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题:
问答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任选一个课时)。
正确答案:
课文分三课时讲解,以第一课时为例说明此文的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列举以下言论,让学生分辨出哪些是孟子的,哪些不是。学生不知道的,由教师说出。学生不理解的,教师作简要解说。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3)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6)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7)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孟子)
(8)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0)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
(二)由孟子的言论导入新课,板书《孟子》及课题注:教师板书课题时,可不将“寡”字写全,略去一“刀”,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待学生发现后,由教师补充并作强调。
(三)抽学生谈有关孟子的基本情况,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补充,并择其要者板书。
(教师资料储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四)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断句,把握语感。听完后,师生一起强调个别汉字的读音。如“谷不可胜食”,“养生丧死无憾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句中加线的文字。
(五)师生一起探讨文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列举:(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3)王好战,请以战喻。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5)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7)斧斤以时入山林。
(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9)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1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
(六)作业布置:继续读课文,勾画文中的疑难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