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德育过程所包含的规律主要体现在:(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能动的实现的。学生不仅是被影响的对象,也是能动地吸收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理解、选择和吸取。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外界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选择,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单纯的说教很难使这种内化实现,教师必须设计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实现品德内化。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和交往。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内化道德修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品德能动地发展。(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所以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①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基础。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加深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和巩固道德行为习惯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既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又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动力条件,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思想面貌和道德品质的外在标志。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②德育不但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全面培养还要有针对性。知、情、意、行如果发展得不平衡,会导致各因素间不协调或者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抓薄弱环节,有效地调节品德的结构。③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也存在个别差异,表现出来的品德面貌或品德问题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多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是突出的。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的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并且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道德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从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着手。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德育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以便能够在德育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自身品德中的主体作用。(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的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德育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因此,协调和统一各方面的品德要求,使之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