处于掌握各种基本生活技能(如进食、大小便、穿脱衣服等自我服务技能)的阶段,游戏内容是对这些基本生活活动的反映。儿童的游戏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前幼儿期的模仿性游戏向幼儿期的主题(角色)游戏发展,在幼儿期末当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萌芽的时候产生规则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