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诗歌的“他者”理论是()。
A.象征主义范畴
B.形式主义范畴
C.新批评范畴
D.存在主义文论范畴
第2题:
论述儒道释思想对苏轼文论的影响。
苏轼一生由于有着丰富而精湛的文艺实践,又有儒、释、道兼容的文化哲学,更具有文学艺术的自由创造精神,所以,他的文艺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
(1)追求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苏轼一生致力于文学艺术的审美实践,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通才,他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追求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之中。这一精神的养成首先得益于包括其父弟在内的“蜀学”的影响,使他能够自由地穿行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诸多学派之中,不为任何一种文化思想所束缚,而能融儒、道、释为一体,用之于人生实践,诗化为文学艺术作品,熔铸成一家之文论。苏轼一生的科举仕途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支柱,晚年看似有归依佛学之向,实则仍不离孔学。苏轼“达”时济苍生,“穷”时不忘济百姓,穷、达之时都能“善其身”,故能获得儒家所追求的个体与群体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苏轼并不独尊儒学,而是兼综三教。苏轼少年时就开始读庄子,深受其感染,苏轼一生以庄子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艺术精神指导自己的文学实践,获得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规律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自贬黄州之后,苏轼常与僧道交游,并潜心佛学研究,用佛性解脱心理冲突,化解心灵矛盾,获取精神上的自由,获得佛家所追求的人与自我心性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苏轼《祭龙井辩才文》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阐律交攻。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苏轼正是融三教于一体的大海,他自由地吸纳各种文化思想进行创造,实践于文学和文论,就产生了具有自由艺术精神的文学作品和文论思想。
(2)创作主体的“空静”及对“常理”的把握。苏轼的空静观是融合佛、道谈文艺创作主体的精神修养,是指创作主体要以虚空、宁静的心胸观照事物,把握事物的常理。老庄之道强调心斋、坐忘,用空静之心以应万象的无穷变化之动,把握动静的变化规律和万物的无穷奥理,达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由境界。佛学也讲究以空静的方式体悟真如佛性。苏轼强调空静的目的是为了自由地“求物之妙”,因此他又主张“其神与万物交”、“身与竹化”,即神与物游。
(3)“有为而作”与自由“达意”的创作论。在文学创作方面,苏轼既强调“有为而作”,又主张自由“达意”。他从儒家思想出发,强调文章反映现实的功能,既循欧阳修反对时文于“枝词”上用力的形式主义文风,又反对道学家空谈道义的“游谈”。但苏轼的自由创造精神决定了他并不为此类尚实用的思想所束缚,其所谓有为而作之“为”,也不尽指“言必中当时之过”和“有补于国”的实用目的。从他自身的创作实践来看,有为而作之“为”更多地是指为“文统”目的而写作,即为自由“达意”而写作。
(4)崇尚自然天成之美,追求风格的自由变化。苏轼认为,艺术家在了然于心与口与手的自由创造中,必然达到自然天成、传神入化的境地。苏轼也追求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对苏李、曹刘、陶谢、李杜、韦柳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都予以充分肯定,表示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
(5)诗画一律与传神入化的诗境特征论。
“传神”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审美范式,一切艺术都以传神为最高境界,文学自不例外。
传神论始于庄子,顾恺之论画首倡“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往后便不断为人论及。苏轼反复强调诗画要追求传神入化之美,自有独到之见。首先,要想达到作品传神的化境,作者必须能与物同化,做到“物化传神”。其次,苏轼还从司空图的“离形得似”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二论中,融合生发出“象外传神”的创见。“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说明“物化”并非只观照此物此景而不旁及他物他景;相反,越是能体物之妙,就越是能超以象外而求之。其三,苏轼融合司空图的韵味说,主张诗境的“韵味传神”。《书黄子思诗集后》对司空图的“美在咸酸之外”极为赏赞,并认为黄子思之诗亦有此味,“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又《送参寥师》说“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之至味即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就是能于象外、景外、韵外、味外传达出不尽神韵,给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的美感。 总之,传神入化的艺术至境的生成,是文艺家自由的生命精神与自由的艺术精神相融合的产物。苏轼崇尚传神论也正是这些精神的体现,并因此丰富了传神论的理论内涵。
略
第3题:
哪些经文论述了复活时的征兆?
第4题:
论述新批评文论的思想观点。
第5题: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性文论作品是()
第6题:
属于新批评文论术语的是()
第7题:
罗兰·巴尔特是()流派的代表人物。
第8题:
形式主义文论和英美新批评是()批评的主要代表。()的代表人物雅各布森关于语言的论述又极大的影响了法国人类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伴随结构主义兴起的结构主义文论和()也大致可以划归到这一系统。
第9题:
肌质
构架
含混
张力
典型
第10题:
《新批评》
《含混的七种类型》
《意图谬误》
《感受谬误》)。
第11题:
俄国形式主义
英美新批评
结构主义文论
现象学美学
第12题:
“文以载道”
言之有物
俄国形式主义
英美新批评
结构主义
第13题:
论述钟嵘的文论思想。
钟嵘的文论思想主要有吟咏情性说、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分述如下。
(1)吟咏情性说。钟嵘认为,诗歌的性质或基本特征是吟咏情性,即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创作情性的萌动,又有赖于“气”、“物”的感召,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此,“气”并不直接规定诗,而是经由外物到人的性情再到诗的途径。这是个从外(气、物)到内(人之性情)再到外(形诸舞咏,即显现于外的诗歌、音乐和舞蹈)的过程,这就是文学创作内在化与外在化的过程。
(2)直寻说。所谓“直寻”,就是从感物(此“物”即前述自然景物与人世沧桑)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寻词觅句。也就是说,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典(用事)。
(3)三义说。
《诗品序》云:“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说是指钟嵘探讨兴、比、赋及其三者关系的理论观点。钟嵘的“三义说”,对传统的“六义说”有所突破而自有新意。他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特征和“寓目辄书”的思维特征从发,一改赋、比、兴的传统排序,而变为兴、比、赋。这改动不仅突显了六义中“兴”的地位,同时又扩充并深化了兴、比、赋的文论内涵。
(4)滋味说。“味”的本义原指由口腹的欲望满足所获得的生理快感。钟嵘《诗品序》明确提出“滋味说”:“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可见“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滋味”之“味”在在钟嵘《诗品》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品尝、鉴赏,类似于“品”的第一层含义。“味诗”,就是钟嵘对诗的品评方法,所谓“使味之者无极”;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略
第14题:
尧斯是()
A意识流文学理论的代表
B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
C接受美学的代表
D新批评的理论家
第15题:
哪节经文论述了天桥?
第16题:
诗歌的“他者”理论是()。
第17题:
莱辛的主要文论著作有()
第18题:
意在割断文学文本与外部现实的一切联系,将文本孤立起来作纯粹形式和结构上的语义学分析,只强调文本自身的意义和独特价值的流派是()
第19题:
对待形式问题,文论史上历来存在两种相反的观念和理论,下列哪些是重形式轻内容的文论()。
第20题:
《审美教育书简》
《拉奥孔》
《汉堡剧评》
《新批评》
第21题:
第22题:
意识流文学理论的代表
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
接受美学的代表
新批评的理论家
第23题:
第24题: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英美新批评文论
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
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