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人心也,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为政根本在于得民心
B.修身正心方能国治
C.事功为本,修身为末
D.内心反省可明天理
第1题:
“尊师重道”一直以来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荀子最早提出“尊师重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把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相提并论。所以,任何情况下,学生都要服从教师,尊重教师。(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2题: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问题:请简要翻译上文。
第3题: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人心也,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第4题:
孝弟也者,其为()之本与。
第5题: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第6题: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第7题:
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③④
第10题:
第11题:
仁
德
礼
义
第12题:
第13题: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第14题: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后世学者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以下主张符合后世学者观点的是()
第15题:
翻译: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第16题:
《孝经》开宗明义,子曰:“夫孝,()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第17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很多地方、单位和部门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为重要理念予以始终坚持。下列说法有助于支持这一理念的有() ①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②人心者,世俗之本也;世俗者,王运之本也 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④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第18题: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见于()
第19题:
“尊师重道”一直以来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荀子最早提出“尊师重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把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相提并论。所以,并不是任何情况下,学生都要服从教师,尊重教师。
第20题:
第21题:
“心外无物”
“天地为万物之本”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第22题:
仁
义
礼
智
第23题:
心外无物
天地为万物之本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第24题:
为政根本在于得民心
修身正心方能国治
事功为本,修身为末
内心反省可明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