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道的理念是普适的,是不会过时的,不需要具有兼容性 B.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仅仅是发展中国文化,更需要恢复传统文化 C.我们推崇的古圣先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与民兴利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 D.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依据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第1题:
根据本文的阐述,下列对“道可道非常道”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道是非常特殊的
B.真正的道是难以言传的
C.循道而行是真正值得称道的
D.追求正义之道而非平常之道
第2题: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第3题: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第4题:
对本文的说明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高铁列车
B. 中国高速铁路是怎样建起来的
C. 中国高铁的特点
D. 中国高铁列车“飞”起来的原因
第5题:
第6题:
关于“十七年”中国电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7题:
“意象”不能称为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这种说法()
第8题:
是正确的,意象与审美形态毫无关系
是正确的,意象不具有普适性或广泛性
是错误的,意象就是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
是错误的,意象具有广泛性
第9题: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第10题:
中国文化是普适的,对东西方都可适用
中国文化的理念和西方文化是相同的,因此需要借助西方文化
中国之道为中国文化所独有,需要重建复兴
文化复兴不仅是文化重建,更需要结合先进的文化相加以发展
第11题:
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③
①④
第12题:
“用户之上,用心服务”是我们的服务理念
用户是我们存在的理由
“用心服务”是电信服务的最高境界
“用户之上”中的客户是特指大客户
第13题:
中国文学有着“文以载道”的传统。如果把文学所载之“道”作广义理解,不要将其看作“政治之道”,而是将其看作“为人之道”和“良知之道”,那么,这一传统是有积极意义的,符合文学是“人学”的基本命题。然而,现今的作家们,抱着这种崇高理念而创作的人不多见了,而抱着一种投机心理期冀侥幸成功的则大有人在。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不可写政治
B.不少作家侥幸成功
C.今天“文以载道”已经是个过时的命题
D.大多数作家没有继承“文以载道”的传统
第14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26~30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 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 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第15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 B.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 C.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重申中国之道的理念 D.要使中国文化有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不能以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第16题:
第17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普世性,体现了儒家的()。
第18题:
对中国电信服务理念理解不正确的是:().
第19题:
下列对中国近代“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目的是学习西方,走“夷”之道路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抵抗派曾对该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
第20题:
普适计算的重要特征是“无处不在”与“不可见”
普适计算的核心是“以传感器为本”
普适计算体现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
普适计算的重点在于提供面向用户的、统一的、自适应的网络服务
第21题:
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强烈的时代感
追求崇高壮美的美学风格
歌颂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具有跨时代的普适性
第22题:
世博10月31日开幕
上海世博在北京奥运之前举行
世博是第二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理念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
第23题:
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