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下列选项中出自《论语》的教育主张有()。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题目

下列选项中出自《论语》的教育主张有()。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选项中出自《论语》的教育主张有()。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C.“教,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短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


    正确答案:考生可以从自己对长善救失的理解写说明文、议论文,还可以写教学叙事、案例来说明教师教学中长善救失的重大作用。 例文(议论文): 长善救失与因材施教(由长善救失想到的…) 《学记》指出,学习者会经常发生四种失误,其根源在于心理上的问题,教育者必须要了解。有些学生浮躁,以至贪多,这样会造成虽博而不精的失误;有些学生拘谨,以至务求精深,这样会造成虽精而不博的失误;有些学生轻飘,以至务求速进,这样会造成虽长进却肤浅的失误;有些学生畏缩,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以至浅尝辄止,这样会造成半途而废的失误。这四种过失,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为师之道,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其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必须具备洞悉心灵的能力,并能全方位把握学生的所长与所短、优势与劣势、优点与缺点,然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因此,《学记》总结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就是现代教学论中的“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 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课业,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 二、辩证施教,化“失”为“善”,变短为长。 所谓“长善”,就是发扬某一类型学生的优点。“救失”就是纠正其缺点。学生虽各有其缺点、偏差。但与此同时也会各有其优点,教师的教学就应该针对学生的优缺点,鼓励他们发扬优点。这样缺点自会被克服的。辩证考虑,四类缺点也隐含着学习的长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力,第一类学生是兴趣广泛,学习效率高;第二类学生是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第三类学生是信心十足,进度快;第四种是学习有追求兴趣。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也就是化劣势为优势,变短处为长处。在学习中真正实现“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 第2题: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一语出自(  )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说文解字》

    答案:B
    解析:
    第1~5题考查中国教育的词源及对教育的理解,这几句古文要知道出处。

  • 第3题:

    2.《学记》中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表明在中国古代,教育主要被理解为() A.技能教育 B.道德教育 C.知识教育 D.生活教育

    A.A

    B.B

    C.C

    D.D


    《学记》

  • 第4题:

    下列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的是(  )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相观而善之为摩

    答案:A
    解析:
    B、D两项出自《学记》,C项出自《说文解字》。

  • 第5题:

    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