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初三语文课上,老师和同学们正在解读鲁迅作品《孔乙己》。一位同学说:“文章最后一段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老师说:“对!这个问题提得好,的确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甲:“‘大约,是修饰‘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子的,而‘的确’只是修饰‘死了’这个词的,它们修饰的范围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学生乙:“我们曾经学过,一个病句不但要看它是否有语法错误,还要看它是否符合语言习惯。任何人一看这句话,都会觉得不通顺的。”(同学们都笑了)
学生丙:.“鲁迅是个大文豪,他也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同学们大笑)
学生丁:“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大约’是因为孔乙己已经死了那么多年,没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人们只能根据推测来判断,而推测的根据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说明他的死是带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后面用‘的确’这个词。又因为孔乙己很穷,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所以他死了也没有人知道得那么确切,作者只能用‘大约’以表示强调。”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老师说:“刚才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讲的也很有道理。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问题:
这位教师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请结合案例进行评析。
第1题:
第2题:
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先给学生听了一首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首曲子吗?”同学们说出了“动听”“优美”“悠扬”等词语。老师表扬同学们后,说道:“《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该老师使用的导入方法是()。
A.直观导入
B.复习导入
C.谜语导入
D.经验导入
第3题:
某堂语文课上,一位老师让学生用“一边……一边……”造句。一位学生说:“我一边吃瓜子,一边写作业。” 老师评价:“某某同学真聪明,能够把生活中的事联系到造句上来。” 这位老师的评价语运用恰当。
第4题:
某中学初二(1)班学生薛某,因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上课总是不遵守纪律,老师们都不太喜欢他,尤其是语文老师。这天,语文讨论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进行争论。薛某起身回答问题时,由于他的观点与老师的观点不一致,因此老师很不高兴,并用刻薄的语言训斥薛某,说他“笨得像猪”。薛某听了以后很不服气,就顶了老师一句,说“你才像呢”。 老师一气之下就把薛某赶出了教室,并说,“既然我像猪,以后你就不要再来上我的课了!”。 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①教师应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所规定的义务,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受教育权等各项合法权利。
②学生应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当其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③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及时发现、制止和处理个别老师的不良行为,确保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略
第5题:
《伤逝》、《孔乙己》都是鲁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