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材料二 课文摘录: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

题目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材料二 课文摘录: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公告的发表,震惊了整个世界。

历史纵横

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结束后,中国遨请部分国家的乒乓球代表团来华访问。由于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主管部门将拒绝美国代表团访华的请示报告了 毛主席。毛泽东得知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在日本友好接触的情况后说,现在正是千栽难逢的好时机。他请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立即遨请美国乒兵球队访华。尼克松总统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电示美国队:“运动员务必去北京。”就在周恩来接见美国运动 员的当天,尼克松发表了声明,宣布对华新步骤。他把打通中美关系比作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这就是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着妙棋,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 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毛泽东抱病会见尼克松。周恩来同尼克松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 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样,中美两国结束 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 敌视中国的政策。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这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相似考题
更多“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课文摘录:
    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欧美各国的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新的科学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为迅猛,也更为广泛。它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
    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卡尔·本茨设计的三轮机动车、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泡、贝尔发明的电话等。
    教师:同学们通过看这些图片能否解答下面的问题:①这些发明属于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②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应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给出相应的回答。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还是可圈可点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内容学习。
    二、新课讲授
    教师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探究题目进行讨论学习并向每组学生发放有关探究题目的相关材料。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小组得出如下结论:
    (1)政治上:经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为其提供了政治前提。
    (2)科技:19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其提供了科技条件。
    (3)市场:美、德、意、日等国的统一扩大了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扩大了国外市场,商品需求剧增,促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4)资金: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聚了大量的资本。
    在探究此问题的基础上引出第一子目的板书,然后讲解工业革命的成就。
    探究二:(1)两次工业革命有何异同点(2)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影响
    第二小组得出如下结论:
    (1)产生: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的优胜劣汰,使生产和资本出现了集中,垄断产生;②在垄断的基础上,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得更大利润而结成经济联合体,从而产生了垄断组织。
    (2)影响: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①垄断组织的出现,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②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此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加快。
    ③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探究与讨论归纳第二子目的内容,导出第二子目的板书。
    探究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各是什么
    第三小组得出如下结论:
    (1)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
    ①时间:16世纪一18世纪中期;
    ②决定因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③范围及程度:以欧洲为中心扩展到世界各地,各地开始加强联系。
    第二阶段:
    ①时间: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②决定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
    ③程度:世界各地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三阶段:
    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一20世纪初;
    ②决定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
    ③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2)影响: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成分发展壮大;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探究活动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地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对于全面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和影响起到辅助作用。
    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事先准备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课堂总结:
    教师: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这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不同,它是“遍地开花”,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电力的广泛使用,它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使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实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总结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
    教师请同学们回家向长辈了解电灯、电话、汽车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产品是何时进入人们视野的。了解足够信息后自行设计一份调查报告,字数、形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 第2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两极世界形成的内容所提出的要求是:“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某教师对“两极世界形成”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如下:
    ①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②通过对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变化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冷战”的实质。③掌握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等主要内容,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措施。④通过情景再现、史料研习等方式.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及国际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
    (1)指出上述陈述存在的问题。(8分)
    (2)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本课设计两个“过程与方法”的目标。(8分)


    答案:
    解析:
    (1)材料中的①三维目标的主体出现错误,应以学生为表述主体。
    ②、③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同过程与方法概念混淆。
    (2)目标一: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目标二:通过小组讨论、史料研习、情景再现等方式,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史料分析归纳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 第3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②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③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④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材料二某教师用青霉素药品小瓶和注射器设计了制备二氧化硫气体的实验装置(见示意图2),用注射器将稀硫酸注入盛有亚硫酸钠固体的小瓶,片刻即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问题:
    (1)请各举一例说明化学实验的四个教学功能。(10分)
    (2)材料二的实验设计有哪些优点?(3分)


    答案:
    解析:
    (1)①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首先,化学实验能引发学生的化学教学知识,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化学实验还能为学生提供化学事实性知识。
    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②化学实验的动机功能。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
    如:在“氨气”的教学中。通过喷泉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③化学实验的方法功能。学生通过亲历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化学实验的科学方法,如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实验记录的方法、对实验数据和事实的处理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假说的方法、模型的方法。如:在“溶解度”的教学中.在实验中用到了“测定”“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记录”“表格化处理”的方法。
    ④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发展实验能力。反过来化学实验又是学生学习化学和顺利进行探究活动的保证。
    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探究实验的形式,探究金属钠和水反应的产物。通过这个探究实验来学习金属钠的性质。
    (2)材料二的实验设计有以下优点:
    ①实验仪器简单易得,适合学生实验;
    ②微型实验,药品用量少,节约药品,减少污染;
    ③整个装置处于密闭状态,防止有毒气体外泄,安全性高;
    ④反应迅速。现象明显。

  • 第4题:

    促使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B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


    C

  • 第5题:

    简述中日建交公报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建交公报,主要内容有:结束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不正常状态”实际上指两国间的“战争状态”;日本表示深刻反省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伤害,中国表示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战争赔款要求;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两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两国睦邻友好的指导思想;两国表示反对霸权主义。中日建交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一页,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 第6题:

    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正确答案: 中美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然而,这种由于战略利益关系而实现的合作并没有使台湾问题得到最终解决。美国一起没有放弃它期望的台湾问题要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一前提条件,我国则坚持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是中国的内政。美国在与我建立后,仍没有完全按我在与美建交谈判中提出的双边关系正常化的三个正式条件(断交、废约、撤军)办事,继续向台出售武器。美国的所作所为不条例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则,不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对亚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台湾问题的实质是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美希望一方面同台湾优质友好关系并且务使台湾问题以和平方式解决,另一方面,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中美关系。台湾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筹码。同时,也应看到,在对华政策,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国内存在着相当尖锐的争论。中美建交作邓小平访美,开辟了中美关系的新时代。然而,就在建交后的半个月,美政府就宣布要建立“美国在台协会”,负责处理美国在台湾的有关事宜。尽管中方对美涉及台湾的立法进行了两个月严正交涉,多次阐述我方立场,美国参众两院还是在3月底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与台湾关系法〉〉的基本精神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成为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主要障碍。首先,该法案实际上以变相的方式延续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其次,该法案规定,美国要继续向台提供所谓“防御物资”和“防御服务”。再次,它还力图保持美台官方关系,并给予双方互设机构人员所必需的特权和害免。最后,它还力图用条约继续生效的方式造成美台事实上的“国家间”关系。1979年4月10日,卡特总统签署了《与台湾关系法》,这就使台湾问题纳入了美国国内法律的范畴。这不仅是中国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为此,中国政府在4月25日向美政府提出抗议照会。台湾问题在1979年末和1980年初有了转机。苏联的对外入侵、冒险行动使中美认识到,加强彼此合作是对苏扩张主义的有效警告。此时两军关系有所密切。然而,里根上台后,对台湾问题的看法比卡特有了重大改变,他曾扬言要把《与台湾关系法》作为对华政策的基石。中国对此作出了强烈的反应。1981年,中国总理与外长在出席坎昆南北首脑会议时,同美总统和国务卿继续讨论了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方要求美方承诺,第一,在规定的期限内,售台武器的性能和数量不超过卡特政府时期的水平;第二,在规定的同样期限内,售台武器将逐年减少以至最后完全停止。但美方表示不予接受上述的第二条要求,并称在中国实现统一以前,美将谨慎、克制、有选择地向台出售武器。但在数量与性能上可以答应中方条件。从1981年12月起到期982年5月,美国副总统布什访华,中美就美售台武器的谈判才逐渐打破僵局。邓小平对布什强调,美国领导人必须承诺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减少,直到完全终止向台出售武器,至于承诺的方式和措辞可以商量。双方官员经过艰难谈判,终于1982年8月17日达成协议,发表了《八.一七公报》。《公报》重申了中美建交公报中确认的各项原则。虽然这未真正解决售台武器问题,但它保证了中美双方恢复经济、文化、技术和其他各种关系的发展。所以它旨在创造这样一种条件,即售台武器问题将会在两国关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再作讨论。但实际上美国在后来并没有严格履行公报中的各项规定。因此,《八.一七公报》虽然规定了双方的效原则,但售台武器问题却被搁置起来,它仍然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障碍。事实证明,台湾问题在过去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在当今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它还是衡量中美关系进程的重要因素。

  • 第7题: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

    • A、重返联合国
    • B、中苏关系正常化
    • C、中美关系解冻
    • D、中日邦交正常化

    正确答案:B

  • 第8题:

    1971年中国在外交领域的重大成就是()

    • A、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
    • 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 C、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
    •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正确答案:D

  • 第9题:

    由著名外交题材纪实文学作家陈敦德历经十多年努力,大型外交纪实文学著作《新中国外交年轮丛书》全部出版。丛书后两部《解冻在1972》及《起航在1979》围绕中国同一外交主题纪实。这两部是关于()

    • A、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
    • B、中日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
    • C、中苏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
    • D、中日建交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书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交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 ④正式加入WTO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11题:

    单选题
    促使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
    A

    日本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B

    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领域中最重要的、分量最重的一对双边关系。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中关关系解冻”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关关系正常化的背景、经过及影响,认识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启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事先搜集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探讨中国外交突破的现实意义及对国际关系影响,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原因及经历的曲折历程,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外交地位高低取决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的道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开放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的能力。
    以上是一位教师制定的“中美关系解冻”的教学目标,请评析此教学目标。(16分)


    答案:
    解析:
    评析:这一目标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经过及影响等事实性知识有明确要求,而对理解“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的要求则过于空泛,教学的很多环节分散在探讨中国外交突破的意义及对国际的影响上。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新中国外交”及“外交的本质”把握不准(可能根本没有外交本质的概念,在教学难点的确立中,认为“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而非“根本依据”)。这样,学生不明确“决定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走向的因素”也就不足为奇了。
    课程标准、教材都侧重在历史事实层面,而如何透过历史事实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则需要教师“再创造”。
    如果照本宣科,那么“重历史事实,轻历史本质”的教学就很难避免。因此,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上理解基本概念的本质;从教学设计而言,就是要聚焦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

  • 第14题: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
    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材料二:
    课文摘录: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关关系。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关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关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公告的发表,震惊了整个世界。
    历史纵横
    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结束后,中国邀请部分国家的乒乓球代表团来华访问。由于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主管部门将拒绝美国代表团访华的请示报告了毛主席。毛泽东得知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在日本友好接触的情况后说.现在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他请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尼克松总统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电示美国队:“运动员务必去北京。”就在周恩来接见美国运动员的当天,尼克松发表了声明,宣布对华新步骤。他把打通中美关系比作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这就是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着妙棋,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毛泽东抱病会见尼克松。周恩来同尼克松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这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
    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 第15题: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1
    B、化学与生活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实验化学

    答案:B
    解析:
    “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对应的课程模块是“化学与生活”。

  • 第16题:

    1971年10月,新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是()

    A恢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

    D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B
    ACD均为B之后的所发生。A是1972年5月10日,第25届世界卫生大会恢复了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CD是1972年的事情。

  • 第17题:

    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领域中最重要的、分量最重的一对双边关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材料一: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材料二:(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正确答案: 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 第19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以()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 C、中日建交
    • 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20世纪70年代,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或提升双方外交关系。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 C、中美、中日建交
    •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近代化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对决,战局的胜负对两国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①中国的洋务运动受到沉重打击②资金、市场的得失对双方都产生重要影响③日本的近代化道路更为宽广④清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单选题
    1971年10月,新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是()
    A

    恢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

    B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

    D

    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ACD均为B之后的所发生。A是1972年5月10日,第25届世界卫生大会恢复了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CD是1972年的事情。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中日建交公报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建交公报,主要内容有:结束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不正常状态”实际上指两国间的“战争状态”;日本表示深刻反省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伤害,中国表示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战争赔款要求;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两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两国睦邻友好的指导思想;两国表示反对霸权主义。中日建交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一页,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