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由于文书制成材料的变革和发展,为文书的制作、处理、保存、利用提供了方便,引起了文书制作形式及其处理、保管制度上的一系列变革。首先,文书的装订形式普遍采用卷轴式。卷轴制度源于帛书,为防止抽换作伪,又产生了押缝(骑缝)制度,在文书纸面首尾的接缝处,骑缝加盖印章。
其次,用印制度发生变化。公文用纸后,不再使用封泥,朱色水印代之而起,为钤印字迹清晰,印章改为反字阳文(以前为阴文),方径变大,印文字数增多,官员携带不方便,而设有专员保管。同时官员离任迁除,即需铸造新印,南朝宋时产生了官印移交制度。
其三,公文处理程序的变革。在沿用两汉旧制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文书处理机构、处理环节增多,分工更加严密,文书处理程序更趋健全等方面。在中央三省制度确立的过程中,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权力时有交替,尚未完全固定,它们的主要职任都商不开辅佐皇帝处理文书和参与决策,并逐渐形成了中书省拟旨,门下省驳正,尚书省执行的文书处理系统,为后世的公文处理制度莫定了基础。


更多“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档案工作制度的变化。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造像、建筑、音乐、舞蹈等大放光彩,是我国书法艺术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代,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不仅涌现一大批书法家,而且书法艺术有了飞跃,人们由注重汉字形体美一升到追求书法的神韵,以表现作者的精神风貌。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重要的人物。
    这一时期的绘画,名家辈出,绘画理论也有了发展。
    这一时期的雕刻继承两汉的传统,同时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风格。雕刻作品主要保存在石窟中。石窟艺术随着佛教的流传而发展起来,是雕刻和绘画的综合,最为著名的是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这一时期的建筑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尤以佛寺和宝塔的建筑最为有特色。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在宫殿、都城、园林建筑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第2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的体式。


    正确答案: 代表著作:曹丕的《典论·论文》、晋人挚虞的《文章别流论》、应召的《文论》、李充约《翰林论》、南朝刘锯约《文心雕龙》等。都对公文文种的源流和演变、文种的应用、写作、语言风格,及文书处理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这些著作一方面是对我国秦汉及先秦历代文书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直接记载和反映了槐晋南北朝的文书工作情况。

  • 第3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表达方式。


    正确答案: 公文的文字表达方式体现在文书用语和文体两个方面,深受时代和时尚的直接影响,“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代公文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定的文书程式的同时,比较讲求公文的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曾就皇帝的六种诏令的文体进行了论述。
    魏晋以降,华伪淫丽的文风日趋盛行,与玄学清谈相得益彰,土大夫您意追求语言文字的华艳,借此作为猎取功名禄位的手段,各国统治者也推波助澜,专意选任那些文行秀敏、擅长辞笔者,撰拟公文。著名的“建安七子”中,阮瑀、陈琳都做过曹操的记室参军,军图书檄多出其手。
    北魏初,风气纯朴,文书简要,自孝武迁都洛阳,渐染南朝流风,太和以后,愈演愈烈,不得不变。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武下沼“求直言极谏,务今辞无烦华,理从简实。北周左承苏绰制文案程式,要求斩彫(diao)为朴,变奢从俭。

  • 第4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民族融合还是民族同化,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20世纪60年代时形成这两种观点。随着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综合这两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是复杂的,既有融合又有同化,两者同时存在,而以融合为主。广义的民族融合应包括民族同化。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完成的:
    ①各族人民迁徙、杂居、广泛接触,是促成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
    ②各族统治者联合建立新的统治机构,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各族被压迫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深入和巩固。
    ④北魏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从血缘关系上促进了各族人民融合,特别是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
    ⑤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于各族自然走向融合起了很大作用。
    ⑥胡汉混合,新的士族地主阶级形成,是民族大融合完成的标志。

  • 第5题: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律逐渐发展完备成为最稳定的法律形式。汉《九章律》虽然简要,但是不敷于用,以致有傍章、越宫、朝律作为补充,此外还有各种杂律,篇目滋繁难,免歧异丛生。自曹魏定《新律》开始变革律的体例和内容,至《北齐律》删繁就简,以《名例律》开篇,全律共十二篇、九百余条,其科条简要便于司法适用。律作为一种稳定而重要的法律形式也逐渐趋于成熟,最终成为法律体系的核心。
    其次,律与令开始有了严格的区分。汉代以前,律令同为定罪量刑的法律规范,二者在性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至晋朝,《晋律》序言中明确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正式在性质上确定,律是定罪量刑的稳定的法律形式,令是规定国家制度的法律形式,违令当治罪者,要依照律文的规定定罪处刑。
    再次,从以格代科、以格代律,到格由主要法律形式退居为次要的法律形式。自汉代以来,科成为改革发展汉律的一种法律形式。特别是曹魏时期,格是当时主要的法律形式。至魏明帝制定《新律》,把格中有关刑事的内容抽取出来归纳入律,格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形式走向衰落。北魏中期,开始以格代科,格成为一种辅律而行法律形式。北魏后期至北齐初期,格取代律成为当时主要的法律形式,例如东魏颁布的《麟趾格》实际起到律典的作用。到《北齐律》的颁行,律重新取得主要法律形式的地位,而格虽与律并行,但退居次要地位。
    最后,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法律形式。式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最早见于秦,此后历经发展,至西魏编定《大统式》,式确立为独立的法律形式。式主要规定国家机关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多属行政性法规。
    魏晋南北朝时期,律、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它们之间的界限和相互关系大致都已明确,为隋唐以后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本格局。

  • 第6题: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的形成及其变化。


    正确答案: (1)尚书省,尚书在秦本为少府属吏,掌呈文书,类似皇帝侍从秘书。到曹魏时,尚书台成为完全独立的中央机构,至南朝梁时,正式出现了尚书省的名称。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管理系统,尚书令也成为事实上的宰相。(2)中书省,中书监、令本为秦汉时掌管文书记事的小吏,一般以宦官充任。魏文帝曹丕称帝后,将原掌管机要文书的秘书令改称中书监、中书令,并设中书省,负责审理奏章、草拟诏旨、掌管机要。从晋代以后,中书省因掌决策之权,地位逐步超过尚书省,尚书省又渐变为执行政务的机构。(3)门下省,随着中书省的权力不断提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有所发展,到了晋代又设立门下省以钳制中书省的权力。门下省长官称侍中,秦时本为丞相属吏,汉代为侍从皇帝、充备顾问的中朝官,自汉武帝后,因参预机要,权力不断上升。东汉时始设立侍中寺,魏晋以后,侍中随皇帝左右,"尽规献纳,纠正违失",对中书省的决策有审议之权。南北朝时,门下省权力最重,议政决策之权兼而有之。

  • 第7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出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 (1)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了无穷的苦难,于是都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求生等教义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2)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淡;
    (3)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的结构程式。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六朝时期,文书的结构程式变化很大,文书的结构更趋复杂,一般包括;首称、正文、末称、后书等组成部分。内容层次的递进转折已与汉代大不相同,有人视六朝“为古今文变迁之枢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刑罚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对档案机构的破坏。

    正确答案: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档案典籍损坏尤为严重。战乱兵及各种认为的破坏,使各国的文书档案几乎荡然无存,各国所收集的档案典籍也因此遭受到更大的损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的体式。

    正确答案: 代表著作:曹丕的《典论·论文》、晋人挚虞的《文章别流论》、应召的《文论》、李充约《翰林论》、南朝刘锯约《文心雕龙》等。都对公文文种的源流和演变、文种的应用、写作、语言风格,及文书处理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这些著作一方面是对我国秦汉及先秦历代文书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直接记载和反映了槐晋南北朝的文书工作情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档案工作制度的变化。

    正确答案: 由于文书制成材料的变革和发展,为文书的制作、处理、保存、利用提供了方便,引起了文书制作形式及其处理、保管制度上的一系列变革。首先,文书的装订形式普遍采用卷轴式。卷轴制度源于帛书,为防止抽换作伪,又产生了押缝(骑缝)制度,在文书纸面首尾的接缝处,骑缝加盖印章。
    其次,用印制度发生变化。公文用纸后,不再使用封泥,朱色水印代之而起,为钤印字迹清晰,印章改为反字阳文(以前为阴文),方径变大,印文字数增多,官员携带不方便,而设有专员保管。同时官员离任迁除,即需铸造新印,南朝宋时产生了官印移交制度。
    其三,公文处理程序的变革。在沿用两汉旧制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文书处理机构、处理环节增多,分工更加严密,文书处理程序更趋健全等方面。在中央三省制度确立的过程中,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权力时有交替,尚未完全固定,它们的主要职任都商不开辅佐皇帝处理文书和参与决策,并逐渐形成了中书省拟旨,门下省驳正,尚书省执行的文书处理系统,为后世的公文处理制度莫定了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文章与文书区别成“文”与“笔”是在()。

    • A、三国时期
    • B、魏晋时期
    • C、南北朝时期
    • D、隋唐时期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对档案机构的破坏。


    正确答案: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档案典籍损坏尤为严重。战乱兵及各种认为的破坏,使各国的文书档案几乎荡然无存,各国所收集的档案典籍也因此遭受到更大的损坏。

  • 第15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的行文程式。


    正确答案: 该期各国对文书的名称、使用范围、使用机关、文书运行方向,行文方式(直接或间接)、文书用语、书写格式等方面都规定得比较具体、详细。

  • 第16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


    正确答案:扩大训诂范围。出现义疏和集解。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研究。

  • 第17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刑罚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 1.初步形成封建制五刑
    汉文景时期刑制改草后,刑罚的主刑仅剩笞杖刑与死刑,这不能满足对复杂多样的犯罪进行制裁的需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断探索改进刑罚的主刑体制,到南北朝后期,以死、流、徒、鞭、杖为主刑的新的刑罚体系初具雏形,隋朝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最终确立起新的封建制五刑。
    2.废除宫刑
    宫刑是一种残酷且不人道的刑罚,亦是一种残损人的身体的肉刑。魏晋时,曾有多次有关肉刑的恢复与废止的争论,支持恢复肉刑者认为肉刑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反对一派以“仁政”为旗号,认为恢复肉刑,尤其是宫刑,会引起百姓的更大反抗。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547)、北齐后主天统五年(569),均下诏应处宫刑的改为收为官奴,宫刑怍为一种刑罚正式被废除。
    3.刑罚日趋规范与文明
    刑罚在这一时期日益规范和文明,主要表现为限制族刑,缩小缘坐的范围。曹魏《新律》规定大逆无道重罪,本人腰斩,家属从坐,但不诛及祖父母与孙子,公元255年,又明确规定已婚妇女从夫家株连,改变了以往已婚妇女兼受娘家与夫家两家株连的情况。西晋的《泰始律》规定养子女与出嫁妇女均不再受生父母弃市之株连,继续缩小株连的范围。北魏孝文帝时期甚至曾经废除株连的做法,罪及本人。关于是否实行株连及株连范围的界定日趋缩小。另外,酷刑的设置与使用日益减少,刑罚的执行亦日趋文明。

  • 第18题:

    简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及其变化?


    正确答案: 1、首先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
    (1)专制君权和实力相权并存。丞相总执朝政,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权势仅次于皇帝。专制君权和实力相权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矛盾。
    (2)相权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作用在西汉早期表现明显。如汉高祖刘邦欲改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为太子,但遭到丞相、大臣反对而作罢。
    2、其次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变化:
    (1)西汉武帝削弱相权,便一反汉初惯例而提拔平民出身的儒生为丞相。他还以一批有才华的文人学士为侍中,加强自己的谋议群体,提高决策能力。从而削弱了丞相的地位和丞相在决策中的作用。
    (2)西汉末,改革三公制度,废除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改设司徒、司马和司空。由丞相改设的司徒排位已位于由太尉改设的大司马之后,且不再有丞相的责任和职能,实权丞相不复存在。
    (3)西汉武帝至魏晋南北朝,尚书制度逐渐形成:
    ①西汉武帝时提升尚书作用和地位,尚书逐渐由掌皇帝饮食起居、管理诏书的传达和大臣奏章的上呈的官员成变宮内决策机构“中朝”(或“内朝”)的成员。但尚书职能仅限于受令和出令。
    ②东汉初,改称“录尚书事”即总领尚书事。它开始承担丞相之责。东汉时形成了尚书台,但已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政务中枢。
    ③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由政务中枢变为国务总署,当时尚书诸曹取代九卿来直接处理国家政务,由协助皇帝的办公机构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及其变化?

    正确答案: 1、首先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
    (1)专制君权和实力相权并存。丞相总执朝政,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权势仅次于皇帝。专制君权和实力相权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矛盾。
    (2)相权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作用在西汉早期表现明显。如汉高祖刘邦欲改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为太子,但遭到丞相、大臣反对而作罢。
    2、其次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变化:
    (1)西汉武帝削弱相权,便一反汉初惯例而提拔平民出身的儒生为丞相。他还以一批有才华的文人学士为侍中,加强自己的谋议群体,提高决策能力。从而削弱了丞相的地位和丞相在决策中的作用。
    (2)西汉末,改革三公制度,废除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改设司徒、司马和司空。由丞相改设的司徒排位已位于由太尉改设的大司马之后,且不再有丞相的责任和职能,实权丞相不复存在。
    (3)西汉武帝至魏晋南北朝,尚书制度逐渐形成:
    ①西汉武帝时提升尚书作用和地位,尚书逐渐由掌皇帝饮食起居、管理诏书的传达和大臣奏章的上呈的官员成变宮内决策机构“中朝”(或“内朝”)的成员。但尚书职能仅限于受令和出令。
    ②东汉初,改称“录尚书事”即总领尚书事。它开始承担丞相之责。东汉时形成了尚书台,但已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政务中枢。
    ③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由政务中枢变为国务总署,当时尚书诸曹取代九卿来直接处理国家政务,由协助皇帝的办公机构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严格,由此使得()受到特别重视。
    A

    方志档案

    B

    谱牒档案

    C

    皇族档案

    D

    士族档案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文章与文书区别成“文”与“笔”是在()。
    A

    三国时期

    B

    魏晋时期

    C

    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制度制度

    正确答案: 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纸张已成为公文唯一载体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公文制作制度
    1.公文用纸制度,重要的是用黄纸书写,以防虫蛀,一般公文用白纸书写
    2.卷轴制度,开则便于阅读,批答,合则便于携带,收藏,是公文形式的一发进步
    3.用印制度,改用朱色水印
    4.骑缝,押缝制度,根据纸制公文的特点,起到防止公文伪造,保证其真实性的作用
    5.连暑制度,也称联署制度,即几位官员在同一公文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对该公文内容共同负责
    6.勾检制度,专门稽核皇帝和中央政府颁发的下行文,说明对公文的复核已有专门部门负责
    7.帖敕,即由主持朝政的大臣在奏章后签署意见,做为敕命,批发判行8.一文一事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时期档案保管机构的变化。

    正确答案: 魏晋时档案保管机构仍遵汉制,如魏、蜀、吴、西晋设立东观作为集中贮存档案图籍之所。北魏迁都洛阳后,也有东观之设。三国时兰台亦未废。宗庙也是重要档案典籍收藏之处。此外,各国还设有专门管理户籍的籍库。在中央,足见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中枢系统。自曹魏起,中央尚书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西晋始设门下省,长官为侍中。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