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材料1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 日)材料2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

题目

材料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 日)

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 《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本题中,碎花瓶原理这一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科学研究起到了能动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②马哲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起到促进作用,推动事物发展进程,在本题中,碎花瓶原理是正确额意识,推动科学研究发展。帮助人们进行恢复文物等科学研究。
  (2)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两者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题干中,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说明谬误在一定的中介和条件下,在本题中,是实践这一特殊条件,即可转化为真理。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任何认识在两次飞跃的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材料也充分说明这一原理。
  ③马克思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统一即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也充分说明了这一原理。(注明:考生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任一角度均得分)
  (3)新时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我们青年学生,必须以创新为己任,推进科学发展观进程,提高创新意识,就像材料所指,坚持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看问题,打破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水平。
更多“材料1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 日)材料2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相关问题
  • 第1题:

    谎话

    如果下列每个人说的话都是假话,那么是谁打碎了花瓶?

    夏克:吉姆打碎了花瓶。

    汤姆:夏克会告诉你谁打碎了花瓶。

    埃普尔:汤姆,夏克和我不太可能打碎花瓶。

    克力斯:我没打碎花瓶。

    艾力克:夏克打碎了花瓶,所以汤姆和埃普尔不太可能打碎花瓶。

    吉姆:我打碎了花瓶,汤姆是无辜的。


    正确答案:

     

     

  • 第2题:

    阅读材料,了解伽利略经典力学主要内容。
    材料:伽利略,世界著名科学家,他既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又是发明家,他发明了温度计和天文望远镜,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科学战士。1564年2月25日生于比萨,历史上他首先提出并证明了同物质同形状的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下降速度一样快,他反对教会的陈规旧俗,由此他晚年受到罗马天主教会迫害。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诸多观点。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之父”及“现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问题:根据材料设计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真理需要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科学理论在不断完善、创新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
    教学重难点:伽利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1632年伽利撰写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科学巨著出版后,立刻引起教会的恐慌,把伽利投入监狱。宗教裁判所在1633年宣布对伽利的判决:“我们判决你在宗教法庭监狱内服刑,刑期由我们掌握,为了有益于补赎,命令你在今后3年内,每周背诵7篇赎罪诗篇……”这一纸胡言,竟使伽利蒙冤300多年,至死都没有撤销判决,甚至死后还被禁止举行殡礼,不准葬入圣太克罗斯墓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宗教裁判所对伽利作了如此判决 我们应如何看待伽利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新课讲授】
    1.背景:
    教师提出问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16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一大批敢于发表见解、挑战教会的权威的学者
    学生预设答案: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伽利介绍及成就
    (1)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资料介绍伽利。
    (2)成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得到下述结论:
    ①科学的研究方法:创立实验法和观察法。
    ②物理学:实验证明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
    教师介绍自由落体实验:比萨斜塔实验。伽利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发现了物体下落的真正运动规律——自由落体定律。
    【合作探究】
    你认为伽利能够确定自由落体定律的关键途径是什么 你有何启示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结论。
    教师总结:伽利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基础。他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教师引导:除了在力学上,伽利的成就还有哪些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到答案是天文学。伽利是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3.意义:教师提出问题:伽利为什么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归纳小结】
    教师活动提示线索,学生总结。
    【作业】()
    教学评价:这节课总体来说,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习本节内容时可先让学生阅读本单元的引言文字,教师讲解后直接导入本节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详得当、突出阶段成就。在学习物理学的重大成就时,要充分利用学生了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材中科学家的重要成就,应把重点放在这些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上。

  • 第3题:

    论述教育无目的论。(1)这个思想是谁提出的?请对这个人做简要介绍。(2)这个材料的观点是什么?(3)他的其他理论有什么?


    答案:
    解析:
    (1)这一思想是杜威提出的,他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其教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其他代表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等;杜威系哲学出身,后在多所大学从事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研究,并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进行教育实践,这样的经历使得杜威的教育研究学术起点很高;其研究的特点还表现为,一是不限于教育理论的研究,二是关注社会问题。杜威的教育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六句话: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杜威的主要观点包括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论和道德教育理论。 (2)这个材料的观点是教育的无目的论。也就是教育即生长的观点。 ①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 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是片面的。 ②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民主,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完善服务。杜威认为,过程以内的目的并不否定教育的社会作用和社会目的。相反,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而教育的社会目的就是改造社会、完善民主。民主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要求。 评价: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然而,他却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给统一起来。 (3)下面主要论述杜威其他教育理论。 ①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第一,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 第二,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 第三,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对于促进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当时对传统教育(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 ②课程与教材论。 第一,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 第二,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第三,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提供“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 并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杜威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 ③思维与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 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 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依次形成了从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对改变当时的教育脱离社会生活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④论道德教育。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 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上。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杜威将道德教育的原理分为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社会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指道德教育应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如同新个人主义和良好的公民素质所揭示的)和社会性的目的。心理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则是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精神”,是指道德教育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建立在学生本能冲动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若漠视这些心理条件,道德行为可能会变成机械的模仿或外在的服从。对于社会的道德要求,应顾及学生的心理能力。

  • 第4题:

    金属材料重量计算一般采用理论换算居多,金属材料理论重量基本计算公式是()

    • A、重量=截面积mm2×长度mm×密度g/cm3
    • B、重量=截面积mm2×长度m×密度g/cm3×1/1000
    • C、重量=截面积mm2×长度mm×密度g/cm3×1/1000
    • D、重量=截面积cm2×长度m×密度g/cm3×1/1000

    正确答案:B

  • 第5题:

    某位科学家将其不小心打碎的花瓶碎片进行了研究,并按照一定方式重新分类碎片,他所发现的这种碎片分类方式对恢复文物、天体研究起了很大帮助。这主要启示我们()。

    • A、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进作用
    • B、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 C、认识是实践的源泉
    • D、偶然背后蕴藏着必然,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答案:D

  • 第6题:

    一个物体浮于液体中,这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浮力大于物体的重量
    • B、浮力等于物体的重量,但不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 C、浮力小于物体的重量
    • D、浮力等于物体的重量,也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正确答案:D

  • 第7题: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对收集起来的花瓶碎片进行研究后发现,碎片按大小可以分成四个类别,其重量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16倍。“碎花瓶理论”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研究方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发现启示我们()。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②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循环性 ③人们通过自觉活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的基础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正确答案:D

  • 第8题: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正确答案:(1)这一问可从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去解答,
    ①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角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打碎花瓶的实践使人获得了真理性认识,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要想获得真理性认识必须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一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而要善于发挥理性思考的作用,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合,从而发现规律,获得真理性认识。再者,获得的理性认识要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其正确与否,用“碎花瓶理论”检验其他的文物陨石等。
    (2)这一问也可从辩证法对立同一规律的角度去答题
    ①打碎花瓶是件坏事,发现“碎花瓶理论”是件好事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矛盾双方的渗透转化去解题。
    ②我们平时办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皱纹的一切,就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化腐朽为神奇。
    (3)要想增强创新意识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遵循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不足为奇的事情,从必然中发现偶然,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发挥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 第9题:

    英国物理学家瑞利(1842-1919)想精确地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他在测定氮时,先从空气中提取了氮,算得每升重量是1.2572克,他不放心,又从氨中提取了氮,算得每升重量是1.2560克,两者相差千分之一克,千分之一克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瑞利没有忽略它,他又仔细地从几十种其他物质中提取氮,重新进行测量,结果和从氨中提取的是一样的,只是从空气中提取的氮重千分之一克,瑞利没有放过这一事实,他和同行们一起研究,最后终于从空气中提取出一种过去没有发现的稀有气体,发现了新的元素“氖”,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科学界,人们把“氖”的发现称作“第三位小数的胜利”。这个案例说明了下述哪个观点()

    • A、细节决定成败
    • B、1+1大于
    • C、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D、态度决定一切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单选题
    健美训练中,小重量练习指的是()
    A

    个人最大重量的40%以下

    B

    个人最大重量的50%以下

    C

    个人最大重量的60%以下

    D

    个人最大重量的70%以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某位科学家将其不小心打碎的花瓶碎片进行了研究,并按照一定方式重新分类碎片,他所发现的这种碎片分类方式对恢复文物、天体研究起了很大帮助。这主要启示我们()。
    A

    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进作用

    B

    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C

    认识是实践的源泉

    D

    偶然背后蕴藏着必然,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对收集起来的花瓶碎片进行研究后发现,碎片按大小可以分成四个类别,其重量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16倍。“碎花瓶理论”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研究方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发现启示我们()。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②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循环性 ③人们通过自觉活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①表述错误,排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这种反复、无限不是圆圈式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故②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中博尔通过研究发现“碎花瓶理论”,且此理论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研究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体现了③,当选;③本身也体现了④。故正确答案为D项。

  • 第13题:

    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中,要求_____。

    A.水泥及水的重量精度在2%以内,骨料及混合材料的重量精度在2%以内

    B.水泥及水的重量精度在1%以内,骨料及混合材料的重量精度在1%以内

    C.水泥及水的重量精度在1%以内,骨料及混合材料的重量精度在2%以内

    D.水泥及水的重量精度在2%以内,骨料及混合材料的重量精度在1%以内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 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 ~ 100克的最少,1 ~ 10克的稍多,0.1 ~ 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 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 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 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
    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 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 一个非常不应 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竞 然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 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已经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 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 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 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 景,那是一林地莓,它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 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林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 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 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 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 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 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 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 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 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 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 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 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 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 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林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 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年6月11日)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 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答案:
    解析:
    (1)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 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 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 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注:如果考 生从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或从规律的特征的角度分析,言之有 理,酌情给分。)
    (2)真理和谬误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真理中 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错误中也隐藏着以 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 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错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 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 理的可能。
    (3)创新意识在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创新 意识一要注重实践,从中汲取智慧;二要辩证思维,要全面地、发展地看
    问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 第15题:

    金具、绝缘子(瓷、玻璃)材料的单位运输重量为()

    • A、理论重量W×1.01
    • B、理论重量W×1.05
    • C、理论重量W×1.07
    • D、理论重量W×2.00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某研究人员发现,举重运动员的体重与他举起的重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则()

    • A、体重越重,运动员平均能举起的重量越多
    • B、平均来说,运动员能举起其体重60%的重量
    • C、如果运动员的体重增加10公斤,则可多举6公斤的重量
    • D、举重能力的60%归因于其体重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卡文迪许开创了测量弱力的崭新时代,他所测到的引力,只是其物体重量的五千万分之一。他所修造的扭秤是一架灵敏度极高的物理实验仪器,现代物理学也在使用。卡文迪许是哪国人()

    • A、法国人
    • B、英国人
    • C、俄国人
    • D、美国人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支撑环用来支撑活塞和活塞杆的重量,具体是()。

    • A、活塞的重量和活塞杆的重量
    • B、活塞的重量和1/2活塞杆的重量
    • C、1/2活塞的重量和活塞杆的重量
    • D、1/2活塞的重量和1/2活塞杆的重量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健美训练中,小重量练习指的是()

    • A、个人最大重量的40%以下
    • B、个人最大重量的50%以下
    • C、个人最大重量的60%以下
    • D、个人最大重量的70%以下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英国物理学家瑞利(1842-1919)想精确地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他在测定氮时,先从空气中提取了氮,算得每升重量是1.2572克,他不放心,又从氨中提取了氮,算得每升重量是1.2560克,两者相差千分之一克,千分之一克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瑞利没有忽略它,他又仔细地从几十种其他物质中提取氮,重新进行测量,结果和从氨中提取的是一样的,只是从空气中提取的氮重千分之一克,瑞利没有放过这一事实,他和同行们一起研究,最后终于从空气中提取出一种过去没有发现的稀有气体,发现了新的元素“氖”,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科学界,人们把“氖”的发现称作“第三位小数的胜利”。这个案例说明了下述哪个观点()。

    • A、细节决定成败
    • B、1+1大于2
    • C、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D、态度决定一切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的重量级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于是“碎花瓶理论”产生了。该理论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物体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碎花瓶理论”之所以具有上述作用,是因为该理论()①正确揭示了物体破碎的规律,可以指导相关实践活动②是实践的产物,凝聚了人类的脑力劳动③找到了物体碎片之间关系的共性,对分析具体物体碎片关系具有指导作用④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直接现实性

    •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③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问答题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正确答案: (1)这一问可从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去解答,
    ①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角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打碎花瓶的实践使人获得了真理性认识,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要想获得真理性认识必须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一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而要善于发挥理性思考的作用,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合,从而发现规律,获得真理性认识。再者,获得的理性认识要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其正确与否,用“碎花瓶理论”检验其他的文物陨石等。
    (2)这一问也可从辩证法对立同一规律的角度去答题
    ①打碎花瓶是件坏事,发现“碎花瓶理论”是件好事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矛盾双方的渗透转化去解题。
    ②我们平时办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皱纹的一切,就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化腐朽为神奇。
    (3)要想增强创新意识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遵循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不足为奇的事情,从必然中发现偶然,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发挥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正确答案:
    【分析】重点是以哲学原理中所包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答题。回答问题的角度包括:事物的普遍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事物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以及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个别——一般——个别)、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及其特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
    ①根据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题中,“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②根据唯物辩证法,现象与本质是联系和发展的五大基本范畴之一。现象是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多变的;本质是是事物的内在方面,只能运用抽象思维来认识,是稳定的。现象与本质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现象与本质是相互区别的,现象与本质又是统一的,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材料中打碎的一个花瓶中所体现的碎片重量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现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现象来认识本质,因此可以通过一个碎花瓶来概括出“碎花瓶理论”。
    ③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来看,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列宁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a.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的抽象思维”,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b.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以下两方面: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理论的终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把正确的理论束之高阁,或夸夸其谈而不加以实行和运用,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也不可能得到证实的。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就是实践产生认识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指导和帮助人们用来恢复文物、陨石等布置原貌的物体,这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这是认识到实践的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