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十月革命前的沙俄是个对外侵略成性的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沙俄同其他列强勾结,利用武装侵略和外交讹诈等卑鄙手段,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鲸吞中国东北、西北地区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试图与中国政府就建交进行谈判,经过一系列波折,1922年7月26日,苏俄任命越飞为全权代表使华。8月15日期,双方正式在北京进行谈判。苏俄希望在两次对华宣言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两国建交。中国方面则要求苏俄军队从外蒙撤走,并以此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此外,北京政府还希望中东铁路及利益无偿归还中国。双方在外蒙问题和中东铁路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在中俄谈判中,北京政府提出苏俄放弃蒙古独立并从蒙古撤兵,但苏俄借口其国家安全需要,不同意中国的要求。而中东铁路方面,十月革命后,苏俄将中东铁路沿线的军警、司法等权力均交还中国,但不愿意完全放弃中东铁路的行政权,而只提出中东铁路由两国共管。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因此陷入僵局。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成立,这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当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已同苏联建立了贸易和经济关系。为了发展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关系,尤其是解决与中国建交问题,苏联政府于1923年9月2日派出了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赴华继续谈判。1924年3月14日,双方拟定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暂行管理中东路协定》等草案,准备报呈各自政府签署。但就在这时,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等人认为草案既未声明取消苏联与外蒙古的条约,又未明确苏联军队应无条件从外蒙古撤军,因而拒绝承认草案有效。直至1924年5月21日,北京政府才正式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协定》。


更多“试述十月革命后的中苏关系。 ”相关问题
  • 第1题: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采取了哪些巩固措施?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政治方面:
    (1)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遭到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强烈反对,苏维埃政权与他们展开了漱烈的斗争。
    ①它们企图用小资产阶级政党控制的新政府代替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人民委员会。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坚决反对这一阴谋,但同意在苏维埃领导机构中增加他们的代表。
    ②布尔什维克党在维护新政权的斗争中特别注意加强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合作。两党的合作取得积极成果,它削弱了社会革命党的影响,促进了无产阶级政权同广大劳动农民的联系和团结。
    ③1918年年初,布尔什维克党为捍卫苏维埃政权,再次同社会革命党展开生死搏斗。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俄第一个宪法性文献一一《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进一步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2)布尔什维克党在回击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进攻的同时,开展了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的工作。
    ①苏维埃首先废除了临时政府的各个部门,进而取缔了地方上的自治局、市杜马等机关。它创建了人民法院和工人民警,以代替旧法院和旧警察。1917年12月20曰,成立了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契卡”。第一任主席是捷尔任斯基。它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揭露和摧毁了大量反革命阴谋案件,但也不时发生滥用职权之事。
    ②军队是国家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月革命后,政府宣布废除常备军,建立全民武装。但很快发现赤卫队无力承担保卫国家的任务,乃于1918年初宣布组建红军。
    ③为了彻底铲除封建残余,苏维埃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废除等级制度,取消爵位,实行国家与教会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宣布男女平等,国内各族人民的权利一律平等。
    经济方面:
    (1)苏维埃政权颁布《工人监督条例》,对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不久,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并室布废除沙皇和临时政府所借的160亿金卢布外债。
    (2)为了统一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在人民委员会下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是奥新斯基。
    (3)在农村,农民根据土地法令,没收了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全部土地。在分配土地过程中,贫苦农民同富农展开了激烈斗争。经过这场斗争,农民得到数千万公顷的地主、富农土地和大量农具及牲畜。贫农委员会的活动严重打击了富农的力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农的利益,特别是损害有余粮的农民利益,引起农村局势的动练。因此,全俄苏维埃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18年11月9日决定改造农村苏维埃,将贫农委会并入地方苏维埃。

  • 第2题: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正确答案: 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派驻重兵;支持越南武装侵略柬埔寨;武装侵占中国邻邦阿富汗。

  • 第3题:

    试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50年代,两国同盟友好,亲如兄弟。60—70年代,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乃至严重对抗。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苏两中加紧国内政治经济改革人同时,也逐渐高速了对外政策。从根本的国家利益出发,两都把实现相互关系的正常化明确地提上了日程。二、中苏关系正常化大致经过以下阶段:(一)中苏关系初步改善。自从6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逐渐推动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1979年4月3日,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了决定,同盟条约期满后(即80年)不再延长。同日,中国外长黄华照会苏联驻华大使谢尔巴科夫,正式通知这一决定。中国政府还向苏联政府建议,双方就两国关系进行范围广泛的谈判,解决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障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双方于1979年9月举行了第一轮副外长级谈判。由于双方立场相距太远,谈判毫无结果,于同年12月结束。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最高苏维埃主席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不支持“两个中国”,并表示苏联准备继续就现存的边界问题与中国举行谈判等。但是勃列日涅夫仍然攻击了中国的现行政策。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积极而又审慎的反应,表示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中国认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要切实消除“三大障碍”,即“近20年来,苏联一起在中苏过境和中蒙过境派驻重兵。它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进行扩张。不断对我国过境进行挑衅。它还武装侵占中国的邻邦阿富汗。这些都造成对亚洲和平和中国安全的严惩威胁。从1982年10月5日—21日的中苏特使第一轮磋商始到1986年4月共举行了8轮会谈。在会谈中,中国代表屡次要求苏联消除“三大障碍”,但是苏联都以“谈判不得损害第三国利益”为借口,不承认“三大障碍”的存在,采取拒绝讨论的态度。因此,8轮谈判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在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去世之际,中国政府利用三次葬礼时机,派出高级代表团,与苏联领导人直接交换意见,有力地推动了中苏关系在各个具体领域的迅速发展。(二)“三大障碍”的排除。戈尔巴乔夫85年3月上台执政后,虽然多次表示中苏关系将有重大改善,但是在最初几年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苏军备控制谈判以及美苏关系的改善之中。对于中苏关系中的“三大障碍”的消除,苏联的步子迈得很小,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话,表示同意讨论“三大障碍”问题,苏联的态度终于有了一定的转变。1987年2月,中苏在莫斯科恢复过境谈判,双方商定讨论过境全线走向,并先从东端开始。1988年,苏联在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以此为契机,中苏关于柬埔寨问题的谈判也迅速发展。到1988年底、89年初,两国外长进行了成功的互访,就柬埔寨问题的最主要方面达成了协议,并于1989年2月5日发表了联合声明,从而为中苏关系正常化扫清了障碍。(三)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三大障碍”的消除,为中苏最高级会晤创造了条件。1989年5月15日—18日,戈尔巴乔夫文访华,中苏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之间的一切争端,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就苏联从蒙古撤军、边界、柬埔寨等问题达成协议;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三、意义。中苏关系正常化既消除了60—70年代以来的对抗局面,又避免了50年代的政治军事同盟。中苏关系的改善,不针对任何第三国,它是一种新型的正常的睦邻友好关系,真正体现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为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合作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 第4题:

    试述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正确答案: 十月革命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中国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得出了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
    十月革命使新文化运动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逐渐演变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第5题:

    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结合时代和新的文学要求,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战斗性和乐观主义色彩;植根与十月革命后的社会生活土壤,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无产阶级思想观察和描写现实,表现新的主题和新的人物;社会主义被规定为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要求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具体地描写现实,并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个人崇拜,极左思潮导致文学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对现实主义作了狭隘的理解,忽视包括浪漫主义在内的非现实主义文学,讽刺性作品曾受到冷落排斥,并忽视文艺的娱乐、审美功能。

  • 第6题:

    七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中的主要障碍?


    正确答案: 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先决条件是切实消除“三大障碍”。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指出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1、苏联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中苏边境和中蒙边境派驻重兵;2、它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进行扩张,不断对我国边境进行挑衅;3、它还武装侵占中国的邻邦阿富汗。

  • 第7题:

    填空题
    俄国十月革命后成立的第一所高等军事学院是()

    正确答案: 伏龙芝军事学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正确答案: 十月革命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中国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得出了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
    十月革命使新文化运动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逐渐演变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关于十月革命的错误陈述是()
    A

    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纪历史的方向

    B

    十月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觉醒

    C

    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

    D

    十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50年代,两国同盟友好,亲如兄弟。60—70年代,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乃至严重对抗。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苏两中加紧国内政治经济改革人同时,也逐渐高速了对外政策。从根本的国家利益出发,两都把实现相互关系的正常化明确地提上了日程。二、中苏关系正常化大致经过以下阶段:(一)中苏关系初步改善。自从6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逐渐推动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1979年4月3日,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了决定,同盟条约期满后(即80年)不再延长。同日,中国外长黄华照会苏联驻华大使谢尔巴科夫,正式通知这一决定。中国政府还向苏联政府建议,双方就两国关系进行范围广泛的谈判,解决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障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双方于1979年9月举行了第一轮副外长级谈判。由于双方立场相距太远,谈判毫无结果,于同年12月结束。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最高苏维埃主席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不支持“两个中国”,并表示苏联准备继续就现存的边界问题与中国举行谈判等。但是勃列日涅夫仍然攻击了中国的现行政策。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积极而又审慎的反应,表示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中国认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要切实消除“三大障碍”,即“近20年来,苏联一起在中苏过境和中蒙过境派驻重兵。它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进行扩张。不断对我国过境进行挑衅。它还武装侵占中国的邻邦阿富汗。这些都造成对亚洲和平和中国安全的严惩威胁。从1982年10月5日—21日的中苏特使第一轮磋商始到1986年4月共举行了8轮会谈。在会谈中,中国代表屡次要求苏联消除“三大障碍”,但是苏联都以“谈判不得损害第三国利益”为借口,不承认“三大障碍”的存在,采取拒绝讨论的态度。因此,8轮谈判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在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去世之际,中国政府利用三次葬礼时机,派出高级代表团,与苏联领导人直接交换意见,有力地推动了中苏关系在各个具体领域的迅速发展。(二)“三大障碍”的排除。戈尔巴乔夫85年3月上台执政后,虽然多次表示中苏关系将有重大改善,但是在最初几年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苏军备控制谈判以及美苏关系的改善之中。对于中苏关系中的“三大障碍”的消除,苏联的步子迈得很小,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话,表示同意讨论“三大障碍”问题,苏联的态度终于有了一定的转变。1987年2月,中苏在莫斯科恢复过境谈判,双方商定讨论过境全线走向,并先从东端开始。1988年,苏联在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以此为契机,中苏关于柬埔寨问题的谈判也迅速发展。到1988年底、89年初,两国外长进行了成功的互访,就柬埔寨问题的最主要方面达成了协议,并于1989年2月5日发表了联合声明,从而为中苏关系正常化扫清了障碍。(三)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三大障碍”的消除,为中苏最高级会晤创造了条件。1989年5月15日—18日,戈尔巴乔夫文访华,中苏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之间的一切争端,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就苏联从蒙古撤军、边界、柬埔寨等问题达成协议;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三、意义。中苏关系正常化既消除了60—70年代以来的对抗局面,又避免了50年代的政治军事同盟。中苏关系的改善,不针对任何第三国,它是一种新型的正常的睦邻友好关系,真正体现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为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合作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及特点。

    正确答案: 1,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平友好关系;2,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扩大经济、科技合作;3,淡化意识形态对两国关系影响;4,低水平的军事领域联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七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中的主要障碍?

    正确答案: 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先决条件是切实消除“三大障碍”。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指出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1、苏联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中苏边境和中蒙边境派驻重兵;2、它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进行扩张,不断对我国边境进行挑衅;3、它还武装侵占中国的邻邦阿富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指的是是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立刻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试述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1.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苏联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珍宝岛事件使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侵害。2.中苏战略上的重大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对美政策成为中苏两国国际战略分歧的主要内容。苏联根据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加紧推行“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政策,并不惜牺牲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企图将中国拉上苏联的战车,在对外战略上控制中国;而中国则根据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仍然将反对美国的威胁作为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核心,推行建立和扩大反美统一战线的方针。因此,中苏之间在战略上出现了控制与反控制的局面。此外,苏联对中国的内部事务进行干预,在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印边界武装冲突等问题上都表现出其大国沙文主义的野心。由于中国在这些问题上坚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和捍卫本国主权,同苏联在对华关系中的大国主义倾向展开坚决的斗争,赫鲁晓夫等人对中国极为不满,开始公然恶化同中国的关系。3.边界冲突是中苏关系恶化的突出表现。中苏边界问题一直是中苏关系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在中苏友好时期,由于共同的战略利益,中苏边境基本纲领上是和平安宁的。自赫鲁晓夫恶化中苏关系之后,中苏边界变得不平静了。自1960年中苏第一次边境冲突发生后,苏联便不断破坏边界现状,频繁制造边境事件,甚至流血事件,并于1969年3月挑起了更大规模的珍宝岛事件,并对中国政府的警告和建议置若罔闻,进一步将其挑衅活动从乌苏里江扩大到黑龙江,从水界扩大到陆界,从东段扩大到西段先后制造多起流血事件,在长7300公里的中苏边界上造成了全面紧张的局势。4、中苏关系恶化的起因是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分歧。苏共二十大提出了“三和路线”,并作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给全世界尤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共产党对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和鼓吹“三和路线”的做法很不赞成,并深感不安,中苏两党关系开始出现明显分歧。由于中苏两国共产党都处在执政党地位,两党关系的好坏必然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发展。5.“文化大革命”对中苏关系也产生一定影响。“文革”时期,中国否定了17年中国外交的路线和外交工作成就,提出了一条错误的路线和观点,一些极左的思想和路线对客观地分析国际形势造成一定影响,对已经开始紧张的中苏关系在客观上也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例如,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亟于在对待美国侵越战争问题上造成一种苏中联合行动的态势,但中国采取了拒绝联合行动的政策。虽然当时中国高举世界革命的旗帜,从中国在国际共运中主张明确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原则分歧并划清界限的立场来看,在反美问题上不同心怀叵测的苏共领导同流合污,牵扯不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论如何,当时苏联同美国是有矛盾的,是可以利用的,在反美问题上如何看待苏联,历史地看,是可以加以探讨和总结经验教训的。

  • 第15题:

    从苏俄三次对华宣言看中苏关系的转化。


    正确答案: 1919年7月苏俄首次发布对华宣言,宣布废除1896年中俄密约即此后有关中国之不平等条约,废除帝俄在华之领事裁判权,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放弃租借地和租借,将中东铁路矿产林业等权力,全部归还日本,不受任何报酬。
    1920年9月,苏维埃政府再次发出照会,即第二次对华宣言,其内容与第一次基本一样,惟增加了一些对两国相互交往的意见。值得注意之处为中东路的处理上乃变为两国对于经营中东铁路办法中,关于苏联对该路之需用,允订专约。表明了其对中东路享有权利的主张。1923年9月,加拉罕发表第三次宣言,则更是对诸多问题尤其是中东路问题持保留态度。比较苏俄三次对话宣言,其给予中国的承诺越来越少,这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第一次对华宣言发布时,苏俄刚刚建立,国内外形势严峻,外交上急于得到中国承认,遂做出巨大让步。到后来,苏俄统治稳定下来,遂谋求在华利益,尤以中东路问题突出。

  • 第16题:

    以下哪本著作是主要从中苏关系角度研究中国研制核武器进程的?()

    • A、《中苏军事合作》
    • B、《脆弱的联盟》
    • C、《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 D、《中苏关系始末》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粮食问题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1.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苏联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珍宝岛事件使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侵害。2.中苏战略上的重大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对美政策成为中苏两国国际战略分歧的主要内容。苏联根据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加紧推行“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政策,并不惜牺牲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企图将中国拉上苏联的战车,在对外战略上控制中国;而中国则根据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仍然将反对美国的威胁作为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核心,推行建立和扩大反美统一战线的方针。因此,中苏之间在战略上出现了控制与反控制的局面。此外,苏联对中国的内部事务进行干预,在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印边界武装冲突等问题上都表现出其大国沙文主义的野心。由于中国在这些问题上坚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和捍卫本国主权,同苏联在对华关系中的大国主义倾向展开坚决的斗争,赫鲁晓夫等人对中国极为不满,开始公然恶化同中国的关系。3.边界冲突是中苏关系恶化的突出表现。中苏边界问题一直是中苏关系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在中苏友好时期,由于共同的战略利益,中苏边境基本纲领上是和平安宁的。自赫鲁晓夫恶化中苏关系之后,中苏边界变得不平静了。自1960年中苏第一次边境冲突发生后,苏联便不断破坏边界现状,频繁制造边境事件,甚至流血事件,并于1969年3月挑起了更大规模的珍宝岛事件,并对中国政府的警告和建议置若罔闻,进一步将其挑衅活动从乌苏里江扩大到黑龙江,从水界扩大到陆界,从东段扩大到西段先后制造多起流血事件,在长7300公里的中苏边界上造成了全面紧张的局势。4、中苏关系恶化的起因是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分歧。苏共二十大提出了“三和路线”,并作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给全世界尤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共产党对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和鼓吹“三和路线”的做法很不赞成,并深感不安,中苏两党关系开始出现明显分歧。由于中苏两国共产党都处在执政党地位,两党关系的好坏必然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发展。5.“文化大革命”对中苏关系也产生一定影响。“文革”时期,中国否定了17年中国外交的路线和外交工作成就,提出了一条错误的路线和观点,一些极左的思想和路线对客观地分析国际形势造成一定影响,对已经开始紧张的中苏关系在客观上也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例如,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亟于在对待美国侵越战争问题上造成一种苏中联合行动的态势,但中国采取了拒绝联合行动的政策。虽然当时中国高举世界革命的旗帜,从中国在国际共运中主张明确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原则分歧并划清界限的立场来看,在反美问题上不同心怀叵测的苏共领导同流合污,牵扯不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论如何,当时苏联同美国是有矛盾的,是可以利用的,在反美问题上如何看待苏联,历史地看,是可以加以探讨和总结经验教训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结合时代和新的文学要求,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战斗性和乐观主义色彩;植根与十月革命后的社会生活土壤,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无产阶级思想观察和描写现实,表现新的主题和新的人物;社会主义被规定为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要求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具体地描写现实,并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个人崇拜,极左思潮导致文学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对现实主义作了狭隘的理解,忽视包括浪漫主义在内的非现实主义文学,讽刺性作品曾受到冷落排斥,并忽视文艺的娱乐、审美功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论述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中苏关系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中最为曲折复杂的关系。两国跌宕起伏、曲折波动的关系,经历了由内部争论到公开论战、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到国家关系破裂的过程。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中苏两国战略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
    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根据苏共二十大的路线调整内外政策,对外推行和平竞赛的政策,同美国大搞缓和,试图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中国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推进世界革命,提出了反帝反修的政策。中苏两国提出不同的战略,本是正常情况。但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不正常的关系,不允许在战略上的分歧。当中苏在国际战略上出现分歧时,苏联企图控制中国,将中国捆在苏联的战车上。中苏分歧也表现出战略上的控制和反控制。
    第二,中苏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利益的关系,损害了这种利益也就破坏了双方的关系。从50年代末期苏联提出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到60年代末在边界上派驻重兵,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严重地损坏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苏联首先是损坏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同时也损坏了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从而导致国家关系的全面破裂。
    第三,边界冲突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标志。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是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两党、两国关系恶化的必然结果。珍宝岛事件的爆发,不仅将两国推到了战争的边缘,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珍宝岛事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对中苏两国关系的影响。由于苏联将相当多的兵力集中在中苏边界上,使其减少了在欧洲的兵力。苏联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寻求同西欧国家改善关系,导致了同西欧国家关系的缓和。中国为了减轻苏联的威胁,及时调整对外战略,采取联美反苏的政策,逐步改善了长期以来尖锐对立的中美关系。同时,也缓和了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中苏关系如何破裂的?

    正确答案: 首先,从1962年11月到1965年底由苏共挑起的这场以中苏两党为主要对立面的公开论战拉开了中苏关系破裂的序幕。
    其次,1965年后苏联不断挑起日益升级的边界武装冲突,中苏关系急剧恶化。1969年3月2日和15日,苏联制造珍宝岛,事件珍宝岛事件使中苏和解的希望完全破灭。1969年6月和8月,苏联又分别入侵中国新疆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和铁列克提地区,制造新的流血事件。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
    中苏关系恶化和最终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对中国实行霸权主义和军事威胁。社会主义阵营中两大执政党关系的断绝和两个最大国家关系的决裂、以及苏南关系再度紧张和苏阿关系的破裂等,表明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正确答案: 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派驻重兵;支持越南武装侵略柬埔寨;武装侵占中国邻邦阿富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以下哪本著作是主要从中苏关系角度研究中国研制核武器进程的?()
    A

    《中苏军事合作》

    B

    《脆弱的联盟》

    C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D

    《中苏关系始末》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