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巴洛克时期在意大利的()等城市发展了歌剧。 ”相关问题
  • 第1题:

    巴洛克时期在意大利的()等城市发展了歌剧。

    • A、威尼斯
    • B、罗马
    • C、米兰
    • D、曼图亚
    • E、比萨、克雷蒙纳、佛罗伦萨
    • F、那不勒斯

    正确答案:A,B,D,F

  • 第2题:

    简述意大利歌剧的早期发展。


    正确答案: 蒙特威尔第在1607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运用更加连续不断的宣叙风格,在对比性段落中运用多种风格,在歌剧中加入一些器乐的利托内罗与合唱。因此,《奥菲欧》成为早期歌剧中的一部杰作。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开始出现角色增多、布景豪华、强调壮观场景和娱乐性的倾向。宣叙调和咏叹调开始明确分开,交替运用,独唱居于主导地位。1637年,威尼斯建立第一座公众歌剧院,买票的观众成为歌剧的资助者,歌剧题材有所扩展。蒙特威尔第之后,在卡瓦利和切斯蒂的歌剧中,咏叹调开始展现出“美声”风格的特征。17世纪中叶的歌剧已具有在以后两百年歌剧中保持的主要特点。

  • 第3题:

    著名歌剧《弄臣》《阿依达》等均由在歌剧创作领域成就卓著的意大利作曲家()所著。


    正确答案:威尔第

  • 第4题: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以弦乐为主的奏鸣曲和协奏曲的发展?


    正确答案:作为器乐的一种题材类型,奏鸣曲经过了巴洛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以及独奏奏鸣曲的大量创作实践,到古典时期已经趋于成熟。CPE巴赫创作了200多首奏鸣曲,他的奏鸣曲不是单乐章的,而是通常以三个乐章作为结构,已经具备奏鸣曲式的外部特征,他增加了奏鸣曲这种题材的戏剧性幻想气质。
    意大利作曲家多米尼科阿尔贝蒂创作的500多首羽管键奏鸣曲,显示出18世纪新的主调音乐风格,左手常常以一种不断反复的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从属于右手的旋律,整体和声的节奏变换缓慢,被统称为“阿尔贝蒂低音”。
    协奏曲在巴洛克时期已经成为重要的器乐体裁,JC巴赫突出代表了前古典时期协奏曲创作的成就,他创作了近40首独奏协奏曲和15首管弦乐协奏曲,华丽风格在他的协奏曲中十分明显

  • 第5题: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正确答案:16、17世纪之交产生的意大利歌剧,是文艺复兴运动在音乐上的最大成果,它标志着一个新的音乐时代——巴罗克音乐时期的开始。歌剧是集音乐、戏剧、舞蹈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由于歌剧在意大利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意大利的音乐史,意大利歌剧在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剧趋于完善,并使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后意大利歌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最关键。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不像巴罗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练、朴实的音乐语言,形式结构明晰匀称;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2、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背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和成熟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整个19世纪意大利人民都在为民族统一和独立而斗争,所以民族主义问题成为影响当时音乐发展的主要因素。浪漫主义者强调音乐文化的民族精神,作曲家们也在关注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这使得一些民族文化复兴运动高涨的国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浪漫主义思潮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使18世纪末衰退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虽然浪漫主义因素对欧洲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对意大利歌剧来说,它没有像德奥或法国音乐那样具有激进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是更多地扎根于本民族生活的原有传统,遵循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歌剧体裁的传统,所以浪漫主义因素只是逐步地渗入意大利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两种体裁直到19世纪仍然并存发展,但是它们的基本任务从体现民间生活转向为发展民族文化而斗争,使歌剧艺术受到时代生活的影响而形成新的风格。
    3、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过程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早期,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到威尔第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1890)、列昂卡瓦洛的《丑角》(1892)、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1894)等作品是推动这股潮流向前发展的代表作。真实主义歌剧不仅保持了真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特点,而且还继承了来自法国比才《卡门》的现实主义传统。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代表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早期,是古典主义歌剧与浪漫主义歌剧过渡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为意大利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语言生动,形式自由,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威廉·退尔》则是大歌剧的经典作品,为19世纪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他在遵循意大利传统歌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歌剧改革,缩小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别,把歌剧中独立的分曲形式发展成“场”的结构,并在音乐高潮时创用了“罗西尼渐强”的表现方式。他复兴了意大利歌剧艺术,使它与德国歌剧、法国歌剧形成抗衡。如果把1820——1850年称为美声时期,那么罗西尼就是这个美声时期的缔造者。他为歌剧带来了神奇和欢笑,使人们重新回忆起意大利歌剧一枝独秀的魅力。唐尼采蒂(GactanoDonizetti,1797-1848)和贝里尼(V.Bellini,1801-1835)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前者旋律丰富多彩,炫耀声乐技巧,由于过多强调感官上的愉悦而缺乏内涵,但对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是他的倾情之作;后者重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强调音乐的表情作用,旋律纯朴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诺尔玛》、《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以其抒情和细腻令人陶醉。他们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逐渐成熟,通过努力确立了意大利歌剧的地位。意大利歌剧在唐尼采蒂、贝里尼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超越这两位大师的作曲家出现,直到威尔第的出现才真正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有了起色,并将它发展到极致。威尔第(GiusppeVerdi,1813-1901)是一位革新者,他受民族独立运动思潮的影响,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使意大利歌剧摆脱了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危机;他把意大利的文学艺术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具有崇高思想,又被人们广泛接受。音乐上,他在大多数歌剧作品中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同时又着重研究瓦格纳歌剧的特点,并对它分场而不分曲的结构和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在保持民族风格与传统习惯的同时,创作出富于戏剧力量、光彩动人的旋律。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较著名的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唐·卡洛斯》、《阿伊达》、《奥赛罗》。威尔第创造出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义歌剧,他使意大利歌剧传统在欧洲浪漫主义时代,不仅保持着民族本色,而且焕发出勃勃生机。到19世纪晚期,欧洲文学界掀起了以法国左拉(1840-1902)为代表的真实主义运动,同时意大利也兴起了真实主义文艺思潮。真实主义作家们力求真实地描写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并客观地再现生活。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是马斯卡尼(PietroMascagni,1863—1945)创作的《乡村骑士》(CavalleriaRusticanA.,这部歌剧吸引了众多观众,开真实主义歌剧的先河,并确立了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紧随其后的另一部作品《丑角》(Paliacci英文译为“Punchinello”或“Clown”)是同一时期作曲家列昂卡瓦洛(RuggieroLeoncavallo,1857—1919)的杰作,虽然《丑角》的音乐不如《乡村骑士》那么优美,但它却更获得群众的理解,更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情景。在同一时期最卓越的作曲家当属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他创作了一批具有真实主义歌剧特征的经典作品,如《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多》等。他的歌剧结构简练,力求直接地表达剧本所提示的戏剧感染力,注重旋律与戏剧的贯穿发展,抛开咏叹调与宣叙调截然分开的传统,善于用音乐渲染气氛;擅长塑造各种柔弱的、生活苦难的妇女形象,如绣花女咪咪、歌伎巧巧桑、歌女托斯卡、女仆柳儿等;另外他还喜欢把东方异国情调的音乐作为创作素材。普契尼歌剧改变了意大利歌剧只重人声不重器乐的状况,他在继承威尔第等大师传统的基础上,揭开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
    4、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影响意大利歌剧从16、17世纪开始,经过了18世纪的歌剧改革,到19世纪的成熟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它们使意大利歌剧的结构更完美,也使音乐、舞蹈、文学、舞美、音响等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歌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内容、旋律、美声演唱等,对当时的欧洲各国甚至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第6题:

    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包括()和()两类,这一时期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都对键盘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德国的管风琴音乐有很高成就,法国则大大发展了古钢琴音乐。


    正确答案:管风琴;古钢琴;

  • 第7题:

    巴洛克时期重要的宗教声乐体裁有()。

    • A、歌剧
    • B、清唱剧
    • C、受难曲
    • D、康塔塔

    正确答案:B,C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正确答案: 16、17世纪之交产生的意大利歌剧,是文艺复兴运动在音乐上的最大成果,它标志着一个新的音乐时代——巴罗克音乐时期的开始。歌剧是集音乐、戏剧、舞蹈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由于歌剧在意大利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意大利的音乐史,意大利歌剧在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剧趋于完善,并使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后意大利歌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最关键。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不像巴罗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练、朴实的音乐语言,形式结构明晰匀称;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2、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背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和成熟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整个19世纪意大利人民都在为民族统一和独立而斗争,所以民族主义问题成为影响当时音乐发展的主要因素。浪漫主义者强调音乐文化的民族精神,作曲家们也在关注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这使得一些民族文化复兴运动高涨的国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浪漫主义思潮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使18世纪末衰退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虽然浪漫主义因素对欧洲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对意大利歌剧来说,它没有像德奥或法国音乐那样具有激进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是更多地扎根于本民族生活的原有传统,遵循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歌剧体裁的传统,所以浪漫主义因素只是逐步地渗入意大利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两种体裁直到19世纪仍然并存发展,但是它们的基本任务从体现民间生活转向为发展民族文化而斗争,使歌剧艺术受到时代生活的影响而形成新的风格。
    3、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过程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早期,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到威尔第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1890)、列昂卡瓦洛的《丑角》(1892)、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1894)等作品是推动这股潮流向前发展的代表作。真实主义歌剧不仅保持了真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特点,而且还继承了来自法国比才《卡门》的现实主义传统。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代表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早期,是古典主义歌剧与浪漫主义歌剧过渡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为意大利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语言生动,形式自由,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威廉·退尔》则是大歌剧的经典作品,为19世纪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他在遵循意大利传统歌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歌剧改革,缩小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别,把歌剧中独立的分曲形式发展成“场”的结构,并在音乐高潮时创用了“罗西尼渐强”的表现方式。他复兴了意大利歌剧艺术,使它与德国歌剧、法国歌剧形成抗衡。如果把1820——1850年称为美声时期,那么罗西尼就是这个美声时期的缔造者。他为歌剧带来了神奇和欢笑,使人们重新回忆起意大利歌剧一枝独秀的魅力。唐尼采蒂(GactanoDonizetti,1797-1848)和贝里尼(V.Bellini,1801-1835)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前者旋律丰富多彩,炫耀声乐技巧,由于过多强调感官上的愉悦而缺乏内涵,但对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是他的倾情之作;后者重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强调音乐的表情作用,旋律纯朴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诺尔玛》、《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以其抒情和细腻令人陶醉。他们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逐渐成熟,通过努力确立了意大利歌剧的地位。意大利歌剧在唐尼采蒂、贝里尼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超越这两位大师的作曲家出现,直到威尔第的出现才真正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有了起色,并将它发展到极致。威尔第(GiusppeVerdi,1813-1901)是一位革新者,他受民族独立运动思潮的影响,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使意大利歌剧摆脱了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危机;他把意大利的文学艺术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具有崇高思想,又被人们广泛接受。音乐上,他在大多数歌剧作品中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同时又着重研究瓦格纳歌剧的特点,并对它分场而不分曲的结构和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在保持民族风格与传统习惯的同时,创作出富于戏剧力量、光彩动人的旋律。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较著名的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唐·卡洛斯》、《阿伊达》、《奥赛罗》。威尔第创造出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义歌剧,他使意大利歌剧传统在欧洲浪漫主义时代,不仅保持着民族本色,而且焕发出勃勃生机。到19世纪晚期,欧洲文学界掀起了以法国左拉(1840-1902)为代表的真实主义运动,同时意大利也兴起了真实主义文艺思潮。真实主义作家们力求真实地描写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并客观地再现生活。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是马斯卡尼(PietroMascagni,1863—1945)创作的《乡村骑士》(CavalleriaRusticanA.,这部歌剧吸引了众多观众,开真实主义歌剧的先河,并确立了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紧随其后的另一部作品《丑角》(Paliacci英文译为“Punchinello”或“Clown”)是同一时期作曲家列昂卡瓦洛(RuggieroLeoncavallo,1857—1919)的杰作,虽然《丑角》的音乐不如《乡村骑士》那么优美,但它却更获得群众的理解,更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情景。在同一时期最卓越的作曲家当属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他创作了一批具有真实主义歌剧特征的经典作品,如《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多》等。他的歌剧结构简练,力求直接地表达剧本所提示的戏剧感染力,注重旋律与戏剧的贯穿发展,抛开咏叹调与宣叙调截然分开的传统,善于用音乐渲染气氛;擅长塑造各种柔弱的、生活苦难的妇女形象,如绣花女咪咪、歌伎巧巧桑、歌女托斯卡、女仆柳儿等;另外他还喜欢把东方异国情调的音乐作为创作素材。普契尼歌剧改变了意大利歌剧只重人声不重器乐的状况,他在继承威尔第等大师传统的基础上,揭开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
    4、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影响意大利歌剧从16、17世纪开始,经过了18世纪的歌剧改革,到19世纪的成熟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它们使意大利歌剧的结构更完美,也使音乐、舞蹈、文学、舞美、音响等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歌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内容、旋律、美声演唱等,对当时的欧洲各国甚至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巴洛克时期法国歌剧的代表人是()和()。

    正确答案: 拉莫,吕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巴洛克时期,声乐体裁除了歌剧外,还有()、受难曲和()等几种。

    正确答案: 清唱剧,大合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包括()和()两类,这一时期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都对键盘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德国的管风琴音乐有很高成就,法国则大大发展了古钢琴音乐。

    正确答案: 管风琴,古钢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诞生于佛罗伦萨,成长于(),成熟于那不勒斯。

    正确答案: 威尼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巴洛克时期歌剧诞生,但器乐和声乐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的形成发展以及特征有哪些?


    正确答案:形成:第一部有乐谱的第一部歌剧《优丽狄茜》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卡梅拉塔”组中的贝里和卡契尼创作于1600年,从而欧洲人把1600年定为歌剧诞生之年。
    发展:西方歌剧的基本音乐形成是由克劳迪奥·蒙泰威尔第奠定的,意大利作曲家.意大利作曲家意大利歌剧起源于佛罗伦萨,繁荣于那不勒斯A斯卡拉蒂创作使用A-B-A三段体结构的返始咏叹调。17,18世纪出现了正歌剧,用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演唱。
    特征:
    A.创作咏叹调,咏叙调
    B.对歌剧组成部分的丰富
    C.重视重唱以及牧歌风格的合唱
    D.使用较大规模的乐队
    E.加上序曲。间奏曲。前奏以及过门舞曲
    F.使用阉人歌手演唱有华丽的咏叹调

  • 第15题:

    巴洛克时期,声乐体裁除了歌剧外,还有()、受难曲和()等几种。


    正确答案:清唱剧;大合唱

  • 第16题: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诞生于佛罗伦萨,成长于(),成熟于那不勒斯。


    正确答案:威尼斯

  • 第17题:

    巴洛克时期,在欧洲最有影响的音乐之邦是()。

    • A、奥地利
    • B、德国
    • C、法国
    • D、意大利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简述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正确答案:歌剧肇始于16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有一群关注文艺创作的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组成文艺会社“卡梅拉塔”,讨论文学和音乐问题,其中的重要人物有作曲家佩里、卡奇尼、诗人里努切尼和理论家伽利略,他们崇尚伟大的古希腊悲剧,认为当时的复调音乐不能将诗歌歌词的表情清晰表达出来,应抛弃繁复的对位手法,采用古希腊式的简朴风格,用单旋律的演唱方式来表现戏剧。
    1597年,西方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诞生,是由诗人里努切尼撰写台本、作曲家佩里谱写音乐的田园歌剧《达芙妮》,内容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描绘了阿波罗追求仙女达芙妮的故事,可惜这部歌剧的音乐已大部分遗失。
    1600年,佛罗伦萨的统治者、世袭贵族梅第奇公爵的妹妹和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结婚,在豪华的皮蒂宫演出了歌剧《犹丽狄西》来庆祝这场盛世婚礼,歌剧的乐谱完整留存至今。《犹丽狄西》的演唱采用朗诵风格,强调歌词的清晰表达和抑扬顿挫,伴奏只有四件乐器,还是放在屏风后面,目的是为了减弱音量,不超越人声的演唱。
    同一年,罗马上演了作曲家卡瓦里埃利谱写的道德剧《灵魂与肉体的表现》,这部剧是在教堂的祈祷室里演出的,由人扮演抽象的“灵魂”与“肉体”,寓言式地宣传宗教道德观。这部以歌剧方式演出的作品在音乐史常被作为第一部清唱剧。
    歌剧于17世纪20年代在罗马扎根,得到过两任教皇的扶持。一位教皇是乌尔班八世,他修建了可供3000人就座的大型歌剧院,开幕典礼上,成功上演了由罗斯皮利奥西撰写台本、作曲家兰迪谱曲的歌剧《圣阿莱西奥》,台本作家罗斯皮利奥西于1667年荣任教皇,世称克雷芒九世,他就是扶持罗马歌剧的第二位教皇。得到教皇本人的支持,罗马歌剧在17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时期,教会和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主宰了歌剧舞台,歌剧的内容主要来自神话和史诗,也有宗教道德说教式的,舞台设计豪华壮观,引人注目;演唱风格已有现代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宣叙调朗诵化倾向更强,咏叹调则注重旋律性和抒情性:为调济歌剧整体的严肃气氛,罗马歌剧常在幕间休息时演出短小的滑稽喜剧,被称为“幕间剧”,是后来喜歌剧的前身。
    1637年,欧洲第一座购票入内的公开歌剧院在威尼斯建立,使得歌剧成为17世纪欧洲的大众艺术,威尼斯也由此成为17世纪中下叶欧洲歌剧的中心,威尼斯形成了最早的歌剧乐派,代表人物是天才作曲家蒙泰威尔第。
    1607年,蒙泰威尔第创作了歌剧《奥菲欧》,剧中大量使用抒情咏唱形式,早期歌剧中的朗诵性宣叙调也被高度艺术化而减弱了呆板性,歌剧乐队创造性地运用了超过40件的乐器,作曲家通过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渲染戏剧气氛,表达人物情绪,为了表现他歌剧中的“激情风格”,他首创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手法,这些在现代管弦乐队中已是常用手法。
    1608年写作的歌剧《阿里安娜》全剧遗失,仅存一首哀歌,但已具有咏叹调的雏形,极具感染力,被奉为同类单声歌曲的范例。
    1642年上演的《波佩亚的加冕》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古罗马皇帝尼禄的情妇波佩亚如何费尽心机铲除皇后奥塔维亚,自己取而代之的故事,是西方音乐史中第一部历史题材的歌剧,也是蒙泰威尔第最后的杰作。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已被明确区分开,宣叙调的类型极为多样化,从最简单的说白式到精致旋律化的,应有尽有,重唱大量使用,被用来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戏剧冲突,“激情风格”在最广阔的范围里运用。蒙泰威尔第在歌剧领域显示出的高度创造力令同时代作曲家黯然失色。
    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中心转移到那不勒斯。在那不勒斯歌剧称雄欧洲的一百多年里,意大利歌剧基本定型为正歌剧。正歌剧剧情严肃,内容来自于神话,或是取材于历史,剧中人物的戏剧表演和演唱都力求端庄文雅。主要的声乐演唱形式是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往往用来叙述剧情或人物自我表白,咏叹调抒情优美,用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合唱等形式很少出现在正歌剧中。那不勒斯歌剧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斯卡拉蒂)。
    A.斯卡拉蒂是当时正歌剧领域最杰出的作曲家,现存歌剧50多部。他为正歌剧形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歌剧中,重唱、合唱用得很少,咏叹调占主导地位,他创用ABAl结构的返始咏叹调,返始咏叹调成为正歌剧标志性的形式之一;A.斯卡拉蒂还进一步将宣叙调细分为“清宣叙调”和“带伴奏宣叙调”,用于不同的场景和段落中;他还创用了快一慢一快三段落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是古典交响曲最重要的前身。紧随着歌剧的发祥地——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也发展了各自的歌剧事业。法国是除意大利外,歌剧发展最为成功的17世纪欧洲国家。在不可避免地受到意大利风格影响的同时,法国也有本国独具特色的东西,一是极受欢迎的宫廷芭蕾,二是在17世纪的欧洲首屈一指的法国古典戏剧,以悲剧大师高乃依、拉辛和喜剧大师莫里哀为代表。要想创造出法国人喜爱的歌剧形式,必须成功调和各种需求,创建法国歌剧的任务最终在一个意裔法籍人的手中完成。吕利,原籍意大利,18岁时人法国籍,逐渐成长为17世纪法国歌剧最重要的人物。1664年开始与伟大的喜剧大师莫里哀合作,创作一系列“芭蕾喜剧”,《贵人迷》是其代表作,70年代以后与台本作家基诺合作,开始创作“抒情悲剧”,这是一种融合了法国古典戏剧、宣叙调,咏叹调、合唱以及舞蹈的严肃歌剧,吕利努力按照法国人的喜好来创作音乐,他改变意式宣叙调使之适应法语语音的特点,突出法语唱词的抑扬顿挫,咏叹调的作用大大减弱,而合唱和舞蹈的地位则举足轻重,歌剧中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豪华壮观的布景和富丽奢华的人物服装,很有皇家气派,这种样式的法国歌剧获得极大成功,受到法皇路易十四的喜爱。
    吕利创立了法国歌剧序曲,结构正与意大利序曲相反,由“慢一快一慢”三段落构成;他还尝试在歌剧、舞剧中加入各种舞曲,如小步舞曲、加沃特、布雷、帕斯比叶、卢尔等。吕利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是拉莫。他生于第戎,是纯粹的法国人,他的歌剧风格与意大利人吕利有所不同,具有轻松典雅的田园气息,咏叹调富于表现力,配器丰富多彩,然而最具特色的仍是舞蹈音乐。他写有严肃歌剧、歌剧一芭蕾体裁,后者更受欢迎,但他所有的戏剧作品都未超越《希波吕托斯和阿里
    奇埃》的成就,这部以古典神话为基础,又吸取了拉辛戏剧成分的作品,属于“音乐悲剧”类型,法国人喜爱的内容,如游艺表演和舞蹈,都被巧妙地融人情节。拉莫是延续了吕利开创的法国歌剧传统的重要人物。英国在17世纪初盛行假面剧,它融诗歌、舞蹈、声乐和器乐于一身,包括绚丽的布景,舞台装置和服装,是流行于宫廷的娱乐形式。最初它是戏剧加上配乐,当配乐增多,尤其是越来越多地以朗诵调来代替对白时,它便越来越接近歌剧,有时叫“半歌剧”。《围攻罗德岛》被视作第一部英国歌剧,它自始至终都是由人声演唱的,主要是宣叙调,五位作曲家参与了作曲,但音乐已遗失。完整保存至今的17世纪英国歌剧只有两部,一是约翰·布洛创作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二是亨利·普赛尔创作的《迪多与埃涅亚斯》。亨利·普赛尔是英国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写过大量话剧配乐,少量“半歌剧”,如至今仍在上演的《亚瑟王》、《仙后》和《印度女王》,真正属于歌剧的只有一部《迪多与埃涅亚斯》,但却是巴洛克欧洲最杰出的音乐戏剧之一。
    《迪多与埃涅亚斯》叙述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悲剧:迦太基女王迪多与特洛伊王子埃涅亚斯相爱,但埃涅亚斯很快被诸神召回去建立新特洛伊,被抛弃并蒙羞的迪多在绝望中期待死亡。歌剧简短,只有三四个角色,乐队主要使用弦乐和通奏低音,音乐由宣叙调、合唱及各类歌曲组成,还有很多舞蹈场面,一些咏叹调式的歌曲受到意大利悲歌咏叹调的影响,极富感染力,其中例证之一——迪多的《当我长眠于地下》将整个歌剧的悲剧气氛推向高峰。
    德奥歌剧起步很晚,并且长期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大量涌人德奥地区的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台本作家等,基本控制了德奥的歌剧舞台,使得德国本土歌剧的发展举步维艰。根据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达芙妮》重新填词和配曲的同名歌剧是德国最早的歌剧作品。巴洛克时期德国的歌剧中心是汉堡,1678年建立的公众歌剧院是许多德国作曲家一试身手的园地。当时活跃于此的德国歌剧作曲家有库塞尔、凯泽尔,他们二人都曾任汉堡歌剧院的首席作曲家,亨德尔曾在青年时代投奔凯泽尔门下,开始他的歌剧创作生涯。

  • 第19题:

    问答题
    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的形成发展以及特征有哪些?

    正确答案: 形成:第一部有乐谱的第一部歌剧《优丽狄茜》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卡梅拉塔”组中的贝里和卡契尼创作于1600年,从而欧洲人把1600年定为歌剧诞生之年。
    发展:西方歌剧的基本音乐形成是由克劳迪奥·蒙泰威尔第奠定的,意大利作曲家.意大利作曲家意大利歌剧起源于佛罗伦萨,繁荣于那不勒斯A斯卡拉蒂创作使用A-B-A三段体结构的返始咏叹调。17,18世纪出现了正歌剧,用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演唱。
    特征:
    A.创作咏叹调,咏叙调
    B.对歌剧组成部分的丰富
    C.重视重唱以及牧歌风格的合唱
    D.使用较大规模的乐队
    E.加上序曲。间奏曲。前奏以及过门舞曲
    F.使用阉人歌手演唱有华丽的咏叹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巴洛克时期歌剧诞生,但器乐和声乐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正确答案: 歌剧肇始于16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有一群关注文艺创作的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组成文艺会社“卡梅拉塔”,讨论文学和音乐问题,其中的重要人物有作曲家佩里、卡奇尼、诗人里努切尼和理论家伽利略,他们崇尚伟大的古希腊悲剧,认为当时的复调音乐不能将诗歌歌词的表情清晰表达出来,应抛弃繁复的对位手法,采用古希腊式的简朴风格,用单旋律的演唱方式来表现戏剧。
    1597年,西方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诞生,是由诗人里努切尼撰写台本、作曲家佩里谱写音乐的田园歌剧《达芙妮》,内容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描绘了阿波罗追求仙女达芙妮的故事,可惜这部歌剧的音乐已大部分遗失。
    1600年,佛罗伦萨的统治者、世袭贵族梅第奇公爵的妹妹和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结婚,在豪华的皮蒂宫演出了歌剧《犹丽狄西》来庆祝这场盛世婚礼,歌剧的乐谱完整留存至今。《犹丽狄西》的演唱采用朗诵风格,强调歌词的清晰表达和抑扬顿挫,伴奏只有四件乐器,还是放在屏风后面,目的是为了减弱音量,不超越人声的演唱。
    同一年,罗马上演了作曲家卡瓦里埃利谱写的道德剧《灵魂与肉体的表现》,这部剧是在教堂的祈祷室里演出的,由人扮演抽象的“灵魂”与“肉体”,寓言式地宣传宗教道德观。这部以歌剧方式演出的作品在音乐史常被作为第一部清唱剧。
    歌剧于17世纪20年代在罗马扎根,得到过两任教皇的扶持。一位教皇是乌尔班八世,他修建了可供3000人就座的大型歌剧院,开幕典礼上,成功上演了由罗斯皮利奥西撰写台本、作曲家兰迪谱曲的歌剧《圣阿莱西奥》,台本作家罗斯皮利奥西于1667年荣任教皇,世称克雷芒九世,他就是扶持罗马歌剧的第二位教皇。得到教皇本人的支持,罗马歌剧在17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时期,教会和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主宰了歌剧舞台,歌剧的内容主要来自神话和史诗,也有宗教道德说教式的,舞台设计豪华壮观,引人注目;演唱风格已有现代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宣叙调朗诵化倾向更强,咏叹调则注重旋律性和抒情性:为调济歌剧整体的严肃气氛,罗马歌剧常在幕间休息时演出短小的滑稽喜剧,被称为“幕间剧”,是后来喜歌剧的前身。
    1637年,欧洲第一座购票入内的公开歌剧院在威尼斯建立,使得歌剧成为17世纪欧洲的大众艺术,威尼斯也由此成为17世纪中下叶欧洲歌剧的中心,威尼斯形成了最早的歌剧乐派,代表人物是天才作曲家蒙泰威尔第。
    1607年,蒙泰威尔第创作了歌剧《奥菲欧》,剧中大量使用抒情咏唱形式,早期歌剧中的朗诵性宣叙调也被高度艺术化而减弱了呆板性,歌剧乐队创造性地运用了超过40件的乐器,作曲家通过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渲染戏剧气氛,表达人物情绪,为了表现他歌剧中的“激情风格”,他首创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手法,这些在现代管弦乐队中已是常用手法。
    1608年写作的歌剧《阿里安娜》全剧遗失,仅存一首哀歌,但已具有咏叹调的雏形,极具感染力,被奉为同类单声歌曲的范例。
    1642年上演的《波佩亚的加冕》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古罗马皇帝尼禄的情妇波佩亚如何费尽心机铲除皇后奥塔维亚,自己取而代之的故事,是西方音乐史中第一部历史题材的歌剧,也是蒙泰威尔第最后的杰作。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已被明确区分开,宣叙调的类型极为多样化,从最简单的说白式到精致旋律化的,应有尽有,重唱大量使用,被用来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戏剧冲突,“激情风格”在最广阔的范围里运用。蒙泰威尔第在歌剧领域显示出的高度创造力令同时代作曲家黯然失色。
    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中心转移到那不勒斯。在那不勒斯歌剧称雄欧洲的一百多年里,意大利歌剧基本定型为正歌剧。正歌剧剧情严肃,内容来自于神话,或是取材于历史,剧中人物的戏剧表演和演唱都力求端庄文雅。主要的声乐演唱形式是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往往用来叙述剧情或人物自我表白,咏叹调抒情优美,用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合唱等形式很少出现在正歌剧中。那不勒斯歌剧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斯卡拉蒂)。
    A.斯卡拉蒂是当时正歌剧领域最杰出的作曲家,现存歌剧50多部。他为正歌剧形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歌剧中,重唱、合唱用得很少,咏叹调占主导地位,他创用ABAl结构的返始咏叹调,返始咏叹调成为正歌剧标志性的形式之一;A.斯卡拉蒂还进一步将宣叙调细分为“清宣叙调”和“带伴奏宣叙调”,用于不同的场景和段落中;他还创用了快一慢一快三段落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是古典交响曲最重要的前身。紧随着歌剧的发祥地——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也发展了各自的歌剧事业。法国是除意大利外,歌剧发展最为成功的17世纪欧洲国家。在不可避免地受到意大利风格影响的同时,法国也有本国独具特色的东西,一是极受欢迎的宫廷芭蕾,二是在17世纪的欧洲首屈一指的法国古典戏剧,以悲剧大师高乃依、拉辛和喜剧大师莫里哀为代表。要想创造出法国人喜爱的歌剧形式,必须成功调和各种需求,创建法国歌剧的任务最终在一个意裔法籍人的手中完成。吕利,原籍意大利,18岁时人法国籍,逐渐成长为17世纪法国歌剧最重要的人物。1664年开始与伟大的喜剧大师莫里哀合作,创作一系列“芭蕾喜剧”,《贵人迷》是其代表作,70年代以后与台本作家基诺合作,开始创作“抒情悲剧”,这是一种融合了法国古典戏剧、宣叙调,咏叹调、合唱以及舞蹈的严肃歌剧,吕利努力按照法国人的喜好来创作音乐,他改变意式宣叙调使之适应法语语音的特点,突出法语唱词的抑扬顿挫,咏叹调的作用大大减弱,而合唱和舞蹈的地位则举足轻重,歌剧中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豪华壮观的布景和富丽奢华的人物服装,很有皇家气派,这种样式的法国歌剧获得极大成功,受到法皇路易十四的喜爱。
    吕利创立了法国歌剧序曲,结构正与意大利序曲相反,由“慢一快一慢”三段落构成;他还尝试在歌剧、舞剧中加入各种舞曲,如小步舞曲、加沃特、布雷、帕斯比叶、卢尔等。吕利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是拉莫。他生于第戎,是纯粹的法国人,他的歌剧风格与意大利人吕利有所不同,具有轻松典雅的田园气息,咏叹调富于表现力,配器丰富多彩,然而最具特色的仍是舞蹈音乐。他写有严肃歌剧、歌剧一芭蕾体裁,后者更受欢迎,但他所有的戏剧作品都未超越《希波吕托斯和阿里
    奇埃》的成就,这部以古典神话为基础,又吸取了拉辛戏剧成分的作品,属于“音乐悲剧”类型,法国人喜爱的内容,如游艺表演和舞蹈,都被巧妙地融人情节。拉莫是延续了吕利开创的法国歌剧传统的重要人物。英国在17世纪初盛行假面剧,它融诗歌、舞蹈、声乐和器乐于一身,包括绚丽的布景,舞台装置和服装,是流行于宫廷的娱乐形式。最初它是戏剧加上配乐,当配乐增多,尤其是越来越多地以朗诵调来代替对白时,它便越来越接近歌剧,有时叫“半歌剧”。《围攻罗德岛》被视作第一部英国歌剧,它自始至终都是由人声演唱的,主要是宣叙调,五位作曲家参与了作曲,但音乐已遗失。完整保存至今的17世纪英国歌剧只有两部,一是约翰·布洛创作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二是亨利·普赛尔创作的《迪多与埃涅亚斯》。亨利·普赛尔是英国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写过大量话剧配乐,少量“半歌剧”,如至今仍在上演的《亚瑟王》、《仙后》和《印度女王》,真正属于歌剧的只有一部《迪多与埃涅亚斯》,但却是巴洛克欧洲最杰出的音乐戏剧之一。
    《迪多与埃涅亚斯》叙述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悲剧:迦太基女王迪多与特洛伊王子埃涅亚斯相爱,但埃涅亚斯很快被诸神召回去建立新特洛伊,被抛弃并蒙羞的迪多在绝望中期待死亡。歌剧简短,只有三四个角色,乐队主要使用弦乐和通奏低音,音乐由宣叙调、合唱及各类歌曲组成,还有很多舞蹈场面,一些咏叹调式的歌曲受到意大利悲歌咏叹调的影响,极富感染力,其中例证之一——迪多的《当我长眠于地下》将整个歌剧的悲剧气氛推向高峰。
    德奥歌剧起步很晚,并且长期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大量涌人德奥地区的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台本作家等,基本控制了德奥的歌剧舞台,使得德国本土歌剧的发展举步维艰。根据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达芙妮》重新填词和配曲的同名歌剧是德国最早的歌剧作品。巴洛克时期德国的歌剧中心是汉堡,1678年建立的公众歌剧院是许多德国作曲家一试身手的园地。当时活跃于此的德国歌剧作曲家有库塞尔、凯泽尔,他们二人都曾任汉堡歌剧院的首席作曲家,亨德尔曾在青年时代投奔凯泽尔门下,开始他的歌剧创作生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巴洛克时期在意大利的()等城市发展了歌剧。
    A

    威尼斯

    B

    罗马

    C

    米兰

    D

    曼图亚

    E

    比萨、克雷蒙纳、佛罗伦萨

    F

    那不勒斯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以弦乐为主的奏鸣曲和协奏曲的发展?

    正确答案: 作为器乐的一种题材类型,奏鸣曲经过了巴洛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以及独奏奏鸣曲的大量创作实践,到古典时期已经趋于成熟。CPE巴赫创作了200多首奏鸣曲,他的奏鸣曲不是单乐章的,而是通常以三个乐章作为结构,已经具备奏鸣曲式的外部特征,他增加了奏鸣曲这种题材的戏剧性幻想气质。
    意大利作曲家多米尼科阿尔贝蒂创作的500多首羽管键奏鸣曲,显示出18世纪新的主调音乐风格,左手常常以一种不断反复的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从属于右手的旋律,整体和声的节奏变换缓慢,被统称为“阿尔贝蒂低音”。
    协奏曲在巴洛克时期已经成为重要的器乐体裁,JC巴赫突出代表了前古典时期协奏曲创作的成就,他创作了近40首独奏协奏曲和15首管弦乐协奏曲,华丽风格在他的协奏曲中十分明显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