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丘也闻有国有家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中“也”用于句中时表示顿宕,起提顿作用。( ”相关问题
  • 第1题: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留下了许多名言锦句。下列孔子的名言中不属于谈理政的是:

    A.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D.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答案:C
    解析:
    A项的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这是谈理政的名言。B项的意思是“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这也是谈理政的语句。C项的意思是“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周密的考虑。这是谈追求的语句。D项的意思是“名分上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当合理,那么事情就办不成”。这句话也是谈理政的。故本题答案选C。

  • 第2题:

    下列观点与所属流派对应正确的是

    A.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儒家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兵家
    C.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法家
    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墨家

    答案:A
    解析: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此句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A对应正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是由孟子以及他的弟子编写。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B对应错误;
    偷带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引申义为现实是虚伪的。这句话否定圣人之道,体现的是道家思想,C对应错误;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系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法家教育纲领,D对应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为A。

  • 第3题: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俞樾认为,其正确的文字应为“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均。”根据教材注释,俞樾至少运用了理校、他校两种方法。


    《论语》

  • 第4题: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将“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2)将“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3)将“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4)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观点
    (5)这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色


    答案:
    解析:
    (1)“君子最痛恨那种心里想得到嘴上却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为了得到它寻找借口的人。” 驳斥冉有为攻打颛臾寻找借口。
    (2)“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完善文德教化来使他们归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
    孔子表达的观点是:为政以德。
    (3)“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啊!”
    指出季氏伐颛臾的危害:季氏专权,又要扩张势力范围,这必然激化与鲁君的矛盾,发动不义之战,授鲁君以柄,后必有灾,这才是季氏真正的忧患之所在。
    (4)驳斥冉有为攻打颛臾寻找借口,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5)驳中有立,驳立结合,通过立论来驳斥对方的观点。?

  • 第5题: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出自()

    A.《春秋》

    B.《论语》

    C.《管子》

    D.《孟子》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