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将没有预谋、临时起意的故意杀人行为称为()。
A.谋杀
B.故杀
C.斗杀
D.误杀
第1题:
甲的行为是:( )
A.故意杀人既遂
B.故意杀人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
C.故意杀人未遂
D.过失致人死亡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甲某预谋杀害李某,为此,甲某想方设法寻找、准备凶器。某晚,甲在回家路上拾得手枪一支,即予藏匿,准备用于杀人,两天后案发被捕。甲某的行为构成()。
第6题:
关于唐代的六杀制度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有?
第7题:
唐律将没有预谋、临时起意的故意杀人行为称为()。
第8题:
甲意图勒死乙,将乙勒昏后,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为毁灭证据,又用利刃将所谓的“尸体”分尸。事实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杀行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为。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第9题:
甲、乙杀害丙,甲在一隐蔽处向丙开枪,乙同时也向丙开枪。结果甲击中丙并致其死亡,乙则因心理害怕,手发抖而未击中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0题:
谋杀
故杀
斗杀
误杀
第11题:
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的甲
被害人乙
甲致乙死亡的故意
甲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
第12题:
丙、丁的行为没有导致被害人死亡,故二者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甲、乙的行为导致了被害人死亡,但无法查清是谁的行为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结果,故甲、乙二人的行为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甲、乙、丙、丁四人的行为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因为四人系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认定四人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与存疑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并不矛盾
第13题:
唐《斗讼律》中,“六杀”中的“故杀”指的是:( )。
A.直接故意杀人
B.间接故意杀人
C.有杀人之意却无预谋的情急杀人
D.存在一定值得同情理由的杀人
【考点】唐律中的“六杀”
【解析】唐《斗讼律》中,“六杀”的含义:“谋杀”是指预谋杀人;“故杀”是指事先虽然没有预谋,但是情急杀人时已经有杀人的意念;“斗杀”指的是在斗殴中过于激愤而失手将人杀死;“误杀”是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对象;“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即出于过失杀人;“戏杀”指的是“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甲与邻居乙向来不和,在一次争吵之后,甲持刀将乙杀死。下列属于犯罪主观方面的是()。
第18题:
唐律把杀人罪分为七种,其中虽无预谋而故意将他人杀死或用其他手段致人死亡者,叫故杀。
第19题:
甲为杀乙而向乙的静脉注射大量空气,后甲反悔后将乙送往医院抢救,但乙仍然死亡。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
第20题:
实施故意杀人行为后,在行为人失去知觉的情况下,临时起意拿走该人财物的,应以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数罪并罚。()
第21题:
“谋杀”是指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
故杀是指故意预谋杀人
“误杀”是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到”,即出于过失杀人
“斗杀”是指在斗殴中出于激愤失手将人杀死
第22题:
甲乙共同入户抢劫丙,进入被害人丙家,甲将丙捆绑后,二人共同实施了抢劫行为。之后,乙临时起意杀了丙,甲站在一旁观看没有制止。乙的杀人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甲对此构成不作为犯的故意杀人罪
母亲甲生一女,怕婆家嘲笑,甲让自己的亲妹妹乙把孩子遗弃至菜市场。妹妹在法律上不是扶养人,仍构成遗弃罪(不作为犯)
失主甲空手追赶小偷乙,乙逃至河边,为摆脱甲的追赶而跳河,欲游到对岸。乙游至河心时因体力不支,向甲呼救。甲心想:淹死也算活该。甲未对乙施救,乙溺亡。甲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的故意杀人罪
父亲甲过失将自己的孩子摔在地上,看孩子没有哭闹,就没有送往医院。三天后孩子死亡,经查明,死亡原因是脑部受到重创导致的,但查明由于小孩受伤太严重,就算当时被摔当时送往医院也救不活。甲的行为不构成不作为犯的故意杀人罪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