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提示与要求:在你们班的课堂上,一定出现过许多欢快的笑声,请以“课堂上的笑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50字的短文,注意把为什么而笑的过程写具体。”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以“师道在勤”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答案:
    解析:
    师道在勤 有这样一组塑像:描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师者手持书卷,神情庄肃,目光深而平和;弟子则列布四周,或诵习、或沉思、或舌辩、或聆听,上有飞云朗日,下有青松古石。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一种莫明的感动,多么和谐的师生图,多么真切的师生情啊!夫子的德、才、勤、容真可谓万代之师也。中国5000多年悠悠历史长河中,不缺雄才伟略的君主,不缺流芳百世的贤臣,不缺品行高洁的隐士,但影响至今,将精神渗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血液中、骨子里的却是一生身无长物、颠沛流离的夫子。这足使后代为师者共与荣,使我们这些在“师途”中行进的人对“师”的真谛有了更多的感悟。
    夫子是高悬晴空的皓月,是润泽田野的清源。但我宁愿将他看作一座山,不可逾越,却可攀援。夫子之德,德配天地;夫子之才,震古烁今,子自难奢望。但夫子“韦编三绝…‘三月不知肉味”,虽非常人可以做到,但绝非不可企及。师道在勤,“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师道在勤。人们自古便视“勤”为人之美德,因而便有“勤俭可持家”“勤能补拙”“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的种种感叹。岂有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师”者而不勤者
    师道在勤。只有勤学、勤思、勤省,才能在知道少一点的人面前知道多一点,在迷茫的人面前沉稳一点;在如海的知识面前谦虚一点,在强于自己的学生面前从容一点;才能在浅薄面前深刻一点,在浮嚣面前淡泊一点,在物质不富时精神丰富一点。

  • 第2题:

    请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答案:
    解析: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同样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说:“我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我只剩半杯水了”。正如塞尔玛女士一样,同样一片地方,却产生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教师看待学生,也应如此,要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关心、热爱全体学生。斯宾塞曾说过:“仔细观察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因素。”通过观察了解学生也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塞尔玛之所以能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了一本《快乐的城堡》,正是因为她的仔细观察和主动乐观地探究周围一切的精神。作为教师也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鲁迅曾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关爱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塞尔玛女士开始研究千姿百态的仙人掌,欣赏曼妙的落日和海市蜃楼,正是她开始热爱这片天地的过程。关爱学生,要爱全体学生,在整个班集体中,教师不仅要爱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关爱学生,要使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充分发扬民主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学还应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身上都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正如塞尔玛母亲的回信上:“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作为教师,要充分放大学生身上的优点,并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引导其通过利用积极因素去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完全的性格特征。总之,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希望老师重视他。他们都很在乎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每个学生身上都汇集着不同色彩的光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管他学习好与不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和潜力,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教师要热爱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用心去面对每一位学生,把自己最真诚的爱奉献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好学生。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 第3题:

    请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答案:
    解析: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像一颗炸弹扔在了教育阵营里,触动了占据各种立场的人士的神经,一场争论从那时至今未休。教育关乎知识,知识关乎课程,课程研究正是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
    在当时,斯宾塞对古典学科占据学校课程的主导地位极为不满,于是,针对社会上重虚饰、轻实用的知识价值观进行了批判。他依据五种人类活动,即直接保护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确立了按价值大小排列的各类知识。这些知识的最高目标是,有利于人的完满生活。在此基础上,斯宾塞最后得出结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
    在这里,我的任务是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回答之前,先来确认在这个问题中,“价值”是对谁而言。
    知识具有对个人和对社会的双重价值。对于个人,知识具有心智训练价值、自我实现价值、人格发展的价值,即增加智慧、解决问题、提升人格的价值;对于社会,知识具有生产力价值和促进社会文明的价值。
    鉴于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因此,提升个人素质,社会整体素质即获得提升。我的思路是,将知识的价值着眼于个人,才可能获得社会的长远、可持续的进步与文明。而那种用个人幸福和社会安宁换取社会经济的一时繁荣的,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知识观,也必然导致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课程观。
    我们拒绝一种线性的、封闭的、工艺学取向的课程研究,尽力把目光从教育本身投向课程以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投向被课程遮蔽的每一位教师和学习者的内心。这也正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解释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所关注的焦点之所在。在这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性的课程问题,不只是一个教育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政治的问题,此时探究课程问题,就需要批判性地考察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我认为,成就个人幸福,以至成就人类幸福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掌握相当于生产力的知识,可以喻为做蛋糕,掌握的知识越具有生产力,这个蛋糕做的就越大,但是,人生和社会的终极目的就是做大蛋糕吗?不,是文明、是进步、是自由、是幸福。做蛋糕是为了享用这美食,因此,在当下这个社会生产力空前发达,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里,站在个人幸福及全人类幸福的高度上,我们可以说,那种关于“如何分享、细细品尝这蛋糕”的知识,即增进个人自由、增进社会民主的知识是更为有价值的知识。这便是我交上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现代答案。

  • 第4题:

    请以“爱在教育中的力量”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爱在教育中的力量
    “爱”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扬教育民主,把自己的爱播洒在每个学生的心间,通过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做到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课外,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将心比心,开诚布公。要做好这些工作,教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跟每个学生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等,对他们在课堂上和平时生活中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因为小学生的向师性非常强,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美好的形象,学生也会因模仿教师而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当教师发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或粉笔头时,应主动捡起来;当遇到有人摔倒在地时应上前扶他起来;当某个学生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应进行一定的帮助等等,用教师美好的形象去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争做好人好事的良好习惯。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懂得用自己的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如果教师用爱去关心他们,用爱去帮助他们,将会使学生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美玉。对于调皮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斥责与批评,而应采取细心观察和个别谈心的办法,从中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转化他们的“起步点”,使这些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驱动力,从而不断鞭策自己进步。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要用真诚的关怀去温暖他、感化他,提高学生的信心,使他告别昨日的自卑,坚定地走向自信、美好的明天。
    “爱”是师生真诚沟通的桥梁。
    “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爱”是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关键。
    “爱”是师魂,是教育的源泉和动力。

  • 第5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诗“ 一种春风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童年时对放学后欢快之声的深深怀念。今天,校园哪种声音让你“浑难忘”,上下课铃声,窗外鸟鸣,还是老师娓娓的讲课声,朗朗书声或……
    请以“最难忘校园那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


    答案:
    解析:
    【写作思路】首先,通过阅读材料,要能够抓住材料蕴含的思想,文章题目虽然为“难忘校园那一种声音”,但是考生要能够意识到,怀念的不只是这个“声音”,而是声音里穿透着的校园青葱岁月,还有同学之间的珍贵友谊以及师生间难得的情谊。然后选准切入点,可以写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也可以写某一个难忘的老师,写出他们对自己影响在哪些方面,结合具体的事件,能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最后,道出对校园和校园中人物的思念,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

  • 第6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论说文。
    古诗“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童年放学后那欢快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校园的哪一种声音让你“浑难忘”呢?是上下课的铃声、窗外的鸟呜,还是老师娓娓的讲课、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或者是……
    要求:
    请以“最难忘,校园的那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答案:
    解析:
    最难忘,校园的那一种声音
    最难忘校园的声音,是哨声。那是一声声怎样的哨声啊!
    哨声很长,它的一头联系着敬爱的教官,一头联系着正在军训的我们。它长得像一条线,串连起每一颗跳动的心,每一颗热血沸腾的心,每一颗挥洒泪汗的心。
    哨声很短,短得让我们感觉到新老师是如此的亲近,如此的平易近人。它让我们忘却了羞怯,忘却了陌生。
    哨声很尖利,但不刺耳,它直接触动着我们的脊梁。我们没有弯腰,没有低头,我们将胸膛挺起,将背挺直,昂扬地站着……
    哨声只有一个音,却包含着无尽的语言。你听见了吗?它包含着教官耐心的教导声,那里面满是责任;它包含着我们铿锵有力的脚步声,那里面满是团结;它包含着我们响亮的口号声,那里面满是豪情;它包含着班主任亲切的问候声,那里面满是关爱……这些,你都听见了吗?一声声哨声,一声声嘹亮的呼唤啊!
    我们就在那一声声嘹亮的哨声下,集合,军训。
    在嘹亮的哨声下,我们站着军姿,用铮铮傲骨书写下雨季光阴的华彩篇章;我们走着齐步,用一声声响彻云霄的“一二三四”吐纳出磅礴大气;我们迈着正步,用全身的热血沸腾出一个恪守不渝的信念——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那一声声嘹亮的哨声激励着我们在重重困难中也豪情不灭。
    骄阳似火,我们黝黑的脸上涌动着豆大的汗珠,但我们并不忙着擦拭。我们要用汗水洗尽身上的娇嫩与轻狂,我们要用汗水抚平同窗的累累伤痕,我们要用汗水滋润教官沙哑的喉咙,我们要用汗水告慰班主任疲惫的心灵。
    雨丝飘飞,淋湿了绿色的军装,透明的雨珠顺着帽檐哗哗地滴下,冰凉着我们的身体,把我们的意志磨砺了。淅淅沥沥的秋雨哗啦啦地下,洗尽了我们骨子里的稚嫩与躁动,涤去了我们心灵的脆弱。它让我们多了分成熟,多了分自信,多了分舍我其谁的气概。
    那一声声哨声下,“团结奋进”的军队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完美注解。
    口哨吹响,那一声声哨声回荡在天地间。
    心在感动,在震撼。那怎么仅仅是一声声哨声呢?那更是一声声嘹亮的呼唤啊!我们分明听见,那是辛勤的教官在喊着口令,呼唤着“凝聚”;那是军训连队向前迈进的步伐声,呼唤着“进取”;那是整个中国军队在呼唤着“坚毅”,呼唤着“拼搏”,呼唤着“奋进”。
    那一声声嘹亮的呼唤啊!它是中国军人心底最坚定不移,最催人奋进,最响彻心扉的声音;它是我坚定信念,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声音!

  • 第7题:

    写作题: 请以“幼儿园的各题差异”为话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如何看待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体现在幼儿的发展特点、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上。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幼儿的独特性中蕴含着独特的成长方式和生长特点。它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只有切实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尊重热爱幼儿”的教育原则;教育只有“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及学习方式采取有效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教育方法”,才能“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正视差异、关注每一个个体,是实现科学教育的前提,同样也是家长对幼儿教育提出的要求。面对特殊的高知家长群体,关注个体、全面提高保教质量是教师不容忽视的,这同样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关注每一个个体,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无论是在认识层面上还是在教育操作层面上,都有待提高和研究。
    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要能切身地感受到幼儿间的不同。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擅长这一方面,有的擅长那一方面;有的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有的某些方面擅长而某些方面显得滞后。怎样理解和看待幼儿之间的这种差异呢?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孩子,直接导致的可能就是教育实施上的不公平,即个别不被接纳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缺乏应有的爱与尊重,缺失应有的发展机会与空间。教师要切实地做到尊重、热爱幼儿,满足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使每个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获得快乐和自信,其前提是教师对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教师的包容与尊重中,每个孩子才能获得成功与自信的空间。
    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从差异中寻求教育依据和切入点,树立“因材施教观”。幼儿个体差异是在其发展特点、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方向上存在的不同,这就意味着幼儿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其发展需求、学习倾向与方式上都会存在差异,这样的差异为教师实施适宜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教师必须意识到:只有正视幼儿差异,善待幼儿差异,根据幼儿的差异,设计并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教育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 第8题:

    (写作题)请以"批评的艺术"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批评的艺术批评教育学生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教师讲究科学性,也要求讲究艺术性。
    第一,批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和信任,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第二,批评要对事不对人。不恰当的批评教育会产生副作用,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此批评教育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让学生体会到:是自己的行为不对,犯了错误,只要今后改正,仍然是好学生;老师批评教育我,是出自对我的关怀、爱护。教师要有公心,它是和爱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是爱心的一种表现,它是转变"差生"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的公心就是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差生",谁犯错误,都要受批评,对事不对人。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以德育人、以理服人,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根据不同学生,使用不同批评方式。对本来就听话的学生要使用建议性的批评。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在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既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廖廖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对于不易接受批评的学生,批评之前,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利用展会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对于腼腆的学生或班干部要用暗示性的批评。暗示性的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另外,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也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利用批评这一方式应以理解、信任、尊重、关怀、鼓励为基础,把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常与学生心理换位。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这样的批评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苦口良药学问深,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效果。

  • 第9题:

    问答题
    请以“学习负担与学习质量的关系”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学习负担与学习质量的关系——减负与提高学习质量 什么是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顾名思义,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压在学生身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轻装上阵。这里所指的是学生过重的负担,而不是说没有负担,没有负担的读书不会有,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发展中国家没有,发达国家也没有。还有,这里指的是轻装上阵,而不是无“装”上阵,古今中外,任何一支无“装”上阵的军队都不可能打胜仗。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可能两手空空、头脑空空地走进中考考场,走进高考考场,除非到了取消了中考和高考的那一天。
    什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果说,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还有人不太明白或不容易接受的话,那么,说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凡与教育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这里就没有必要再作具体解释。
    “减负”与“提高”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正是本文所要着重探讨的。
    一、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什么
    有人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顽症,事实上,这岂止是一个顽症,简直是一颗毒瘤,是时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身心健康的毒瘤。此毒瘤一日不除,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特别是学生将一日不得安宁;此毒瘤一日不除,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能永远是一句空话。这并非危言耸听。
    一个网友的一篇博文《云南百名初三学生放弃中考不足为奇》说:几日前,有媒体报道重庆数万高三学生放弃高考。今日又看到消息,云南潞西市轩岗中学的近百名初三班“差生”则被学校告知不必上课,学校声称学生自愿放弃中考,家长质疑学校不负责任。另外,同是云南省,其东南部某县,今年仅有1000余名初中毕业生报名参加中考。该县总面积3888平方千米,辖4个镇、7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总人口45万人(2004年)。除县一中是一所高级中学外,另有一所高级职业中学,两所完全中学。其中县一中就有在校生3000余。仅县一中,每年要招20个班,即1000多新生。1000余的中考人数,就算是百分之百录取,充其量也只能满足得了其县一中的招生数额。其他两所完中又将怎么办呢?
    这仅仅只是一个省的状况,其他省份又如何呢?全国的情况又怎样呢?看到这样的现象,大凡懂得一点教育规律的人的都会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这里不敢说全是学生负担过重的错,但是,毫无疑问,肯定是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减负”已经到了不能再喊喊口号的时候了,实在是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
    二、怎样才能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落到实处
    1.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学生过重负担的危害性
    “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的投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很显然,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强大,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已不算小。远的不说,就近的来看,有的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已是显而易见。
    学校的建筑规模扩大了,师资队伍壮大了,更多的农村子女也有学可上了,并且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学设施带来的好处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自然提高了。为什么呢?因为至少长期困扰着我们教育内部的学生过重负担不仅没有随之减轻,而且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就学校教育而言,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是单纯的提高升学率,即多让几个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深造了事,而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近些年来,各地教育部门虽然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成效并不显著,有的地方甚至还变本加厉,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这与我们的认识不到位不会没有关系。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家长、专家和有识之士,从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高度,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2.执行政策,要持之以恒
    落实教育部的政策和措施,光喊口还号不行,还要付诸行动,光有决心还不行,还要持之以恒。经验证明,当一项政策实施以后,如果只凭一时的热情,凭一阵风,虽在短暂时间内能有所见效,但热情过后,就会故态复萌,造成严重反弹,开始的热情越高涨,后来的反弹力就会越大。这也许正是长期以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顽症久攻不下,是毒瘤久割不了的重要原因之一。
    执行政策,要持之以恒,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从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的高度出发,把抓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真正摆到议事日程,大刀阔斧,毫不手软,毫不懒怠,切实转变观念,立足于长期考虑,并建立有法制保障的监督机制,长时间抓下去,抓到底,才能切实把学生的过重负担真正减下来。
    3.一线教师在落实“减负”中扮演什么角色
    说一千遍,道一万遍,真正要落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主要就是靠一线的教师,因此,在“减负”过程中扮演主角者理所当然是一线的教师。无论怎么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老师有直接关系,自然解铃还需系铃人,当然系铃人不只是老师。教师要承担起减负的重任,要从课堂改起。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把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满堂灌变为探讨与合作,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启发,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积极地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运用新知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的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由此看来,教师要更新观念,深刻反省。通过“增负”,有可能换来升学率的提高,但为此而付出的,也许是更多学生身心的被摧残,心灵的被扭曲。况且,好的质量并不一定就是来自于时间加汗水“增负”。众所周知,杨振宁、李政道、丁肇忠等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外籍华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在中学时要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才日后出此成就。
    要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效率。何为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教学的单位时间,很显然,不是40分钟以外的课堂,而就是40分钟本身。只能把希望在寄托在课堂的40分钟,所以,必须要在40分钟内作文章。按文件坚决取消周末和假期补课,这只是减负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取消补课并不意味就是完全“减负”了。如果观念不转变,还是抱旧有观念,40分钟之外,又布置大量的作业,那么,说不定不是在“减负”,而是在“增负”。反正教师怎么做。都会有充分的理由,只要一句话“全是为学生好”,学生在无奈中,不会再说什么,家长在无奈中,也只能表示理解。
    三、正确认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看似一对矛盾,如果从传统观念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更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可是,要是用现代教育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辩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矛盾的统一体。不言而喻,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可以把学生从没完没了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升学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创新型学习的良好习惯。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要倡导刻苦精神。减负不等于不需要刻苦,减轻负担与刻苦学习并不矛盾,对学生来说,减轻负担和刻苦学习都是必要的。减轻负担指的是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即过重负担,因为那些低水平重复的课业,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质量,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灭学生的灵性。学习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神,是求不到真知的。“读书破万卷”,实际上就是一个刻苦学习的过程,即使是新的学习方式,如培养好奇心、探索精神,都与刻苦钻研分不开。倡导刻苦学习,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讲求教育方法,避免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轻学习负担,要求的不仅是转变教的观念,而且更是转变一种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提高学习质量,指导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从传统型学习向“创新型学习”转变。两种学习方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继承和记忆,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后者则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创新。我们要用全新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上突破,把教学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独裁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民主的“学习观”,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使这种学习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这是“减负”以后要达到的教育教学的高质量。
    综上所述,我已经知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要有大教育观,不仅要注重校内教育,而且要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一起抓,学校、社会、家庭一起抓,各方面都要严格履行起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神圣职责。总之,中小学教育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以“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我为什么要当教师 我为什么要当教师呢?
    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学校工作日历所提供的生活节奏。七月和八月的假期,给了我一个机会去思索、研究和写作——为今后的教学总结我的心得。
    我要当教师,因为教学永远是一个变化无穷的工作。甚至我的教材也是不断变化的,我总在不断尝试改变教学方法,然而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总是在变化。
    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有出错的自由,有吸取教训的自由,有激励我自己和我的学生的自由。
    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提出那些学生必须尽力思索才能回答的问题。这世界充满着对蹩脚古怪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教学中,我有时有意回避那些正统的提问。
    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学习。确实,我之所以感到我的教师生涯还颇有活力,是因为我总是不断地学习。我人生事业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不是因为我懂得多少,而是因为我酷爱学习。
    我要当教师,因为我能设法将我自己和我的学生从传统封闭式的课堂学习中解脱出来,进入外面的真实世界。
    我要当教师,因为教学给了我许多的“饮料”去品味,许多“森林”去进入,许多好书去阅读,许多象牙塔般高深领域和现实世界的经历去探索。教学给了我前进的步伐,多变的人生和挑战以及不断学习的机会。
    尽管如此,我还是忘了说我为什么要当教师的最重要的理由。
    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作为我的学生,他们茁壮地生根、发芽成长起来了。
    看到学生在我眼前成长、变化着,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无以言表。当一名教师就好比是在创造生命,我可以看到我所孕育的泥人开始呼吸、开始成长、开始变化。没有什么能比亲眼看到自己所孕育的生命开始呼吸、成长和变化更令人激动的了。
    不当教师,我或许可以得到地位、金钱和权力。但选择做一名教师,我能从我所最乐意去做的事情中得到更大的报酬:读书学习。我喜欢和人们交谈,去发现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也有权力。我有权去提醒别人注意,去展开有趣的话题,去问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去表扬一个大胆的回答,去谴责掩盖真理的行为,去向学生推荐书籍,去指出前进的道路。有了如此之多的权力,我还会去在乎其它权力吗?
    除了金钱和权力外,当教师还给予了我更为贵重的东西,那便是:爱。它不仅仅是对学习的爱,对书本的爱,对思想的爱,而且是作为一个教师所能感受到的学生步入教师的生活并开始呼吸的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请以“批评的艺术”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答案:
    解析:
    【参考例文】
    批评的艺术
    批评教育学生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教师讲究科学性,也要求讲究艺术性。
    (一)批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和信任,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二)批评要对事不对人
    不恰当的批评教育会产生副作用,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此批评教育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让孩子体会到:是自己的行为不对,犯了错误,只要今后改正,仍然是好孩子;老师批评教育我,是出自对我的关怀、爱护。
    教师要有公心,它是和爱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是爱心的一种表现,它是转变“差生”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的公心就是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差生”,谁犯了错误,都要受批评,对事不对人。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建立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正常师生关系和亲密友爱的情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以德育人、以理服人,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根据不同学生,使用不同批评方式
    1.对本来就听话的学生要使用建议性的批评。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在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既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2.对于不易接受批评的学生,批评之前,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利用晨会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 “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3.对于腼腆的学生或班干部要用暗示性的批评。暗示性的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如我班的学习委员一向表现不错,但在一节数学课讨论时,却与好友高声谈笑,其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于是,我在他到办公室领取作业本时顺便暗示他,作为班干部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做同学们的榜样。这样点到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也使学生乐意接受。
    教师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利用批评这一方式应以理解、信任、尊重、关怀、鼓励为基础,把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常与学生心理换位,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这样的批评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糾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所以说,苦口良药学问深,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效果。
    (文章来源:http://wenku. baidu. com/view/d33d655ebe23482fb4da4cec. html,有改动)

  • 第12题:

    请以“学习负担与学习质量的关系”为话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答案:
    解析:
    减负与提高学习质量
    什么是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顾名思义,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压在学生身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轻装上阵。这里所指的是学生过重的负担,而不是说没有负担,没有负担的读书不会有,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发展中国家没有,发达国家也没有。还有,这里指的是轻装上阵,而不是无“装”上阵,古今中外,任何一支无“装”上阵的军队都不可能打胜仗。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可能两手空空、头脑空空地走进中考考场,走进高考考场,除非到了取消了中考和高考的那一天。
    什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果说,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还有人不太明白或不容易接受的话,那么,说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凡与教育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这里就没有必要再作具体解释。
    “减负”与“提高”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讲得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正是本文所要着重探讨的。
    一、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什么东西
    有人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顽症,事实上,这岂止是一个顽症,简直是一颗毒瘤,是时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身心健康的毒瘤。此毒瘤一日不除,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特别是学生将一日不得安宁。此毒瘤一日不除,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能永远是一句空话。这并非危言耸听。
    一个网友的一篇博文《云南百名初三学生放弃中考不足为奇》说:几目前,有媒体报道重庆数万高三学生放弃高考。今日又看到消息,云南潞西市轩岗中学的近百名初三班“差生”则被学校告知不必上课,学校声称学生自愿放弃中考,家长质疑学校不负责任。另外,同是云南省,其东南部某县,今年仅有1000余名初中毕业生报名参加中考。该县总面积3888平方千米,辖4个镇、7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总人口45万人(2004年)。除县一中是一所高级中学外,另有一所高级职业中
    学,两所完全中学。其中县一中就有在校生3000余。仅县一中,每年要招20个班,即1000多新生。1000余的中考人数,就算是百分之百录取,充其量
    也只能满足得了其县一中的招生数额。其他两所完中又将怎么办呢?
    这仅仅只是一个省的状况,其他省份又如何呢?全国的情况又怎样呢?看到这样的现象,大凡懂得一点教育规律的人都会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这里不敢说全是学生负担过重的错,但是,毫无疑问,肯定是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减负”已经到了不能再喊喊口号的时候了,实在是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
    二、怎样才能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落到实处
    1.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学生过重负担的危害性
    “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的投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很显然,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强大,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已不算小。远的不说,就近的来看,有的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已是显而易见。学校的建筑规模扩大了,师资队伍壮大了,更多的农村子女也有学可上了,并且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学设施带来的好处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自然提高了。为什么呢?因为至少长期困扰着我们教育内部的学生过重负担不仅没有随之减轻,而且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就学校教育而言,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是单纯的提高升学率,即多让几个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深造了事,而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近些年来,各地教育部门虽然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成效并不显著,有的地方甚至还变本加厉,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这与我们的认识不到位不会没有关系。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家长、专家和有识之士,从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高度,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2.执行政策,要持之以恒
    落实教育部的政策和措施,光喊口号还不行,还要付诸行动,光有决心还不行,还要持之以恒。经验证明,当一项政策实施以后,如果只凭一时的热情,凭一阵风,虽在短暂时间内能有所见效,但热情过后,就会故态复萌,造成严重反弹,开始的热情越高涨,后来的反弹力就会越大。这也许正是长期以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顽症久攻不下,是毒瘤久割不了的重要原因之一。
    执行政策,要持之以恒,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从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的
    高度出发,把抓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真正摆到议事日程,大刀阔斧,毫不手软,毫不懒怠,切实转变观念,立足于长期考虑,并建立有法制保障的监督机制,长时间抓下去,抓到底,才能切实把学生的过重负担真正减下来。
    3.一线教师在落实“减负”中扮演什么角色
    说一千遍,道一万遍,真正要落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主要就是靠一线的教师,因此,在“减负”过程中扮演主角者理所当然是一线的教师。无论怎么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老师有直接关系,自然解铃还需系铃人,当然系铃人不只是老师。教师要承担起减负的重任,要从课堂改起。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把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满堂灌”变为探讨与合作,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启发,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积极地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运用新知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的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由此看来,教师要更新观念,深
    刻反省。通过“增负”,有可能换来升学率的提高,但为此而付出的,也许是更多学生身心的被摧残,心灵的被扭曲。况且,好的质量并不一定就是来自于时间加汗水“增负”。众所周知,杨振宁、李政道、丁肇忠等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外籍华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在中学时要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才El后出此成就。要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效率。何为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教学的单位时间,很显然,不是40分钟以外的课堂,而就是40分钟本身。只能把希望在寄托在课堂的
    40分钟,所以,必须要在40分钟内作文章。按文件坚决取消周末和假期补课,这只是减负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取消补课并不意味就是完全“减负”了。如果
    观念不转变,还是抱旧有观念,40分钟之外,又布置大量的作业,那么,说不定不是在“减负”,而是在“增负”。反正教师怎么做,都会有充分的理由,只要一句话“全是为学生好”,学生在无奈中,不会再说什么,家长在无奈中,也只能表示理解。
    三、正确认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看似一对矛盾,如果从传统观念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更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可是,要是用现代教育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辩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矛盾的统一体。不言而喻,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可以把学生从没完没了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升学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创新型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要倡导刻苦精神。减负不等于不需要刻苦,减轻负担与刻苦学习并不矛盾,对学生来说,减轻负担和刻苦学习都是必要的。减轻负担指的是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即过重负担,因为那些低水平重复的课业,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质量,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灭学生的灵性。学习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神,是求不到真知的。“读书破万卷”,实际上就是一个刻苦学习的过程,即使是新的学习方式,如培养好奇心、探索精神,都与刻苦钻研分不开。倡导刻苦学习,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讲求教育方法,避免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轻学习负担,要求的不仅是转变教的观念,而且更是转变一种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提高学习质量,指导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从传统型学习向“创新型学习”转变。两种学习方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继承和记忆,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后者则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创新。我们要用全新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上突破,把教学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独裁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民主的“学习观”,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使这种学习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这是“减负”以后要达到的教育教学的高质量。
    综上所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
    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要有大教育观,不仅要注重校内教育,而且要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一起抓,学校、社会、家庭一起抓,各方面都要严格履行起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神圣职责。总之,中小学教育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 第13题:

    请以“素质教育之我见”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答案:
    解析: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与灵魂。首先,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化,更是一种感悟。德育,是教育再生意义的基础。正如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中所言,学生的发展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扬雄曾经说过:“中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不论以后造的是上海金茂大厦的88层大楼,还是平房,我们所打的都是金茂大厦的地基,虽然这种基础可能会浪费。我认为,平房和金茂大厦共有的部分是什么,这才是基础教育最应该关注的。”这虽然是一个比喻,但确实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教育案例:2006年9月2日下午,某小学6年级2班的学生,13岁的李宏有要与同学出去玩,谁知孩子从那就再也没有回来。9月9日上午,李父报案。班主任在班上问李宏有下落时,一个孩子说出令人震惊的话:“听朱某说,李宏有已经淹死了。”班主任找来一直没有异样的学生,3个男孩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4天的秘密,结果令人震惊。李某溺水而亡,害怕挨打,3个小脑袋瓜不约而同想到要“保密”。于是在河岸边,他们之间定下了永不泄密的“盟约”。在隐藏李宏有的衣物、自行车后。杨某、朱某、张某神情自若的回了家。父母没有从孩子们稚气的脸上看出任何异常。更令我心寒的是,张某、杨某、朱某这3个孩子年龄分别是12岁、12岁、13岁,他们是李宏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爱心教育是我们现如今教育中最重要的人格素质教育。一个学习再好的学生,即使最后成为博士,却没有做人基本的道德责任心。这样的人当科学家我们敢要吗?像这样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的“科学家”值得信赖吗?因此,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是培养发展中人的重要场所,而素质教育更是培育人人格发展的灵魂之基。所以,要更加予以重视。其次,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而不是体罚。有这样一则案例:某校一名老师,因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而用“手板”进行严厉处罚,并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根木板,在木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备体罚之用。50多名同学见到他都非常害怕,家长为此也十分愤怒。但学校声称,是因为这个班不好教,所以要求每人带一教鞭,供老师使用。学校作为培养人发展的重要场所,声称学生不好管,就允许拿教鞭打,这规定,从何而来?是义务教育的“法规”吗?这真是令人难以理解。爱,是一种情感,是不可以被强迫和勉强的,作为教师你可以不爱你的孩子们,但尊重他们,是教育底线。再次,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调教的学生,而是为不同的学生服务。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有的老师说,打是亲骂是爱,我爱学生才会打骂他们。是的,现在很多老师因为“恨铁不成钢”打学生,把自己变成了“罚判官”。老师将“师爱”,引进弯路,真诚的爱心多了许多专制的色彩。但是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有了教育不一定说就拥有了教育智慧。你说你爱学生,但你敢说你有孩子的亲生父母更爱他们的孩子吗?家长爱他们的孩子,他们接受过教育,但不等于他们就拥有教育智慧!正是因为父母们懂得这一点,所以将他们的信任与真诚寄予学校和老师。而教师有时却将这种爱引入歧途。正是因如此,往往会引起学生反叛的心理,这灵魂的工程师因而就失却本有的效应。新的教师观要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作为一名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学会总结,学会反思,掌握教育智慧。在面对爱捣蛋孩子时,应有“反弹瑟琶别有情”的思想,如批评的话,赞扬地说;严肃的话,风趣地说;直白的话,委婉地说。那么这诚挚的教育之美,就可以感化心灵,成为动力,成为学生良好的催化剂。人非草木,皆有真情,如果一味地在自己的头上加一顶专制的帽子,那么心灵的呼唤就永远得不到另一颗心灵的回应,这种爱之间永远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用教育智慧去拯救,唤醒一只迷途的“小兔”吧,让爱在心灵间生长,萌芽,长成一颗长满绿荫的“参天大树”。

  • 第14题:

    请以“赏识教育”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答案:
    解析:
    赏识教育
    当今学生不缺沟通不乏激励,少的是管教,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如何管教好学生,把握不好尺度,则“宽严皆误”。这的确是一门学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此言甚善。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长和老师纷纷效仿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抓、去取。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看成潜在的危险,因此孩子的全部探索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由于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虽然常听到父母教育他们要互相帮助,但这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的行动。试想,如果用“赏识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好孩子”,过度地夸奖知赏识他们,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实际上,“惩罚”教育也好,赏识教育也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还要与严格教育、挫折教育等并行,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

  • 第15题:

    请以“育人为本”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晰,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参考范文】略。

  • 第16题:

    (写作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论说文。古诗"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童年放学后那欢快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校园的哪一种声音让你"浑难忘"呢?是上下课的铃声、窗外的鸟鸣,还是老师娓娓的讲课、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或者是……要求:请以"最难忘,校园的那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正确答案: 【参考样例】最难忘,校园的那一种声音最难忘校园的声音,是哨声。那是一声声怎样的哨声啊!哨声很长,它的一头联系着敬爱的教官,一头联系着正在军训的我们。它长得像一条线,串联起每一颗跳动的心,每一颗热血沸腾的心,每一颗挥洒泪汗的心。哨声很短,短得让我们感觉到新老师是如此得亲近,如此得平易近人。它让我们忘却了羞怯,忘却了陌生。哨声很尖利,但不刺耳,它直接触动着我们的脊梁。我们没有弯腰,没有低头,我们将胸膛挺起,将背挺直,昂扬地站着……哨声只有一个音,却包含着无尽的语言。你听见了吗?它包含着教官耐心的教导声,那里面满是责任;它包含着我们铿锵有力的脚步声,那里面满是团结;它包含着我们响亮的口号声,那里面满是豪情;它包含着班主任亲切的问候声,那里面满是关爱……这些,你都听见了吗?一声声哨声,一声声嘹亮的呼唤啊!我们就在那一声声嘹亮的哨声下,集合,军训。在嘹亮的哨声下,我们站着军姿,用铮铮傲骨书写下雨季光阴的华彩篇章;我们走着齐步,用一声声响彻云霄的"一二三四"吐纳出磅礴大气;我们迈着正步,用全身的热血沸腾出一个恪守不渝的信念--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那一声声嘹亮的哨声激励着我们在重重困难中也豪情不灭。骄阳似火,我们黝黑的脸上涌动着豆大的汗珠,但我们并不忙着擦拭。我们要用汗水洗尽身上的娇嫩与轻狂,我们要用汗水抚平同窗的累累伤痕,我们要用汗水滋润教官沙哑的喉咙,我们要用汗水告慰班主任疲惫的心灵。雨丝飘飞,淋湿了绿色的军装,透明的雨珠顺着帽檐哗哗地滴下,冰凉着我们的身体,把我们的意志磨砺了。秋雨哗啦啦地下,洗尽了我们骨子里的稚嫩与躁动,涤去了我们心灵的脆弱。
    它让我们多了分成熟,多了分自信,多了分舍我其谁的气概。那一声声哨声下,"团结奋进"的军队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完美注解。口哨吹响,那一声声哨声回荡在天地间。心在感动,在震撼。那怎么仅仅是一声声哨声呢?那更是一声声嘹亮的呼唤啊!我们分明听见,那是辛勤的教官在喊着口令,呼唤着"凝聚";那是军训连队向前迈进的步伐声,呼唤着"进取";那是整个中国军队在呼唤着"坚毅",呼唤着"拼搏",呼唤着"奋进"。那一声声嘹亮的呼唤啊!它是中国军人心底最坚定不移,最催人奋进,最响彻心扉的声音;它是我坚定信念,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声音!

  • 第17题:

    写作题: 请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同样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说:“我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我只剩半杯水了”。正如塞尔玛女士一样,同样一片地方,却产生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教师看待学生,也应如此,要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关心、热爱全体学生。
    斯宾塞曾说过:“仔细观察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因素。”通过观察了解学生也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塞尔玛之所以能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了一本《快乐的城堡》,正是因为她的仔细观察和主动乐观地探究周围一切的精神。作为教师也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鲁迅曾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关爱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塞尔玛女士开始研究千姿百态的仙人掌,欣赏曼妙的落日和海市蜃楼,正是她开始热爱这片天地的过程。关爱学生,要爱全体学生,在整个班集体中,教师不仅要爱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关爱学生,要使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充分发扬民主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学还应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身上都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正如塞尔玛母亲的回信上:“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作为教师,要充分放大学生身上的优点,并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引导其通过利用积极因素去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完全的性格特征。
    总之,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希望老师重视他。他们都很在乎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每个学生身上都汇集着不同色彩的光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管他学习好与不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和潜力,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教师要热爱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用心去面对每一位学生,把自己最真诚的爱奉献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好学生。
    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 第18题:

    问答题
    请以“师道在勤”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师道在勤有这样一组塑像:描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师者手持书卷,神情庄肃,目光深而平和;弟子则列布四周,或诵习、或沉思、或舌辩、或聆听,上有飞云朗日,下有青松古石。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一种莫明的感动,多么和谐的师生图,多么真切的师生情啊!夫子的德、才、勤、容真可谓万代之师也。中国5000多年悠悠历史长河中,不缺雄才伟略的君主,不缺流芳百世的贤臣,不缺品行高洁的隐士,但影响至今,将精神渗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血液中、骨子里的却是一生身无长物、颠沛流离的夫子。这足使后代为师者共与荣,使我们这些在“师途”中行进的人对“师”的真谛有了更多的感悟。
    夫子是高悬晴空的皓月,是润泽田野的清源。但我宁愿将他看作一座山,不可逾越,却可攀援。夫子之德,德配天地;夫子之才,震古烁今,子自难奢望。但夫子“韦编三绝…‘三月不知肉味”,虽非常人可以做到,但绝非不可企及。师道在勤,“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师道在勤。人们自古便视“勤”为人之美德,因而便有“勤俭可持家”“勤能补拙”“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的种种感叹。岂有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师”者而不勤者?
    师道在勤。只有勤学、勤思、勤省,才能在知道少一点的人面前知道多一点,在迷茫的人面前沉稳一点;在如海的知识面前谦虚一点,在强于自己的学生面前从容一点;才能在浅薄面前深刻一点,在浮嚣面前淡泊一点,在物质不富时精神丰富一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写作题)请以"批评的艺术"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批评的艺术批评教育学生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教师讲究科学性,也要求讲究艺术性。
    第一,批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和信任,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第二,批评要对事不对人。不恰当的批评教育会产生副作用,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此批评教育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让学生体会到:是自己的行为不对,犯了错误,只要今后改正,仍然是好学生;老师批评教育我,是出自对我的关怀、爱护。教师要有公心,它是和爱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是爱心的一种表现,它是转变"差生"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的公心就是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差生",谁犯错误,都要受批评,对事不对人。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以德育人、以理服人,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根据不同学生,使用不同批评方式。对本来就听话的学生要使用建议性的批评。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在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既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廖廖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对于不易接受批评的学生,批评之前,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利用展会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对于腼腆的学生或班干部要用暗示性的批评。暗示性的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另外,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也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利用批评这一方式应以理解、信任、尊重、关怀、鼓励为基础,把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常与学生心理换位。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这样的批评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苦口良药学问深,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效果。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