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简述康德关于审美活动的特征理论。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


    正确答案: 当康德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从功能上划分清楚之后,他立刻就面临着理性的统一问题。理性是统一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它的两种功能。康德确立了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我们不可能让理论理性统治实践理性,因为那样一来就势必毁灭了自由,因此只能由实践理性来统治理论理性。
    康德通过使意志的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划清界限”的方式来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意志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事,这种道德法则与经验无关亦与行为的结果无关,它属于纯粹理性的理想世界,而行为则不可避免地要落入由必然的自然法则所统治的现象世界,这就意味着动机与效果是完全分离的,这一问题要求康德说明理智世界与感觉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此他提出了实践理性的“公设”。人类理性由于敬重道德法则而向往一个无条件的对象即“至善”,“公设”就是这个由道德法则而成立的“至善”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假设。实践理性有三个“公设”,这就是“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仅就道德法则而论,它是无条件的,并不需要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为其基础和前提,但是一涉及到道德法则的实现,那就不是道德法则力所能及的范围了。显然,这是康德哲学二元论性质的必然结果。

  • 第2题:

    简述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一方面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2)异化劳动既使劳动者不幸,严重损害和扼杀了劳动者的审美能力,也在劳动中创造了大量的美,因而异化劳动与审美具有复杂的两重性:即制造丑,也创造美。

  • 第3题:

    简述皮尔士的实用主义与康德关于实用的思想的重要区别。


    正确答案: ⑴①康德尽管提出了“实用的信念”等观点,他对经验、实验等的解释以及他的整个认识理论也都局限于现象范围,否定了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但康德在肯定先验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时并没有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及其对经验的影响,也没有否定获得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的可能性。
    ②皮尔士不满康德的这种矛盾立场。他把一切知识都归结为“实用的”信念,关于知识的问题被归结为确定信念以便使之成为行动的工具的问题。
    ⑵皮尔士也企图建立一个包括本体论、知识论和范畴论等内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但这不同于康德的体系。他排斥本体论,明确指出实用主义“本身不是关于形而上学的学说,不试图确定事物的任何真理性。它只是一种发现现实的词和抽象概念的意义的方法。”

  • 第4题:

    简述审美活动的他律性?


    正确答案: 所谓审美活动又具有他律性,就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
    (1)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
    (2)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
    (3)各种审美形态,如美,崇高,悲剧,喜剧,怪诞,中和,气韵,意境等等的历史性生成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因此,审美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剪不断的,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

  • 第5题:

    简述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作为精神存在的特征。


    正确答案: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 第6题:

    简述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


    正确答案: 康德为了解决经验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而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理论。康德认为,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一种是分析判断,一种是综合判断。分析判断的宾词蕴含在主词当中,具有普遍必然性,但不能给我们提供新的知识,经验知识属于综合判断,宾词不包含在主词中。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知识必有两个来源:感官提供的后天质料和头脑中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具有这种特征的判断称为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的命题可以分为三类:数学命题、自然科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

    正确答案: 康德为了解决经验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而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理论。康德认为,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一种是分析判断,一种是综合判断。分析判断的宾词蕴含在主词当中,具有普遍必然性,但不能给我们提供新的知识,经验知识属于综合判断,宾词不包含在主词中。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知识必有两个来源:感官提供的后天质料和头脑中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具有这种特征的判断称为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的命题可以分为三类:数学命题、自然科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

    正确答案: 当康德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从功能上划分清楚之后,他立刻就面临着理性的统一问题。理性是统一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它的两种功能。康德确立了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我们不可能让理论理性统治实践理性,因为那样一来就势必毁灭了自由,因此只能由实践理性来统治理论理性。
    康德通过使意志的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划清界限”的方式来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意志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事,这种道德法则与经验无关亦与行为的结果无关,它属于纯粹理性的理想世界,而行为则不可避免地要落入由必然的自然法则所统治的现象世界,这就意味着动机与效果是完全分离的,这一问题要求康德说明理智世界与感觉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此他提出了实践理性的“公设”。人类理性由于敬重道德法则而向往一个无条件的对象即“至善”,“公设”就是这个由道德法则而成立的“至善”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假设。实践理性有三个“公设”,这就是“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仅就道德法则而论,它是无条件的,并不需要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为其基础和前提,但是一涉及到道德法则的实现,那就不是道德法则力所能及的范围了。显然,这是康德哲学二元论性质的必然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义务的分类。

    正确答案: (1)内在的义务。
    (2)外在的义务。
    (3)联合的义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审美活动有什么特征?

    正确答案: 第一,审美欣赏是超越性的。
    第二,审美欣赏是想象性的。
    第三,审美欣赏是情感性的。
    第四,审美欣赏是个人性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把自由活动看作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的哲学家是(  )。
    A

    康德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尼采


    正确答案: D
    解析:
    康德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他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诚然,康德看到并强调了创作主体的重要性,并且把自由活动看作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这些都体现出康德思想的深刻之处。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审美活动的特征理论。

    正确答案: 1.从质的方面来看:审美是凭借想象力与悟性联系于主体的快与不快的情感;
    2.从量的方面来看: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普遍性和、可传达性;
    3.从关系方面来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无目的德合目的性”;
    4.从情状方面来看:审美判断使审美主体感到美感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康德关于“二律背反”的理论。


    正确答案: 我们的认识能力只在经验范围内是有效的。当理性要求认识世界之整体从而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的依据,所以对于世界之整体便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而它们各自却又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康德称这种理性的辩证法为“二律背反”。
    康德关于二律背反的思想揭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同时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 第14题:

    康德关于“无利害”的论说,主要是强调审美活动之中不包含()。

    • A、占有对象的欲望
    • B、利用对象的欲望
    • C、关于对象形式的兴趣
    • D、关于对象性质的兴趣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儿童的审美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正确答案: 儿童的审美活动与儿童的心理特征是紧密不可分的。
    儿童的审美活动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好奇心为动力,具有鲜明的游戏精神,主观化色彩较浓,注重直观形式。

  • 第16题:

    简述审美活动的独特意义?


    正确答案: 不仅为人构筑起一个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使人在现实中处于分裂状态的感性与理性得到和谐统一,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此而深刻体悟到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使命,从而在人的心里鼓起追寻理想的激情。通过审美,主体的生命得到了陶冶和洗礼,提升和拓展;通过审美,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了重组和塑造,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 第17题:

    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与()无关,不以概念为前提的“()的合目的性”活动。


    正确答案:功利;无目的

  • 第18题:

    审美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在美学中,“美”通常在两类三种意义上被使用:即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与的本质。
    美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审美客体(美的对象)与审美主体(美感)两个方面。第一,美=美的对象,即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第二,美=美感,即审美愉悦,针对审美主体而言,审美主体只能是人(在生活中)或人格化的物(在艺术作品中)。美和美感都属于美的现象层次,是一物两体:美是美感的物态化形式,美感是美的心灵化内容。作对象观,我们把它称之为美;作主体观,我们把它称之为美感。没有离开美的美感,也没有离开美感的美。在观念上,我们可以把两者明确地区分开来,在实际上,二者则是心物共鸣体的一体两面。
    美的对象和美感都只是可为人的感官所直觉把握的现象,美的本质则是经过人的心灵所理性把握的存在于所有审美现象中的美的本质。关于美的本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二律背反”的理论。

    正确答案: 我们的认识能力只在经验范围内是有效的。当理性要求认识世界之整体从而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的依据,所以对于世界之整体便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而它们各自却又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康德称这种理性的辩证法为“二律背反”。
    康德关于二律背反的思想揭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同时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定言命令”的学说。

    正确答案: 按照康德,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连结起来的命令式,因而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是一种命令式,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命令式都是道德法则。我们有两类命令式,一类是假言命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定言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定言命令是道德法则的形式。道德法则作为定言命令是一种纯粹的形式规定,具有这样一些形式上的特征: 第一,“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个“普遍性公式”是定言命令最重要的公式,康德有时甚至称之为“唯一的定言命令”。
    第二,“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仅仅看作是手段”。康德所谓的“人是目的”也就是说“理性是目的”。
    第三,“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从而“每个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由于意志自由而可能的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当我们按照定言命令而行动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则而行动,我们既是守法者也是立法者。
    这三个公式实际上是定言命令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应该是对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有效的“普遍法则”;应该是能够成为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自在目的”;应该是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作为理性存在而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通常人们说康德关于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发生了主体能动性,实际上真正体现主体能动性的是理性为自身立法,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类理性的自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与()无关,不以概念为前提的“()的合目的性”活动。

    正确答案: 功利,无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作为审美活动中介的艺术品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1)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
    (2)艺术品作为中介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他律性;
    ②形式符号性;
    ③开放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作为精神存在的特征。

    正确答案: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