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孟子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参考答案:

    a、论证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积极作用
    孟子在同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的辩论中指出,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是必要的,完全的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社会生活的必要。否定社会分工,要求每个人在农耕之外还从事手工业,同时也从事脑力劳动,是做不到的。社会分工和交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能使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他说:“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在两干多年前,这是批判自然经济落后性的一个相当精采的论点。他认为,否定分工和交换是浪费的和不经济的,他说:“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盂子·滕文公下》)这不但对手工业者不利,对农民也是不利的。
    b、对交换过程和价格的分析
    孟子在一定程度上对交换过程进行了微观的分析。他认为:交换对双方都是平等的,互利的,不存在谁损害谁的问题。他反问道:“农夫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厉农夫哉?”(《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也看到了商品价格相差可达数倍这一现象,认为这是由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即“物之情”决定的。这已触及到了商品的价值问题。但“情”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他未进行分析。在传统经济思想中,谈论价格问题的大多认为商品的供求决定价格,所谓“多则贱,寡则贵”,“有余则轻,不足则重”(《管子·国蓄》)。有的甚至把价格说成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说:物无轻重,物物者能为之轻重。孟子在试图以“物之情”,即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来解释价格,这在传统经济思想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是比较深刻的。
    c、保护和鼓励工商业的政策主张
    孟子有“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的求富必先重农的思想,却从无“抑商”的思想。他竭力劝说当世诸侯实行“仁政”,其主要内容就是“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他认为行仁政能得人心,使其他诸侯国的人民自愿归服,其中也包括使各国的商人愿意前来贸易。他把“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孟子·公孙丑上》,看作一国政治得人心的重要标志之一。


  • 第2题:

    商品交换、商品流通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  )。
    A.社会分工
    B.手工业的发展
    C.劳动
    D.劳动分工


    答案:A
    解析:
    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商品流通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要社会分工存在就会有商品交换,就会有商品流通。分工产生了交换,没有交换就没有生产和流通,没有社会经济的运行。

  • 第3题:

    与货币起源密不可分的是()。

    A.私有制

    B.社会分工

    C.贫富分化

    D.商品交换


    D

  • 第4题:

    试述荀况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参考答案:

    荀况对待分工和独立工商业的态度和孟子的主张相似。但他从更广大的范围并以更为明确的形式论证了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荀况认为,农、工、商各业都是维持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所必要的,它们彼此也是互相依存的。有了社会分工,就可使“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荀子·王制》)。
    荀子还突破了只从粟或粟帛来理解财富的自然经济观点,把园艺、经济作物、采伐渔猎产品以及工、商财富都到入社会财富的总量中。认为富国不仅要五谷的产量极其丰足,还要使“瓜桃枣李”,“荤菜百蔬”、“六畜禽兽”、“鼋鼍鱼鳖鳝鳇”、“飞鸟凫雁”、“昆虫万物”、“麻葛茧丝”、“羽毛齿革”等,都达到“有余足以食人”、“有余足以衣人”的地步《荀子·富国》)。他认为富国还要使手工业发展到能够“足械用”,商业发展到能够“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王制》),并且发展远途贸易和国际贸易,使“北海”的“走马吠犬”,“南海”的“羽翮齿革曾青丹干”,“东海”的“紫珐鱼盐”,“西海”的“皮革文旄”都能流入中国内地,使中国人民“畜使之”、“衣食之”、“财之”和“用之”(《荀子·王制》)。他说的富国,显然不是在一种闭塞、隔绝的自然经济环境下,只靠农桑来富国;而把社会分工和交换的作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 第5题:

    21、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哪里有商品生产(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 哪里就有市场。


    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