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题目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相似考题
更多“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第3篇。下对关于《中庸》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庸》的主要思想观点源于子思

    B.该书提出来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统一

    C.“中”是道之体,是性之德

    D.该书认为由至诚而明后善,是贤人的天性自然


    参考答案:D

  • 第2题:

    从教学内容来看,朱熹所谓的小学与大学各指哪些方面?


    答案:
    解析: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 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 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来二者不 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认为小 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同时指出, "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 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 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 难”。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 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朱熹指出,因为小学 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很弱,所以他们学习 的内容应该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力求浅近具体。为此,他提出以“教事”——明其事为主的思 想。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 主张先人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象、生 动,能激发兴趣。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 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 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 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 理”——明其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大学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朱熹认为 《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是化人圣贤之学的门 户,人人都必须学好《四书》,而进一步学习《五 经》是专门研究的事。所以,《四书》的地位实际 超过了《五经》。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 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 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不同学 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 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 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 本目的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因教育 对象的不同面作的教育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像 "薰莸冰炭"截然对立朱熹关于小学和大 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 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 内容。

  • 第3题:

    《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

    •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 B、相矛盾
    • C、相中和
    • D、相抑制

    正确答案:A

  • 第4题:

    “慎独”最早来源于()和《中庸》,“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 A、《史记》
    • B、《大学》
    • C、《论语·为政》
    • D、《礼记》

    正确答案:B

  • 第5题:

    请阅读《中庸》的节选段落,回答问题: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请解释“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意思。


    正确答案: 既能明晓善恶,又能辨知是非,保持这样的状态,进而达到而保全其自身的品德不受污染。

  • 第6题: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 A、《学记》
    • B、《孟子》
    • C、《大学》
    • D、《中庸》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单选题
    “慎独”最早来源于()和《中庸》,“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A

    《史记》

    B

    《大学》

    C

    《论语·为政》

    D

    《礼记》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所谓“四书”是指()、《孟子》、《大学》和《中庸》。

    正确答案: 《论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关于中和主义描述正确的有【】
    A

    所谓“中”,就是指事物矛盾的双方都在自身应有的范围内适度发展

    B

    孔子将“中”发展为“中庸”的原则,要求人们立身、处事时采取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

    C

    所谓“和”,是指事物对立因素的交融,也即多样性的统一

    D

    “和”是一种和谐关系

    E

    儒家认为“中”与“和”是一致的


    正确答案: B,A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A

    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

    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

    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
    A

    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B

    相矛盾

    C

    相中和

    D

    相抑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所谓中庸就是()。

    A.合情

    B.合适

    C.合法

    D.合理


    答案:D

  • 第14题:

    请阅读《中庸》的节选段落,回答问题: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请谈一谈你对“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解。


    正确答案: 敬谨尊奉天赋的德行,勤学好问不敢懈怠。在宏观上,排除私意的蒙蔽,追求广大的德性:在微观上,审察道体的细微,尽心问学以掌握精致的理。达到极高的境界而实行中庸之道。

  • 第15题:

    所谓德性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品质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道德的内涵,所谓道,指的是一种();所谓德,是指良好的()


    正确答案:原则;品行

  • 第17题:

    孔子所谓“道之以德”的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孔子所谓“道之以德”的含义有二:
    其一,环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及组织作为文化的产物都生存与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强大影响。
    其二,组织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成功的原动力。只有以伦理道德为社会最高价值,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
    导向。

  • 第18题:

    所谓“四书”是指()、《孟子》、《大学》和《中庸》。


    正确答案:《论语》

  • 第19题:

    汉代以后,儒家经典形成了“四书五经”,所谓“四书”包括()

    • A、《大学》
    • B、《中庸》
    • C、《论语》
    • D、《尚书》
    • E、《孟子》

    正确答案:A,B,C,E

  • 第20题:

    问答题
    请阅读《中庸》的节选段落,回答问题: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请谈一谈你对“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解。

    正确答案: 敬谨尊奉天赋的德行,勤学好问不敢懈怠。在宏观上,排除私意的蒙蔽,追求广大的德性:在微观上,审察道体的细微,尽心问学以掌握精致的理。达到极高的境界而实行中庸之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汉代以后,儒家经典形成了“四书五经”,所谓“四书”包括()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语》

    D

    《尚书》

    E

    《孟子》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中国古文典籍有所谓的《四书》,以下何者不是()
    A

    孟子

    B

    大学

    C

    尚书

    D

    中庸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孔子所谓“道之以德”的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孔子所谓“道之以德”的含义有二:
    其一,环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及组织作为文化的产物都生存与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强大影响。
    其二,组织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成功的原动力。只有以伦理道德为社会最高价值,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
    导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A

    《学记》

    B

    《孟子》

    C

    《大学》

    D

    《中庸》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