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音乐课上,李老师首先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赫哲族民俗风情资料,再让学生欣赏民歌并模唱,师生讨论其音乐特点,最后在《乌苏里船歌》的音乐中结束课程。”上述教学过程没有涉及的音乐课程领域是( )。A.感受与欣赏 B.表现 C.音乐与相关文化 D.创造

题目
“音乐课上,李老师首先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赫哲族民俗风情资料,再让学生欣赏民歌并模唱,师生讨论其音乐特点,最后在《乌苏里船歌》的音乐中结束课程。”上述教学过程没有涉及的音乐课程领域是( )。


A.感受与欣赏
B.表现
C.音乐与相关文化
D.创造

相似考题
更多““音乐课上,李老师首先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赫哲族民俗风情资料,再让学生欣赏民歌并模唱,师生讨论其音乐特点,最后在《乌苏里船歌》的音乐中结束课程。”上述教学过程没有涉及的音乐课程领域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初中音乐歌唱课《桑塔·露琪亚》中,教师以创境导人的方式引入新课,新课学习中。教师运用了各种教学方法教学,并且学生通过聆听学唱歌曲。学唱途中,有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首歌曲第二段变的好吵。”教师没有理会,继续带领学生们了解歌曲的知识要素以及表达的情绪情感,还分组让学生讨论比较意大利船歌和中国民歌的不同风格以及分小组为这首歌曲自由地进行节奏创编。最后,师生共同回顾所学内容。结束本课。案例中的教师违背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哪一条?()

    A.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都动力
    B.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C.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D.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的教师对于某位学生的提问。没有随机应变.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及解答,没有关注到不同个性及想法的学生,违背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名师如何巧解题?查看视频解析>>

  • 第2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拉丁美洲——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交融》
    【教学内容】
    1.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
    2.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
    3.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
    【教学目标】
    通过听、唱、动让学生感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
    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和探戈音乐的特点。
    能够让学生通过听、唱、动等不同形式,加深对拉美音乐的理解并会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拉关歌舞。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
    (1)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
    (2)告诉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引出拉丁关洲的音乐。
    2.新课教学
    (1)告诉学生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
    (2)赏析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老师介绍各种乐器的特点,学生观赏乐器图片,并体会这首乐曲的情绪。
    (3)赏析墨西哥民间音乐《美丽的天使》,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并让学生唱旋律、手拍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最后,老师介绍歌曲特点。
    (4)播放探戈舞录像片段,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舞蹈的类型和特点并列举几种典型探戈风格节奏,学生用拍手或身体动作分组做探戈节奏练习。
    (5)欣赏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让学生思考舞曲的节奏和情绪,然后老师出示乐谱,简要介绍乐曲,学生唱谱,教师伴奏。
    3.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和交流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及感受。
    (2)再次播放歌曲《生命之杯》,学生跟随歌曲演唱,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答案:
    解析:
    该教学过程虽然完整,但在一些方面没有遵循《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 (1)导入环节,老师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这 点遵循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这种导入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对这节音乐课的学习兴趣,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但在此之后,老师没有任何引导,没有让学生自己思考,就直接告诉了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这一做法忽视了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2)在新课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了解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这种做法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一理念,但教学方式不恰当,没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之后赏析两首歌曲时,老师都是采用先让学生听、再给学生讲授音乐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仍然忽视了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3)此课例在导入环节播放《生命之杯》后,老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及音乐特点,从而引出拉丁美洲的音乐。在新课教学环节,可让学生互相交流之前搜集到的关于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在鉴赏歌曲时,可先播放歌曲,通过歌曲,学生体会其中情感,并通过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等特点。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 第3题:

    案例:
    音乐课上,授课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古典音乐的特点,并为大家播放了一首古典乐曲。
    欣赏完毕,她充满感情地问:“同学们喜欢这样的音乐吗?”学生齐声答道“喜欢”。这时,人群中响起一个不同的声音:“不喜欢”。教师没有去理会他,继续说道:“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古典音乐,那么我们再来欣赏另一首古典乐曲”结果那个学生说了一句“也不好听啊”,但声音明显轻了。老师依然没有理他,继续上课。后来那个学生再也没有发表意见。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
    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
    解析:
    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专注地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美”,让课堂保持热闹的气氛,足见整堂课还是比较井然有序的。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师没有很好的尊重学生,面对学生的“异议”,教师第一次没有理会。当学生第二次发表意见时,声音明显轻了。此时学生的自尊心已经受到伤害。这种不理会的态度势必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挖了一条“鸿沟”。新课程关注相互合作探究,呼唤的是一种“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教师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教师不是指挥者,而是合作的另一方。师生应成为音乐学习中的“挚友”,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教师应当与学生平和交流,找出原因,也应认真思考,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新课标中有注重学生体验这样一个特点,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知识、能力及价值观。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是在真正获得自我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向上发展的。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因为体验具有独特性,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个体的存在,忽视对人情感的关注,忽视每个人情感体验的独特性。统一标准必定造成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的局面。面对课堂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音乐教学事件,教师应该灵活应对,以创造性的艺术策略来应对事件。听取学生的不同想法,一起去发现音乐的美。

  •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评价。
    【课题名称】《音乐主题的写作》
    【教学对象】高二选修 “创作”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创作一段音乐主题
    【主要目标】通过欣赏、分析两段音乐主题,学会音乐主题的写作。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阶段(略)
    2.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欣赏《马赛曲》和《懂你》两首作品的A段主题,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聆听:
    A.歌词内容 B.旋律特点 C.节奏特点D.节拍特点 E.结构特点
    (2)通过讨论、分析乐谱,掌握进行曲、抒情歌曲两种体裁主题的写作特点。
    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②师生交流后,教师提炼并总结两种体裁的音乐主题特点。
    ③老师选取其中的一种体裁进行主题创作示范。
    (3)音乐主题写作 ——布置写作任务(以下任务三选一)
    ①学生从进行曲、抒情歌曲两种体裁中任选一种创作音乐主题,注意乐句中恰当地运用对比的手法。
    ②教师给一段词,根据歌词意境创作音乐主题。
    ③自由创作一段表现某个场景或情绪的音乐主题。
    (4)作品展示
    ①请两位学生演唱或演奏其创作的音乐主题,其他同学聆听、讨论、评价。
    ②老师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再次提醒学生主题创作要从歌词内容、旋律、节奏、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
    ③老师选取一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并示范修改,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再次修改作
    品,待下一节课展示分享。
    3.小结(略)


    答案:
    解析:
    (1)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对歌词内容、旋律特点、节奏特点、节拍特点、结构特点多次聆听,后来通过讨论分析,掌握进行曲、抒情歌曲两种体裁主题的写作特点等,足以说明进行曲与抒情歌曲所表现的不同的美感。
    (2)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在布置写作任务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创作形式,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在活动中还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并进行音乐创作的初步尝试。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
    (3)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中生的自尊心很强.教师在评价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只是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出积极实用的评价建议,进而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 第5题: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体现了(  )


    A.遵循听觉艺术,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B.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C.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D.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答案:A
    解析:

  • 第6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在一次《爱我中华》的音乐课上,李老师首先播放了56个民族的纪录片,然后讲解了56个民族类别、风俗文化、服饰特点、民族舞蹈特点等相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做游戏,请同学们分别饰演不同民族的人民。组织学生画画,然后进行小结作业,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下结束了这一节音乐课。
    问题:请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李老师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答案:
    解析:
    材料中的老师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总体来说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优点:教师播放了56个民族的纪录片,然后讲解了56个民族类别、风俗文化、服饰特点、民族舞蹈特点等相关知识,丰富了课堂知识,调动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
    缺点:整节课没有体现新课标中“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这一教育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要把握音乐课的基本任务——教唱,在整节课中老师没有让学生唱,反而把一节音乐课上成了地理课或者民族艺术课,没有把握住学科综合的度,从而导致喧宾夺主。
    建议:(1)要根据音乐课程新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从音乐主体出发讲解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从而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如在新课教授的环节,首先让学生至少听两遍以上,然后进行发声练习,让学生用体会正确的发声方式,最后教师弹钢琴,学生小声跟唱,再练习两遍以上。这样才能体现出音乐课学唱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圆润的嗓音歌唱。
    (3)就是将更多的音乐元素融人课堂教学,使课堂更加丰富。如可以将原课堂教学中的播放56个民族的纪录片、讲解56个民族类别、风俗文化、服饰特点、民族舞蹈特点等环节,改为播放少数民族音乐音频.讲解56个民族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等。

  • 第7题:

    在一节小学音乐欣赏课《玩具兵进行曲》(人音版)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第一段音乐时.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如合着音乐做律动练习,想象玩具兵的样子。模仿玩具兵做夸张的动作。在第二段音乐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并要求学生关注乐曲发展中不同的音乐情绪变化,有的雄壮有力,有的优美抒情。第三段音乐教师则引导学生关注第三段与第一段音乐相同点,中间乐曲结构和每段音乐的特点。
    根据以上案例,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进行分析评价。


    答案:
    解析:
    首先,它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课程基本理念。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突出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并且其表达方式丰富,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其次。本课例还体现了“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课程基本理念。音乐教学是音乐实践的过程。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在本课中设计了用打击乐器为音乐配伴奏这样的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注意曲子的情绪变化。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后,教师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歌曲第三段和第一段的异同.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音乐新课程的特点。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课例。

  • 第8题: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开发学生的()。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的过程。


    正确答案:形象思维;创造性潜制;创造性活动

  • 第9题:

    音乐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

    • A、协调能力
    • B、情感体验
    • C、智力发展
    • D、音乐技能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音乐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

    • A、学生、教师、教学过程
    • B、学生、教师、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
    • C、学生、教师、教育机构
    • D、学生、教师、学校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单选题
    在高中音乐课中,老师播放两首作品让学生聆听感悟后,从中体会音乐的情绪、意境、风格,来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并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这属于高中阶段课程内容的()。
    A

    歌唱

    B

    创作

    C

    演奏

    D

    音乐鉴赏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案例:在一次《爱我中华》的音乐课上,李老师首先播放了56个民族的纪录片,然后讲解了56个民族类别、风俗文化、服饰特点、民族舞蹈特点等相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做游戏,请同学们分别饰演不同民族的人民。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画画,然后进行小结作业。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下结束了这一节音乐课。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李老师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某位老师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欣赏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背景音乐的舞蹈视频作为导入部分,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乐曲的情绪,教学环节首先欣赏、学唱音乐主题,通过学唱音乐主题,有表情地表现乐曲的主题。然后播放整首乐曲,整体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老师为了讲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越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听越剧片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欣赏、对比《长亭惜别》《哭灵》片段。最后时间安排得不够,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也很少。
    要求:
    (1)对案例做出自己的判断。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答案:
    解析:
    (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案例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为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过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时间不够,而且欣赏内容的很多知识点没有凸显出来,刚开始选择欣赏、学唱爱情音乐主题,这一环节很不错,学生能在静和动中表现音乐。但是全曲的演奏时间至少有25分钟,整首欣赏达不到教学目的,不符合学情,老师在活动环节中让学生讨论的内容太宽泛,给定讨论的时间太短,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在“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结,而不是盲目地听。
    (3)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正确地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挖掘学生的听辨能力,但要把“听”的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出来,根据时间的安排选择合适的欣赏内容,设置的问题应具体化、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探讨交流,激发学习的动力。

  • 第14题:

    “在音乐课上,教师让学生分组展示课外搜集、整理‘广告音乐’。”这一过程没有涉及的教学策略是( )。


    A.探究

    B.讲授

    C.合作

    D.实践

    答案:B
    解析:
    探究亦称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讲授指讲解教授。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因此,从题目当中分析可以得出,因此正确答案为B。

  • 第15题:

    音乐课上,何老师给出“暴风雨”主题引导学生利用钥匙、笔盒、桌椅、易拉罐、水杯等物品,即兴敲击不同的节奏,体验不同的音响效果,上述音乐教学内容属于高中音乐课程的哪个模块( )


    A.音乐鉴赏

    B.音乐与舞蹈

    C.音乐与戏剧表演

    D.创作

    答案:D
    解析:
    老师引导学生即兴演奏,体验不同的音响效果,属于高中课程的创作模块。

  • 第16题:

    “在音乐课上,成老师布置学生分组在课外分别搜集不同民族关于庆丰收的民歌,讨论归纳其人文与音乐特性,并在课监上进行展示报告。”上述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哪个领域?( )


    A.表现
    B.创造
    C.音乐与相关文化
    D.识读乐谱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音乐课程领域。题干中的关键在于成老师引导学生搜集民歌,并探讨其人文与音乐特性,其中“人文”特性可以理解为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或其它学科(如民俗等)相关的内容,这属于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C项正确。

    A项:表现领域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以及识读乐谱。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创造领域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以及创作实践。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识读乐谱属于表现领域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7题:

    案例:
    高中的一节音乐鉴赏课,内容是《马太受难曲》。上课开始,老师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查阅了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及十二平均律的相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多数时间用来讲授这首曲子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等。以上构成了这节课讨论的主要议题。最后,学生欣赏一遍《马太受难曲》后结束课程。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简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
    解析:
    (1)本案例虽然以《马太受难曲》的内容为教学内容,但忽略了音乐本体,夸大了与乐曲相关的文化比例,淡化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本学科教学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学科以外的文化知识,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曲解了“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该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而不是本末倒置,无限度地外延与拓展,将音乐课上成历史课。
    (2)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正确地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拓展相关文化.但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音乐本体的教学上,因为它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

  • 第18题:

    “林老师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欣赏了一遍歌曲《亚洲雄风》,接着让学生找出歌曲的‘典型节奏’进行练习,最后用中国五声调式音阶与‘典型节奏’为素材,让学生以《我的中国梦》为题写一首小曲。”上述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了高中哪个模块的教学?( )


    A.音乐鉴赏
    B.创作
    C.演奏
    D.音乐与戏剧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对音乐课程领域的理解。题干中,林老师“让学生以《我的中国梦》为题写一首小曲”,这属于一种创造的方式。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9题:

    音乐新课程对不同教学领域的音乐教学设计了()领域

    • A、感受与欣赏
    • B、表现
    • C、创造
    • D、音乐与相关文化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体首现了()。

    • A、遵循听觉艺术,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 B、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 C、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 D、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是()

    • A、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 B、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 C、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 D、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 E、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

    正确答案:A,B,C,D

  • 第22题:

    填空题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开发学生的()。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的过程。

    正确答案: 形象思维,创造性潜制,创造性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体首现了()。
    A

    遵循听觉艺术,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B

    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C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D

    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