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用是凝集致龋菌,减少菌斑形成,解脱已黏附菌斑,防止口腔pH值下降的物质是
A.红花
B.茶多酚
C.甲壳素类
D.氯己定
E.酶类
第1题:
可能发生龋病的危险信号不包括
A、致龋菌数量变化
B、牙龈出血
C、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
D、菌斑内及唾液内pH值、糖代谢反应
E、唾液缓冲能力
第2题:
甲壳素类防龋的主要作用是
A.凝集致龋菌
B.解脱已黏附的菌斑
C.减少乳酸量
D.防止口腔pH值下降
E.以上均正确
第3题:
蔗糖致龋的必要条件是
A.菌斑存在
B.多次食用
C.黏附牙面
D.加工精细
E.溶解于水
第4题:
下面哪一项关于菌斑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A.菌斑是无色、柔软的物质
B.肉眼不易辨认菌斑的存在
C.菌斑显示剂可使菌斑染色
D.菌斑是牙周病的主要病因刺激物
E.菌斑会在去除至少12小时后在牙面重新形成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菌斑中的主要致龋菌有哪些?牙面不同部位的主要致龋菌有何不同?
第9题:
食物致龋或不致龋表现为进入口腔约30分钟内,菌斑pH()
第10题:
第11题:
刺激机体产生抗致龋菌抗体
抑制致龋菌的繁殖
减少致龋菌的数量
抑制致龋菌黏附于牙齿表面
减少龋齿的发生
第12题:
致龋菌数量变化
牙龈出血
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
菌斑内及唾液内pH值、糖代谢反应
唾液缓冲能力
第13题:
在口腔预防保健培训班上,就龋病病因的讨论中,大家对细菌、饮食和宿主等因素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致龋菌中最主要的是A、乳酸杆菌
B、黏性放线菌
C、内氏故线菌
D、变形链球菌
E、血链球菌
菌斑pH值变化的最主要作用是A、形成Stephan曲线
B、使牙釉质脱矿
C、细菌更容易凝聚
D、菌斑成熟度增加
E、唾液缓冲能力降低
唾液与龋痛的关系主要是A、冲刷作用
B、为菌斑提供基质
C、缓冲和再矿化
D、免疫作用
E、促进菌斑生长
食物致龋作用主要表现在A、口感和味道
B、加工方式和包装形式
C、是否易消化
D、口腔产酸力和滞留时间
E、食物的精细程度
第14题:
可能发生龋病的危险信号不包括
A.致龋菌数量变化
B.牙龈出血
C.菌斑内酸性产物量
D.菌斑内及唾液内pH值,糖代谢反应
E.唾液缓冲能力
第15题:
使用特异性抗体,进人口腔被动免疫预防龋齿,在口腔中的作用不包括
A.刺激机体产生抗致龋菌抗体
B.抑制致龋菌的繁殖
C.减少致龋菌的数量
D.抑制致龋菌黏附于牙齿表面
E.减少龋齿的发生
第16题:
酚类化合物控制菌斑的主要作用是
A.干扰菌斑附着
B.破坏菌斑基质
C.清除菌斑内毒素
D.改变菌斑活性
E.控制菌斑繁殖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菌斑中最主要的致龋菌是血链球菌。
第21题:
在口腔预防保健培训班上,就龋病病因的讨论中,大家对细菌、饮食和宿主等因素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菌斑pH值变化的最主要作用是()
第22题:
致龋菌数量变化
牙龈出血
菌斑内酸性产物量
菌斑内及唾液内pH值,糖代谢反应
唾液缓冲能力
第23题:
光滑面菌斑内主要有变形链球菌
窝沟菌斑,除口腔链球菌斑外,乳酸杆菌数量比光滑面少
邻面是龋好发部位
根面菌斑主要是放线菌
无菌斑则无龋,而有菌斑也不一定有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