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题目

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考题
更多“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相关问题
  • 第1题:

    《天问》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天问》在艺术上有以下突出特色:
    首先是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与热烈的感情相结合。《天问》全诗完全由提问组成,从宇宙洪荒、天文、地理之事问起,继而又问人事,广涉夏、商、周三代历史,最后以问楚先和当代楚国现实作结,洋洋洒洒,无所不问,但细按其提问的方式和口气,又绝非是什么纯知识性的问答,即并非完全属于问所不知;而更多的是问所不信,问所不平,以至问所当知。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深思熟虑后的一种质疑,一种见解,一种抒怀。
    在对自然界现象所提的问题中,大多数是属于对前人学说的质疑,在一系列的质问中,蕴含着诗人在进行某些理性思考后对前人成说的否定。如长诗一开头对“遂古之初”的提问,无疑是对当时流传的天地开辟前“混沌”说的否认。诗人在长诗《天问》中,对历代兴亡史的发问,是本诗的主旨所在,即以历史为明鉴,来警戒楚之有国者,改弦易张,以救亡图存。在这部分里,既包含着诗人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倾注着诗人对历史上贤明政治、正义人物的仰慕和对昏君奸佞的挞伐,其爱憎分明的感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其次,从形式看,《天问》长诗完全由问句出之,确为“创格”,但如果没有艺术思维的驾驭,就会质直、呆板、枯燥,浑然一片,以至让人难以卒读。而令人惊奇的是,《天问》这首由一百七十余句组成的问语长诗,却完全不是这样。它通过不同语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诗句错落有致,疾徐相间,且一气充盈,独具风采。
    人在《天问》诗中,根据不同的问义和语气的要求,把众多疑问词相间使用。而在疑问词的用法上,有的放在句首,有的“以”、“焉”等虚词相连用,以表顿挫和转折。 在句式上,《天问》以四字句为主干,属四言体,但它多达四分之一左右的句式,又打破四言,杂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八言等不同句式,这也使诗平添了语句的错落之美。
    《天问》全诗以问句构成,而问式的变化,对全诗的艺术性则起着更大的作用。全诗的这种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再加上针对不同问题所负载的感情色彩——或探究质疑,或谴责讽刺,或同情赞美,或激昂热烈,或冷峻无情,从而构成了全诗的雄肆活脱,穷幽极渺的风格,并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

  • 第2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周民族史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代表了公元前11世纪我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其成就可概括如下:
     (1)比较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神话传说色彩是史诗的重要因素之一,周民族史诗也有着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这在《生民》一诗中尤为突出,如诗中姜嫄因为踩了上帝的脚印而神奇地怀孕,后稷被母亲三弃三收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神异等。
    (2)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主体是抒情诗,而史诗则是以叙述描写为主的,因而周民族史诗有着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特点。
    例如《公刘》一诗记叙了周民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从邰地迁居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历史。诗歌是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但是诗歌的每章都以一个感叹句“笃公刘”(意即:忠厚老实的公刘啊)起首,从而把公刘的形象和民族的历史、族人的爱戴赞美之情结合在一起,使得叙事中有了抒情的成分。又如《生民》一诗的最后详细描写了周人在丰收之后祭祀祖先的场面,而这种描写中则暗含着周人丰收的喜悦、对神灵的虔诚感恩,使得描写中也满含着情感。这种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使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如《生民》是从姜嫄怀孕开始,写到后稷定居邰地、创立祭祀典礼,有着相对独立的完整情节。这种表现手法还塑造出一个个光辉的先王形象,如充满了神异色彩的后稷、勤劳智慧、深受景仰爱戴的公刘等。
    (3)周民族史诗也很讲究布局谋篇的章法结构。这些史诗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如《生民》中先写姜嫄怀孕,次写后稷出生,再写他发明农业,最后写他率领族人定居邰地;《公刘》一诗先写迁移前的准备、次写启程出发,再写公刘察看周原,最后写周人在豳地停留下来开垦土地、建设家园;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但是其结构上也很多独特之处,经常用相同的词语领起一章,如《生民》连续六章以赞叹的语气词“诞”发端,《公刘》以“笃公刘”发端,这样既构成了章节之间的排比,增强了诗歌外在形式上的层次感;又通过同一种感情的不断反复,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将全诗融为一个浑然的整体。
    (4)周民族史诗还很讲究修辞技巧,多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
    (5)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连用四个不同的叠音词来描摹不同农作物丰收的景象,突出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神态。叠音词的使用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节奏感,使诗歌琅琅上口。 

  • 第3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豪放中见沉郁的独特风格。
    (2)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
    (3)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藏微曲折地抒写内心。
    (4)大量使用典故。
    (5)高超的语言能力,广泛地吸收前代诗文、经史及当时口语。

  • 第4题:

    试述李商隐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李商隐是中晚唐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直接触及社会现实的政治诗。他一生关注现实,故其诗中有百首是触及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对当时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均有反映,并大胆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如他的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描写了农村凋敝残破、民不聊生的景象,追溯了唐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变化,反映了极其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夹叙夹议,气势磅礴,兼有政论和史诗的特色。
    二是抒写各种复杂思想的咏怀诗。李商隐诗中为数最多的是抒写各种复杂思想的咏怀诗。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一生沉沦下僚,徒有壮志,怀才不遇,以及消极颓唐之情,复杂而又强烈,往往见于笔端。
    三是爱情诗。李商隐是唐代抒写爱情的能手,爱情诗在其诗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极富特色,其中一部分是写其妻子王氏的。此外,还写了不少追求、怀恋其他女子的诗作,多以《无题》标示。
    其艺术特色有:
    一是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是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色之一。他的诗无论感时、抒怀,还是言情、咏物,无不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
    二是长于用典,精工贴切,是李商隐诗的又一重要特色。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也是运用得极为精彩的一个。
    三是锤炼字词,工于造语。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他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而且也重视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
    四是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浓郁,摇曳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了“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精美和朦胧的美学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的发展,为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第5题: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 第6题:

    结合作品试分析张爱玲的《更衣记》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张爱玲的《更衣记》是一篇十分独特的散文,开始是用英文写作并在英文刊物《二十世纪》上发表的,后来才翻译成中文。文章以六千字的篇幅写出了衣服的“近代史”,表现了満清以来我国服饰的变迁。在艺术上有如下特色:
    1.文章不拘泥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着重于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并在比较中评述女装与男装的区别。
    2.文章在取譬和用词上十分灵动和准确。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的风玲”、“一双袖子翩翩而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等等。
    3.通过服饰来写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如服饰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等等,表现了张爱玲对于服饰、对于人生的重感悟、重体验、率性而为的态度。

  • 第7题:

    元代有哪些著名的擅长墨竹和墨梅的画家?试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擅长墨竹有李衍、深入竹乡,对竹的“形色情状”“生聚荣枯”做了仔细研究,画竹真实《双勾竹石图》、《沐雨图》等表现了画家追求的“清高拔俗”气概.柯九思《横竿晴竹图》秀润丰茂,楚楚动人.赵孟之妻管道升也是画竹高手.王冕是擅长墨梅,《画梅图》有生机勃额然,一种天然之趣.

  • 第8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王维山水诗艺术特色:
    (1)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
    (2)追求画意,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代表作品:《终南山》、《山居秋暝》
    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王维的山水诗还特别追求画意,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他的代表作《终南山》、《山居秋暝》都体现出这些特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试论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⑴诗歌轻盈,节奏明快,韵律和谐《雪花的快乐》为例。⑵富有色彩感和音乐感《再别康桥》⑶善于描写稍纵即逝的幻境和梦境《偶然》⑷感伤的抒情《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贡献,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诗有如下特色:
    首先,诗歌情调的幽美。他的抒情诗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代表作品有《春雨》等。
    其次,飘渺朦胧的诗境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李商隐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如《锦瑟》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等,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画面,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另外,李商隐涛的朦胧,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常常统一在一起,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所以《锦瑟》虽号称难懂,却又家喻户晓,广为传诵。
    再次,诗歌内涵上的多义性。李商隐“无题”一类的诗歌,境界和情思的朦胧,在内涵上也就往往具有多义性,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构成解读上的复义。
    (1)李商隐诗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联系。李商隐诗的意象,被他心灵化了,是多种体验的复合,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诸如珠泪、玉烟、蓬山等等,均难以指实。
    (2)李商隐的诗大量用典。李商隐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
    (3)李商隐诗的多义性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诗人心理负倚沉重,精神内转,内心体验则极其纤细敏感,当其心灵受到外界某些触动时,会有形形色色的心象若隐若显地浮现,发而为诗,其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时空与因果顺序的限制。这种意象转换跳跃所造成的省略和间隔,便有待读者通过艺术联想加以连贯和补充。
    (4)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许多诗歌所写的不只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如《乐游原》,诗由登古原遥望夕阳触发,引起的是整个心灵的投注,百感茫茫,一时交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结合具体作品,试分析寓言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寓意性。
    2、结构简单,语言精练。
    3、比喻和象征的手法。
    4、多层次的寓意表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诗经》徭设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中对父母无人奉养的忧心,《君子于役》中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牵念;
    (2)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徭役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如《鸨羽》中以呼天式的抒情倾诉自己的痛苦;《君子于役》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最典型的黄昏之时农村生活的画面,将女主人公忧伤怅惘的思念之情放在宁静温馨的背景之中,更突出了徭役诗给人们的痛苦;《何草不黄》用萎黄干枯的野草起兴,暗示了征夫役卒在繁重的劳役驱使下,也如野兽般疲敝憔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王维山水诗艺术特色:
    (1)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
    (2)追求画意,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代表作品:《终南山》、《山居秋暝》
    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王维的山水诗还特别追求画意,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他的代表作《终南山》、《山居秋暝》都体现出这些特色。

  • 第14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l)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中对父母无人奉养的忧心,《君子于役》中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牵念; 
    (2)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徭役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如《鸨羽》中以呼天式的抒情倾诉自己的痛苦;《君子于役》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最典型的黄昏之时农村生活的画面,将女主人公忧伤怅惘的思念之情放在宁静温馨的背景之中,更突出了徭役带给人们的痛苦;《何草不黄》用萎黄干枯的野草起兴,暗示了征夫役卒在繁重的劳役驱使下,也如野草般疲敝憔悴。

  • 第15题:

    试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李白、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正确答案: (1)、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2)、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3)、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
    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李白和杜甫诗歌的风格不同。用“诗仙”来形容李白,绝对是不足为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样飘逸的文字真可谓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透过“诗圣”杜甫的那些“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愫,也宛然可见一个儒家圣者的情操。李白和杜甫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
    李白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在他飘逸隐怨的诗句中,充满了奇特夸张的意象。“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都迸发出旺盛的激情和个性精神,把读者带到一个亦真亦幻的意识流中。而杜甫却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的本质。
    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和《丽人行》《兵车行》中都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揭示的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并从中体会到作者诗文背后蕴藏的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说,杜甫的诗是大唐盛世背后的苦难缩影,是一本饱含着时间重量的史书。
    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来看,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一方面源于李诗意象范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诗歌意象的奇幻色彩还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

  • 第16题:

    以作品为例分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 第17题: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黄遵宪诗歌的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黄遵宪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黄遵宪的诗是在广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本着“善作”的精神,沿着“矜奇”的趋势,推陈出新,加以创造,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1.他的诗虽然常有一种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方面是真切的写实。他有不少名篇巨制,篇幅都超越古人,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如《番客篇》近于华侨南洋开发史,《逐客篇》堪称赴美华工血泪史,《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不啻作者的家族史与童年生活史。
    2.他善于以细致的笔墨叙事、状物、写景,铺排场面,勾画人物,既内容丰富,又形象生动。如《渡辽将军歌》形象鲜明地刻画出吴大这个人物。
    3.黄遵宪的诗,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表现新的感情,开辟了诗歌史上从来未有的广阔的领域。

  • 第18题:

    结合具体作品,试分析寓言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寓意性。
    2、结构简单,语言精练。
    3、比喻和象征的手法。
    4、多层次的寓意表达。

  • 第19题:

    问答题
    以作品为例分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天问》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天问》在艺术上有以下突出特色:
    首先是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与热烈的感情相结合。《天问》全诗完全由提问组成,从宇宙洪荒、天文、地理之事问起,继而又问人事,广涉夏、商、周三代历史,最后以问楚先和当代楚国现实作结,洋洋洒洒,无所不问,但细按其提问的方式和口气,又绝非是什么纯知识性的问答,即并非完全属于问所不知;而更多的是问所不信,问所不平,以至问所当知。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深思熟虑后的一种质疑,一种见解,一种抒怀。
    在对自然界现象所提的问题中,大多数是属于对前人学说的质疑,在一系列的质问中,蕴含着诗人在进行某些理性思考后对前人成说的否定。如长诗一开头对“遂古之初”的提问,无疑是对当时流传的天地开辟前“混沌”说的否认。诗人在长诗《天问》中,对历代兴亡史的发问,是本诗的主旨所在,即以历史为明鉴,来警戒楚之有国者,改弦易张,以救亡图存。在这部分里,既包含着诗人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倾注着诗人对历史上贤明政治、正义人物的仰慕和对昏君奸佞的挞伐,其爱憎分明的感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其次,从形式看,《天问》长诗完全由问句出之,确为“创格”,但如果没有艺术思维的驾驭,就会质直、呆板、枯燥,浑然一片,以至让人难以卒读。而令人惊奇的是,《天问》这首由一百七十余句组成的问语长诗,却完全不是这样。它通过不同语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诗句错落有致,疾徐相间,且一气充盈,独具风采。
    人在《天问》诗中,根据不同的问义和语气的要求,把众多疑问词相间使用。而在疑问词的用法上,有的放在句首,有的“以”、“焉”等虚词相连用,以表顿挫和转折。 在句式上,《天问》以四字句为主干,属四言体,但它多达四分之一左右的句式,又打破四言,杂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八言等不同句式,这也使诗平添了语句的错落之美。
    《天问》全诗以问句构成,而问式的变化,对全诗的艺术性则起着更大的作用。全诗的这种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再加上针对不同问题所负载的感情色彩——或探究质疑,或谴责讽刺,或同情赞美,或激昂热烈,或冷峻无情,从而构成了全诗的雄肆活脱,穷幽极渺的风格,并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试分析张爱玲的《更衣记》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张爱玲的《更衣记》是一篇十分独特的散文,开始是用英文写作并在英文刊物《二十世纪》上发表的,后来才翻译成中文。文章以六千字的篇幅写出了衣服的“近代史”,表现了満清以来我国服饰的变迁。在艺术上有如下特色:
    1.文章不拘泥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着重于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并在比较中评述女装与男装的区别。
    2.文章在取譬和用词上十分灵动和准确。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的风玲”、“一双袖子翩翩而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等等。
    3.通过服饰来写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如服饰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等等,表现了张爱玲对于服饰、对于人生的重感悟、重体验、率性而为的态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李商隐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李商隐是中晚唐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直接触及社会现实的政治诗。他一生关注现实,故其诗中有百首是触及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对当时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均有反映,并大胆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如他的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描写了农村凋敝残破、民不聊生的景象,追溯了唐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变化,反映了极其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夹叙夹议,气势磅礴,兼有政论和史诗的特色。
    二是抒写各种复杂思想的咏怀诗。李商隐诗中为数最多的是抒写各种复杂思想的咏怀诗。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一生沉沦下僚,徒有壮志,怀才不遇,以及消极颓唐之情,复杂而又强烈,往往见于笔端。
    三是爱情诗。李商隐是唐代抒写爱情的能手,爱情诗在其诗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极富特色,其中一部分是写其妻子王氏的。此外,还写了不少追求、怀恋其他女子的诗作,多以《无题》标示。
    其艺术特色有:
    一是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是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色之一。他的诗无论感时、抒怀,还是言情、咏物,无不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
    二是长于用典,精工贴切,是李商隐诗的又一重要特色。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也是运用得极为精彩的一个。
    三是锤炼字词,工于造语。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他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而且也重视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
    四是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浓郁,摇曳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了“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精美和朦胧的美学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的发展,为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豪放中见沉郁的独特风格。
    (2)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
    (3)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藏微曲折地抒写内心。
    (4)大量使用典故。
    (5)高超的语言能力,广泛地吸收前代诗文、经史及当时口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周民族史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代表了公元前11世纪我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其成就可概括如下:
     (1)比较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神话传说色彩是史诗的重要因素之一,周民族史诗也有着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这在《生民》一诗中尤为突出,如诗中姜嫄因为踩了上帝的脚印而神奇地怀孕,后稷被母亲三弃三收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神异等。
    (2)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主体是抒情诗,而史诗则是以叙述描写为主的,因而周民族史诗有着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特点。
    例如《公刘》一诗记叙了周民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从邰地迁居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历史。诗歌是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但是诗歌的每章都以一个感叹句“笃公刘”(意即:忠厚老实的公刘啊)起首,从而把公刘的形象和民族的历史、族人的爱戴赞美之情结合在一起,使得叙事中有了抒情的成分。又如《生民》一诗的最后详细描写了周人在丰收之后祭祀祖先的场面,而这种描写中则暗含着周人丰收的喜悦、对神灵的虔诚感恩,使得描写中也满含着情感。这种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使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如《生民》是从姜嫄怀孕开始,写到后稷定居邰地、创立祭祀典礼,有着相对独立的完整情节。这种表现手法还塑造出一个个光辉的先王形象,如充满了神异色彩的后稷、勤劳智慧、深受景仰爱戴的公刘等。
    (3)周民族史诗也很讲究布局谋篇的章法结构。这些史诗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如《生民》中先写姜嫄怀孕,次写后稷出生,再写他发明农业,最后写他率领族人定居邰地;《公刘》一诗先写迁移前的准备、次写启程出发,再写公刘察看周原,最后写周人在豳地停留下来开垦土地、建设家园;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但是其结构上也很多独特之处,经常用相同的词语领起一章,如《生民》连续六章以赞叹的语气词“诞”发端,《公刘》以“笃公刘”发端,这样既构成了章节之间的排比,增强了诗歌外在形式上的层次感;又通过同一种感情的不断反复,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将全诗融为一个浑然的整体。
    (4)周民族史诗还很讲究修辞技巧,多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
    (5)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连用四个不同的叠音词来描摹不同农作物丰收的景象,突出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神态。叠音词的使用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节奏感,使诗歌琅琅上口。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