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题目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更多“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 ”相关问题
  • 第1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解析: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汉阳城里树木葱郁和鹦鹉洲上芳草繁茂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登楼时的思乡之情。

  • 第2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见于崔颢的《登颧雀楼》诗。


    崔颢

  • 第3题:

    下列对崔颢《黄鹤楼》一诗内容理解无误的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 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 第4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时间)和“烟波江上”(景致)与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解析:
    有内在联系。“日暮”之时所见“烟波江上”之景致,优美而迷蒙,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归思难禁。

  • 第5题:

    4、崔颢《黄鹤楼》曰:“晴川历历汉阳树,()。”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