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先秦道家的“无为而治”。
第1题:
先秦道家主要有哪个代表?
(1)老子;
(2)庄子;
(3)稷下学派。
第2题:
试论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形成的条件。
道家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观之形成,应该说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从道家思想发展的谱系上说,这是以“天道”作为其思想依据的,《吕氏春秋》在其《序意》中引用黄帝教诲颛顼的话说:“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此即老子法地法天法自然之论,而“无为而治”本就是一种以天地为依据,不违自然的一种政治运作的理想方式。另一个条件即是现实政治的坏象激发出的一种反思。此诚如韦政通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所说:“老子首次能由广阔的背景上透视了作为人类政治核心的权力问题,他十分敏锐地观察到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安,是起因于在上位者的予取、予求及横加干涉。政治上的种种扰民是引起上下之间紧张关系的主因。无为的政治理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化解这政治的核心问题”。
第3题:
道家的管理思想是无为而治论
第4题:
简述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论的内涵
三层含义:
不胡为;
自然而为;
以不变应万变。
第5题:
试述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
道家认为,天道是无为的,所以人道即治世之道也应该是无为的。
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时代是“至治”的时代,是“至德之世”。在老子看来,儒家所极力标榜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等盛世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从“至德之世”堕落下来的历史。
庄子则指出,圣人只不过是借“仁义”之名而行“窃国”之实的“假仁假义”罢了,他说:“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意思是说你们的仁义道德不过是窃国大盗手中的工具而己,因而他大声疾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当然,从历史上看,道家的后学们并没有拘泥于老庄的“无为而治”,他们在历史变迁中对老庄学说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政治有深刻影响的道家治世体系:“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