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张某,16岁,因家里人忙于外出工作,一直和爷爷奶奶住,是标准的留守儿童。因不愿意学习也没人及时督促教育,辍学在家。一年前,因为打游戏成瘾花光了父母给的每个月生活费,于是在一个夜晚抢劫了一个初中生。案发后的第二天,家人带其来当地派出所自首,法院考虑到张某认罪态度良好,且已向被害人承认错误并赔偿损失,并得到了被害人家人的谅解,令其回归社区接受社工的诉前考察教育。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你被要求负责这一个案。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103--106题: 社区矫正工作的对象是( ) A.罪犯 B.行为偏差者 C.做

题目
张某,16岁,因家里人忙于外出工作,一直和爷爷奶奶住,是标准的留守儿童。因不愿意学习也没人及时督促教育,辍学在家。一年前,因为打游戏成瘾花光了父母给的每个月生活费,于是在一个夜晚抢劫了一个初中生。案发后的第二天,家人带其来当地派出所自首,法院考虑到张某认罪态度良好,且已向被害人承认错误并赔偿损失,并得到了被害人家人的谅解,令其回归社区接受社工的诉前考察教育。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你被要求负责这一个案。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103--106题:
社区矫正工作的对象是( )

A.罪犯
B.行为偏差者
C.做错事的社区居民
D.“三无”人员

相似考题
更多“张某,16岁,因家里人忙于外出工作,一直和爷爷奶奶住,是标准的留守儿童。因不愿意学习也没人及时督促教育,辍学在家。一年前,因为打游戏成瘾花光了父母给的每个月生活费,于是在一个夜晚抢劫了一个初中生。案发后的第二天,家人带其来当地派出所自首,法院考虑到张某认罪态度良好,且已向被害人承认错误并赔偿损失,并得到了被害人家人的谅解,令其回归社区接受社工的诉前考察教育。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你被要求负责这一个案。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103--106题: 社区矫正工作的对象是( ) A.罪犯 B.行为偏差者 C.做”相关问题
  • 第1题:

    罪犯张某因盗窃犯罪,被判入狱6年,张某入狱后,家人对他不关心,也从来不去探望,6年间张某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提前一年假释出狱,但是,假释后的张某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亲情疏离。对于张某,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应该是( )。

    A.监督管理
    B.安置救济
    C.思想法制教育
    D.社会公德教育

    答案:B
    解析:
    对于张某,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安置救济。 本题是安置救济的考查。安置救济指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针对林某的具体情况,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安置救济。

  • 第2题:

    针对上述案例,社区矫正工作的最终目标是( )

    A.促使张某顺利回归社会
    B.对张某加强教育和改造
    C.矫正张某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D.使张某认识到自身错误

    答案:A
    解析:
    社区矫正工作的工作定位应该是“一个目标、两个方面”:“一个目标就是促使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两个方面”就是在非监禁状态下,一方面加强对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另一方面加强对犯罪人的帮助和服务,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故选A

  • 第3题:

    王某是一名在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因病被暂予监外执行。王某有一位生病在床的老母亲,妻子没有工作,靠打零工赚取租房费用,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现在也面临辍学的危险。王某家境贫寒,全家四口人生活在一个30多平米的租用房内。回到社区内服刑后,社区居民见到他总是指指点点,甚至看到他就绕道而行。原来的社区朋友现在都成了陌生人。这一切让生病的王某感觉到了生活的艰难,而且因为生病,他还不能从事过于繁重的工作。
    【问题】
    1.王某作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有哪些特殊的需要和问题?
    2.作为矫正社会工作者,你应该从哪些方面介入来帮助矫正对象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
    解析:
    1.王某面临的特殊需要及问题
    (1)特殊需要: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基本生存条件包括: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经济收入或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住房条件,维持身体健康的卫生医疗待遇等。王某这些基本生活需要基本都没有得到满足。
    (2)面临的问题
    ①他的行为较难取得社会公众的同情。社区居民和原来的社区朋友现在都在指责他,而且不再和他来往。
    ②王某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王某生病,不能从事过于繁重的工作,加上缺乏医疗费用,使他工作和生活都面临困难。
    ③王某的身份使他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因为社区朋友和居民都无法接受他,同时也不会给予王某任何帮助,使王某行动起来非常艰难。
    2.作为矫正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方案有:
    (1)从认知、情绪等方面让王某正视家庭贫困、居民的不接受等事实,帮助王某发泄情绪,舒缓心理压力;
    (2)从社区的角度帮助王某一家申请低保,安排王某及其妻子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供适合王某及其妻子的就业信息,协助王某及其妻子找到合适的工作;
    (3)帮助其女儿联系所在学校减免学费;
    (4)社区医疗机构可以帮助王某的母亲,为她提供一些相关的低收费服务或义务照顾等;
    (5)改变社区居民偏见,鼓励王某多与邻里沟通,帮助王某重新建立起包括朋友在内的社会关系网络,树立自信,积极生活;
    (6)与王某所在社区工作人员联系,请他们多帮助王某一家,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

  • 第4题:


    3 7岁的女子何某,是一名在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她曾因多次盗窃和贩卖毒品2次被判刑,但她并未吸取教训。后来她在上海一家商场扒窃他人的手机时被当场抓获。考虑到何某属累犯等因素,法庭以盗窃罪判处她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3 00 0元。而就在法院受理案件的当天,经医院检查证实,何某已经怀孕,法院决定对她实施监外执行。她激动不已,觉得自己做了错事,反倒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照顾。何某觉得自己没有脸面再回到自己的社区,觉得所有的人都会指责她,所以很郁闷,生活也没有精神头。在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帮助下,何某向社区矫正工作者说出了她过去行为的不当,表达了后悔莫及的心情。从此,何某经常找社区矫正工作者谈心,精神状态转好,并且在矫正期间定期汇报思想和参加社区活动。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者给了何某莫大的鼓励和安慰,使这位女性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人间的关爱。


    [问题]


    1.从矫正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何某在社区矫正初期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作为矫正工作者,应该遵循哪些矫正工作的价值理念去进行服务?




    答案:
    解析:

    1.从案例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何某最初遇到的问题是:她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当,但是她为无法挽回自己的形象,没有脸面再见社区居民而苦恼,因而精神状态不好。


    2.作为矫正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以下价值理念去为矫正对象服务:


    ①社会工作者对待受助者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接纳而非批判。在矫正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者应该将受助者本身连同他过去的犯罪事实接受下来,然后以客观的、体谅的心态,在平等的、安全的气氛中与受助者深入讨论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材料中,矫正工作者与何某谈心,帮助她面对现实,正是接纳的表现。②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改变的,同样认为犯罪者也具有可塑性。他们相信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受助者改变其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从而达到恢复其社会功能、重新成为正常社会成员的目标。何某在矫正工作者的帮助下,以乐观的态度,大胆地以新的形象站在大家面前,说明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③社会工作者确信,任何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质和生活经验。因此,矫正社会工作者不能用先入为主的观点和态度来判断服务对象所面对的问题,要敏感地觉察自己对服务对象的偏见,倾听和观察矫正对象的一言一行,以真正进入其内心世界并运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来协助每一个矫正对象解决问题,重建和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材料中,矫正工作者经常与何某谈心,对于改变何某、促使她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念有很大的帮助。




  • 第5题:

    王某在与邻居的争斗中将邻居砍伤,刑满释放后在社区进行矫正,起初所有的人都对他避而远之,这使王某感到非常落寞。社会工作者注意到这点之后.在社区内开展宣传教育,改变居民对矫正对象的偏见,使得社区居民逐步接纳了王某。在此案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采取了()方法改变了居民对王某的态度。

    A.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
    B.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C.开展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
    D.解决服务对象的困惑

    答案:C
    解析:
    案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这些活动逐渐使得居民接纳李某。

  • 第6题:

    为了使居民改变对矫正对象的偏见,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使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社区居委会成员和民警有必要通过细致的工作,使矫正对象在劳动中感受到社区居民的友善和关心,这是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以上是通过(  )的途径实现的。

    A.社区教育
    B.社区照顾
    C.社区服务
    D.社区安抚

    答案:A
    解析:

  • 第7题:

    张某曾是一家私营企业的总经理,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在监狱服刑7年后,张某被判减刑出狱,作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要在社区接受3年矫正。张某对剥夺权利期问的社区监管认识不足、配合不力,被人认为是个抗拒监管的“刺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小刘接手张某的矫正任务后,在第一次与其见面时,跟张某主动握手,并且对张某说“首先谢谢你能够安排时间来和我见面”,这使得张某觉得备受尊重。这反映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


    A.有重点、分步骤进行矫正工作

    B.重视和善于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C.着眼于矫正对象潜能的挖掘

    D.妥善处理保密原则与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社会工作者面对社区矫正的特殊工作对象,开展个案工作时,要重视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本题中,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与矫正对象第一次见面时不仅主动与其握手,而且对矫正对象的到来表示感谢,这些都表现出了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尊重,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和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这是矫正工作能否成功的第一步。

  • 第8题:

    下面工作属于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的是()。

    • A、某社区对该社区的儿童受保护状况进行调研
    • B、某社工组织将青少年教育计划付诸实践
    • C、某学校对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环境进行调查研究
    • D、高校学者致力于儿童社会工作理论研究
    • E、某社区开展了"青少年课后学习小组"工作,这一社会工作结束后,该社区社工对这一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正确答案:C,E

  • 第9题:

    罪犯张某因盗窃犯罪,被判入狱6年,张某入狱后,家人对他不关心,也从来不去探望,6年间张某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提前一年假释出狱,但是,假释后的张某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亲情疏离。对于张某,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应该是( )。

    • A、监督管理
    • B、安置救济
    • C、思想法制教育
    • D、社会公德教育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社区服刑人员芦某因寻衅滋事罪在金安区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矫正期间,芦某不能按时进行电话汇报,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不经请假擅自外出,经教育仍不改正;因吸毒被公安机关给予二次行政拘留。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卢某有哪些违反社区矫正监管规定的个行为?


    正确答案:不按规定汇报、不参加集中学习、未履行请假手续擅自外出、有违法行为。

  • 第11题:

    社区矫正工作的对象是()

    • A、罪犯
    • B、行为偏差者
    • C、罪犯和行为偏差者
    • D、“三无”人员

    正确答案:C

  • 第12题:

    单选题
    社区矫正工作的对象是()
    A

    罪犯

    B

    行为偏差者

    C

    罪犯和行为偏差者

    D

    “三无”人员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如果你是社区工作者,解决李某问题的最有效办法是( )

    A.开展个案社会工作
    B.说服教育,待其自愿工作
    C.重新帮助李某找工作
    D.寻找其家人的帮助,一起劝说他

    答案:A
    解析:
    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工作可以深入地了解案主,帮助案主恢复信心:改变其消极的情绪。故选A

  • 第14题:

    杨柳区位于某中小城市的城乡结合部,这里居住的大部分是去城市打工的外来人口,居民张某的前妻病故,留有一子,现在的妻子李某也是来自外地某村的“外来媳”,没有当地城市户籍。半年前,张某失业,被查出患有癌症,几轮治疗己花光家中积蓄,全家人为筹措治疗费用犯愁。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目前,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李某一人肩上,她不仅要照顾卧床的丈夫,还要赚钱养家,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李某一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全家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李某感到压力很大,一直渴望有人帮忙,但是她在当地没有亲戚,如今刚嫁过来,不会讲当地方言,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有的邻居认为她是外地人,不愿与她多交往,李某感到很难受,因此也较少参加社区活动。社区工作者在工作时发现,张某所在的这个社区比较贫困,“外来媳”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帮助。
    通过这一案例,你得到的启示是( )。

    A.社区工作者应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服务工作
    B.越是“外来媳”多的社区越是不好管理
    C.杨柳区的社区工作很难做
    D.杨柳区的社区活动太少

    答案:A
    解析:
    本案中,社区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针对社区的情况而开展工作,具有针对性。

  • 第15题:

    43岁的女子杨某,是一名在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她曾因多次盗窃和贩卖毒品3次被判刑,但她并未吸取教训。后来她在南京一处公交站台上扒窃他人的手机时被当场抓获。考虑到杨某属累犯等因素,法庭以盗窃罪判处她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而就在法院受理案件的当天,经医院检查证实,杨某已经怀孕,法院决定对她实施监外执行。她激动不已,觉得自己做了错事,反倒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照顾。
    杨某觉得自己没有脸面再回到自己的社区,觉得所有的人都会指责她,所以很郁闷,生活也没有精神头。在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帮助下,杨某向社区矫正工作者说出了她过去行为的不当,表达了后悔莫及的心情。从此,杨某经常找社区矫正工作者谈心,精神状态转好,并且在矫正期间定期汇报思想和参加社区活动。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者给了杨某莫大的鼓励和安慰,使这位女性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人间的关爱。
    【问题】
    1.请从矫正工作者的角度来回答,你认为杨某在社区矫正初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
    2.作为矫正工作者,应该遵循哪些矫正工作的价值理念去进行服务?


    答案:
    解析:
    1.从案例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某最初遇到的问题是:她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当,但是她为无法将自己的形象重新摆在社区居民面前而苦恼,担心各种歧视和偏见,因而心理情绪低落。
    2.作为矫正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以下价值理念去为矫正对象服务:
    (1)社会工作者对待受助者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接纳而非批判。
    在矫正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者应该将受助者本身连同他过去的犯罪事实接受下来,然后以客观的、体谅的心态,在平等的、安全的气氛中与受助者深入讨论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材料中,矫正工作者与杨某谈心,帮助她面对现实,正是接纳的表现。
    (2)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改变的,犯罪者同样具有可塑性。
    他们相信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受助者改变其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从而达到恢复其社会功能、重新成为正常社会成员的目标。杨某在矫正工作者的帮助下,大胆地以乐观的态度,新的形象站在大家面前,说明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
    (3)社会工作者确信,任何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质和生活经验。
    因此,矫正社会工作者不能用先人为主的观点和态度来判断服务对象所面对的问题,要敏感地觉察自己对服务对象的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倾听和观察矫正对象的一言一行,真正进入矫正对象内心世界并运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来协助每一个矫正对象解决问题,重建和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材料中,矫正工作者经常与杨某谈心,对于改变杨某、促使她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念有很大的帮助。

  • 第16题:

    43岁的女子杨某,是一名在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她曾因多次盗窃和贩卖毒品3次被判刑,但她并未吸取教训。后来她在南京一处公交站台上扒窃他人的手机时被当场抓获。考虑到杨某属累犯等因素,法庭以盗窃罪判处她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而就在法院受理案件的当天,经医院检查证实,杨某已经怀孕,法院决定对她实施监外执行。她激动不已,觉得自己做了错事,反倒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照顾。
    杨某觉得自己没有脸面再回到自己的社区,觉得所有的人都会指责她,所以很郁闷,生活也没有精神头。在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帮助下,杨某向社区矫正工作者说出了她过去行为的不当,表达了后悔莫及的心情。从此,杨某经常找社区矫正工作者谈心,精神状态转好,并且在矫正期间定期汇报思想和参加社区活动。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者给了杨某莫大的鼓励和安慰,使这位女性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人间的关爱。
    【问题】
    1.请从矫正工作者的角度来回答,你认为杨某在社区矫正初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作为矫正工作者,应该遵循哪些矫正工作的价值理念去进行服务


    答案:
    解析:
    1.从案例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某最初遇到的问题是:她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当,但是她为无法将自己的形象重新摆在社区居民面前而苦恼,担心各种歧视和偏见,因而心理情绪低落。 2.作为矫正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以下价值理念去为矫正对象服务:
    (1)社会工作者对待受助者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接纳而非批判。
    在矫正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者应该将受助者本身连同他过去的犯罪事实接受下来,然后以客观的、体谅的心态,在平等的、安全的气氛中与受助者深入讨论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材料中,矫正工作者与杨某谈心,帮助她面对现实,正是接纳的表现。
    (2)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改变的,犯罪者同样具有可塑性。
    他们相信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受助者改变其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从而达到恢复其社会功能、重新成为正常社会成员的目标。杨某在矫正工作者的帮助下,大胆地以乐观的态度,新的形象站在大家面前,说明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
    (3)社会工作者确信,任何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质和生活经验。
    因此,矫正社会工作者不能用先人为主的观点和态度来判断服务对象所面对的问题,要敏感地觉察自己对服务对象的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倾听和观察矫正对象的一言一行,真正进入矫正对象内心世界并运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来协助每一个矫正对象解决问题,重建和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材料中,矫正工作者经常与杨某谈心,对于改变杨某、促使她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念有很大的帮助。

  • 第17题:

    协调并督促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定监护人,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鼓励有就学意愿的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教育。属于社区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区矫正方面的( )。

    A.疏导社区服刑人员心理
    B.修复服刑人员家庭和社区关系
    C.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就业
    D.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接受教育

    答案:D
    解析:
    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接受教育。协调并督促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定监护人,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鼓励有就学意愿的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教育。

  • 第18题:

    张某曾是一私营企业的总经理,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在监狱服刑10年后,张某获减刑出狱,作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要在社区接受3年矫正。作为社区矫正工作者,小王不应该()。

    A: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处理与张某的关系
    B:积极与张某建立良好的关系
    C:用接纳、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张某
    D:依照矫正社工的专业价值理念行事

    答案:A
    解析:
    考点: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直接方法

  • 第19题:

    罪犯张某因盗窃犯罪,被判入狱6年,张某人狱后,家人对他不关心,也从来不去探望,6年间张某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提前一年假释出狱,但是,假释后的张某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亲情疏离。对于张某,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应该是()。

    • A、监督管理
    • B、安置救济
    • C、思想法制教育
    • D、社会公德教育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张某转业后被安置在一家纺织厂工作。纺织厂破产后,张某与其他工人一起下岗了。张某一直努力地找工作,但都没有找到。他上有老母亲,下有孩子,妻子体弱多病。亲友都劝他找政府或战友求助,寻求政府救济和战友帮助。但是他不肯找政府要救济,战友的公司给了他一个职位,他也不愿意去。因为这些事情,张某经常与妻子闹矛盾。妻子不得已,向社区工作站的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 1.根据案例,请分析张某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2.如果你是社区工作站的社会工作者,请拟订一个张某的帮助计划。


    正确答案: 1.根据案例,张某属于复员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存在就业权益的保障和社会再适应的心理调适问题,具体表现在失业、心理适应不足(不愿接受政府和战友的帮助)、生活困难、家庭矛盾突出等方面。2.在具体服务策略方面,可以根据案主的基本情况,参照社会工作实务服务计划的格式,从心理调试、家庭关系调解、再就业技能培训、社会支持网络重构、自身技能和相关政策法规知识的丰富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服务方案。

  • 第21题:

    卫某,17岁,现就读于某技校二年级。一直以来,小卫的学习成绩平平,而父母从事水产经营,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儿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半年前,他和一群年龄相仿的社区青少年外出为朋友过生日,酒后他在别人怂恿之下帮忙“望风”拦路抢夺。案发后,法院考虑到小卫认罪态度良好,情节不太严重,令其回归社区接受社工的诉前考察教育。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你被要求负责小卫这一个案子。针对小卫目前的困境,社区矫正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正确答案: (2)介入策略,就学指导,就业指导,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程序:①申请;②审核;③审批;④备案。

  • 第22题:

    卫某,17岁,现就读于某技校二年级。一直以来,小卫的学习成绩平平,而父母从事水产经营,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儿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半年前,他和一群年龄相仿的社区青少年外出为朋友过生日,酒后他在别人怂恿之下帮忙“望风”拦路抢夺。案发后,法院考虑到小卫认罪态度良好,情节不太严重,令其回归社区接受社工的诉前考察教育。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你被要求负责小卫这一个案子。在上述案例中,小卫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哪些?


    正确答案: 面临的困境:就业、就学

  • 第23题:

    问答题
    案例七  43岁的女子杨某,是一名在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她曾因多次盗窃和贩卖毒品3次被判刑,但她并未吸取教训。后来她在南京一处公交站台上扒窃他人的手机时被当场抓获。考虑到杨某属累犯等因素,法庭以盗窃罪判处她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而就在法院受理案件的当天,经医院检查证实,杨某已经怀孕,法院决定对她实施监外执行。她激动不已,觉得自己做了错事,反倒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照顾。  杨某觉得自己没有脸面再回到自己的社区,觉得所有的人都会指责她,所以很郁闷,生活也没有精神头。在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帮助下,杨某向社区矫正工作者说出了她过去行为的不当,表达了后悔莫及的心情。从此,杨某经常找社区矫正工作者谈心,精神状态转好,并且在矫正期间定期汇报思想和参加社区活动。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者给了杨某莫大的鼓励和安慰,使这位女性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人间的关爱。  【问题】  1.请从矫正工作者的角度来回答,你认为杨某在社区矫正初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作为矫正工作者,应该遵循哪些矫正工作的价值理念去进行服务?

    正确答案: 1.从案例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某最初遇到的问题是:她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当,但是她为无法将自己的形象重新摆在社区居民面前而苦恼,担心各种歧视和偏见,因而心理情绪低落。
    2.作为矫正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以下价值理念去为矫正对象服务:
    (1)社会工作者对待受助者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接纳而非批判。
    在矫正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者应该将受助者本身连同他过去的犯罪事实接受下来,然后以客观的、体谅的心态,在平等的、安全的气氛中与受助者深入讨论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材料中,矫正工作者与杨某谈心,帮助她面对现实,正是接纳的表现。
    (2)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改变的,犯罪者同样具有可塑性。
    他们相信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受助者改变其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从而达到恢复其社会功能、重新成为正常社会成员的目标。杨某在矫正工作者的帮助下,大胆地以乐观的态度,新的形象站在大家面前,说明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
    (3)社会工作者确信,任何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质和生活经验。
    因此,矫正社会工作者不能用先入为主的观点和态度来判断服务对象所面对的问题,要敏感地觉察自己对服务对象的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倾听和观察矫正对象的一言一行,真正进入矫正对象内心世界并运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来协助每一个矫正对象解决问题,重建和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材料中,矫正工作者经常与杨某谈心,对于改变杨某、促使她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念有很大的帮助。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