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A.中共“七大”召开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C.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D.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题目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

A.中共“七大”召开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C.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D.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相似考题

4.材料1 1944正值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郭沫若毅然放下正在进行的先秦思想史研究,撰写《甲申三百年祭》,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深刻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成功建立起大顺朝但旋即失败的历史教训,从3月19日起,这篇长文在重庆《新华日报》全文连载,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仅隔20天,毛泽东就在《学习和时局》报告中指出:"我党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1月21日,毛曾东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既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摘编自《(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2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公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北京),临行前,他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材料3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中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奋斗目标,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1949年春,为什么毛泽东把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比作"赶考" (2)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较各选项发生的时间与题干时间节点是否相符。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时间是1949年3月。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是在1949年9月21日。
更多“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托尔斯泰比曹雪芹要晚100年,尚且没有出路,何况曹雪芹呢!”这句话是谁说的?

    • A、毛泽东
    • B、周恩来
    • C、陈毅
    • D、郭沫若

    正确答案:B

  • 第2题:

    中国美术馆的馆额由()题词。

    • A、郭沫若
    • B、毛泽东
    • C、启功

    正确答案:B

  • 第3题:

    公元17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明统治。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贝多芬百年祭》课后习题:(作者-萧伯纳) 一、文章是为了纪念贝多芬的,去大量的写莫扎特等其他音乐家,结合文章说一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二、这篇散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一:
    1)对比使人物更加鲜明
    音乐的特点和成就也只能放在整个音乐史上并与其他音乐家比较,才能看得更加的准确。
    2)贝多芬百年祭贝多芬性格的独特在文中是通过与其他音乐家尤其莫扎特等人的对比突现出来的。这种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另外其音乐特点与音乐成就也只有放在整个音乐史上并与其他音乐家比较,才能看得更加准确。
    二:
    本文既有磅礴的气势,又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以下列句子为例:
    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
    这个长句既是对贝多芬形象的生动描写,又是对他性格的概括总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他有一种不听话的轧路机的风度;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事实上有一次他竟被当做流浪汉给抓了起来,因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这样破破烂烂的人竟会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
    “轧路机”和“稻草人”的比喻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贝多芬的桀骜不逊和不修边幅,而被警察抓起来的趣闻逸事更给贝多芬的形象增加了真实性,也给行文带来了趣味性。然后由表及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他内在灵魂的评述。
    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种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17和18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他是造成法国革命的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
    这四个并列的陈述简洁而准确概括了贝多芬灵魂与音乐的基本特征,又为文章增添了雄辩豪放的气势。
    要有神巫打旋子的本领才能跟着莫扎特的交响乐跳舞。有一回我还真请了两位训练有素的青年舞蹈家跟着莫扎特的一阕前奏曲跳了一次,结果差点没把他们累垮了。
    这是类比与具体描写的有机结合,饶有趣味又生动形象地揭示出莫扎特音乐的特点。
    文章大量运用生动具体的描绘和比喻手法,赋予文章以形象性,并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像开头第一句“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就形象化地刻画出了贝多芬桀骜不驯的性格。其他像“轧路机”“稻草人”等比喻也同样形象鲜明又生动风趣。

  • 第5题:

    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当地政府于1962年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北麓修建了郑成功纪念馆,郭沫若为此题写了馆联。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甲申三百年祭》


    正确答案: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1644年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因胜利而骄傲,生活腐化,第二年陷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毛泽东把此文推荐为整风文件之一,希望全党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 第7题:

    毛泽东将郭沫若的哪篇文章当作延安整风的学习文件?


    正确答案:《甲申三百年祭》。

  • 第8题:

    填空题
    1944年3月19至20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历史论文《甲申三百年祭》。

    正确答案: 郭沫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是() 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 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 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毛泽东将郭沫若的哪篇文章当作延安整风的学习文件?

    正确答案: 《甲申三百年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材料1 1944正值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郭沫若毅然放下正在进行的先秦思想史研究,撰写《甲申三百年祭》,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深刻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成功建立起大顺朝但旋即失败的历史教训,从3月19日起,这篇长文在重庆《新华日报》全文连载,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仅隔20天,毛泽东就在《学习和时局》报告中指出:"我党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1月21日,毛曾东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既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摘编自《(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2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公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北京),临行前,他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材料3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中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奋斗目标,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正确答案: 第一,这说明我们党在执政60多年、现代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情况下,面临新的世情、党情和国情,迫切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二,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发扬西柏坡精神,始终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下,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以下关于延安革命纪念馆说法错误的是(  )。
    A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

    B

    始建于1950年1月

    C

    原址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

    D

    毛泽东铜像底座上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毛泽东在延安”六个金色大字


    正确答案: D
    解析: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D项,旧馆毛泽东铜像高5米,底座高3.15米,总高为8.15米,底座上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在延安”六个金色大字。铜像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于1997年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毛泽东进驻延安60周年纪念日落成揭幕。

  • 第13题:

    1949年3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我们进北平了,可不同李自成进北平,李自成进北平就变了,我们要保持勤俭朴素的传统,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十分注重勤俭节约。他的衣服破了,总是补了又补,有一次接见外宾,事前,警卫员提醒他不要伸腿,因为毛泽东的袜子破了,一伸腿会露出来。读了上述短文,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糖衣炮弹”是敌对势力拉拢腐蚀共产党干部的手段
    • B、艰苦困苦的生活,有益于培养人们良好的品质
    • C、李自成进北平就变了”,是说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就生活奢侈了
    • D、勤俭节约时代要求不同,但其精神自古一致

    正确答案:A,B,C,D

  • 第14题: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迁移的顺序是()

    • A、瑞金一延安一西柏坡一北平
    • B、瑞金一西柏坡一延安一北平
    • C、瑞金一上海一西柏坡一北平
    • D、瑞金一延安一西柏坡一北京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

    • A、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
    • B、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 C、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
    • D、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现象

    正确答案:A,D

  • 第16题:

    “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找出政治面貌来。”这句话是()说的。

    • A、鲁迅
    • B、毛泽东
    • C、郭沫若
    • D、钟敬文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 B、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 D、中共“七大”召开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毛泽东带领大家从西柏坡进发北平时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是在()。

    • A、1942年
    • B、1949年
    • C、1950年
    • D、1952年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杜甫故里大门右侧挂着()所题《杜甫纪念馆》的木牌。

    • A、毛泽东
    • B、郭沫若
    • C、江泽民
    • D、邓小平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单选题
    对这篇文章的主旨概括正确的是(  )。
    A

    诗三百篇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演变过程

    B

    封建统治者将诗三百篇作为封建统治的教化工具

    C

    诗三百篇成为封建教化工具的原因

    D

    诗三百篇不能称为“经”的原因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项正确,文中通过分段介绍诗三百篇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情况下的用途,“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演变过程”准确概括了文章的主旨。

  • 第21题:

    问答题
    《贝多芬百年祭》课后习题:(作者-萧伯纳) 一、文章是为了纪念贝多芬的,去大量的写莫扎特等其他音乐家,结合文章说一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二、这篇散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一:
    1)对比使人物更加鲜明
    音乐的特点和成就也只能放在整个音乐史上并与其他音乐家比较,才能看得更加的准确。
    2)贝多芬百年祭贝多芬性格的独特在文中是通过与其他音乐家尤其莫扎特等人的对比突现出来的。这种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另外其音乐特点与音乐成就也只有放在整个音乐史上并与其他音乐家比较,才能看得更加准确。
    二:
    本文既有磅礴的气势,又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以下列句子为例:
    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
    这个长句既是对贝多芬形象的生动描写,又是对他性格的概括总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他有一种不听话的轧路机的风度;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事实上有一次他竟被当做流浪汉给抓了起来,因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这样破破烂烂的人竟会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
    “轧路机”和“稻草人”的比喻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贝多芬的桀骜不逊和不修边幅,而被警察抓起来的趣闻逸事更给贝多芬的形象增加了真实性,也给行文带来了趣味性。然后由表及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他内在灵魂的评述。
    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种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17和18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他是造成法国革命的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
    这四个并列的陈述简洁而准确概括了贝多芬灵魂与音乐的基本特征,又为文章增添了雄辩豪放的气势。
    要有神巫打旋子的本领才能跟着莫扎特的交响乐跳舞。有一回我还真请了两位训练有素的青年舞蹈家跟着莫扎特的一阕前奏曲跳了一次,结果差点没把他们累垮了。
    这是类比与具体描写的有机结合,饶有趣味又生动形象地揭示出莫扎特音乐的特点。
    文章大量运用生动具体的描绘和比喻手法,赋予文章以形象性,并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像开头第一句“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就形象化地刻画出了贝多芬桀骜不驯的性格。其他像“轧路机”“稻草人”等比喻也同样形象鲜明又生动风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碑上分别有(  )的题词。
    A

    毛泽东

    B

    彭德怀

    C

    董必武

    D

    郭沫若

    E

    周恩来


    正确答案: E,B
    解析: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心,竖立着一座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该碑于1962年10月23日建成,高6.7米,基座宽14.8米,碑体是用巨型花岗岩条石精雕而成;碑身正面刻有董必武同志题词:“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碑身背面刻有郭沫若同志于1962年夏题诗的手迹:“辉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

  • 第23题:

    问答题
    材料1 1944正值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郭沫若毅然放下正在进行的先秦思想史研究,撰写《甲申三百年祭》,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深刻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成功建立起大顺朝但旋即失败的历史教训,从3月19日起,这篇长文在重庆《新华日报》全文连载,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仅隔20天,毛泽东就在《学习和时局》报告中指出:"我党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1月21日,毛曾东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既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摘编自《(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2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公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北京),临行前,他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材料3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中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奋斗目标,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949年春,为什么毛泽东把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比作"赶考"?

    正确答案: 第一,"赶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即将面临"执政"和"建设"的重大任务。
    第二,当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比如,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还没有推行;国民党当局残留势力依然存在,共产党执政地位尚未巩固,这些都是面临的考验。
    第三,全国性政权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面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第一个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还要继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富裕迈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名词解释题
    《甲申三百年祭》

    正确答案: 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1644年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因胜利而骄傲,生活腐化,第二年陷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毛泽东把此文推荐为整风文件之一,希望全党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