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造的材料不是储存在其内心的一种精神现象(或记忆中的表象),而是独立于创造者(作家)之外的物质现象。()
第1题:
第2题:
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A表象
B记忆
C感知
D想像
第3题:
文学写作仅仅是作家的个人精神创造。
第4题:
人在头脑中创造形象的基本材料()。
第5题:
文化是人类独有现象,只有人类才是文化的创造者。
第6题:
介质过滤除菌不是真正的面积过滤,而是一种()现象。
第7题: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第8题:
思想性和实践性
多样性和共同性
时代性和阶级性
社会性和个体性
第9题:
时代性和阶级性
思想性和实践性
虚幻性和易变性
多样性和共同性
第10题:
定势现象
迁移现象
记忆现象
创造性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创造表象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第13题:
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种思维现象是()
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第14题:
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与创造者。
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因为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完全从属于别的人或资本,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因为,文学创作属于审美活动,它主要是通过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对审美客体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也因此,文学创造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又是美的创造者。
略
第15题:
刻板印象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它反映的是群体的“共识”。
第16题:
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第17题:
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第18题:
"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第19题:
文学流派并不是文学产生之初就有的现象,而是文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形成了某种传统或创作成规之后的产物。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想象是对已储存的表象的加工改造
梦是想象的一种特殊表现
想象的内容的来源不是客观现实,而是表象
想象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
已有的表象是想象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