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产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有( )
A.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前提
B.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不可能进行政治活动,也不可能有精神活动
C.社会历史活动可以脱离人类意识而存在
D.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反映
第2题: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是()关系复句。
A转折
B选择
C递进
D并列
第3题:
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第4题:
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的观念、愿望和想法等不能出现在意识中,被认为处于()中。
第5题: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文学中这种拟人写法反映的哲理是()
第6题: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叫做“()”。
第7题:
人们可以想象未来事物的状态,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做出科学预见,说明()
第8题: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9题:
任何一国文化传统的形成都根源于其生产方式,而文化传统一旦定型,其文化的特征和性质就具有延续性。这说明()
第10题:
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第11题:
转折
选择
递进
并列
第12题:
意识就是存在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意识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第13题:
第14题:
“上帝存在不存在呢?很难说。如果你认为存在,它就存在;如果你认为不存在,它就不存在。”回答下列各题。宇宙中并没有上帝,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却有上帝形象、上帝的观念。这一现象说明()
第15题: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说明()
第16题: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17题:
“存在就是被感知”与“理生万物”共同的观点是()
第18题: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一命题表明()。
第19题:
有同学认为,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照相机、摄像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原理是一样的。这种观点主要错在()
第20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表明()。
第21题: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加息、审计风暴、油价、电荒、循环经济等成为近年来中国热词。这表明()
第22题:
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23题:
前意识
非意识
潜意识
后意识