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A、荚膜
B、蛋白质
C、多糖
D、S型细菌的DNA
第2题:
关于肠杆菌科细菌发生S-R变异的特点,不正确的说法是
A、细菌发生S-R变异后,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
B、细菌发生S-R变异后,菌株毒力明显降低
C、从病人新分离的菌株,在人工培养基上多次传代保存易发生S-R变异
D、菌株发生S-R变异是因为LPS失去外层O特异性侧链所致
E、细菌发生S-R变异后,菌株毒力明显增强
第3题:
第4题: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S型活细菌出现的是()
A
B
C
D
第5题:
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荚膜的细菌
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第6题: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第一个实验证据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无荚膜R型细菌不能使小鼠发病;有荚膜S型细菌使小鼠得肺炎而死亡。下列哪一项叙述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A用S型细菌给小鼠注射,小鼠死亡;用R型细菌给小鼠注射,小鼠不死亡
B用S型细菌DNA与活R型细菌混合注射,小鼠死亡
C加热杀死S型细菌与活R型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D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DNA后与R型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第7题:
下列哪项使格里菲思提出了“转化因子”的结论()
第8题:
在自然界中,生物变异处处发生,下面是几个变异的例子:①动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突破“死亡”的界限,成为“不死性”的癌细胞;②某杂合的红花植株(RrYy),产生了基因型为rryy的白花植株后代;③R型活细菌在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后转化为S型活细菌;④某同卵双胞胎兄弟,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上述四种变异的来源依次是()
第9题:
菌落形态的变异
抗原变异
毒力变异
营养型变异
第10题:
细菌的休眠状态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非致病菌
不可逆性变异的细菌
光滑型—粗糙型菌落(S-R)变异
第11题:
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多糖,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第12题:
第13题:
从患者体内分离的细菌菌落常为光滑型,经人工培养后菌落呈现粗糙型。这种变异称
A、H-O变异
B、S-R变异
C、结构变异
D、毒力变异
E、形态变异
第14题:
细菌L型是指
A.细菌的休眠状态
B.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C.非致病菌
D.不可逆性变异的细菌
E.光滑型-粗糙型菌落(S-R)变异
第15题:
第16题: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步骤是()
A将无毒R型活细菌与有毒S型活细菌混合后培养,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B将无毒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培养,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C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D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第17题:
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死亡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①少无毒R型②多无毒R型③少有毒S型④多有毒S型
A①④
B②③
C③
D①③
第18题:
细菌的变异分为()。
第19题:
豌豆红花纯合基因型和白花纯合基因型杂交后,在F2代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出现的比率为3:1,若每次随机观察4株,共观察500次,试计算红花植株观察到以下结果的概率各是多少?(1)0株(2)2株及2株以上
第20题:
将无毒R型活细菌与有毒S型活细菌混合后培养,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将无毒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培养,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第21题:
①④
②③
③
①③
第22题:
细菌的休眠状态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非致病菌
不可逆性变异的细菌
光滑型-粗糙型菌落(S-R)变异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