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材料三反映出蒋介石外交政策的实质如何? ”相关问题
  • 第1题: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

    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 第2题:

    材料一是针对什么事件对此,蒋介石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参考答案:

    "九一八事变",绝对不抵抗.


  • 第3题:

    对比材料三,四,说明材料四中蒋介石对日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材料四中蒋许诺"不会背信弃义,以破坏人类相持维系的正义".对日要抵抗的原因是日本的进攻威胁了蒋政权的利益,四大家族的利益及后台英美的利益.


  • 第4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给张学良铣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后又密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
    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便。”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国近代
    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是指什么事变发生?
    (2)在“沈阳日军行动”发生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结果?
    (3)随着日军这一行动的发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了什么变化?
    (4)在日军这一行动之后,蒋介石集团又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九一八”事变。
    (2)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3)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4)攘外必先安内。继续推行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

  • 第5题: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攘外:早期以为俄为主,包括其他帝国主义,后期日本为主
    安内:‚安内‛的具体对象是共产党、国民党内的反蒋势力。主要是稳固中央政府统治;再次是加强物质建设和国防建设,一来安定社会,培育民族精神,二来充实国力,增强御侮能力。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具有双重特性:既有违背大众意愿,消极抵抗的一面,也有权衡整体国力,在当时形势下不得已的隐衷;有对内镇压和武力反共的迫切要求,也有最后关头准备起而抵抗的决心,蒋介石在全力推行安内政策的同时,没有放弃攘外的口号,安内攘外政策不能简单地视为投降理论。‚安内攘外‛实质上是对外的妥协战略,但妥协不是为了最后投降,而是为了‚谋和‛以求苟安。谋和不成,抗战的准备和决心是有的。因此,不能将这一政策与投降卖国等同起来。

  • 第6题:

    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正确答案: 在中国大陆即将全部解放之际,毛泽东提出了“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思想和方针。这些外交思想和方针被确定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1)“一边倒”即站在社会主义一边。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
    (2)“另起炉灶”。“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不承认一切旧的外交关系,一扫百余年的屈辱外交,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外交。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949年初,毛泽东在同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会谈时强调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大家庭来讲,这个屋子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从内到外,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子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我们的真正朋友可以早点进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点清理工作,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来。“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周恩来提出的“礼尚往来”、“互通有无”和“团结全世界人民”等外交决策及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 第7题:

    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 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 D、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正确答案:D

  • 第8题:

    简述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的内容和实质。


    正确答案: (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句话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蒋介石在考虑和日军作战还是先打共产党的时候说出的。古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意思就是先要平定内乱,然后可以抵御外侮,这话有至当不移、颠扑不破的至理。而蒋介石引用此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日本人侵略是外来的,好像是从皮肤上渐渐溃烂的疮毒,土匪捣乱是内发的,如同内脏有了毛病,这实在是心腹之患;因为这个内疾不除,外来的毛病就不能医好,而且即算医好,也还是无济于事,到了最后,病人还是要断送在这个心腹内疾。无论日本人怎样凶险,他确信日本帝国主义终归一定会失败在中国人民面前,一定可以由中国一般革命军将士的手里来将他们消灭。应当坚决认定革命军当前的责任,第一个乃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才是抗日来攘外。其中心意思即剿匪的工作,是抗日的前提,要抗日就要先剿匪,能剿匪就一定能够抗日。
    (2)“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从表面上看,“攘外必先安内”其最后目的,就是为了“攘外”,但在日帝对华侵略逐渐升级,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的背景下,蒋的“攘外”只不过是遮人耳目,“安内”也只是借口,其实质就是对外妥协投降,对内与中共和人民为敌。“攘外必先安内”只不过是蒋介石为自己积极剿共而寻找的借口。

  • 第9题:

    问答题
    材料一,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的电报"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材料二,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密电:"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奸匪竟……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注:蒋介石)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材料三,1945年11月16日蒋介石对高级将领的演讲:"回想这20年来,奸匪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 从材料一看,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的理由是什么?

    正确答案: 表面上说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皖南事变反映出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故伎。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错误的。皖南事变反映出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皖南事变是蒋介石集团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后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并未结束,民族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中共又是由蒋介石集团的心腹之患,所以决定了蒋介石集团的态度必然是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皖南事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都是这个态度的反映。由此可知,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恰好符合当时的阶段特征,虽然二者都是蒋介石发动的反共事变,但阶段特征明显不同,社会主要矛盾、蒋的地位、事变的目的和结果等,所以不可能是简单地重演。

  • 第11题:

    问答题
    材料一,我国人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一一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员大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我国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东三省热河失掉了,自然在号称统一政府之下失掉,我们应该要负责任,不过我们站在革命的立场说却没多大关系……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谤毁,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本末倒置,先后倒置. —一蒋介石《剿匪的理论与实际》 材料三,我常觉得要应付困难,首先要认识自己国家的地位.我们是弱国,对自己的国家力量要有忠实的估计,国家为进行建设,绝对需要和平.过去数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对外保持和平,即系此理.前年五月大会,本人外交报告所谓:"和平未到绝望,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1937年7月蒋介石《对日一贯的方针和立场》 材料四,(近卫声明)这是敌人整个吞灭中国,独霸东亚,进而以图征服世界的一切妄想和阴谋的总自白,也是敌人整个亡我国家灭我民族的一切计划内容的总暴露,……(近卫声明)是要以建立东亚新秩序来关闭中国门户,要破坏九国公约,以"东亚协同体"与"经济集团"来排斥欧美在远东的势力.……我不会背信弃义,以破坏人类相与维系的正义. ——1938年12月蒋介石的声明 材料三反映出蒋介石外交政策的实质如何?

    正确答案: 对外政策要认清弱国地位,保持和平,争取和平,借口自己国是弱国,实质是集中全力剿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党章是如何表述我们党的外交政策的?

    正确答案: 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国际事务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综合四则材料,指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一趋势?


    参考答案:

    经济全球化。中国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 第14题:

    材料二说明蒋介石对失掉东三省热河持何态度反映出蒋介石的对日政策是什么?


    参考答案:

    认为要负责任,但又没有多大关系,不抵抗,由绝对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内".


  • 第15题:

    1946年初,“美国计划将中共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实际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材料反映出美国的真实意图是

    A.改组国民政府,成立联合政府
    B.支持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
    C.调整国共冲突,避免内战
    D.要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美国的扶蒋反共。
    【正确分析】蒋介石集团之所以敢于发动反人民的战争,是因为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美国为了稳定亚洲战线,遏制苏联,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根据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上述材料反映出美国的真实意图是要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建立一个由国民党掌权的政府,只有这样国民党才能进行独裁统治,这样才能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干扰分析】A选项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的最终真实意图是迫使共产党交出军队。改组国民政府,成立联合政府是其采取的一种手段;B选项美国从本质上支持蒋介石发动反人民内战,但从题干分析,并未提及内战,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美国当局成声称“不支持中国中央政府进行‘内战”,但其通过给予经济、政治、军备等方面的援助,恰恰是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内战政策的最实际的支持。

  • 第16题:

    皖南事变反映出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故伎。


    正确答案: 错误的。皖南事变反映出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皖南事变是蒋介石集团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后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并未结束,民族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中共又是由蒋介石集团的心腹之患,所以决定了蒋介石集团的态度必然是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皖南事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都是这个态度的反映。由此可知,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恰好符合当时的阶段特征,虽然二者都是蒋介石发动的反共事变,但阶段特征明显不同,社会主要矛盾、蒋的地位、事变的目的和结果等,所以不可能是简单地重演。

  • 第17题:

    如何评价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作用和意义。


    正确答案: 在国际关系形成两极化的背景下,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指出:要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这就是著名的“一边倒“政策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虽然具有坚定的反帝性质,但并不意味着排斥与美、英等国家打交道的可能。从中美关系看,中国共产党不是不愿意与美国发展关系,而是美国一次又一次地以中国共产党为敌,从而排除了中国共产党在美苏之间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从中苏关系来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苏联对中国革命虽总的说来是支持的,但中苏两党的关系十分微妙,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并不一定就是必然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医治战争创伤,发展民族经济,应该尽可能地寻求外来援助。从帝国主义阵营,不仅不可能指望任何援助,而且还必须面对敌视。只能从社会主义阵营方面寻求同情、支持和援助。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真要走“中间道路”,不但不可能改变美国敌视中国革命的态度,反而会导致失去苏联援助的可能。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政党,它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董事会的一部分。当时,以美国为首的阵营是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阵营是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在这国际进步和反动两种力量对立中没有中间道路。中国站在苏联一边,也就站在了和平、民主、民族独立、社会主义力量一边。此外,建国时通过的《共同纲领》以严谨的语言规定了“一边倒”的确切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这说明,新中国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并非一味地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而拒绝与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打交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建交高潮中,除了社会主义国家外,新中国还与亚洲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和西北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不仅对美帝国主义孤立中国企图给予有力打击,而且对新中国争取国际承认、提高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起了重大的作用。

  • 第18题:

    我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主张如何解决国际争端?


    正确答案: 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用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 第19题:

    皖南事变前后的史实反映出蒋介石既要反共又不敢与()


    正确答案:中共决裂

  • 第20题:

    问答题
    皖南事变反映出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故伎。

    正确答案: 错误的。皖南事变反映出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皖南事变是蒋介石集团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后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并未结束,民族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中共又是由蒋介石集团的心腹之患,所以决定了蒋介石集团的态度必然是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皖南事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都是这个态度的反映。由此可知,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恰好符合当时的阶段特征,虽然二者都是蒋介石发动的反共事变,但阶段特征明显不同,社会主要矛盾、蒋的地位、事变的目的和结果等,所以不可能是简单地重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攘外:早期以为俄为主,包括其他帝国主义,后期日本为主
    安内:‚安内‛的具体对象是共产党、国民党内的反蒋势力。主要是稳固中央政府统治;再次是加强物质建设和国防建设,一来安定社会,培育民族精神,二来充实国力,增强御侮能力。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具有双重特性:既有违背大众意愿,消极抵抗的一面,也有权衡整体国力,在当时形势下不得已的隐衷;有对内镇压和武力反共的迫切要求,也有最后关头准备起而抵抗的决心,蒋介石在全力推行安内政策的同时,没有放弃攘外的口号,安内攘外政策不能简单地视为投降理论。‚安内攘外‛实质上是对外的妥协战略,但妥协不是为了最后投降,而是为了‚谋和‛以求苟安。谋和不成,抗战的准备和决心是有的。因此,不能将这一政策与投降卖国等同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的内容和实质。

    正确答案: (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句话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蒋介石在考虑和日军作战还是先打共产党的时候说出的。古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意思就是先要平定内乱,然后可以抵御外侮,这话有至当不移、颠扑不破的至理。而蒋介石引用此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日本人侵略是外来的,好像是从皮肤上渐渐溃烂的疮毒,土匪捣乱是内发的,如同内脏有了毛病,这实在是心腹之患;因为这个内疾不除,外来的毛病就不能医好,而且即算医好,也还是无济于事,到了最后,病人还是要断送在这个心腹内疾。无论日本人怎样凶险,他确信日本帝国主义终归一定会失败在中国人民面前,一定可以由中国一般革命军将士的手里来将他们消灭。应当坚决认定革命军当前的责任,第一个乃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才是抗日来攘外。其中心意思即剿匪的工作,是抗日的前提,要抗日就要先剿匪,能剿匪就一定能够抗日。
    (2)“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从表面上看,“攘外必先安内”其最后目的,就是为了“攘外”,但在日帝对华侵略逐渐升级,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的背景下,蒋的“攘外”只不过是遮人耳目,“安内”也只是借口,其实质就是对外妥协投降,对内与中共和人民为敌。“攘外必先安内”只不过是蒋介石为自己积极剿共而寻找的借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正确答案: 在中国大陆即将全部解放之际,毛泽东提出了“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思想和方针。这些外交思想和方针被确定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1)、“一边倒”即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
    (2)、“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不承认一切旧的外交关系,一扫百余年的屈辱外交,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外交。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49年初,毛泽东在同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会谈时强调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大家庭来讲,这个屋子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从内到外,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子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我们的真正朋友可以早点进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点清理工作,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来。
    “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周恩来提出的“礼尚往来”、“互通有无”和“团结全世界人民”等外交决策及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